做鬼臉,是童子軍的常見科目。
管篤為童子軍時,就已經學會了。
當然,這也就是在童子軍中,如是在那些士族中,這可能就會被看成不端莊的體現,是要被垢病的。
“少師大人,你著相了。皇帝不拜師,是因為他已出師。否則,哪有太師、太傅這些官職?”賈詡笑著。
“尚書大人,你看小亮子、小淮子,他們每天都是開開心心的。我也想每天開開心心的,而且,過去都是太後教我,我也想有我自己喜歡的師尊,來教我本事呀。
“您不是希望我能成為明君、聖君嗎?我拜大帥為師,學了大帥的本事,我才能做明君、聖君。”
劉協看到王允阻止,急得眼淚在眼眶中打轉,差點哭出聲來。
王允招架不住了。
“這……這……”了半天,隨之起身,對蔡成便是一個大禮。
“成公子,你可知帝師之重?”
“事關一國萬民,自是重於泰山。”蔡成鄭重地答道。
“那你能教陛下什麽?”
“為君之道。”蔡成輕輕地吐出四個字。
“你年尚未及二十,你如何懂得為君之道?”王允追問。
“學無先後,達者為師。我為何不能懂為君之道?”
“公子說的可是孟子的‘仁義之道’?”王允咄咄逼人。
陛下拜師可是大事,天大的事。
過去皇帝給自己的皇子選太師、太傅等,也都是千挑萬選。
如今,隻是小皇帝一句話,這成公子怎麽就順竿往上爬呢?
王允不得不懷疑,成公子有野心,似乎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意。
所以,王允此時可一點不敢客氣。
“孟子的‘仁義之君’、‘仁者無敵’,隨著千餘年的變遷,早已不合時宜。”蔡成舉重若輕。
“當然,仁,也是為君者必備的品質。不過,要看如何詮釋這一‘仁’字。
“莊子曰:大仁不仁。其意之深遠,須為君者深思之。
“然而,僅僅一個‘仁’字,可做不了什麽明君、聖君。
“在我看來,為君之道,無非是:懷天下,憫萬民,明刑律,知兵戰。識人任能,平衡朝堂;銳意創新,以遜後世。
“能做到如上既可稱聖君。”
王允驚得無以複加。
上述六條,哪是凡人能夠做到?恐怕聖人也會望而卻步吧?
賈詡出麵,把王允拉迴了幾案前。笑道:“公子之能,非你我所能妄揣,實高深莫測也。可為天下師。”
法正也笑道:“尚書大人要知公子之能,待酒足飯飽之後,我帶大人巡視軍營,路上慢慢講與你聽便是。
可為天下師?
這讚譽太高了吧?
可對蔡成來說,還真是一點不高。
或許當前因年紀過輕,在“平衡朝堂”上他還有所欠缺,可他可以完全以新的治國體係,來取代舊的治國體係,由此整個朝堂之上,就變成隻他一人懂,別人不懂,不就可以了?
如此,他根本不需要和那些老奸巨猾的朝臣相鬥,反正我說的,你們根本不懂,照著做就完了。
半晌後,王允有些氣餒地說道:“如此聖君,自古未有。”
“尚書大人又著相了。始皇帝嬴政、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皆已近乎聖君矣。”蔡成呷了口百果釀,輕言道。
“願聞其詳。”
接話的可不是王允,而是賈詡。
“推翻秦時,皆言始皇帝殘暴。
“可始皇帝未殺任一功臣,未戮任何一國貴族。
“如若他真的對六國貴族舉起了屠刀,請問還會有他薨後的天下反嗎?
“觀始皇帝用人,各有其能,各盡其忠,唯能是舉,唯才是用。連韓國的奸細鄭國,都能被他重用,從而鄭國渠成,八百裏秦川富。如此,能說他不識人、不任能?
“皆言秦法殘暴。可秦法真的殘暴嗎?其實都是儒家汙蔑始皇帝之言。如果秦法真的殘暴,為何漢承秦製?
“至於書同文、車同軌、器同衡、創帝製、施郡縣、驅北胡、伏南蠻……,諸多創舉,豈不都由我大漢繼承並延續?
“至於始皇帝最後求長生,人之常情也。看自己打下的萬裏江山,如何不留戀?”
蔡成悠然自得地喝著百果釀,論述著他對秦始皇的評價。
“公子肯定讀過賈誼的《過秦論》,其中所說秦之四大過:三主失誤,不施仁義,民心盡失,大臣失語。公子何解?”王允也是飽學之士,自然不能被蔡成如此就忽悠住。
“賈誼的《過秦論》總結得非常好。不過,他忽略了秦的曆史背景。
“其一,秦始皇滅六國、一天下、開帝製、施郡縣,讓他得意忘形了。
“他從未覺得治天下之難,更甚於打天下。
“別說他不知治天下之難遠甚於打天下,就連他身邊的文臣武將,也都不知道。自然也就沒有人提醒他。
“可我們也不能忘記,他的祖上給他積累了無數打天下的經驗,但治天下卻是一個新的課題。
“而高祖建漢後,恰恰在張良、蕭何的輔佐之下,吸取了秦治天下的教訓,才使得我大漢能延續四百載。
“至於說秦‘不施仁義’,則要看站在什麽角度來看。
“高祖白登被圍後,寧願和親,也不妄動刀兵。就是想與民休息。
“可秦初創之時,與高祖初創之時卻不盡相同。
“以大興水利之事為例。
“六國凡水係相通者,皆想方設法禍害水係下遊之國。而到秦,已成統一的大帝國,如不能破除障礙、疏通水係,將和七國並立之時無異,不僅體現不出天下已然一統,而且也不利於帝國的統治。
“再說修長城。
“為了嚴防來自北方草原對我中原的侵蝕、劫掠,在沒有力量平推草原時,秦始皇想的就是先防住。以長城為據,便可節約大量民力、軍力,然後方可大力發展大秦。
“可他卻沒有想到,數百年的春秋戰國,已使中原民力凋敝,不堪重負。
“所以,站在始皇帝的角度,他是在施仁義。而站在廣大民眾的角度,則變成了橫征暴斂。
管篤為童子軍時,就已經學會了。
當然,這也就是在童子軍中,如是在那些士族中,這可能就會被看成不端莊的體現,是要被垢病的。
“少師大人,你著相了。皇帝不拜師,是因為他已出師。否則,哪有太師、太傅這些官職?”賈詡笑著。
“尚書大人,你看小亮子、小淮子,他們每天都是開開心心的。我也想每天開開心心的,而且,過去都是太後教我,我也想有我自己喜歡的師尊,來教我本事呀。
“您不是希望我能成為明君、聖君嗎?我拜大帥為師,學了大帥的本事,我才能做明君、聖君。”
劉協看到王允阻止,急得眼淚在眼眶中打轉,差點哭出聲來。
王允招架不住了。
“這……這……”了半天,隨之起身,對蔡成便是一個大禮。
“成公子,你可知帝師之重?”
“事關一國萬民,自是重於泰山。”蔡成鄭重地答道。
“那你能教陛下什麽?”
“為君之道。”蔡成輕輕地吐出四個字。
“你年尚未及二十,你如何懂得為君之道?”王允追問。
“學無先後,達者為師。我為何不能懂為君之道?”
“公子說的可是孟子的‘仁義之道’?”王允咄咄逼人。
陛下拜師可是大事,天大的事。
過去皇帝給自己的皇子選太師、太傅等,也都是千挑萬選。
如今,隻是小皇帝一句話,這成公子怎麽就順竿往上爬呢?
王允不得不懷疑,成公子有野心,似乎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意。
所以,王允此時可一點不敢客氣。
“孟子的‘仁義之君’、‘仁者無敵’,隨著千餘年的變遷,早已不合時宜。”蔡成舉重若輕。
“當然,仁,也是為君者必備的品質。不過,要看如何詮釋這一‘仁’字。
“莊子曰:大仁不仁。其意之深遠,須為君者深思之。
“然而,僅僅一個‘仁’字,可做不了什麽明君、聖君。
“在我看來,為君之道,無非是:懷天下,憫萬民,明刑律,知兵戰。識人任能,平衡朝堂;銳意創新,以遜後世。
“能做到如上既可稱聖君。”
王允驚得無以複加。
上述六條,哪是凡人能夠做到?恐怕聖人也會望而卻步吧?
賈詡出麵,把王允拉迴了幾案前。笑道:“公子之能,非你我所能妄揣,實高深莫測也。可為天下師。”
法正也笑道:“尚書大人要知公子之能,待酒足飯飽之後,我帶大人巡視軍營,路上慢慢講與你聽便是。
可為天下師?
這讚譽太高了吧?
可對蔡成來說,還真是一點不高。
或許當前因年紀過輕,在“平衡朝堂”上他還有所欠缺,可他可以完全以新的治國體係,來取代舊的治國體係,由此整個朝堂之上,就變成隻他一人懂,別人不懂,不就可以了?
如此,他根本不需要和那些老奸巨猾的朝臣相鬥,反正我說的,你們根本不懂,照著做就完了。
半晌後,王允有些氣餒地說道:“如此聖君,自古未有。”
“尚書大人又著相了。始皇帝嬴政、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皆已近乎聖君矣。”蔡成呷了口百果釀,輕言道。
“願聞其詳。”
接話的可不是王允,而是賈詡。
“推翻秦時,皆言始皇帝殘暴。
“可始皇帝未殺任一功臣,未戮任何一國貴族。
“如若他真的對六國貴族舉起了屠刀,請問還會有他薨後的天下反嗎?
“觀始皇帝用人,各有其能,各盡其忠,唯能是舉,唯才是用。連韓國的奸細鄭國,都能被他重用,從而鄭國渠成,八百裏秦川富。如此,能說他不識人、不任能?
“皆言秦法殘暴。可秦法真的殘暴嗎?其實都是儒家汙蔑始皇帝之言。如果秦法真的殘暴,為何漢承秦製?
“至於書同文、車同軌、器同衡、創帝製、施郡縣、驅北胡、伏南蠻……,諸多創舉,豈不都由我大漢繼承並延續?
“至於始皇帝最後求長生,人之常情也。看自己打下的萬裏江山,如何不留戀?”
蔡成悠然自得地喝著百果釀,論述著他對秦始皇的評價。
“公子肯定讀過賈誼的《過秦論》,其中所說秦之四大過:三主失誤,不施仁義,民心盡失,大臣失語。公子何解?”王允也是飽學之士,自然不能被蔡成如此就忽悠住。
“賈誼的《過秦論》總結得非常好。不過,他忽略了秦的曆史背景。
“其一,秦始皇滅六國、一天下、開帝製、施郡縣,讓他得意忘形了。
“他從未覺得治天下之難,更甚於打天下。
“別說他不知治天下之難遠甚於打天下,就連他身邊的文臣武將,也都不知道。自然也就沒有人提醒他。
“可我們也不能忘記,他的祖上給他積累了無數打天下的經驗,但治天下卻是一個新的課題。
“而高祖建漢後,恰恰在張良、蕭何的輔佐之下,吸取了秦治天下的教訓,才使得我大漢能延續四百載。
“至於說秦‘不施仁義’,則要看站在什麽角度來看。
“高祖白登被圍後,寧願和親,也不妄動刀兵。就是想與民休息。
“可秦初創之時,與高祖初創之時卻不盡相同。
“以大興水利之事為例。
“六國凡水係相通者,皆想方設法禍害水係下遊之國。而到秦,已成統一的大帝國,如不能破除障礙、疏通水係,將和七國並立之時無異,不僅體現不出天下已然一統,而且也不利於帝國的統治。
“再說修長城。
“為了嚴防來自北方草原對我中原的侵蝕、劫掠,在沒有力量平推草原時,秦始皇想的就是先防住。以長城為據,便可節約大量民力、軍力,然後方可大力發展大秦。
“可他卻沒有想到,數百年的春秋戰國,已使中原民力凋敝,不堪重負。
“所以,站在始皇帝的角度,他是在施仁義。而站在廣大民眾的角度,則變成了橫征暴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