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躲不開呂布的窺視,為何還要潛行呢?


    就是為了讓呂布知道,征南軍團已經對豫州方向增加了兵力。


    當然,山地師出動,也是為了圍殲華雄的五千兵馬。


    華雄剛剛轉向,改道向豫州方向而去之時,就已經被征南軍團斥候發現了。


    管篤本來就要向轘轅關方向派出一個山地師,正好可以去圍殲或追殺華雄。


    可以放呂布經兗州去徐州,但不能放華雄去禍害豫州。


    等白繞趕到轘轅關後,華雄軍已經提前一天撤走了。


    按曹洪的說法,華雄朝東而去。


    華雄去哪兒了?


    轘轅關過不去,李儒就建議華雄繞路而行。


    從哪兒繞?


    走大伾山肯定不行。大伾山極為險峻,山間峽穀縱橫,極難通行。


    李儒給華雄獻的計策是:過旋門關,走虎牢道,繞路滎陽,下新鄭,入豫州,然後直趨豫州治所譙縣。


    既然聯軍已入河南尹,那旋門關應該已無人把守了。


    華雄本就佩服李儒的計謀。


    在京都中,如果沒有李儒出謀劃策,哪有呂布歸降?又哪有董卓廢少帝立獻帝,從而一舉掌控整個朝堂?


    華雄率軍抵達旋門關時,便看到關門大開,關上卻不見守軍。


    華雄大喜,對李儒更是敬佩有加。直接揚言要拜李儒為軍師。


    然而,意外出現了。


    他們剛剛進到達旋門關的關下,關上一聲呐喊,瞬間樹起了無數戰旗,旗上字號“公孫”二字。


    而旋門關的關門,也緊急地關閉了進來。


    哪個公孫?


    當然是公孫瓚。


    公孫瓚自管子城被救之後,就帶著自己手下萬餘殘兵,跟隨孟益返迴京都。


    誰知道,剛剛走到旋門關,就得到了劉宏駕崩、大將軍何進被十常侍殺害、十常侍又被袁紹率兵誅殺,隨之董卓、丁原率兵入京的消息。


    他們不想返迴京都,想在此停留一段時間,觀看一下京都的風頭再說。


    等他們得到呂布刺殺丁原並投靠董卓,董卓專權,三個月內,不僅廢少帝、立獻帝,還毒殺了何太後和少帝,且把自己從司空直封為太師,孟益大怒,就想起兵勤王。


    公孫瓚知道,亂世已至。


    亂世中什麽最重要?


    當然是兵馬。


    沒有兵馬,就是亂世中的草芥,任人踐踏。


    所以,他才不會允許孟益把一萬餘兵馬帶迴京都呢。


    京都洛陽城高牆厚,根本就不是他這一萬多兵馬能夠攻得下來的。


    可孟益堅持要去勤王。


    怎麽辦?


    還能怎麽辦,不就是一刀的事兒嗎?


    殺死孟益,公孫瓚接手了這一萬多兵馬。


    不過,不用接手,本來就是他的。


    孟益雖是中郎將,可他幾乎不知兵,這萬餘兵馬一直都是公孫瓚在節製,孟益早就被他給架空了。


    當他得知袁紹、王匡發出《討賊倡議書》之後,就一直在觀望。


    結果孫堅成為了聯軍盟主。


    他和孫堅在平定涼州叛亂時,沒少接觸。


    他知道孫堅是個狠角色,自然不敢率軍加入聯軍,生怕自己的兵馬被孫堅給吞並了。


    於是在華雄進駐旋門關之時,他就躲在旋門關右側的成皋城中。


    成皋城現已殘破,亦沒有駐軍。


    華雄一直在涼州,對司棣地形絲毫不熟悉,竟然沒有派人入大伾山打探一番,亦不知大伾山上,還有一座成皋城。


    旋門關在本叫虎牢關,也是日後秦王李世民戰勝竇建德的地方。不知道是什麽原因,漢靈帝劉宏下旨,改名為旋門關,為“洛陽八關”之一。


    虎牢關,左有黃河,右是險峻的大伾山,地形狹窄,乃是從冀州、兗州入司棣的必經之路。


    也正因為地形狹窄,虎牢關內,通常隻能容納三千人。


    董卓、李儒也不了解這裏的地形地勢,讓華雄帶來了五千人。


    所以隻能塞進去。


    雖然擠了一點,可還勉強能容下。


    公孫瓚見華雄入了旋門關,就在成皋城中偷樂。


    他準備聯軍渡河之後,看著兩邊開打。


    等兩邊兵馬,人腦袋打出狗腦袋來的時候,然後再除強扶弱。


    最後勝利方必然對他極為感激,他也就順便收取了勝方兵馬,再去尋自己的恩師盧植,借而名揚大漢。


    公孫瓚要的就是名聲。


    有了名聲,就會有人支持,他也就有了錢糧兵馬。


    可大出他的預料,聯軍確實是渡河了。


    孫堅也雖知旋門關右側有一成皋城,本想占據成皋城,可卻發現成皋城中有守軍。


    城中兵馬雖然沒有打出旗號,可孫堅理所當然地認為,成皋城中也是董卓的兵馬。


    有成皋城守軍的威脅,孫堅自然不敢輕易攻打旋門關。


    於是,孫堅與華雄就對峙了起來。


    公孫瓚明顯看不懂為何兩邊不馬上開戰。


    他哪裏知道,是因為他的存在,才讓孫堅不敢輕易攻關。


    當然,也有厲誌的一小部分作用。


    厲誌告訴孫堅,不要急於進攻,先站穩陣腳,觀望一下京都內是否有變。


    孫堅不明白厲誌的意思,厲誌高深莫測,打死也不說。


    結果,還真讓他們等來了京都之變。


    是什麽“變”他們不知道,可他們知道,華雄從旋門關撤走了。


    孫堅瞬間下令:追!


    十萬大軍,哦,不對,是八萬大軍浩浩蕩蕩通過了旋門關,朝著華雄追殺而去。


    厲誌沒有過旋門關。


    他告訴孫堅,既然華雄撤走,說明京都之變已生,聯軍前往,必然一路無虞。


    他給聯軍留下了十萬石糧食,就率領自己手下的兩萬兵馬,和黃琬的兩千豫州兵馬,說是繞路豫州,把黃使君的兵馬安全送迴後,他就返迴青州了。


    他真的隻是繞路豫州,再返迴青州嗎?


    我想是不會有人相信的。


    各位看官肯定都知道,他是要去豫州,要幫助黃琬推行新農體係。


    就在公孫瓚的眼皮子底下,不到一天之間,旋門關沒人了。


    於是,公孫瓚在思考之後,就派了兩千人,占據了旋門關。


    要知道,這可是聯軍的糧食通道。


    當前公孫瓚最缺什麽?當然是糧草。


    聯軍的糧草要想從此過,總得交點過路費吧?


    他還派出探子,去打探到聯軍糧草的囤積之地,準備直接帶兵把糧草都給搶了。


    反正聯軍中也沒有青州的兵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塑強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山老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山老僧並收藏三塑強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