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此時明白了,為何攻城戰不需要聯軍參與,而厲誌也帶著兩萬青州軍,直接去了豫州。
原來,征南軍團根本就不需要聯軍參與。這可是征南軍團唯一的戰功。
如此,聯軍自是避免了大量死傷。
雙方好像各得其所,其樂融融。
當然,聯軍也不是一點戰功都沒有。
不讓洛陽城中的賊軍從東麵和南麵逃走,就是大功一件。
大家正說得熱鬧,突然有士卒來報,呂布率領一千兵馬出城,現正於營寨前五裏處,在向征南軍團叫戰。
孫策一聽,大喜過望,馬上就向張合提出由他麾下的兵馬出戰。
張合笑著說道:“伯符率兵馬前來,一路勞頓,本該休整幾日。護民軍可是一日三餐,餐餐管飽。我保證三日後,伯符麾下將士個個生龍活虎。”
孫策又傻了。
一日三餐?
在大漢,誰見過一日三餐?
而且關鍵是“餐餐管飽”。
在大漢,隻有敢死隊,或者先登攻城,再或者是陷陣之時,才會讓士卒飽餐一頓。
孫策想到,護民軍如此奢侈,青州必是民不聊生。
否則,不可能有這麽多的糧食供給護民軍。
孫策不禁在心中同情起青州百姓來。
看來,青州絕對不像朝野傳聞的那麽富裕。
僅僅養二三十萬兵馬,就已經把青州的家底掏空了。
孫策正想著,卻見張合大手一揮。“走,我們出營,去見識一番這個傳說勇猛無匹的呂奉先。”
眾人出帳,翻身上馬,也隻率領一千兵馬,出營而去。
眾人來到陣前,張合大叫一聲:“何人叫戰?”
“張合,分別不及一年,就不識得呂奉先了?”
“我當然識得呂布呂奉先。你可姓呂?”
一句話,呂布大怒。
他當然聽得出來這是在罵他。
他一擺手中長戟,指向張合。“乳口小兒,莫逞口舌之利,可敢與我一戰?”
呂布的年紀比張合大上不少,故而稱張合為“小兒”。
正史中,呂布使用的兵器不是方天畫戟,而是大漢特有的卜形戟。
方天畫戟要到宋朝才能出現。
和之前的青龍偃月刀一樣,大漢的冶煉工藝,真製作不出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這樣的厚重兵器。
“哈哈哈哈——”張合仰天大笑。
“三姓家奴,竟敢在此狂吠。今日你隻帶了一千兵馬,與你一戰,那是欺負你。過幾日我家大帥便來洛陽城下,戰與不戰,如何戰,自是要大帥定奪。”
“賊子!”呂布怒不可遏。“膽小鼠輩,可敢與我單挑?!”
“哈哈哈哈——”張合又是一陣狂笑。
“你在漁陽便知我護民軍有‘不得鬥將’之軍法,何出此言?難道你幾次改姓後,把自己的腦子改糊塗了,忘了漁陽幾日,你不斷在護民軍中打探的那些消息了?”
這一句“幾次改姓”,直接讓呂布麵色猙獰,怒目賁張。
呂布一鬆韁繩,雙腳收緊,就要策動胯下赤兔,殺向張合。
“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可不是《三國演義》中杜撰出來的。
《三國誌呂布臧洪傳》中說:“布有良馬曰赤兔。”
裴鬆注《曹瞞傳》: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以作者不完全察之,赤兔便是西域大宛的汗血寶馬。
眼看呂布就要衝了出去,好在他身後的魏續手疾眼快,一把拉住了呂布,差點把呂布從赤兔馬上拉了下來。
“不可!”魏續高叫。“奉先可是忘記,對方軍士使的都是兩石半的強弓?”
呂布的冷汗頓時冒了出來,可嘴上卻兀自強硬:“那張合賊子辱我,我便一戟取他性命!”
呂布在漁陽時,雖然沒看到護民軍的神弩,可除了蔡成親衛的那些童子軍外,其他軍士,使用兩石半強弓者,可不在少數。
如若他真的衝了出去,對方必然用強弓來應對,他可能死都不知道怎麽死的。
其實,在漁陽讓呂布探查到的兩石長弓,並不是護民軍的極致。
因為護民軍中都是童子軍,力量還沒有完全長成。
按蔡成的要求,日後均要換成三石強弓的。
呂布沒衝出去,卻直接取下馬背上的長弓。
雖然呂布使用的“龍舌弓”,是《三國演義》中的杜撰,而其箭術可是相當了得,在東漢末年,足以稱得上東漢末年的首屈一指。
那為什麽說呂布箭術了得?
因為呂布“轅門射戟”之事,是真實發生的。
那時呂布已奪劉備之徐州,隻許劉備暫住小沛。
此時,袁術派紀靈率三萬兵馬來攻劉備,而劉備隻有數千兵馬,肯定不是對手。
當時呂布與劉備的關係很是微妙。
一方麵劉備本是好心收留呂布,呂布卻偷襲奪其徐州,讓呂布時感羞愧。
另一方麵,呂布又因劉備離他太近(劉備駐紮在小沛),時時提醒他“這徐州本是我的”,更是讓呂布感覺如芒在背。
兩者相加,便致呂布寢食難安。
可呂布也不希望紀靈滅掉劉備。
否則的話,他就要直麵袁術大軍了。
於是,他應劉備求援來到兩軍陣前,射戟為劉備解圍。
《三國誌》記載:
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鬥,但喜解鬥耳。”
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
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
由此可見呂布箭術超群,絕對達到了出類拔萃的程度。
“鼠輩,不敢戰便說不敢戰,何來許多借口?”呂布也是無奈,隻能在陣前破口大罵。
隻不過,漢時罵人的詞句太少,無非就是“賊子”、“逆賊”、“鼠輩”、“小兒”、“村夫”、“匹夫”等。
中國豐富多彩的國罵,都是後世慢慢積累出來的。
可見自漢以後,
在漢時,兩軍陣前對話,都是在“講道理”。所謂道理,都是“誅心之論”,頗有春秋時期的遺風。
“三姓家奴,吾勸爾等速速乞降。否則待我家大帥到來,爾等必將死無葬身之地。”張合迴罵。
原來,征南軍團根本就不需要聯軍參與。這可是征南軍團唯一的戰功。
如此,聯軍自是避免了大量死傷。
雙方好像各得其所,其樂融融。
當然,聯軍也不是一點戰功都沒有。
不讓洛陽城中的賊軍從東麵和南麵逃走,就是大功一件。
大家正說得熱鬧,突然有士卒來報,呂布率領一千兵馬出城,現正於營寨前五裏處,在向征南軍團叫戰。
孫策一聽,大喜過望,馬上就向張合提出由他麾下的兵馬出戰。
張合笑著說道:“伯符率兵馬前來,一路勞頓,本該休整幾日。護民軍可是一日三餐,餐餐管飽。我保證三日後,伯符麾下將士個個生龍活虎。”
孫策又傻了。
一日三餐?
在大漢,誰見過一日三餐?
而且關鍵是“餐餐管飽”。
在大漢,隻有敢死隊,或者先登攻城,再或者是陷陣之時,才會讓士卒飽餐一頓。
孫策想到,護民軍如此奢侈,青州必是民不聊生。
否則,不可能有這麽多的糧食供給護民軍。
孫策不禁在心中同情起青州百姓來。
看來,青州絕對不像朝野傳聞的那麽富裕。
僅僅養二三十萬兵馬,就已經把青州的家底掏空了。
孫策正想著,卻見張合大手一揮。“走,我們出營,去見識一番這個傳說勇猛無匹的呂奉先。”
眾人出帳,翻身上馬,也隻率領一千兵馬,出營而去。
眾人來到陣前,張合大叫一聲:“何人叫戰?”
“張合,分別不及一年,就不識得呂奉先了?”
“我當然識得呂布呂奉先。你可姓呂?”
一句話,呂布大怒。
他當然聽得出來這是在罵他。
他一擺手中長戟,指向張合。“乳口小兒,莫逞口舌之利,可敢與我一戰?”
呂布的年紀比張合大上不少,故而稱張合為“小兒”。
正史中,呂布使用的兵器不是方天畫戟,而是大漢特有的卜形戟。
方天畫戟要到宋朝才能出現。
和之前的青龍偃月刀一樣,大漢的冶煉工藝,真製作不出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這樣的厚重兵器。
“哈哈哈哈——”張合仰天大笑。
“三姓家奴,竟敢在此狂吠。今日你隻帶了一千兵馬,與你一戰,那是欺負你。過幾日我家大帥便來洛陽城下,戰與不戰,如何戰,自是要大帥定奪。”
“賊子!”呂布怒不可遏。“膽小鼠輩,可敢與我單挑?!”
“哈哈哈哈——”張合又是一陣狂笑。
“你在漁陽便知我護民軍有‘不得鬥將’之軍法,何出此言?難道你幾次改姓後,把自己的腦子改糊塗了,忘了漁陽幾日,你不斷在護民軍中打探的那些消息了?”
這一句“幾次改姓”,直接讓呂布麵色猙獰,怒目賁張。
呂布一鬆韁繩,雙腳收緊,就要策動胯下赤兔,殺向張合。
“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可不是《三國演義》中杜撰出來的。
《三國誌呂布臧洪傳》中說:“布有良馬曰赤兔。”
裴鬆注《曹瞞傳》: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以作者不完全察之,赤兔便是西域大宛的汗血寶馬。
眼看呂布就要衝了出去,好在他身後的魏續手疾眼快,一把拉住了呂布,差點把呂布從赤兔馬上拉了下來。
“不可!”魏續高叫。“奉先可是忘記,對方軍士使的都是兩石半的強弓?”
呂布的冷汗頓時冒了出來,可嘴上卻兀自強硬:“那張合賊子辱我,我便一戟取他性命!”
呂布在漁陽時,雖然沒看到護民軍的神弩,可除了蔡成親衛的那些童子軍外,其他軍士,使用兩石半強弓者,可不在少數。
如若他真的衝了出去,對方必然用強弓來應對,他可能死都不知道怎麽死的。
其實,在漁陽讓呂布探查到的兩石長弓,並不是護民軍的極致。
因為護民軍中都是童子軍,力量還沒有完全長成。
按蔡成的要求,日後均要換成三石強弓的。
呂布沒衝出去,卻直接取下馬背上的長弓。
雖然呂布使用的“龍舌弓”,是《三國演義》中的杜撰,而其箭術可是相當了得,在東漢末年,足以稱得上東漢末年的首屈一指。
那為什麽說呂布箭術了得?
因為呂布“轅門射戟”之事,是真實發生的。
那時呂布已奪劉備之徐州,隻許劉備暫住小沛。
此時,袁術派紀靈率三萬兵馬來攻劉備,而劉備隻有數千兵馬,肯定不是對手。
當時呂布與劉備的關係很是微妙。
一方麵劉備本是好心收留呂布,呂布卻偷襲奪其徐州,讓呂布時感羞愧。
另一方麵,呂布又因劉備離他太近(劉備駐紮在小沛),時時提醒他“這徐州本是我的”,更是讓呂布感覺如芒在背。
兩者相加,便致呂布寢食難安。
可呂布也不希望紀靈滅掉劉備。
否則的話,他就要直麵袁術大軍了。
於是,他應劉備求援來到兩軍陣前,射戟為劉備解圍。
《三國誌》記載:
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鬥,但喜解鬥耳。”
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
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
由此可見呂布箭術超群,絕對達到了出類拔萃的程度。
“鼠輩,不敢戰便說不敢戰,何來許多借口?”呂布也是無奈,隻能在陣前破口大罵。
隻不過,漢時罵人的詞句太少,無非就是“賊子”、“逆賊”、“鼠輩”、“小兒”、“村夫”、“匹夫”等。
中國豐富多彩的國罵,都是後世慢慢積累出來的。
可見自漢以後,
在漢時,兩軍陣前對話,都是在“講道理”。所謂道理,都是“誅心之論”,頗有春秋時期的遺風。
“三姓家奴,吾勸爾等速速乞降。否則待我家大帥到來,爾等必將死無葬身之地。”張合迴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