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並沒有等來聯軍的迴信,而是直接等來了聯軍。
在他剛剛占據鞏縣,就看到十萬聯軍由東而來,很快就抵達了鞏縣城下。
王匡連滾帶爬的出城相見。
王匡內心很是震驚,旋門關怎麽就這麽被聯軍給攻破了呢?
與孫堅對話後,他才知道,根本就不是攻破的,而是華雄自己撤走了。
孫堅還告訴王匡,說是青州的厲誌,率領他的兩萬兵馬,包括豫州的兩千兵馬,都去豫州了。
不過,厲誌雖走,卻還是留下了十萬石糧食,加上袁氏提供的二十萬石糧食,足夠聯軍吃上半年。
而厲誌走前還告訴孫堅,說是護民軍已經抵達洛陽城下,同時把董卓退迴關中的函穀關也給占據了。
厲誌還叮囑孫堅,說前來勤王的各州郡兵馬,都是大漢的忠臣良將,不宜死傷太多。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死傷,聯軍隻需要占據偃師、緱氏和伊闕關,封住董賊向東、向南的退路,也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前往洛陽城下與董賊廝殺。
厲誌還說,護民軍不會搶奪聯軍的功勞。
如果聯軍願意攻打洛陽城,護民軍也可以派人占據伊闕關和偃師、緱氏,並守住小平津渡、孟津渡和函穀關,讓聯軍負責攻城。
孫堅提出,他要為張溫太尉報仇,所以要親手斬下董賊的人頭。
厲誌讓他抵達偃師後,直接與圍城的征南軍團聯係,估計把斬殺董賊的功勞讓給他,不是什麽問題。
孫堅還問王匡,護民軍的征南軍團,是否真已抵達洛陽城下?
王匡給了肯定的答複。
孫堅大喜,連叫三聲“好”後,便馬上下令,聯軍兵分三路,分別掌控偃師、緱氏和伊闕關,牢牢封住董賊南逃、東竄的道路。
而孫堅自己,卻派自己的長子孫策,率領自己的兵馬,前往洛陽。
各路諸侯皆知孫堅就是想為張溫報仇,故而,誰都沒有異議。
畢竟,攻城戰必然會死傷慘重,他們可不想去攻城。
既然厲誌說了,護民軍不會搶聯軍的戰功,他們就守著這三處地方,杜絕董賊出逃,這不香嗎?
孫堅在安頓好聯軍的防務後,他把聯軍的指揮權,交給了孔伷,自己也帶著親兵,跑去洛陽城下了。
至此,董卓、李儒、呂布、華雄四人,以及他們麾下的兵馬,已經被牢牢地鎖死在洛陽城中。
聯軍來了,董卓不怕。
聯軍的戰力,大概隻有孫堅所屬強上一些,其他人都沒有絲毫戰爭經驗,隻是憑著人多而已,不足為慮。
按李儒的分析,聯軍來自各個州郡。雖然推舉了孫堅為盟主,可期間必然免不了勾心鬥角。
如果聯軍真敢來洛陽,無論是遣出呂布,還是華雄,都可以一戰而下。
可青州軍的到來,卻讓董卓開始擔憂。
因為從他收到有人想從小平津渡過河的消息後,僅僅一夜,駐守小平津關的守軍,就逃迴了京都。
隨後征南軍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地占據了平陰縣、平縣、穀城縣和河南縣,直接封死了他渡河北上和過函穀西撤的路線。
而且,董卓已經很久沒有收到過徐榮、牛輔、李傕、張濟、郭汜的任何消息。
按李儒的分析,青州軍的戰力不容小覷。
否則無法解釋青州軍僅用半年時間,就可以平複張舉、張純、丘力居的烏桓之叛。
不過,也無須太過擔憂。
因為青州軍快速平定烏桓叛亂,說明青州軍必然會死傷慘重。
盡管如此,身經百戰的董卓,也沒到不敢一戰的程度。
讓董卓心神不寧、暴躁異常的,不是上述這些,而是小皇帝不見了。
事情非常詭異,昨晚還有內侍、宮女盯著陛下入睡。第二天一早,床榻之上,卻空空如也,憑空消失了。
李儒是知道青州護民軍的。兗徐犯青州後,青州就組建了這麽一支護民軍。
可李儒從來沒把青州護民軍當迴事。
按李儒的理解,護民軍又能強到哪兒去?無非是由一些農夫組織起來的烏合之眾。
當初,先帝下旨,讓青州護民軍出動,去平複幽州叛亂,他還竅以為,這是先帝借刀殺人之計,以此來削弱青州。
誰知道,剛剛過去半年,朝廷就接到了護民軍的捷報,說是護民軍大勝,幽州恢複了平靜,邊境也安然無恙。
按李儒想來,這麽快就平定了叛亂,護民軍的死傷必不在少數。
而且護民軍還要守護北境,不可能有力量插手京都之事。
董卓、丁原進京後,他分析了天下兵馬,發現大漢就兩支強軍。
一是呂布帶入京都、由丁原節製的並州狼騎和數千步卒;二是董卓帶來了西涼鐵騎、虎狼之師。
他兩邊都招惹不起,自然一點不敢冒頭。
誰知道,呂布竟然刺殺了其義父丁原,轉而投在董卓麾下,又拜了董卓為義父。
李儒審時度勢,認為董卓把控朝堂已成定局。
他自然毫不猶豫,馬上為董卓獻計獻策,向董卓表忠心。
他親自毒殺自己過去的主子,為董卓獻上廢少帝立劉協的毒計,還出謀劃策,讓董卓召集群臣,逼迫群臣同意。
如此斷絕自己後路的一係列謀劃,確實取得了董卓的寵信。
而如果沒有護民軍的出現,李儒的所有謀劃,都能讓董卓進可攻,退可守。
最差的情況,也無非是封鎖函穀,退避三輔罷了。
然而,護民軍的突然出現,打破了李儒的全部謀劃。
李傕、張濟、牛輔、郭汜的四支兵馬,已經全部聯絡不上了。
既沒有軍情送入洛陽,派出去聯絡的人,也都如石沉大海。
李儒判斷,外部的兵馬,大概率已經兇多吉少。
至少,他們也是自身難保的狀態。
否則,他們不會不給董卓傳信,更是會拚死殺向洛陽。
他判斷,董卓實際上已經被四麵合圍,困於洛陽了。
好在他及時勸告董卓,盡快把華雄從旋門關撤迴洛陽,從而增加洛陽城內的一些實力。
洛陽城高牆厚,守城器械充實,儲糧極多。憑借董卓手下的百戰之兵,守上幾年,根本不是問題。
在他剛剛占據鞏縣,就看到十萬聯軍由東而來,很快就抵達了鞏縣城下。
王匡連滾帶爬的出城相見。
王匡內心很是震驚,旋門關怎麽就這麽被聯軍給攻破了呢?
與孫堅對話後,他才知道,根本就不是攻破的,而是華雄自己撤走了。
孫堅還告訴王匡,說是青州的厲誌,率領他的兩萬兵馬,包括豫州的兩千兵馬,都去豫州了。
不過,厲誌雖走,卻還是留下了十萬石糧食,加上袁氏提供的二十萬石糧食,足夠聯軍吃上半年。
而厲誌走前還告訴孫堅,說是護民軍已經抵達洛陽城下,同時把董卓退迴關中的函穀關也給占據了。
厲誌還叮囑孫堅,說前來勤王的各州郡兵馬,都是大漢的忠臣良將,不宜死傷太多。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死傷,聯軍隻需要占據偃師、緱氏和伊闕關,封住董賊向東、向南的退路,也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前往洛陽城下與董賊廝殺。
厲誌還說,護民軍不會搶奪聯軍的功勞。
如果聯軍願意攻打洛陽城,護民軍也可以派人占據伊闕關和偃師、緱氏,並守住小平津渡、孟津渡和函穀關,讓聯軍負責攻城。
孫堅提出,他要為張溫太尉報仇,所以要親手斬下董賊的人頭。
厲誌讓他抵達偃師後,直接與圍城的征南軍團聯係,估計把斬殺董賊的功勞讓給他,不是什麽問題。
孫堅還問王匡,護民軍的征南軍團,是否真已抵達洛陽城下?
王匡給了肯定的答複。
孫堅大喜,連叫三聲“好”後,便馬上下令,聯軍兵分三路,分別掌控偃師、緱氏和伊闕關,牢牢封住董賊南逃、東竄的道路。
而孫堅自己,卻派自己的長子孫策,率領自己的兵馬,前往洛陽。
各路諸侯皆知孫堅就是想為張溫報仇,故而,誰都沒有異議。
畢竟,攻城戰必然會死傷慘重,他們可不想去攻城。
既然厲誌說了,護民軍不會搶聯軍的戰功,他們就守著這三處地方,杜絕董賊出逃,這不香嗎?
孫堅在安頓好聯軍的防務後,他把聯軍的指揮權,交給了孔伷,自己也帶著親兵,跑去洛陽城下了。
至此,董卓、李儒、呂布、華雄四人,以及他們麾下的兵馬,已經被牢牢地鎖死在洛陽城中。
聯軍來了,董卓不怕。
聯軍的戰力,大概隻有孫堅所屬強上一些,其他人都沒有絲毫戰爭經驗,隻是憑著人多而已,不足為慮。
按李儒的分析,聯軍來自各個州郡。雖然推舉了孫堅為盟主,可期間必然免不了勾心鬥角。
如果聯軍真敢來洛陽,無論是遣出呂布,還是華雄,都可以一戰而下。
可青州軍的到來,卻讓董卓開始擔憂。
因為從他收到有人想從小平津渡過河的消息後,僅僅一夜,駐守小平津關的守軍,就逃迴了京都。
隨後征南軍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地占據了平陰縣、平縣、穀城縣和河南縣,直接封死了他渡河北上和過函穀西撤的路線。
而且,董卓已經很久沒有收到過徐榮、牛輔、李傕、張濟、郭汜的任何消息。
按李儒的分析,青州軍的戰力不容小覷。
否則無法解釋青州軍僅用半年時間,就可以平複張舉、張純、丘力居的烏桓之叛。
不過,也無須太過擔憂。
因為青州軍快速平定烏桓叛亂,說明青州軍必然會死傷慘重。
盡管如此,身經百戰的董卓,也沒到不敢一戰的程度。
讓董卓心神不寧、暴躁異常的,不是上述這些,而是小皇帝不見了。
事情非常詭異,昨晚還有內侍、宮女盯著陛下入睡。第二天一早,床榻之上,卻空空如也,憑空消失了。
李儒是知道青州護民軍的。兗徐犯青州後,青州就組建了這麽一支護民軍。
可李儒從來沒把青州護民軍當迴事。
按李儒的理解,護民軍又能強到哪兒去?無非是由一些農夫組織起來的烏合之眾。
當初,先帝下旨,讓青州護民軍出動,去平複幽州叛亂,他還竅以為,這是先帝借刀殺人之計,以此來削弱青州。
誰知道,剛剛過去半年,朝廷就接到了護民軍的捷報,說是護民軍大勝,幽州恢複了平靜,邊境也安然無恙。
按李儒想來,這麽快就平定了叛亂,護民軍的死傷必不在少數。
而且護民軍還要守護北境,不可能有力量插手京都之事。
董卓、丁原進京後,他分析了天下兵馬,發現大漢就兩支強軍。
一是呂布帶入京都、由丁原節製的並州狼騎和數千步卒;二是董卓帶來了西涼鐵騎、虎狼之師。
他兩邊都招惹不起,自然一點不敢冒頭。
誰知道,呂布竟然刺殺了其義父丁原,轉而投在董卓麾下,又拜了董卓為義父。
李儒審時度勢,認為董卓把控朝堂已成定局。
他自然毫不猶豫,馬上為董卓獻計獻策,向董卓表忠心。
他親自毒殺自己過去的主子,為董卓獻上廢少帝立劉協的毒計,還出謀劃策,讓董卓召集群臣,逼迫群臣同意。
如此斷絕自己後路的一係列謀劃,確實取得了董卓的寵信。
而如果沒有護民軍的出現,李儒的所有謀劃,都能讓董卓進可攻,退可守。
最差的情況,也無非是封鎖函穀,退避三輔罷了。
然而,護民軍的突然出現,打破了李儒的全部謀劃。
李傕、張濟、牛輔、郭汜的四支兵馬,已經全部聯絡不上了。
既沒有軍情送入洛陽,派出去聯絡的人,也都如石沉大海。
李儒判斷,外部的兵馬,大概率已經兇多吉少。
至少,他們也是自身難保的狀態。
否則,他們不會不給董卓傳信,更是會拚死殺向洛陽。
他判斷,董卓實際上已經被四麵合圍,困於洛陽了。
好在他及時勸告董卓,盡快把華雄從旋門關撤迴洛陽,從而增加洛陽城內的一些實力。
洛陽城高牆厚,守城器械充實,儲糧極多。憑借董卓手下的百戰之兵,守上幾年,根本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