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還是默默地下定了決心。
他從之前蔡成的介紹中,看到了蔡成的深謀遠慮。
用現代的話來說,蔡成具備有前瞻性的戰略思維。
他及閻忠等涼州名士,對蔡成了解不多,隻是一些傳聞。唯一能證明蔡成才華的,就是那本流傳到涼州的《詩詞歌曲精選》,其上有蔡成所作的一些詩詞。
但這又能說明什麽?什麽也說明不了。
賈詡之誌不在文人雅士的趨風附雅,他期待的是指點江山,叱吒風雲。
要想讓自己的才華盡情發揮,就必須要有一個長謀遠慮、能整體布局的明主。
現在,這位明主似乎已經出現了,就是這位比自己小了二十多歲的青年。
賈詡從蔡成的布局中,看到了蔡成對外堅決抗擊和對內防微杜漸。
否則,他就不會把重兵從幽州到並州,一字排開,麵向北方。他也不會派奇兵穿過河南地(河套地區),入涼州,抄了羌胡叛軍的後路。
何況,之前有傳聞,他是在奉旨率領護民軍平複了烏桓叛亂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經涼州入三輔,在陳倉城下全殲十餘萬韓遂叛軍。
可見,他在出兵平複烏桓之亂時,就已經想好了下一步的動作,同時也對京都方麵可能出現的各種局麵,做出了防範。
若是先帝不駕崩,他則以連平兩處叛亂,立下大功。
如果朝堂有變,他的鎮南軍團則可以護住劉氏血脈。
如此長謀遠慮,已經遠超自己的思維和謀略。
何況,蔡成盡管如此大動幹戈,卻沒有忽略青、冀兩州。
他在青州布置的征東軍團,就是確保青、冀無憂的舉措。
而且,賈詡還從“征東、征南、征西、征北”等字號中,讀出了這位成公子可不隻是想護北方四州之繁盛。
他要“征”,他要平天下!
“修身、齊家、安國、平天下”,可是每個有誌之士的畢生追求。
在整個大漢,賈詡從未聽說有如此蓋世之才,他卻在成公子身上看到了。
首先,成公子溫文爾雅,神態平和,以其不到二十歲年齡,自身修養絕對到了一定的境界,不可思議。
其次,其父之前隻不過是貧困之地的東萊太守,而且還是沒有任何背景的太守。但據傳,在成公子的運作之下,沒出三年,卻能讓先帝解禁州牧之封,成為青州牧。
當然,賈詡還不知道,現在的蔡立已經不是青州牧了。蔡成讓他父親把州牧之位,讓給了荀彧。
而且說讓就讓,其父蔡立竟然沒有任何反對意見,更對荀彧心無芥蒂,全力輔佐荀彧坐穩青州牧之位。
再次,以其三年便讓青州富甲天下,其安國之能,已見端倪。
最後,從護民軍的布局和旗號中,“平天下”之心昭然若揭。
如此明主,不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嗎?
反正如果給自己三五時間,自己絕對做不出這些事跡。
既然如此,認年齡不及一半之人為主,又當如何?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賈詡才有些膽怯地小聲問道:“不知護民軍有多少兵力?”
這個問題倒是提醒了大家。
這護民軍出自青州,現在不僅要守幽州、並州,還要守青州,怎麽還有力量攻略三輔、威懾涼州?
這已經不可思議了。
結果人家護民軍還沒算完。
他們竟然還有一支烏桓軍團,聽起來是五萬精騎,兩萬圍殲牛輔,三萬圍殲李傕、張濟。
最後,竟然還有一支征南軍團,全殲郭汜兵馬不說,竟然已經把洛陽給圍住了。
蔡成瞥了一眼管亥、張楊、趙雲三人。
這個問題他自己迴答不合適,如果三人中,有人懂事,來幫著他迴答,就最好不過了。
還是張楊反應快,馬上開口說道:
“我護民軍包括烏桓軍團在內,共有三十五萬兵馬。”
張楊說完,涼州眾人個個都倒吸了一口冷氣。
不過,還是賈詡鎮定。稍有驚訝後,就接著問道:“以一州之地,養三十五萬精兵,該是很吃力的。”
這話看似直白,可卻入木三分。
意思就是,你如何能養得起三十五萬精兵?
這次是管亥搶著迴答。
他看到張楊開口,也明白了過來,有些問題,還是由他們這些下屬迴答為好。
涼州名士明明是在考校大帥,哪能真讓大帥如學生一般,接受他們這些人的考校?
“我青州曆經四年發展,如今已經富甲天下。
“當前,青州人口六百餘萬,人均耕地二十畝以上。而且由於我家成公子發明的曲轅犁、快速播種機、快速收割機、快速打穀機等,加之青州農署下的育種司,培育出了無數優良種子,青州當前的畝產量,比起中平二年時,已經提升六成左右。
“諸位都是名士,應該能夠算得出,青州養三十五萬精兵,絲毫不費力吧?”
管亥還是有些不忿。
你們憑什麽來考校我家主公?
再看一眾涼州名士,身體都在顫抖。
他們不是害怕,而是過於吃驚,過於激動。
青州有六百萬人口?
青州真能養得起三十五萬精兵?
青州人均耕地有二十畝以上?
要知道,人均,可是算上老弱婦孺的。
由此可見,青州農耕之人,平均每人至少要照應三十畝耕地。
可這照應得過來嗎?
這青州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一定要想辦法去青州看看!”這是在座所有涼州名士的心聲。
閻忠顫巍巍地問道:“公子既知大漢已經腐朽不堪,為何不自立?效仿當年光武,打出一個嶄新的天下?”
這個閻忠,不知他為什麽對大漢怨念如此之深,至今還想勸解蔡成自立。
“我為何要自立?做皇帝很好嗎?”蔡成有些戲謔。
“老朽雖然年事已高,可這雙識人之目,卻依舊如初。吾可斷定,如成公子為帝,必是明君,亦可創建建立一個更加輝煌的王朝。”閻忠依然沒有放棄遊說。
不過,蔡成也能夠想到,以閻忠之年紀,如此堅持勸他自立,必不是為了一己之私。
他從之前蔡成的介紹中,看到了蔡成的深謀遠慮。
用現代的話來說,蔡成具備有前瞻性的戰略思維。
他及閻忠等涼州名士,對蔡成了解不多,隻是一些傳聞。唯一能證明蔡成才華的,就是那本流傳到涼州的《詩詞歌曲精選》,其上有蔡成所作的一些詩詞。
但這又能說明什麽?什麽也說明不了。
賈詡之誌不在文人雅士的趨風附雅,他期待的是指點江山,叱吒風雲。
要想讓自己的才華盡情發揮,就必須要有一個長謀遠慮、能整體布局的明主。
現在,這位明主似乎已經出現了,就是這位比自己小了二十多歲的青年。
賈詡從蔡成的布局中,看到了蔡成對外堅決抗擊和對內防微杜漸。
否則,他就不會把重兵從幽州到並州,一字排開,麵向北方。他也不會派奇兵穿過河南地(河套地區),入涼州,抄了羌胡叛軍的後路。
何況,之前有傳聞,他是在奉旨率領護民軍平複了烏桓叛亂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經涼州入三輔,在陳倉城下全殲十餘萬韓遂叛軍。
可見,他在出兵平複烏桓之亂時,就已經想好了下一步的動作,同時也對京都方麵可能出現的各種局麵,做出了防範。
若是先帝不駕崩,他則以連平兩處叛亂,立下大功。
如果朝堂有變,他的鎮南軍團則可以護住劉氏血脈。
如此長謀遠慮,已經遠超自己的思維和謀略。
何況,蔡成盡管如此大動幹戈,卻沒有忽略青、冀兩州。
他在青州布置的征東軍團,就是確保青、冀無憂的舉措。
而且,賈詡還從“征東、征南、征西、征北”等字號中,讀出了這位成公子可不隻是想護北方四州之繁盛。
他要“征”,他要平天下!
“修身、齊家、安國、平天下”,可是每個有誌之士的畢生追求。
在整個大漢,賈詡從未聽說有如此蓋世之才,他卻在成公子身上看到了。
首先,成公子溫文爾雅,神態平和,以其不到二十歲年齡,自身修養絕對到了一定的境界,不可思議。
其次,其父之前隻不過是貧困之地的東萊太守,而且還是沒有任何背景的太守。但據傳,在成公子的運作之下,沒出三年,卻能讓先帝解禁州牧之封,成為青州牧。
當然,賈詡還不知道,現在的蔡立已經不是青州牧了。蔡成讓他父親把州牧之位,讓給了荀彧。
而且說讓就讓,其父蔡立竟然沒有任何反對意見,更對荀彧心無芥蒂,全力輔佐荀彧坐穩青州牧之位。
再次,以其三年便讓青州富甲天下,其安國之能,已見端倪。
最後,從護民軍的布局和旗號中,“平天下”之心昭然若揭。
如此明主,不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嗎?
反正如果給自己三五時間,自己絕對做不出這些事跡。
既然如此,認年齡不及一半之人為主,又當如何?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賈詡才有些膽怯地小聲問道:“不知護民軍有多少兵力?”
這個問題倒是提醒了大家。
這護民軍出自青州,現在不僅要守幽州、並州,還要守青州,怎麽還有力量攻略三輔、威懾涼州?
這已經不可思議了。
結果人家護民軍還沒算完。
他們竟然還有一支烏桓軍團,聽起來是五萬精騎,兩萬圍殲牛輔,三萬圍殲李傕、張濟。
最後,竟然還有一支征南軍團,全殲郭汜兵馬不說,竟然已經把洛陽給圍住了。
蔡成瞥了一眼管亥、張楊、趙雲三人。
這個問題他自己迴答不合適,如果三人中,有人懂事,來幫著他迴答,就最好不過了。
還是張楊反應快,馬上開口說道:
“我護民軍包括烏桓軍團在內,共有三十五萬兵馬。”
張楊說完,涼州眾人個個都倒吸了一口冷氣。
不過,還是賈詡鎮定。稍有驚訝後,就接著問道:“以一州之地,養三十五萬精兵,該是很吃力的。”
這話看似直白,可卻入木三分。
意思就是,你如何能養得起三十五萬精兵?
這次是管亥搶著迴答。
他看到張楊開口,也明白了過來,有些問題,還是由他們這些下屬迴答為好。
涼州名士明明是在考校大帥,哪能真讓大帥如學生一般,接受他們這些人的考校?
“我青州曆經四年發展,如今已經富甲天下。
“當前,青州人口六百餘萬,人均耕地二十畝以上。而且由於我家成公子發明的曲轅犁、快速播種機、快速收割機、快速打穀機等,加之青州農署下的育種司,培育出了無數優良種子,青州當前的畝產量,比起中平二年時,已經提升六成左右。
“諸位都是名士,應該能夠算得出,青州養三十五萬精兵,絲毫不費力吧?”
管亥還是有些不忿。
你們憑什麽來考校我家主公?
再看一眾涼州名士,身體都在顫抖。
他們不是害怕,而是過於吃驚,過於激動。
青州有六百萬人口?
青州真能養得起三十五萬精兵?
青州人均耕地有二十畝以上?
要知道,人均,可是算上老弱婦孺的。
由此可見,青州農耕之人,平均每人至少要照應三十畝耕地。
可這照應得過來嗎?
這青州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一定要想辦法去青州看看!”這是在座所有涼州名士的心聲。
閻忠顫巍巍地問道:“公子既知大漢已經腐朽不堪,為何不自立?效仿當年光武,打出一個嶄新的天下?”
這個閻忠,不知他為什麽對大漢怨念如此之深,至今還想勸解蔡成自立。
“我為何要自立?做皇帝很好嗎?”蔡成有些戲謔。
“老朽雖然年事已高,可這雙識人之目,卻依舊如初。吾可斷定,如成公子為帝,必是明君,亦可創建建立一個更加輝煌的王朝。”閻忠依然沒有放棄遊說。
不過,蔡成也能夠想到,以閻忠之年紀,如此堅持勸他自立,必不是為了一己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