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我等如何行動?”趙雲問道。


    “先向大帥報捷。然後封鎖潼關,再占三輔之地。然後兵分兩路,一路占涼州,一路守三輔。等青州官吏抵達後,我等即合兵一處,去河西郡平定縣,並以平定縣為後方支撐點,收複整個河套。”管亥爽快地迴答道。


    “如此費時甚久啊。”趙雲稍稍盤算了一下,但知關鍵。


    “不取涼州,不足以保護河套以西,也無法打通至西域長史府的通道。不守三輔,無法讓八百裏秦川變為西部糧倉,更無法震懾漢中之地。這就是征西軍團的第一個任務。


    “至於收複河套,則是第二個任務。但需要耗時半年左右,穩定三輔之地和整個涼州。”


    趙雲沒有言語,而是在默默地盤算著。


    良久,他才開口說道:“如此,大帥就等於掌控了大漢整個東、北、西三個方向。這對於中原來說,幾乎形成泰山壓頂之勢。”


    “何止要對中原泰山壓頂?還有益州天府之國和益州漢中小糧倉呢。


    “大帥說過,由東向西,隻要掌握遼東平原、冀州平原、晉中平原、河套平原、八百裏秦川、漢中平原和天府之國平原,日後大漢將不再缺糧,護民軍的底氣也會更足。”


    看著趙雲一臉震驚的模樣,管亥哈哈大笑。


    “子龍,你可知大漢為何疲弱,四百年來,一直遭受東夷、北匈奴、西羌之侵蝕與騷擾?”


    管亥準備給趙雲講課了。


    旁邊的馮可和謝堅都在撇嘴。


    他們這個軍團長什麽都好,就是肚子裏有點東西,就喜歡嘚瑟。


    “子龍不知。”趙雲很老實。


    “缺糧啊。草原上如果遇到一些災害,他們就活不下去了。無奈之下,隻能向南劫掠大漢。


    “如果大漢糧食充足,就可以援助草原民族,他們自然也不會來騷擾了。


    “可我中原大地,從來缺糧。為何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因為糧草對於戰爭的勝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大帥不是想控製這些區域為己有,而是想徹底解決大漢缺糧的局麵。


    “當然,要徹底解決缺糧的局麵,僅靠東、北、西的幾個糧倉遠遠不夠。


    “大帥說了,還要靠南方的荊、揚二州。荊、揚二州盛產水稻,而大帥有高產的水稻種子。


    “等我們掌控荊、揚二州之後,整個大漢五六千萬人口,不僅不再缺糧,而且還會裝滿所有的儲備糧倉。


    “到了那時,任何一地發現天災大疫,心裏都不慌了。”


    趙雲聽著管亥熱血沸騰的演講,突然發現,自己不知不覺間,血也開始沸騰了起來。


    “大帥真是為大漢憚心竭慮,竟然想得如此深遠。”趙雲感慨道。


    “那是。我們為什麽叫護民軍?護大漢民眾,讓大漢民眾富裕、富裕、再富裕,才是我軍的目標。”


    趙雲覺得熱血上湧,恨不得馬上就能實現大帥的願望。


    其實,馮可、謝堅由於年紀小,不懂得隨時做思想工作的道理。


    等他們懂了,或許就不會認為管亥這是在嘚瑟了。


    在報捷的快馬疾馳向漆垣之時,整個大漢開始風起雲湧。


    先是董卓廢少帝,立年方九歲的劉協為獻帝。


    隨後,因劉辯內心鬱悶,寫詩宣泄,被董卓發現。董卓即刻毒殺了劉辯和劉辯的生母何太後。


    董卓還美其名曰,這是為獻帝生母王美人報仇。


    消息傳開,天下沸騰。


    如果獻帝為母報仇,無可厚非。


    可什麽時候輪到你董卓越俎代庖了?


    你董卓是什麽地位,你自己沒數嗎?


    你竟然毒殺太後和廢帝,這絕對是冒天下之大不違,突破了亂臣賊子的底線,人人得而誅之!


    於是,除京都外,在八月份,除京都外,大漢所有各州郡,都接到了一封《倡議書》。


    《倡議書》上引經據典,曆數董卓之罪惡,不誅之不足以平天下洶洶之勢,必將導致禮崩樂壞


    最後《倡議書》提出:伐董卓,救皇室;誅奸倿,明天下!


    《倡議書》是袁紹聯同王匡發出的。


    蔡成接到時,一臉苦笑。


    這曆史被自己折騰成什麽樣了,什麽都改變了。


    本來是鮑信發出的倡議,現在變成了袁紹。


    正史中,袁紹此時已經就任渤海郡太守,手下有顏良、文醜兩員猛將,積極響應倡議,聯絡韓馥討伐董卓,最後還成了聯軍的盟主。


    可現在的袁紹沒兵沒將,卻替代了鮑信發出《倡議書》。


    其實,此時袁紹也是渤海郡太守,隻不過他沒敢去上任。


    渤海郡在哪兒?


    那可是在冀州,處於青州的節製之下。


    袁紹不敢去,是因為他的叔叔袁隗不僅強烈反對新農體係,而且還是對青州動手的主謀之一。


    袁紹如果敢去渤海郡上任,搞不好因為自己的叔叔針對青州,從而牽連到自己頭上。


    董卓為何要封袁紹為渤海郡太守呢?


    袁紹怒斥他之後,就逃出的京都洛陽。可他是逃了,董卓就把賬算在他叔叔袁隗的身上,直接殺死了袁隗。


    可殺完之後,他才想到,袁氏一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這不好惹。


    於是,他為了示好袁氏一族,就封袁紹為渤海郡太守。


    獻帝是他立的,也才九歲,其上又沒有太後坐鎮,還不是自己想封誰,想封什麽,就封什麽。


    可這事傳到袁紹及袁氏一族,他們認為這是董卓在羞辱袁家。


    明知道袁家強烈反對新農體係,與青州的仇恨頗深,竟然還把袁紹送到渤海郡去。


    於是,袁氏一族聯絡上袁紹,說要起兵討伐董卓,為袁隗報仇。


    此時袁紹正在河內郡太守王匡處避難。


    聽到自己的家族如此一說,正中下懷,馬上與王匡商議,共同發出《倡議書》。


    那王匡本是袁隗一手提拔上來的,和袁紹不謀而合,自然全力支持。


    而且當初為了圍剿黃巾,王匡還招募了近兩萬府兵,不擔心沒有基礎兵力。


    要知道,如果倡議者沒有基礎兵力,哪怕有人響應,最終也拿不到主導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塑強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山老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山老僧並收藏三塑強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