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楊炯的轉變!一切隻為緬懷!
書藏古今,我打造節目對話諸聖先賢 作者:老鄭麻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凡和司馬子長無聲的看著楊炯發泄。
看著他從不停的唾罵,到最後無力的跪倒在了地上失聲痛哭。
再到最後陷入沉默。
如此過去了半晌之後。
楊炯從地上站了起來,他擦幹淚水,開始整理書架,把一些雜書全都丟到了一旁,然後翻出了:《禮記》、《左傳》兩部大經;《詩經》、《周禮》、《儀禮》三部中經;《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四部小經,以及《孝經》和《論語》。
開始埋頭攻讀。
而且這一看就是一個月,中途幾乎沒怎麽合過眼。
一個月後,楊炯應製舉,補秘書省校書郎。【676年,王勃死後第二年,有史可考】
整個秘書省,共有校書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讎校典籍,刊正文章。
而楊炯,則是在其中獲得了一個“讎校典籍”的九品小官。
對此,楊炯十分坦然,兢兢業業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並且,在唐儀鳳年,太常博士蘇知己上表朝廷,提出建議公卿以下冕服製度重新議定的議案後。
楊炯還正兒八經的上梳了一篇《公卿以下冕服議》。
奏折中迴顧了古代典製,指出蘇知己的建議為不經之論,並使其建議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納。
唐永隆二年(公元681年),經中書侍郎薛元超舉薦。
勤勤懇懇的楊炯,成為了崇文館學士。
永淳元年(682年),楊炯再次被提拔。
擢升為太子李顯的詹事司直,充弘文館學士,掌太子東宮庶務。
整整六年的沉澱,楊炯終於迎來了仕途的躍遷。
站在了王勃曾經用《檄英王雞》聲討過的那位皇子的麵前。
並且官位還在昔日的王勃之上。
東宮詹事:正七品上,掌糾劾官僚及率府之兵。
是太子的貼心官員,掌管東宮內務,職務十分重要。
踏入太子府的那一刻,六年不曾有過笑顏的楊炯臉上,終於露出了一抹如釋重負的笑容。
甚至,還在來到自己的辦公場所之後,即興創作了一首《庭菊賦》來紓解自己的心情:
“庭菊,美貞芳也。
……
其在夕也,言庭燎之皙皙;其向晨也,謂明星之煌煌。爾其萬裏年華,九州春色。花的兮如錦,草連綿兮似織。當此時也。和其光,同其塵,應春光而早植。
……
山鬱律兮萬裏,天蒼莽兮四下。憑南軒以長嘯,出東籬而盈把。歸去來兮何為者?
……
歲如何其歲已秋,叢菊芳兮庭之幽,君子至止,悵容與而淹留。歲如何其歲將逝,叢菊芳兮庭之際,君子至止,聊從容以卒歲。等文以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全文諸君自信搜索,這裏不水字數,隻截取主要的幾句)
楊炯停筆的瞬間。
林凡放緩了時間流速。
然後和司馬子長一起,來到了楊炯的身旁。
對於二人的到來,楊炯的臉上沒有驚訝,仿佛他早就已經在等待一般。
此時的他,已沒有那日在青羊宮的散漫和不羈,臉上滿是沉穩和鎮定。
他起身對著二人拱手道:“先生、林生,你們來了。”
林凡微笑,還未來得及說話,一旁的司馬子長卻已經拿起了剛才楊炯所寫的這篇詩賦,動容的看向楊炯問道:
“令明,難不成,你是因為子安才如此奮進的?”
楊炯溫和的笑道:“瞞不過先生,學生素來散漫慣了,本無爭舸之心,縱使那日先生贈詩也不過讓炯在詩詞上多下些功夫而已,至於這如朝為官,陪伴君側,實非炯之所願。”
“如今種種,不過是想走走昔日子安所走過的路,看看他所看過的風景罷了,不得不說,累,很累,不止是入朝為官累,身為四傑之冠也太同樣很累,累不在身,而在心……”
“不過如今,炯總算是能夠體會到昔日子安寫下《檄英王雞》時的那種心情了。”
司馬子長聞言,頓時紅了眼眶:“令明啊,你這又是何苦呢?”
一旁的林凡傻眼了。
屏幕前的觀眾也全都傻眼了:
“楊炯是什麽情況?他是因為王勃的死才發憤圖強的?”
“誰能來告訴我,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啊?初唐四傑之間的羈絆,這麽深的嗎?”
“楊炯待製弘文館十六年,於676年應舉,成為了秘書省校書郎,這是記錄在《新舊唐書》裏麵的,這一年,也正好是王勃死後的第二年!”
“我的天!我以前一直都沒有想通,楊炯這個散漫青年,為什麽會突然在年僅三十歲的時候應舉,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他居然是為了王勃!”
“想走走王勃的路,看看王勃看過的風景,為了達成這一目的,他改掉了散漫的習慣,奮發圖強,兢兢業業,花了六年的時間來等待機會,古人這麽浪漫的嗎?居然用這樣的方式來緬懷好友!我的媽呀,我頭皮都麻了!”
“太不容易了啊!真的是太讓人動容了。”
“還有剛才那篇《庭菊賦》,曆史上記載是楊炯的自誇之文,但結合剛才的內容,還有司馬遷的點評,以及楊炯的話語,這裏麵的那些措辭,分明就是在寫他這一路走來所承受的煎熬啊。”
“不錯,和其光同其塵,還有歸去來兮何為者!這些字字句句,全都在訴說楊炯放棄了自己本身的性格,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啊。”
“我突然發現,初唐四傑和四君子都能一一對上啊,如果說王勃是傲梅,盧照鄰是幽蘭的話,那楊炯就是淡菊啊。”
“駱賓王不知道,但王勃他們三個,還真的對應上了。”
“不用想了,駱賓王就是竹,堅!別看他大大咧咧的,在大是大非麵前,他比誰都剛。”
“沒想到沒想到,初唐四傑裏麵我最不看好的楊炯,居然也有這份氣度,真是讓人歎服!那些曆史上點評的什麽懷才不遇,什麽鬱鬱不得誌,真的太表麵了啊。”
“誰說不是呢,楊炯這朋友絕對能處,為了緬懷好友,他是真的頂啊!”
“關鍵是,他還站在了當初那個被王勃批鬥的李顯身旁,真不知道該說是巧合還是天意。”
“是天意吧,當初王勃也是無意才把李顯當做了攻殲的對象,楊炯這算是幫他來還債了。”
“牛氣!這份情誼要是能夠證實,絕對是感天動地!”
彈幕區議論紛紛,而這邊的屏幕中。
跟司馬子長對完話的楊炯已經轉身麵向了林凡,一臉歉意的道:
“林生,炯有愧,為了心中貪念,這些時日,鮮少賦詩。”
“無妨!”林凡笑著搖了搖頭,然後半開玩笑的道:
“子安的作品管夠,令明少寫點,後世學子,說不定還會念你的好。”
楊炯聞言一愣,接著便仰天大笑了起來:
“哈哈哈,看樣子後世還是如我者更多啊,王子安,這一點,你不如我!哈哈哈!”
楊炯笑得是那麽的恣意和痛快。
可是。
笑著笑著。
兩行淚水就從他眼中奪眶而出。
也是在這時候,林凡從懷中取出萬儒血書,遞到了他的麵前:
“令明,請!”
看著他從不停的唾罵,到最後無力的跪倒在了地上失聲痛哭。
再到最後陷入沉默。
如此過去了半晌之後。
楊炯從地上站了起來,他擦幹淚水,開始整理書架,把一些雜書全都丟到了一旁,然後翻出了:《禮記》、《左傳》兩部大經;《詩經》、《周禮》、《儀禮》三部中經;《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四部小經,以及《孝經》和《論語》。
開始埋頭攻讀。
而且這一看就是一個月,中途幾乎沒怎麽合過眼。
一個月後,楊炯應製舉,補秘書省校書郎。【676年,王勃死後第二年,有史可考】
整個秘書省,共有校書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讎校典籍,刊正文章。
而楊炯,則是在其中獲得了一個“讎校典籍”的九品小官。
對此,楊炯十分坦然,兢兢業業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並且,在唐儀鳳年,太常博士蘇知己上表朝廷,提出建議公卿以下冕服製度重新議定的議案後。
楊炯還正兒八經的上梳了一篇《公卿以下冕服議》。
奏折中迴顧了古代典製,指出蘇知己的建議為不經之論,並使其建議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納。
唐永隆二年(公元681年),經中書侍郎薛元超舉薦。
勤勤懇懇的楊炯,成為了崇文館學士。
永淳元年(682年),楊炯再次被提拔。
擢升為太子李顯的詹事司直,充弘文館學士,掌太子東宮庶務。
整整六年的沉澱,楊炯終於迎來了仕途的躍遷。
站在了王勃曾經用《檄英王雞》聲討過的那位皇子的麵前。
並且官位還在昔日的王勃之上。
東宮詹事:正七品上,掌糾劾官僚及率府之兵。
是太子的貼心官員,掌管東宮內務,職務十分重要。
踏入太子府的那一刻,六年不曾有過笑顏的楊炯臉上,終於露出了一抹如釋重負的笑容。
甚至,還在來到自己的辦公場所之後,即興創作了一首《庭菊賦》來紓解自己的心情:
“庭菊,美貞芳也。
……
其在夕也,言庭燎之皙皙;其向晨也,謂明星之煌煌。爾其萬裏年華,九州春色。花的兮如錦,草連綿兮似織。當此時也。和其光,同其塵,應春光而早植。
……
山鬱律兮萬裏,天蒼莽兮四下。憑南軒以長嘯,出東籬而盈把。歸去來兮何為者?
……
歲如何其歲已秋,叢菊芳兮庭之幽,君子至止,悵容與而淹留。歲如何其歲將逝,叢菊芳兮庭之際,君子至止,聊從容以卒歲。等文以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全文諸君自信搜索,這裏不水字數,隻截取主要的幾句)
楊炯停筆的瞬間。
林凡放緩了時間流速。
然後和司馬子長一起,來到了楊炯的身旁。
對於二人的到來,楊炯的臉上沒有驚訝,仿佛他早就已經在等待一般。
此時的他,已沒有那日在青羊宮的散漫和不羈,臉上滿是沉穩和鎮定。
他起身對著二人拱手道:“先生、林生,你們來了。”
林凡微笑,還未來得及說話,一旁的司馬子長卻已經拿起了剛才楊炯所寫的這篇詩賦,動容的看向楊炯問道:
“令明,難不成,你是因為子安才如此奮進的?”
楊炯溫和的笑道:“瞞不過先生,學生素來散漫慣了,本無爭舸之心,縱使那日先生贈詩也不過讓炯在詩詞上多下些功夫而已,至於這如朝為官,陪伴君側,實非炯之所願。”
“如今種種,不過是想走走昔日子安所走過的路,看看他所看過的風景罷了,不得不說,累,很累,不止是入朝為官累,身為四傑之冠也太同樣很累,累不在身,而在心……”
“不過如今,炯總算是能夠體會到昔日子安寫下《檄英王雞》時的那種心情了。”
司馬子長聞言,頓時紅了眼眶:“令明啊,你這又是何苦呢?”
一旁的林凡傻眼了。
屏幕前的觀眾也全都傻眼了:
“楊炯是什麽情況?他是因為王勃的死才發憤圖強的?”
“誰能來告訴我,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啊?初唐四傑之間的羈絆,這麽深的嗎?”
“楊炯待製弘文館十六年,於676年應舉,成為了秘書省校書郎,這是記錄在《新舊唐書》裏麵的,這一年,也正好是王勃死後的第二年!”
“我的天!我以前一直都沒有想通,楊炯這個散漫青年,為什麽會突然在年僅三十歲的時候應舉,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他居然是為了王勃!”
“想走走王勃的路,看看王勃看過的風景,為了達成這一目的,他改掉了散漫的習慣,奮發圖強,兢兢業業,花了六年的時間來等待機會,古人這麽浪漫的嗎?居然用這樣的方式來緬懷好友!我的媽呀,我頭皮都麻了!”
“太不容易了啊!真的是太讓人動容了。”
“還有剛才那篇《庭菊賦》,曆史上記載是楊炯的自誇之文,但結合剛才的內容,還有司馬遷的點評,以及楊炯的話語,這裏麵的那些措辭,分明就是在寫他這一路走來所承受的煎熬啊。”
“不錯,和其光同其塵,還有歸去來兮何為者!這些字字句句,全都在訴說楊炯放棄了自己本身的性格,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啊。”
“我突然發現,初唐四傑和四君子都能一一對上啊,如果說王勃是傲梅,盧照鄰是幽蘭的話,那楊炯就是淡菊啊。”
“駱賓王不知道,但王勃他們三個,還真的對應上了。”
“不用想了,駱賓王就是竹,堅!別看他大大咧咧的,在大是大非麵前,他比誰都剛。”
“沒想到沒想到,初唐四傑裏麵我最不看好的楊炯,居然也有這份氣度,真是讓人歎服!那些曆史上點評的什麽懷才不遇,什麽鬱鬱不得誌,真的太表麵了啊。”
“誰說不是呢,楊炯這朋友絕對能處,為了緬懷好友,他是真的頂啊!”
“關鍵是,他還站在了當初那個被王勃批鬥的李顯身旁,真不知道該說是巧合還是天意。”
“是天意吧,當初王勃也是無意才把李顯當做了攻殲的對象,楊炯這算是幫他來還債了。”
“牛氣!這份情誼要是能夠證實,絕對是感天動地!”
彈幕區議論紛紛,而這邊的屏幕中。
跟司馬子長對完話的楊炯已經轉身麵向了林凡,一臉歉意的道:
“林生,炯有愧,為了心中貪念,這些時日,鮮少賦詩。”
“無妨!”林凡笑著搖了搖頭,然後半開玩笑的道:
“子安的作品管夠,令明少寫點,後世學子,說不定還會念你的好。”
楊炯聞言一愣,接著便仰天大笑了起來:
“哈哈哈,看樣子後世還是如我者更多啊,王子安,這一點,你不如我!哈哈哈!”
楊炯笑得是那麽的恣意和痛快。
可是。
笑著笑著。
兩行淚水就從他眼中奪眶而出。
也是在這時候,林凡從懷中取出萬儒血書,遞到了他的麵前:
“令明,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