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好吧,等他迴來我會征求他的意見。
不過你們二人,到時最好也能在場做個見證。這錢就當是老夫先借公路的,待日後從老夫俸祿裏再慢慢折還給公路。”
袁紹和袁基聽罷心下不屑至極,麵上卻忙忙點頭應諾,末了還得不忘誇上袁隗幾句德高望重,公私分明。
幾人虛情假意客套一番,可憐袁術人還沒來得及露麵,這個鍋就已經莫名其妙的背到身上了。
“去跟張讓那個老狐狸打交道,沒點真才實學可不行。二位賢侄可有合適人選推薦給老夫嗎?”
袁基眼珠一轉,趕緊跟上話頭:“叔父大人,二弟七竅玲瓏,洞察人心,侄兒認為非二弟莫能擔此重任。”
袁紹擺擺手,朗聲笑道:“承蒙大哥謬讚,小弟暫且謝過。但此行卻是萬萬不能由我們自家人出麵。
畢竟張讓府上門庭若市,我們袁家士族領袖,誰人不識。再加上財帛顯眼,一旦傳揚了出去,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本初言之有理,那你可有合適人選?”
“侄兒心中的確有一人選,還請叔父大人定奪。
此人姓許名攸,字子遠,乃侄兒同學。
其人心思機敏,足智多謀,舌燦蓮花,口若懸河,雖蘇秦、張儀不得比也。
若著此人前去,必定水到渠成,萬無一失。”
“許子遠?噢,你們是在太學認識的吧?
此人有些名聲,老夫也略有耳聞。
不過聽說他心向黨人,經常去你那組織豪俠,煽動造謠,資助朝廷欽犯,這樣的人有才無德,你得趁早與之絕交才對啊本初。”
“叔父大人怕是對子遠有些誤解,黨人是誰?不就是我們這些士族嗎。
他心向黨人不正是心向我們嗎?
如此說來,這樣的人反而才更忠誠可靠,值得重用。
再說賢人量才取用,孟嚐君得‘雞鳴狗盜’相助,方能逃出生天;
陳平‘受金盜嫂’,高祖用之而得天下。
是以人才不唯高風亮節,最主要還得看用人者怎樣去利用他們。
眼下許子遠就是玉成此事的最佳人選,還望叔父大人詳酌。”
袁隗閉目不言,手指在幾上不住輕點。驀地他雙眼一睜,拍案而起,看著袁紹說道:
“好,我意已決,就按你說的辦!”
袁紹見此事終於拍板,心下不由大鬆了一口氣。
從三人坐下品茗開始,他的腦中便一直在謀劃此事,終於想出了這一石三鳥之計。
一是通過辯論讓袁基在袁隗的心中留下不堪大用的印象;
二是寬寬袁隗的心,讓他能對自己幹的那些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三是要把袁術拖下水,這樣不光能讓他損失一大筆錢財,而且由許攸出馬,自己還能從中撈不少好處。
若是此事辦得妥當,功勞自然在他和許攸身上;
若是辦砸了,就一股腦推給袁術,就說他吝惜財帛,不願為袁隗破費,反正他又不在現場,怎麽說還不是許攸一張嘴說了算。
這一計若是成了,族長之爭袁基幾乎可算是淘汰出局了;同時袁術也會傷筋動骨,估計得休養好一陣子才能恢複元氣。
如此,他便可安心發展自己的勢力,按照原計劃進行他的野望了。
現在袁基、袁術都已經算計成功,就剩下自己這一步,隻要再打消掉袁隗的顧忌,這計劃就可竟成全功了!
“本初之言純屬謬論,叔父大人您可要三思啊。
那個許攸屢次忤逆朝廷,妄議朝政,雖無通緝在身,但早已被朝廷記名,終身不得錄用了。
假如他在張讓那裏露出什麽馬腳,那咱們豈不是自投羅網,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袁基本來就不忿袁紹今天搶盡了他的風頭,憋了一肚子氣。
此刻又見袁隗竟然答應了袁紹的提議,當即便義正言辭地站出來反對。
袁紹正在這琢磨著,到底該怎麽開口轉移話題呢,沒想到想什麽它就來什麽,這袁基還真是個當之無愧的模範好大哥啊。
“士紀莫急,我想本初會給我們一個合理的解釋的。”
袁隗其實也有一些擔憂,此時剛好借袁基的嘴提了出來,
“本初,你大哥的顧慮不無道理。
今日把叫你來本就是要責問你私交欽犯,陰聚死士這迴事的,不過剛才就事論事被老夫給扯遠了。
既然異象之事已經暫時解決了,那咱們就迴到先前的話題,談談你這幾年的做法究竟是對是錯,有何意義?”
“叔父大人明鑒,方才您也認同侄兒的亡國之論。敢問叔父大人,假若侄兒真的不幸言中,袁家打算何去何從?”
袁隗、袁基麵麵相覷,亡國異象事發突然,二人根本就沒往深處想過,這時候還真不知該如何迴答這個問題。
袁基沉吟片刻,先行開口謹慎地說道:
“以我們袁家累世公卿積攢下來的人望,到時必然是群臣之首,我們大可以行伊尹,霍光之事,輔佐新君,重整朝綱,掃蕩群邪,濟世安邦。二弟以為何如?”
“大哥說得好,小弟也正有此意!
不過試問大哥,你說重整朝綱靠誰治國?你說掃蕩群邪又靠誰統兵?
如今閹豎專權,士人受盡迫害流亡海外,以致朝中無忠貞之士,營中無虎狼之師,更有邊地叛亂此起彼伏,鎮壓不止。
縱使大哥有匡扶社稷之心,經天緯地之才,也不過一人一笏,不敵一小卒三拳兩腳,自身都尚且難保,又談何濟世安邦?
小弟認為漫談空言乃腐儒所為,大哥誠不可取也。”
袁基當場被袁紹懟得麵紅耳赤,偏又無話反駁,隻能用眼神求助於袁隗。
於是袁隗接口說道:
“本初,你既知閹豎勢大,士人多遭毒手,為何還要頂風作案,惹火燒身?
張讓,趙忠皆已責難過老夫多次,令我務必要好好管教你,警告你萬勿以身試法,以免落個喪身辱門,自取滅亡的下場。
你以為你做得足夠隱蔽,可知我和士紀背後為你遮掩了多少尾巴。
老夫勸你還是來朝中任職為善。
如今既然亡國之象已現,時局風雨飄搖,社稷危殆,那我們袁家何不靜觀其變,以待天時呢?
如此則進可以伺機待發,匡扶朝綱;退可以明哲保身,仍不失為名門之首。
不知賢侄意下如何?”
不過你們二人,到時最好也能在場做個見證。這錢就當是老夫先借公路的,待日後從老夫俸祿裏再慢慢折還給公路。”
袁紹和袁基聽罷心下不屑至極,麵上卻忙忙點頭應諾,末了還得不忘誇上袁隗幾句德高望重,公私分明。
幾人虛情假意客套一番,可憐袁術人還沒來得及露麵,這個鍋就已經莫名其妙的背到身上了。
“去跟張讓那個老狐狸打交道,沒點真才實學可不行。二位賢侄可有合適人選推薦給老夫嗎?”
袁基眼珠一轉,趕緊跟上話頭:“叔父大人,二弟七竅玲瓏,洞察人心,侄兒認為非二弟莫能擔此重任。”
袁紹擺擺手,朗聲笑道:“承蒙大哥謬讚,小弟暫且謝過。但此行卻是萬萬不能由我們自家人出麵。
畢竟張讓府上門庭若市,我們袁家士族領袖,誰人不識。再加上財帛顯眼,一旦傳揚了出去,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本初言之有理,那你可有合適人選?”
“侄兒心中的確有一人選,還請叔父大人定奪。
此人姓許名攸,字子遠,乃侄兒同學。
其人心思機敏,足智多謀,舌燦蓮花,口若懸河,雖蘇秦、張儀不得比也。
若著此人前去,必定水到渠成,萬無一失。”
“許子遠?噢,你們是在太學認識的吧?
此人有些名聲,老夫也略有耳聞。
不過聽說他心向黨人,經常去你那組織豪俠,煽動造謠,資助朝廷欽犯,這樣的人有才無德,你得趁早與之絕交才對啊本初。”
“叔父大人怕是對子遠有些誤解,黨人是誰?不就是我們這些士族嗎。
他心向黨人不正是心向我們嗎?
如此說來,這樣的人反而才更忠誠可靠,值得重用。
再說賢人量才取用,孟嚐君得‘雞鳴狗盜’相助,方能逃出生天;
陳平‘受金盜嫂’,高祖用之而得天下。
是以人才不唯高風亮節,最主要還得看用人者怎樣去利用他們。
眼下許子遠就是玉成此事的最佳人選,還望叔父大人詳酌。”
袁隗閉目不言,手指在幾上不住輕點。驀地他雙眼一睜,拍案而起,看著袁紹說道:
“好,我意已決,就按你說的辦!”
袁紹見此事終於拍板,心下不由大鬆了一口氣。
從三人坐下品茗開始,他的腦中便一直在謀劃此事,終於想出了這一石三鳥之計。
一是通過辯論讓袁基在袁隗的心中留下不堪大用的印象;
二是寬寬袁隗的心,讓他能對自己幹的那些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三是要把袁術拖下水,這樣不光能讓他損失一大筆錢財,而且由許攸出馬,自己還能從中撈不少好處。
若是此事辦得妥當,功勞自然在他和許攸身上;
若是辦砸了,就一股腦推給袁術,就說他吝惜財帛,不願為袁隗破費,反正他又不在現場,怎麽說還不是許攸一張嘴說了算。
這一計若是成了,族長之爭袁基幾乎可算是淘汰出局了;同時袁術也會傷筋動骨,估計得休養好一陣子才能恢複元氣。
如此,他便可安心發展自己的勢力,按照原計劃進行他的野望了。
現在袁基、袁術都已經算計成功,就剩下自己這一步,隻要再打消掉袁隗的顧忌,這計劃就可竟成全功了!
“本初之言純屬謬論,叔父大人您可要三思啊。
那個許攸屢次忤逆朝廷,妄議朝政,雖無通緝在身,但早已被朝廷記名,終身不得錄用了。
假如他在張讓那裏露出什麽馬腳,那咱們豈不是自投羅網,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袁基本來就不忿袁紹今天搶盡了他的風頭,憋了一肚子氣。
此刻又見袁隗竟然答應了袁紹的提議,當即便義正言辭地站出來反對。
袁紹正在這琢磨著,到底該怎麽開口轉移話題呢,沒想到想什麽它就來什麽,這袁基還真是個當之無愧的模範好大哥啊。
“士紀莫急,我想本初會給我們一個合理的解釋的。”
袁隗其實也有一些擔憂,此時剛好借袁基的嘴提了出來,
“本初,你大哥的顧慮不無道理。
今日把叫你來本就是要責問你私交欽犯,陰聚死士這迴事的,不過剛才就事論事被老夫給扯遠了。
既然異象之事已經暫時解決了,那咱們就迴到先前的話題,談談你這幾年的做法究竟是對是錯,有何意義?”
“叔父大人明鑒,方才您也認同侄兒的亡國之論。敢問叔父大人,假若侄兒真的不幸言中,袁家打算何去何從?”
袁隗、袁基麵麵相覷,亡國異象事發突然,二人根本就沒往深處想過,這時候還真不知該如何迴答這個問題。
袁基沉吟片刻,先行開口謹慎地說道:
“以我們袁家累世公卿積攢下來的人望,到時必然是群臣之首,我們大可以行伊尹,霍光之事,輔佐新君,重整朝綱,掃蕩群邪,濟世安邦。二弟以為何如?”
“大哥說得好,小弟也正有此意!
不過試問大哥,你說重整朝綱靠誰治國?你說掃蕩群邪又靠誰統兵?
如今閹豎專權,士人受盡迫害流亡海外,以致朝中無忠貞之士,營中無虎狼之師,更有邊地叛亂此起彼伏,鎮壓不止。
縱使大哥有匡扶社稷之心,經天緯地之才,也不過一人一笏,不敵一小卒三拳兩腳,自身都尚且難保,又談何濟世安邦?
小弟認為漫談空言乃腐儒所為,大哥誠不可取也。”
袁基當場被袁紹懟得麵紅耳赤,偏又無話反駁,隻能用眼神求助於袁隗。
於是袁隗接口說道:
“本初,你既知閹豎勢大,士人多遭毒手,為何還要頂風作案,惹火燒身?
張讓,趙忠皆已責難過老夫多次,令我務必要好好管教你,警告你萬勿以身試法,以免落個喪身辱門,自取滅亡的下場。
你以為你做得足夠隱蔽,可知我和士紀背後為你遮掩了多少尾巴。
老夫勸你還是來朝中任職為善。
如今既然亡國之象已現,時局風雨飄搖,社稷危殆,那我們袁家何不靜觀其變,以待天時呢?
如此則進可以伺機待發,匡扶朝綱;退可以明哲保身,仍不失為名門之首。
不知賢侄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