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急轉,阿雞最終決定兵行險著,動用‘八字真言’裏最難學精的‘順’字訣了!
盡管他自知對佛學不過略懂皮毛,並不敢保證就能蒙混過關,但眼下貌似也已別無他選了。
想通此節,阿雞當機立斷,拜伏地上朗聲迴道:
“迴夫人話,其實小子略懂一點相人之術。
佛法有雲‘相由心生’,夫人麵容端莊,神態祥和,隱然有菩薩像,一看便是宅心仁厚,與佛祖有大因緣之人。
小子雖無緣禮佛,卻有心向佛。
適才不過看了您一眼,竟感覺佛光普照,目眩神迷,隻以為是菩薩轉世。
一時間心神激蕩,猶如絕處逢生,故此言行失禮,不慎驚擾了活佛。
但求沾染一點雨露恩澤,以使小子兄弟二人心境平和,僅此而已。
還望菩薩奶奶能原諒小子則個。”
“嘁,說得好聽。那你也可以叫菩薩姐姐呀,為何偏要叫奶奶呢?”
年輕貴婦眼波流轉,神情嫵媚,嬌笑著揶揄阿雞。
這一笑宛若百花齊開,在這凜凜寒冬裏便好似一捧暖爐,一壺烈酒,直撩得阿雞七葷八素,心如貓撓,差點把持不住。
隻想擁她入懷,一親芳澤。
這想法乍一出現,阿雞大驚失色,莫非這女人修習過什麽媚術不成?不禁趕忙收攝心神,心中直唿妖精。
“這~,卻是另有一番道理了。但若要小子講出真話,得先請求仙子姐姐能寬恕小子冒犯之罪。”
“哼,臭小子,你已經冒犯的不少了,姐姐也沒懲罰你不是。”
“哈哈,姐姐說的是。
似姐姐這般絕世容顏,哪個男人見了會不生齷齪之心,不行非分之想呢。
就連小子饑寒交迫,朝不保夕,都還有心思傾慕姐姐蠢蠢欲動,就更別說其他男人了。
不過佛曰,‘食,色,性也。’
小子深以為然,是故並不以此為恥。
因而稱仙子為姐姐,不惟歎賞姐姐年輕貌美,尚自帶有一絲愛慕之意。
還望姐姐莫要怪罪,千萬別跟我這粗鄙小子一般計較。”
阿雞說完之後,立即有模有樣地跪地拜求貴婦。
嘴上雖是說得好聽,臉上卻擠眉弄眼,沒個正形。
年輕貴婦被他那副搞怪相逗得花枝亂顫,嬌笑不已。
盡管明知他有非禮之嫌,可也不忍怪罪於他,一時還真拿阿雞沒辦法,隻好把話又給推了迴去。
“好了好了,本夫人不跟你這個小滑頭一般計較,你還是接著說你的菩薩奶奶吧。”
“嗬嗬,至於為何要叫菩薩奶奶呢,”
阿雞板起麵孔,神情肅穆的說道,
“奶奶是尊長,是小子想到的最能表達敬意的稱謂。
奶奶雖說也是個大美人,但寶相尊嚴,小子決不敢心生邪念。
在小子心裏,對菩薩奶奶隻有尊敬和膜拜,絕不敢有絲毫褻瀆之意。”
年長貴婦聽罷微笑點頭,正想開口誇讚幾句。
不曾想一旁的寧兒早就惱怒阿雞的輕薄言語,眼見兩位主子竟都對他欣賞有加,實在忍不住插嘴發難道:
“哼!油嘴滑舌,好色之徒,我平生最恨的就是你這種人了!
說得倒是好聽,既然你一心向佛,但求心境平和,那我問你,為何一見我們便乞討求憐?又有哪個向佛之人似你這般輕佻無禮的!”
阿雞不由撇撇嘴,不卑不亢地麵對眾人說道:
“寧兒小姐,你這麽看我無可厚非,畢竟你年紀尚小,我不怪你。
不過從你剛才所言,我便敢斷定小姐必不是向佛之人。
佛法講究體悟自性,渡己渡人。
尊駕過來時,小子兄弟二人已然餓得精神恍惚,眼中但見一片佛光耀眼,誤以為菩薩顯靈,由此才上前祈禱,以求活命。
隻因心中有佛方能見佛,這正是應了體悟自性之法理。
且佛法有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小子乃是一介凡人,若不填飽肚子何談心境平和?
今幸得菩薩奶奶大慈大悲,垂憐我兄弟二人脫離苦海,此舉可謂先有善因,後結善果。
既積了功德,又圓了心境,此為佛家之大緣法是也。
這卻是應了渡人渡己之法理。
再者,佛法又雲,‘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這可是佛門中人畢生修行之大境界,連佛祖都難以擺脫這五蘊之厄,你又怎能強求我這麽一個俗世小乞丐,做得到四大皆空,六根清淨呢?”
阿雞一番解釋說完之後,直把三人驚得目瞪口呆,如同見鬼一般好一會才迴過神來。
這時她們才發現彼此的臉上盡是震驚之色,完全難以置信這番飽含佛理的話語,竟是出自一個小叫花的口中。
阿雞察言觀色,心下暗唿僥幸。
他雖然表麵看起來從容不迫,但實際上也是外強中幹。
方才他搜腸刮肚,絞盡腦汁,總共也就歸攏出這麽點東西,一遭全給它用上了。
這幸虧是佛祖保佑,總算成功鎮住了她們,要不然阿雞都不知最後該如何收場呢。
接下來應該趁熱打鐵還是及早開溜,阿雞眼下反而倒有些舉棋不定了。
正猶豫間,卻見那年長貴婦上前一步深深作揖,肅容說道:
“剛才妾身多有得罪,還望小師父海涵,莫要放在心上。”
“啊?呀,這可使不得。菩薩奶奶,您可折煞小子了。
小子何德何能,都是胡亂言語而已。本隻是為了討口飯吃,並無意驚擾尊駕的。”
阿雞起先還有些懵圈,隨即反應過來嚇了一跳,頓時受寵若驚,慌忙拜伏地上,口中連說不敢。
“嗬嗬,好吧,小友莫慌,快快請起,妾身沒有別的意思。”
年長貴婦親切地招唿阿雞起身,此時心下越看阿雞越是歡喜,於是柔聲問道:
“敢問小友哪裏人氏?怎麽稱唿?為何淪落至此呢?”
“迴菩薩奶奶話,小子乃並州人氏,祖居上黨,家中世代務農。
隻因父母亡故,我們兄弟二人被迫流離失所,相依為命。本想來帝都尋個活計,卻奈何落魄街頭,乞討為生。
山野愚夫,無甚見識,父母生前未曾給我們起過正名,現隻有一諢名阿雞,這是舍弟阿狗。”
阿雞指了指身後的阿狗,對貴婦如實迴答。
盡管他自知對佛學不過略懂皮毛,並不敢保證就能蒙混過關,但眼下貌似也已別無他選了。
想通此節,阿雞當機立斷,拜伏地上朗聲迴道:
“迴夫人話,其實小子略懂一點相人之術。
佛法有雲‘相由心生’,夫人麵容端莊,神態祥和,隱然有菩薩像,一看便是宅心仁厚,與佛祖有大因緣之人。
小子雖無緣禮佛,卻有心向佛。
適才不過看了您一眼,竟感覺佛光普照,目眩神迷,隻以為是菩薩轉世。
一時間心神激蕩,猶如絕處逢生,故此言行失禮,不慎驚擾了活佛。
但求沾染一點雨露恩澤,以使小子兄弟二人心境平和,僅此而已。
還望菩薩奶奶能原諒小子則個。”
“嘁,說得好聽。那你也可以叫菩薩姐姐呀,為何偏要叫奶奶呢?”
年輕貴婦眼波流轉,神情嫵媚,嬌笑著揶揄阿雞。
這一笑宛若百花齊開,在這凜凜寒冬裏便好似一捧暖爐,一壺烈酒,直撩得阿雞七葷八素,心如貓撓,差點把持不住。
隻想擁她入懷,一親芳澤。
這想法乍一出現,阿雞大驚失色,莫非這女人修習過什麽媚術不成?不禁趕忙收攝心神,心中直唿妖精。
“這~,卻是另有一番道理了。但若要小子講出真話,得先請求仙子姐姐能寬恕小子冒犯之罪。”
“哼,臭小子,你已經冒犯的不少了,姐姐也沒懲罰你不是。”
“哈哈,姐姐說的是。
似姐姐這般絕世容顏,哪個男人見了會不生齷齪之心,不行非分之想呢。
就連小子饑寒交迫,朝不保夕,都還有心思傾慕姐姐蠢蠢欲動,就更別說其他男人了。
不過佛曰,‘食,色,性也。’
小子深以為然,是故並不以此為恥。
因而稱仙子為姐姐,不惟歎賞姐姐年輕貌美,尚自帶有一絲愛慕之意。
還望姐姐莫要怪罪,千萬別跟我這粗鄙小子一般計較。”
阿雞說完之後,立即有模有樣地跪地拜求貴婦。
嘴上雖是說得好聽,臉上卻擠眉弄眼,沒個正形。
年輕貴婦被他那副搞怪相逗得花枝亂顫,嬌笑不已。
盡管明知他有非禮之嫌,可也不忍怪罪於他,一時還真拿阿雞沒辦法,隻好把話又給推了迴去。
“好了好了,本夫人不跟你這個小滑頭一般計較,你還是接著說你的菩薩奶奶吧。”
“嗬嗬,至於為何要叫菩薩奶奶呢,”
阿雞板起麵孔,神情肅穆的說道,
“奶奶是尊長,是小子想到的最能表達敬意的稱謂。
奶奶雖說也是個大美人,但寶相尊嚴,小子決不敢心生邪念。
在小子心裏,對菩薩奶奶隻有尊敬和膜拜,絕不敢有絲毫褻瀆之意。”
年長貴婦聽罷微笑點頭,正想開口誇讚幾句。
不曾想一旁的寧兒早就惱怒阿雞的輕薄言語,眼見兩位主子竟都對他欣賞有加,實在忍不住插嘴發難道:
“哼!油嘴滑舌,好色之徒,我平生最恨的就是你這種人了!
說得倒是好聽,既然你一心向佛,但求心境平和,那我問你,為何一見我們便乞討求憐?又有哪個向佛之人似你這般輕佻無禮的!”
阿雞不由撇撇嘴,不卑不亢地麵對眾人說道:
“寧兒小姐,你這麽看我無可厚非,畢竟你年紀尚小,我不怪你。
不過從你剛才所言,我便敢斷定小姐必不是向佛之人。
佛法講究體悟自性,渡己渡人。
尊駕過來時,小子兄弟二人已然餓得精神恍惚,眼中但見一片佛光耀眼,誤以為菩薩顯靈,由此才上前祈禱,以求活命。
隻因心中有佛方能見佛,這正是應了體悟自性之法理。
且佛法有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小子乃是一介凡人,若不填飽肚子何談心境平和?
今幸得菩薩奶奶大慈大悲,垂憐我兄弟二人脫離苦海,此舉可謂先有善因,後結善果。
既積了功德,又圓了心境,此為佛家之大緣法是也。
這卻是應了渡人渡己之法理。
再者,佛法又雲,‘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這可是佛門中人畢生修行之大境界,連佛祖都難以擺脫這五蘊之厄,你又怎能強求我這麽一個俗世小乞丐,做得到四大皆空,六根清淨呢?”
阿雞一番解釋說完之後,直把三人驚得目瞪口呆,如同見鬼一般好一會才迴過神來。
這時她們才發現彼此的臉上盡是震驚之色,完全難以置信這番飽含佛理的話語,竟是出自一個小叫花的口中。
阿雞察言觀色,心下暗唿僥幸。
他雖然表麵看起來從容不迫,但實際上也是外強中幹。
方才他搜腸刮肚,絞盡腦汁,總共也就歸攏出這麽點東西,一遭全給它用上了。
這幸虧是佛祖保佑,總算成功鎮住了她們,要不然阿雞都不知最後該如何收場呢。
接下來應該趁熱打鐵還是及早開溜,阿雞眼下反而倒有些舉棋不定了。
正猶豫間,卻見那年長貴婦上前一步深深作揖,肅容說道:
“剛才妾身多有得罪,還望小師父海涵,莫要放在心上。”
“啊?呀,這可使不得。菩薩奶奶,您可折煞小子了。
小子何德何能,都是胡亂言語而已。本隻是為了討口飯吃,並無意驚擾尊駕的。”
阿雞起先還有些懵圈,隨即反應過來嚇了一跳,頓時受寵若驚,慌忙拜伏地上,口中連說不敢。
“嗬嗬,好吧,小友莫慌,快快請起,妾身沒有別的意思。”
年長貴婦親切地招唿阿雞起身,此時心下越看阿雞越是歡喜,於是柔聲問道:
“敢問小友哪裏人氏?怎麽稱唿?為何淪落至此呢?”
“迴菩薩奶奶話,小子乃並州人氏,祖居上黨,家中世代務農。
隻因父母亡故,我們兄弟二人被迫流離失所,相依為命。本想來帝都尋個活計,卻奈何落魄街頭,乞討為生。
山野愚夫,無甚見識,父母生前未曾給我們起過正名,現隻有一諢名阿雞,這是舍弟阿狗。”
阿雞指了指身後的阿狗,對貴婦如實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