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鬱繼續道:
“再說那侯世貴南下後,不求他做出什麽稱得上是功勞的事來。
可諸同僚,你們說說,這侯世貴又幹過哪件人事?
南下第一站錦中縣,便遇百年未有之奇事,一縣上下官吏,竟被一場意外之火活活燒死!
再過河安,竟出現了上百水匪與官軍交戰的事。
要知道,在十年前孝平境內的最後一波水匪被宇文家蕩滅後,這十年來孝平可是從未出現過水匪啊!
最後再說清港,他在清港倒是查出了南征軍之敗的真相,可因為他行事乖張所帶來的後果呢?
宇文家與南征軍雙雙起叛,烽火四起,他憑著區區兩千守軍定是守不住清港。
到得那時,清港一失,整個孝平也將徹底糜爛!
孝平乃我大楚國朝腹地,轉運交通之重要所在,若是有事,北軍的冬衣,南軍的糧草,往來的貨物,都要受到影響!
李尚書,我隻問你一句,他侯世貴哪來的功?何功之有?!”
崔鬱說得擲地有聲,殿中臣工除了戶部之人與侯世貴的老父親侯浦儒外,也都是一臉認同的點頭。
侯浦儒臉色那叫個苦啊,他有心想為自家兒子說點話。
好歹長平也是秉公辦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可他這尚書省大夫又是個閑得不能再閑的閑職。
他甚至一度懷疑,等自己老來還鄉時,國朝都會將尚書省大夫這個職位給取消了。
因為他在這職位上呆了十餘年,他自個兒都不知道自己是要幹嘛的?
隻是每次有重要的事發生時,站在旁邊聽一聽就是了。
唯一一次有用的時候,就是胡兒扣邊時,陛下會因為自己是西陵人而偶爾問問自己的意見。
而自己給出的意見往往都是主戰。
除此之外,這十多年除了為陳王府收集情報,就再沒做過任何有意義的事了。
而長平他,入京不過一年,便幹出了那麽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若是換上別的父親,可能要把這隻會闖禍的兒子罵死甚至是斷絕幹係。
可侯浦儒心中卻有些驕傲,此子,有我年輕時的風範,不愧是我兒子啊。
隻希望你日後莫要走上為父這條路。
侯浦儒在這邊為自己的沒用而自責時,殿內諸臣工又是齊齊向陛下求道:
“請斬侯世貴,以平動/亂!”
侯世貴遠在孝平,還被叛軍團團包圍,他們自然不能指望陛下派人過去斬了他。
他們想要陛下做的,無非就是宣布侯世貴乃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這樣也可穩住那叛亂的宇文家與南征軍一時。
為國朝調集大軍秋後算賬爭取時間。
這些人與宇文家已然鬧翻,自然也不會幫宇文家說話,所以這請求,也是為了國朝好。
隻是剛好他們想除了侯世貴,遇上如此良機,怎會錯過?
楊河也知道這是眼下麵對亂局的最佳,也是最穩妥的方案,暫時穩住亂軍,不叫他們影響孝平水路交通,再慢慢調集大軍將之一舉平滅。
可他心中還是有些舍不得,那西陵豎子就是個搖錢樹啊!
日後朕要做的事,處處都需要大筆銀錢,若沒了那豎子的話……
一想起戶部官員長著嘴問自己要錢的場景,楊河就覺得一陣頭疼,便說道:
“諸愛卿所慮,朕深以為然,但……”
凡事就怕個還有個但,楊河這個但一說,諸臣工就知道楊河還是不願意下旨斷了那侯世貴的後路。
心中一陣可惜的同時,眾臣工隻能寄希望於那侯世貴能有點骨氣,不要坐船逃迴京師。
“但,朕以為,煌煌天威之下,賊軍必不可久。
侯愛卿為朕死手清港,已是不易,朕豈能再寒了前線將士的心?
再說,有侯愛卿在清港拖住賊軍,再調京中禁軍火速夾抄,未嚐不可將賊軍消滅於清港府外。”
楊河話音一落,就有人跟死了親爹一樣哭喊著出列道:
“陛下!萬萬不可啊!太祖有製,禁軍乃邊軍中抽調組成,專職護衛天子事。
天子何在,禁軍何在,萬萬不可輕易調動啊!”
這叫輕易調動嘛?
賊人都在京畿旁邊的孝平起亂了!
楊河被氣得說不出話,可殿下老臣依舊一個個出列,拿這是祖宗鐵製和天下安危來說事。
楊河也看出了在調動禁軍這件事上,這些人絕不會讓步半分。
他也知其中內情,各大世家雖同氣連枝,危難時會抱作一團,可互相之間也都在提防著。
生怕哪個世家一時勢大,生出了不該有的念頭想要坐一坐這龍椅。
而製衡這些世家最關鍵的力量,就是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楚京禁軍。
這些禁軍雖也有世家子弟擔任將領,但以楊河心性,他豈能將禁軍交給世家?
早在不知多少年前,他就已安排好了一切,若真有事,那些禁軍將領是一個禁軍都指揮不動。
這其中的門道,各大世家也都曉得,所以隻要有禁軍在,他們的心也是穩的,自不會怕有人想行那大逆不道之事。
可若是禁軍不在的話……幾名大臣互相看了看,眼中都透露著防備與猜疑的神色。
“若從邊軍調軍,或募集新軍,需多少時日?”
楊河無奈之下,隻能退而求其次,不能調動禁軍,那便動用邊軍或者新募軍隊吧。
眾臣工在殿內商議一陣,決定好了從邊軍調軍的事後,早朝這才在沉重的氣氛下解散。
“蘇相。”
聽見有人叫自己,蘇安停下腳步迴頭一看,見是崔鬱,便笑道:
“崔尚書。”
崔鬱跑到蘇安身旁,就一臉晦氣地說道:
“這次不能斷了那西陵蠻子的後路,實在可惜,蘇相可還有良策?”
蘇安搖了搖頭:
“不用良策,禁軍不出,調集邊軍非一月不可至孝平。
那侯世貴憑著兩千駐軍,能守孝平一月?”
“可……可若那蠻子膽小怕事,棄城從河道逃跑呢?”
蘇安輕輕一笑:
“那邊知會宇文家一聲,叫他們在河道上設下伏兵就是,侯世貴已是死定,不足為慮,接下來咱們的重心該轉移到戶部尚書李源身上呐。”
就在蘇安自信滿滿地說完這麽一句話後,大殿外的階梯上,一個氣喘籲籲的傳令兵正一邊呐喊者著一邊朝階梯這邊跑來:
“大捷!!清港大捷!!”
“再說那侯世貴南下後,不求他做出什麽稱得上是功勞的事來。
可諸同僚,你們說說,這侯世貴又幹過哪件人事?
南下第一站錦中縣,便遇百年未有之奇事,一縣上下官吏,竟被一場意外之火活活燒死!
再過河安,竟出現了上百水匪與官軍交戰的事。
要知道,在十年前孝平境內的最後一波水匪被宇文家蕩滅後,這十年來孝平可是從未出現過水匪啊!
最後再說清港,他在清港倒是查出了南征軍之敗的真相,可因為他行事乖張所帶來的後果呢?
宇文家與南征軍雙雙起叛,烽火四起,他憑著區區兩千守軍定是守不住清港。
到得那時,清港一失,整個孝平也將徹底糜爛!
孝平乃我大楚國朝腹地,轉運交通之重要所在,若是有事,北軍的冬衣,南軍的糧草,往來的貨物,都要受到影響!
李尚書,我隻問你一句,他侯世貴哪來的功?何功之有?!”
崔鬱說得擲地有聲,殿中臣工除了戶部之人與侯世貴的老父親侯浦儒外,也都是一臉認同的點頭。
侯浦儒臉色那叫個苦啊,他有心想為自家兒子說點話。
好歹長平也是秉公辦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可他這尚書省大夫又是個閑得不能再閑的閑職。
他甚至一度懷疑,等自己老來還鄉時,國朝都會將尚書省大夫這個職位給取消了。
因為他在這職位上呆了十餘年,他自個兒都不知道自己是要幹嘛的?
隻是每次有重要的事發生時,站在旁邊聽一聽就是了。
唯一一次有用的時候,就是胡兒扣邊時,陛下會因為自己是西陵人而偶爾問問自己的意見。
而自己給出的意見往往都是主戰。
除此之外,這十多年除了為陳王府收集情報,就再沒做過任何有意義的事了。
而長平他,入京不過一年,便幹出了那麽多驚天動地的大事。
若是換上別的父親,可能要把這隻會闖禍的兒子罵死甚至是斷絕幹係。
可侯浦儒心中卻有些驕傲,此子,有我年輕時的風範,不愧是我兒子啊。
隻希望你日後莫要走上為父這條路。
侯浦儒在這邊為自己的沒用而自責時,殿內諸臣工又是齊齊向陛下求道:
“請斬侯世貴,以平動/亂!”
侯世貴遠在孝平,還被叛軍團團包圍,他們自然不能指望陛下派人過去斬了他。
他們想要陛下做的,無非就是宣布侯世貴乃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這樣也可穩住那叛亂的宇文家與南征軍一時。
為國朝調集大軍秋後算賬爭取時間。
這些人與宇文家已然鬧翻,自然也不會幫宇文家說話,所以這請求,也是為了國朝好。
隻是剛好他們想除了侯世貴,遇上如此良機,怎會錯過?
楊河也知道這是眼下麵對亂局的最佳,也是最穩妥的方案,暫時穩住亂軍,不叫他們影響孝平水路交通,再慢慢調集大軍將之一舉平滅。
可他心中還是有些舍不得,那西陵豎子就是個搖錢樹啊!
日後朕要做的事,處處都需要大筆銀錢,若沒了那豎子的話……
一想起戶部官員長著嘴問自己要錢的場景,楊河就覺得一陣頭疼,便說道:
“諸愛卿所慮,朕深以為然,但……”
凡事就怕個還有個但,楊河這個但一說,諸臣工就知道楊河還是不願意下旨斷了那侯世貴的後路。
心中一陣可惜的同時,眾臣工隻能寄希望於那侯世貴能有點骨氣,不要坐船逃迴京師。
“但,朕以為,煌煌天威之下,賊軍必不可久。
侯愛卿為朕死手清港,已是不易,朕豈能再寒了前線將士的心?
再說,有侯愛卿在清港拖住賊軍,再調京中禁軍火速夾抄,未嚐不可將賊軍消滅於清港府外。”
楊河話音一落,就有人跟死了親爹一樣哭喊著出列道:
“陛下!萬萬不可啊!太祖有製,禁軍乃邊軍中抽調組成,專職護衛天子事。
天子何在,禁軍何在,萬萬不可輕易調動啊!”
這叫輕易調動嘛?
賊人都在京畿旁邊的孝平起亂了!
楊河被氣得說不出話,可殿下老臣依舊一個個出列,拿這是祖宗鐵製和天下安危來說事。
楊河也看出了在調動禁軍這件事上,這些人絕不會讓步半分。
他也知其中內情,各大世家雖同氣連枝,危難時會抱作一團,可互相之間也都在提防著。
生怕哪個世家一時勢大,生出了不該有的念頭想要坐一坐這龍椅。
而製衡這些世家最關鍵的力量,就是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楚京禁軍。
這些禁軍雖也有世家子弟擔任將領,但以楊河心性,他豈能將禁軍交給世家?
早在不知多少年前,他就已安排好了一切,若真有事,那些禁軍將領是一個禁軍都指揮不動。
這其中的門道,各大世家也都曉得,所以隻要有禁軍在,他們的心也是穩的,自不會怕有人想行那大逆不道之事。
可若是禁軍不在的話……幾名大臣互相看了看,眼中都透露著防備與猜疑的神色。
“若從邊軍調軍,或募集新軍,需多少時日?”
楊河無奈之下,隻能退而求其次,不能調動禁軍,那便動用邊軍或者新募軍隊吧。
眾臣工在殿內商議一陣,決定好了從邊軍調軍的事後,早朝這才在沉重的氣氛下解散。
“蘇相。”
聽見有人叫自己,蘇安停下腳步迴頭一看,見是崔鬱,便笑道:
“崔尚書。”
崔鬱跑到蘇安身旁,就一臉晦氣地說道:
“這次不能斷了那西陵蠻子的後路,實在可惜,蘇相可還有良策?”
蘇安搖了搖頭:
“不用良策,禁軍不出,調集邊軍非一月不可至孝平。
那侯世貴憑著兩千駐軍,能守孝平一月?”
“可……可若那蠻子膽小怕事,棄城從河道逃跑呢?”
蘇安輕輕一笑:
“那邊知會宇文家一聲,叫他們在河道上設下伏兵就是,侯世貴已是死定,不足為慮,接下來咱們的重心該轉移到戶部尚書李源身上呐。”
就在蘇安自信滿滿地說完這麽一句話後,大殿外的階梯上,一個氣喘籲籲的傳令兵正一邊呐喊者著一邊朝階梯這邊跑來:
“大捷!!清港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