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坐著馬車徐徐南行,牛欄山已遙遙在望,古北口方麵還是沒有傳來他想要的消息,心中不禁有些浮躁。


    這次為了引誘完顏宗翰上鉤,他甚至連三萬士卒都騙了,難道竟然還騙不過一個銀術可?完顏宗翰若是不上鉤的話,事情就麻煩了。


    關外太遼闊了,遼闊得天跟穹廬似的,可以說是無邊無際,光軍隊的輜重運輸就是個大問題;“,


    若是完顏宗翰使出誘敵深入的計策,在廣袤的草原上和宋軍玩身貓貓的的遊戲,宋軍恐怕全部裝備機關槍,一時也奈何不了他。


    自古以來,曆代中原王朝的精力大部分被消耗在北方,有時並不是打不過北方的遊牧民族,而是打不著。


    你發兵去了,他往茫茫的草原深入一躲,人影都找不見,怎麽打?


    當年的秦帝國橫掃,兵鋒何其強盛,遇上匈奴人,睥睨天下的秦始皇也隻能去築長城,結果搞得國都亡了。“” 看


    是秦軍打不過匈奴人嗎?是秦始皇不知道修築長城要耗費無數國力嗎?都不是,隻不過是麵對匈奴人時,人家能打你,愛來就來,愛走就走,你卻打不著人家,隻能去築長城防守。


    漢武帝倒是猛了,來了一迴犁庭掃穴,但也把一個強大富饒的漢朝打成了一窮二白,百姓苦不堪言,過沒多久又得把王昭君送出去和親了。


    現在楊逸多了幾千燧發槍,並不見得就有多利害了,人家跟你玩躲貓貓的話,你也隻能望洋興歎。


    念及這些。楊逸苦心孤詣,連一起出生入死的幾萬兄弟都騙了。隻望能盡量把金軍引誘過來,好來個關門打狗。


    現在完顏宗翰遲遲不動,難道這番心思竟是白費了?


    此事讓楊逸苦惱不已,但事已至此,也隻能耐心再等等了。


    在牛欄山歇息時,楊逸磨墨寫了一份奏章。主要是奏請朝廷從輕發落王顯的。


    此事楊逸也思考了許久,王顯的出發點並不算太壞,他主要是想奪迴禦使台的督察權力,雖然他的做法讓楊逸也非常憤怒。軍中士卒就更不用說了,一個二個嚷著要殺了王顯等人,不如此不足以解恨。


    但理智告訴楊逸。誅殺文官的惡例還是不開的好,象朱重八那樣,把滿大臣都快殺光了。也不見得有多大效果,可見暴力政治不是個好選擇。


    而且這樣的惡例一開。誰敢保證這樣的事,有一天不會輪到自己或自己的家人頭上呢?


    另外一個就是,要想大宋長久強盛下去,權力必須製衡,這一點是不用懷疑的,不是有句話叫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嗎?


    禦使台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監察百官,甚至製約皇帝。以前許多言官敢往皇帝臉上噴口水,這其實是好事。這說明君權得到了很好的製約,使君主不至於因一時糊塗幹出損害天下的事來。


    但自紹聖元年以來,禦使台的權力幾乎被剝奪盡了,對楊逸和章惇這些人基本沒什麽製約能力。


    因為楊逸等人太強勢了,短短幾年時間,倒在楊逸手上的禦使台主官已經有兩三個,試問今後的繼任者誰還敢出頭,誰還敢大聲說句話?


    一個隻知道唯唯諾諾的禦使台還不如撤掉算了,免得多養那麽多官員,多發那麽多俸祿。


    誰都想一手掌控天下,誰都不喜歡受到製約,但前提是,你必須確保自己絕對正確才行;


    楊逸自認做不到絕對正確,後世許多看似天經地義的、絕對正確的事情,放在眼下這個環境,未必就是適合的,所以楊逸也不敢保證自己就絕對不會出錯。


    現在朝廷的改革已經進行五六年了,改革初期,權力集中是必須的,因為天下那麽多官員,你不可能逐個去說服,權力不集中許多政策根本就推行不下去。


    現在改革已慢慢為天下人所接受,到需要一進步細化、完善、及跟據實情作出適當調整的時候了。


    這個時候就不能再搞一言堂,必須集思廣益,廣開言路才行。


    而禦使台作為監察部門,也是主要的建言部門,權力的迴歸更是勢在必行。


    這迴王顯可以說是用錯誤的方式,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楊逸思前想後,覺得對王顯打擊太甚的話,不利於禦使台的權力迴歸;


    現在王顯被貶到了安南的深山老林,這和判死刑其實已經沒有多大差別,這會把繼任者嚇成磕頭蟲的。


    當然,楊逸也不會崇高到不計私仇,以德報怨的程度,讓王顯重新入京這種事情他絕對不會幹。


    但出對長遠的考慮,楊逸覺得還是給王顯換個地方為好,到荊湖一帶搞開發就差不多了。


    這樣一來,自己也撈了個不計前嫌,品德高尚的美喻,而這正是楊逸缺少的東西,要不然上次恩科主考就是由他出任了,所以說這東西還是很有用的。


    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對王顯從輕發落於朝廷也是利大於弊,那種尖銳的、把對手往死裏整的政治氛圍應該盡量改變了,否則大宋終究是走不出內耗的泥潭,遲早還得死在內耗上。


    楊逸自認不是崇高的人,但既然做著高官,享著厚祿,就必須承擔一些東西,常言道,己所不欲,莫施於人。


    若是自己都不願去創造一個寬和大氣的政治格局,憑什麽去指望別人對你寬和?


    楊逸的奏章剛寫好,馬漢卿便匆匆前來求見,一看他那臉色,楊逸就知道準沒好事。


    果然,隻聽馬漢卿說道:“大人,大理方麵傳來消息,高泰明死了。”


    “死了?”


    “是的大人,高泰明死了。從一開始高明清等人就懷疑是段正淳暗中做的手腳,現在高泰明一死。恐怕高家定是要將氣撒在段氏身上了。”


    楊逸沉聲問道:“段正淳有何反應?”


    “大人,段和譽失蹤這麽久,段正淳也認為是高家在報複,懷疑段和譽已經死了,大人,隻怕………”


    怕什麽?自然是怕段正淳認為自己兒子被高家害死了。然後按耐不住找高家拚命;


    楊逸這下又開始發愁了,高泰明一死,可以說扣留段和譽已經沒多大意義,反而隻會讓高家與段家決裂得更快。


    換而言之也就是說。大理的局勢已經由不得他來掌握了。


    這種失控的感覺真不好受,楊逸輕歎一聲道:“把段和譽留在手裏已經沒什麽大用了,放了吧。希望有他在。段氏能和高家鬥得久些。”


    “大人…………”


    “嗯?”


    “大人沒有別的吩咐了嗎?”


    楊逸不禁苦笑道:“漢卿啊,別太迷信我,我也不是萬能的。也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高泰明一死,除非大宋直接出兵幹涉。否則大理局勢已由不得咱們控製了,但是咱們大宋現在能出兵嗎?”


    馬漢卿想想也是,父仇不共戴,高明量、高明清等人特定是不會善罷甘休了。


    而楊逸的算計中,是希望高家和段家血拚一番後,讓高家慘勝,然後大宋再滅高家為段家申張正義。順便把大理收歸己有。


    為了讓高家最終勝出,高明量等人又不能再動。但你不動,人家動,所以說這局勢再不由得楊逸來控製了。


    楊逸接著說道:“讓咱們的人時刻關注大理的局勢發展就行了,對了,宜州方麵可有什麽動靜。”


    “屬下正要秉報此事,段青山顯然是得了段正淳的命令,雖然沒有等到段和譽,但還是開始積極備戰了,段青山已經派遣近兩千人馬潛迴大理,大概準備用於裏應外合。”


    “嗯,看好就行,打吧,打吧,要打就讓他打吧,最好能打個三年兩載的。”


    “大人,這個還真難說,大理的地形複雜,這仗打起來有時得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搶奪,按理說不可能象平原作戰那樣,輕易決出勝負才對。”


    楊逸前世就是混雲南、緬甸一帶的,馬漢卿說的這些他如何不知,隻是這得軍隊意誌頑強才會現在這樣的膠著狀態,如果一方形勢不利,就爭相投降了,地形再複雜也不可能僵持多久啊!


    所在說大理段家和高家這場戰爭到底會打多久,地形並不是最主的決定因素。


    楊逸在牛欄山歇息了半天,再度徐徐向幽州進發,不走不行啊,完顏宗翰若是真有心攻打古北口的話,一定會先確定自己有沒有離開,自己若是多作逗留,肯定會讓完顏宗翰起疑。


    所以楊逸心裏雖然越來越煩燥,但還是不得不繼續把戲演下去。


    又行了一天,到達順州之後,才見馬漢卿滿臉欣然的趕到車邊來,隔著簾子就說道:“大人,魚兒上鉤了。”


    “哦,快說,具體情況如何?”楊逸等待了太久,突然接著這消息忍不住一下子掀開車簾詢問起來。


    馬漢卿微笑著說道:“大人,屬下剛剛接到消息,完顏宗翰已經下令全軍拔營起寨,殺奔古北口,大人,這迴魚兒真的上鉤了。”


    “現在離魚兒上鉤還遠,千萬不可就此掉以輕心,完顏宗翰忍到現在,可見他有多小心,萬一臨了被他發現什麽破綻,我估計他一定會立即撤軍;


    所以現在還不能有絲毫大意,再傳我命令,不到完顏宗翰攻關,讓李一忠他們不得把真相告知士卒,一切按計劃行事。”


    馬漢卿嚴肅地答道:“大人放心,屬下這就是去傳信。”


    “去吧,去吧。”楊逸口氣輕鬆,也難怪,等了這麽久,本以為此計無效了,才突然接到這樣的好消息,怎麽不教他欣然呢。


    隻要這關門打狗的計策成功,就可免去一大堆麻煩,今後的遼東戰事也必然順利得多。


    ps:感謝玩石、panan、慕容夏寒三位朋友的支持,謝謝你們.


    (未完待續。注冊會員推薦該作品


    (網網.)e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私生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昊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昊遠並收藏大宋私生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