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到貴州方麵的迴報,楊逸為保險起見,再派餘興率領京畿第四將一千人馬增援。京畿第四將雖然裝備了燧發槍,但卻是步兵,之前為了爭取時間,楊逸隻得選擇劉武五千騎兵赴援。


    同時為了轉移阮誌順的注意力,免得他盯著貴州不放,楊逸率廣西第五將藍繼隆四千人馬及包毅赴昆侖關。


    昆侖關位與賓州與邕州之間,距賓州數十裏地,楊逸率軍半日便可趕到。


    昆侖關附近的山體不算很高,也就數十丈,但群峰夾道,茂林遮日,獨有一條羊腸小徑蜿蜒於山間。山上半土半石,易於構建工事。


    楊逸率軍到達時,隻見山上旌旗飛揚,人影綽綽,一時看不出有多少人馬。


    越軍已經挖好了壕溝,壘上了滾石擂木,嚴陣以待,連小道都用巨石堵住了,這種地形,若不攻占兩邊山頭,根本過不去,對方隻須用石塊砸,便可把砸你個人仰馬翻。


    要攻山吧,山下地勢狹窄,大軍擺不開,便真的隻有“前赴後繼”了。


    果然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啊!


    包毅看了這樣的地形,眉頭直皺道:“大人,強行攻山肯定不行,屬下認為,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把敵人引下山來再打。”


    楊逸說道:“阮誌順一聽說我大軍到達,立即撤圍柳州,退守昆侖關,顯然是打算耗死我軍,想把他引出關來。怕是不容易啊!對了,藍將軍駐守廣南,對這邊的情況比較熟悉,你可有什麽法子可拿下此關?”


    藍繼隆立即搖頭答道:“迴楊總管,這樣的險關,若不能把敵人引下來,末將實在想不出什麽取巧的法子。恐怕唯有強攻一途。”


    “強攻就不必了,咱們來個佯攻試試,先收拾幾隻毛猴再說。”楊逸說完。立即開始安排。


    越軍副將李同見宋軍終於出現在昆侖關前,心中暗喜。貴州打得如火如荼,這邊一直不見動靜。他費盡心思在山上構建了大量工事,累得半死不活,還要忍受蚊叮蟲咬,宋軍若是不來,豈不白白浪費力氣?


    左等右等,終於把宋軍盼來了,李同相信憑借苦心修建的工事,就算來十萬宋軍,也能使之葬身昆侖關下。


    山下一麵楊字大旗迎風招展,讓李同眼前一亮。未等他多想,山下已傳來隆隆的戰鼓聲,隻見密密麻麻的宋軍排出攻山陣形,前麵的舉盾,後麵的引弓……


    李同看得嘿嘿直笑。盾牌頂個屁用,巨石滾滾而下,再多的盾牌也無濟於事。


    他迴望壕溝裏嚴陣以待的越軍,桀桀地笑道:“兄弟們,宋軍遠來,不識戰陣。竟想憑幾千人馬攻打這等險關,大夥都給我準備好,等宋軍衝近,給我狠狠的砸,砸他個頭破血流,皮開肉綻,反正咱們這山上不缺石頭,哈哈哈!”


    李同仰天大笑,山上的守軍也跟著起哄,大聲謾罵,心情放鬆之極,確實,占據了這樣的險關,收拾幾千宋軍,跟收拾幾千隻螞蟻有什麽分別呢?這確實沒有什麽好擔心的。


    主將黎永泰見了李同的表現,暗暗皺眉,雖然他也不認為宋軍憑幾千人馬就能攻上山來,但經阮誌順一翻說教之後,也不會再輕視楊逸。


    阮誌順二十年前曾隨李常傑攻打廣南,為人膽大心細,立下赫赫戰功,又得李常傑傳授戰陣兵略,隨著李常傑逐漸老去,阮誌順已經成為大越國數一數二的將帥。


    前些年攻打真臘,阮誌順以三千之眾擊敗真臘四萬之敵,使大越國聲威大振,之後在對真臘、占城一係列的戰爭中,阮誌順攻必克,戰必勝,從真臘和占城奪取了不少疆土和人口。


    包括黎永泰在內,大越國幾乎沒人不對阮誌順崇敬有加,可以說阮誌順在大越國就如同戰神一般,可如今,一遇上楊逸,阮誌順竟是步步小心,還沒有接戰,便立即退兵數百裏,據險關取守勢,日夜惴摹楊逸的用兵習慣及戰略意圖。


    能讓阮誌順如履薄冰、步步謹慎的人,豈會是無能之輩?


    黎永泰思緒萬千,山下的戰鼓隆隆地響了一會兒,幾百宋軍在藍繼隆的帶領下,揮舞著刀槍,放聲嚎叫著往山上衝去,剛進入弓箭射程,山上的越軍立即開始放箭。


    這放箭是要站起來的,就在此時,山下響起了“呯!呯!呯!”的槍聲,一陣硝煙漫而起,子彈唿嘯而至,山上中彈的越軍暴出一蓬蓬的血花,仰天倒下。


    交趾李朝與大宋有隙,時刻關注著大宋的變化,燧發槍倒是聽說過,可誰也沒見過它的威力,直到現在,山上的越軍才悚然而驚,宋軍射擊的距離,恐怕隻有床駑才能達到這麽遠,弓箭根本射不著人家。


    驚詫之下,許多越軍竟然忘了縮迴壕溝躲避。當然,這也是因為距離遠,越軍隻有肩膀以上露出壕溝外,宋軍燧發槍排射效果不佳,沒能給越軍造成大量殺傷,達不到太大的震懾作用。


    倒是楊逸射完一發換一支槍,身後幾個侍衛幫著裝彈,呯呯的槍聲不斷響起,就算燧發槍的精度無法與後世的阻擊步槍相比,他三槍至少也能擊斃兩個。


    宋軍士卒又是羨慕又是敬佩,忍不住大聲喝彩起來,一時喝彩聲比藍繼隆他們衝鋒的呐喊聲還要響亮。


    “楊大帥神槍無敵!”


    “楊大帥神槍無敵!”


    “楊大帥神槍無敵!”


    …….


    楊逸哭笑不得,我還金槍不倒呢!有這麽誇人的嘛?那感覺就象一幫豬哥在看某人嫖娼,不停地給那人加油鼓勁…….


    這時候,衝鋒的藍繼隆帶人掉頭就跑。跑出越軍弓箭射程後,立即迴頭對山上的越軍不停地謾罵嘲諷,但越軍也不傻,誰還會站著和他們對罵,一個個縮迴了壕溝裏,於是山上隻聞罵聲,不見人影。讓宋軍徒唿奈何。


    藍繼隆他們又來了一次佯攻,越軍吃一塹長一智,這迴根本沒露頭。藍繼隆他們又不敢真攻上去,否則越軍的巨石擂木滾滾而下,那就不是誘敵。而是送死了!


    包毅歎道:“大人,要是咱們帶幾門火炮來就好了。”


    大宋的火炮一直是隻“研”不“製”,除了東京城頭裝了十來門,一直沒有列裝軍隊,包毅他們隻聽說火炮威力巨大,但對火炮的實際性能並不太了解,所以才會有此感歎,以為拉幾門火炮來就能解決問題了。


    楊逸搖頭道:“廣南之地空手行軍都難,火炮笨重,攜帶困難。而且敵人在山上挖了壕溝,幾門火炮也不會多大效果。”


    現在的火炮主要還是發射實心彈和散彈,不象後世那種威力巨大的榴彈,可以把山頭犁一遍。


    現在敵人隻要往壕溝一躲,火炮就基本沒有殺傷力了。


    楊逸又嚐試幾種法子。都未能引得越軍冒頭,隻好下令退兵十裏紮營。


    包毅有些不甘地說道:“大人,就麽算了?”


    楊逸搖搖頭答道:“所謂戰爭,打的無非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如今敵人占盡了地利,咱們若是硬碰。得不償失,所以隻能從其餘兩個方麵想辦法,包毅啊,你若是琢磨不透這個道理,你就永遠成不了獨擋一麵的將帥之才。”


    包毅想了想說道:“多謝大人教誨,屬下現在有些明白了,大人率軍南征,南方山多林密,道路難行,交趾轉為防禦後,就能處處搶占地利,據險而守;大人早就料到了這一點,所以出征前就讓朝廷遣使赴大理、真臘、占城。剛到桂州又立即下令四十四州、五縣、十一洞頭人趕來賓州。大人這麽做就是要搶占人和,這人和一但搶到,則大宋、大理、真臘、占城四麵合圍交趾,交趾據有的地利也就被抵銷了。”


    楊逸點點頭說道:“不錯,包毅你記住,在製定戰略計劃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要素,無論什麽樣的戰爭都可以套入這個框架來考慮,可以說萬變不離其中。敵人據有天時,我們就人創造地利,敵人據有天時地利,我們就人創造人和。若敵人三個要素皆占,則不可戰,戰之必敗。隻能先想辦法把對方的天時地利人和破壞掉,比如大理、真臘、占城與交趾沆瀣一氣,共抗大宋,咱們就有必要先拉攏其中一二,甚至全部拉攏過來,把他們的人和破壞掉,破壞的方式可用政治、軍事、經濟甚至反奸等不同的手段。這是大的戰略方麵,小到每一場戰術運用,無不可以套用這三個要素,比如現在的的昆侖關,敵軍占據險關,人和也不差於我們,咱們就隻能搶占天時,才有一博之力。”


    包毅是從下層成長起來的將領,而且成為高級將領不久,這年頭書籍比較少,而戰陣經驗往往又是父傳子,子傳孫,別人想學習到戰陣經驗就非常困難,是以經常出現“將門”這種現象。


    “將門”的出現,並不是真的隻有這家人才有軍事天份,而是因為兒孫輩從父輩那裏得到了常人難以得到的戰陣經驗,使得他們比平常人更快的成長。


    前世楊逸本就是軍伍出身。古代的,現代的戰例分析看過無數,可以說他並不缺少理論知識,關鍵就看能不能靈活運用而已。


    包毅他們則不同,他們最缺少的正是這些軍事理論方麵的知識,這些東西聽起來簡單,但在這些資訊落後的時代,也絕不是一般人能隨意得到的。


    因此楊逸的每句話,包毅都用心地記著,心中甚是感激,最後他慎重地說道:“大人是想晚上再來占天時?”


    “哈哈哈,孺子可教也!”(未完待續。。)


    {感謝各位書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私生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昊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昊遠並收藏大宋私生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