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的東京城,梨花如雪,片片飛過鱗次櫛比青瓦拱簷,迷迷蒙蒙的春雨瀟瀟地下著,大街上往來的人們,撐著各色的油紙傘,紅的、綠的、粉的,如百花含雨。
踏雨尋春的仕女,站在雨幕蒼茫的拱橋上,一剪娉婷倒影在橋下悠悠的流水中;
橋邊柳絲嫩如黃,欸乃一聲,鬥笠閡碌拇?灘恢??閬в瘢??〈?憂畔碌闖觶?雌撲?嬪夏竅訟擻袢說募粲啊Ⅻbr>
章惇收迴目光,放下車簾子,車子慢行過雨水衝冼得幹幹淨淨的青石板路,很快在三生樓前退下來;幾個月來身為山陵使,他已經許久沒來品嚐三生樓鮮美的羹湯了。
或許三生樓裏那種清雅的氣氛,才是吸引他這個首相的主要原因。
前堂的食客不少,多是些才子佳人,官商富戶;有臨窗獨坐賞雨的,也有共桌娓娓而談者。
章惇習慣地找到那個靠窗的位置,剛剛坐下,便見一個侍女款款行來。
侍女到了桌邊盈盈一福,輕聲說道:“老先生,奴家有禮了,後麵有位客官恭請老先生前往一聚。”
章惇垂著大袖,微微一笑,整個大宋如今敢請自己前去相見的,已經沒有幾個了;
楊逸大概就是這幾個人中的一個吧!
想起倆人在杭州洞霄宮喜笑怒罵,促膝傾談的日子,章惇臉上的笑意更濃了些。
他和聲說道:“前頭帶路!”
裏院是園林式布局。翠竹花木,迴廊曲折,亭台樓榭掩映其間。幽靜如世外清境,粉牆青瓦沐浴在迷蒙的春雨中,一晌春光浸潤著微涼的雨意,讓人一看而心怡;
內裏的一個水榭裏,翠帷半揭,雨絲落在亭外的水麵上,輕鱗細細;
欄杆邊一個黛眉橫波的少女。她以迷離的煙雨為背景,初一看就像是水墨畫裏的麗影;那十指纖纖如玉,輕抹瑤琴,珠玉聲聲,人淡雅如詩,琴幽遠空靈,讓人一聽之下便不覺沉迷其中,去憂忘俗。
章惇是個愛琴之人,不覺放慢腳步輕聲問道:“這是何曲?”
“鷗鷺忘機。”楊逸起身。雙手抱圓深深一揖。他紫帽輕裘,有如鄰家初學詩經的少年郎,“相公請!”
“任之何故前倨後恭?”章惇嗬嗬一笑。隨口打趣道。
“我若迎出前堂,一翻大禮下來,今日相公恐怕難得安寧;到了這亭中則無妨。”楊逸說著與章惇一起落坐。
石桌上炭火燉羹湯〉中酒已暖,亭外風吹晦色,雨霧淡若輕煙,簷下點點滴滴和著疏淡的琴聲……
章惇未飲先道:“此曲名為鷗鷺忘機,倒是名至實歸,任之戎馬倥傯。不想還有此閑情,端是令人意外。”
楊逸自顧端起酒杯淡然道:“鷗鷺即便忙於覓食時。飛翔的姿態看上去也極為優雅,為人處事也當如此,再忙,也別忘了時常抬頭看看天,章相公多久沒有抬頭望望天空了?”
章惇微微一怔,身為一國首相,每日百事纏身,須臾難得空閑,迴頭想想可不是,有多久沒有抬頭望望天空了,自己都記不清了!
章惇閉目良久,任琴聲與亭邊點滴聲縈纏耳畔,楊逸趁機給撫琴的清娘盛了一碗湯,章惇雖未張開眼睛,嘴角卻浮上了一抹笑意。
清娘見他這時還顧著自己,芳心一甜,又不免有些羞澀,琴聲微微有些亂起來。
“我聽說任之與蘇子瞻到環州後,環州邊荒之城,文風倒為之鼎盛起來了!”章惇突然開口道。
楊逸坐迴軟羅鋪墊的石凳,嗬嗬笑道:“真論起來,易安居士也功不可沒!”
章惇持盞輕飲一口,轉頭看了看正在撫琴的清娘,佳人纖纖如月,婉約如初開的芍藥,詩墨溢香的清雅與楊逸的英俊灑脫倒是絲絲合韻。
“任之覺得太學如今學風如何?”
楊逸早已習慣他這種天馬行空的交談方式,聞弦歌知雅意,立即答道:“承蒙章相公看重,不過您也知道,晚生不是那種虛懷好靜之人,去了太學隻會誤人子弟。”
楊逸這麽快能看透自己的意思,章惇一點不奇怪,聽他這話,章惇想想也是,不禁撫髯一笑。
楊逸停杯思索了起來,章惇所思所慮,倒真不可拖遝了,遼夏攻宋時,在宣德門前叩闕的除了皇親貴戚,最多的便是太學生。
吃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才本已不易,若是培養出人的人才不能為新政所用,那新政想持續下去,便成空中樓閣了。
讀書人是一個國家中最活躍的群體,他們既是國家的未來,也掌握著民間的輿論導向,一個人的觀點,往往就能影響到四鄉八鄰百姓的價值取向。
新黨執政兩年多時間,一直在致力於理清朝堂,推行新政,外禦遼夏,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麵。
在後備人才培養方麵,一直能顧及太多。
這次危機出現時,大量太學生參與進來,唿籲廢除新政,使新黨極為被動,這也再次暴露出了新黨在人才儲備方麵的缺陷。
楊逸迴京後,即將出任的職務是天章閣侍講,這實際上是皇帝的幕僚官,或者說是參謀人員,並不署理特定政務,平時很輕閑,到太學去兼職完全不成問題。
此時章惇想利用楊逸的名聲,去管理太學,便也不難理解了。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必須盡力去爭奪的群體,隻有得到了大多數讀書人的支持,新政的觀念才可能形成主流意識,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章惇等他思慮良久。才開口問道:“太學正一職,任之可有合適人選舉薦?”
“相公先喝碗湯!”楊逸為之盛好湯,含笑奉上♀才吐一個人名來,“周邦彥!”
章惇輕撫長須,刀眉一收即展,頷首道:“善!”
“晚生這兒尚有一人,可作太學教授。”
“何人?”
“陳瓘。”
章惇略一思慮,便道:“亦可!”
倆人對視一眼,灑然一笑。想起來當初迴京時,路過湖州城外的舊事。
舊事曆曆在目,不知不覺間已過去三載,當初從江南蕩來的那條船,能將大宋載向何處?
空蒙雨霧籠宮簷,春歸流翠葉含鶯,大宋的皇宮受地形局限,無法象前唐一樣建得大氣磅礴,便在精雅方麵下功夫。在煙雨中秀色無限;雖然少了份肅穆威嚴。卻多了一份平易近人的美感。
邇英殿裏,韓維正襟跪坐幾前,給趙似講禮記※音抑揚頓挫:“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陛下。曾子所言,便是教人如何處世立身,凡事應循正理、存主見,不應為求苟安,無原則地容讓,如此這般。隻會助長惡人為禍。”
旁邊侍候的劉瑗也頗讀過一些書,知道韓維講的是姑息養奸的典故;
他聽到這眉頭不著痕跡地皺了起來。
韓維的話看似平常。卻意有所指,誰是奸?誰是惡人?誰不應姑息?
如今趙似共有三個老師,一為李清臣,一為蘇頌,剩下一個便是韓維了。
若光是這次,劉瑗不會多想,但這陣子韓維所講的內容,越來越側重於此類,趙似雖然生性懦弱,但耳濡目染久了,會當如何?
趙似盤膝坐於上,又手垂於膝上,近看嘴邊還有細細的絨毛,聽完韓維的講析,他謹慎地問道:“先生,然則如何界定良與奸呢?”
這倒是,誰都知道不能姑息養奸,但如何分明奸行才是緊要的問題;
韓維欣慰地掩卷撫須道:“陛下,正所謂大忠若奸,大奸若忠,許多人的行為並沒有明確的指向,而身為人君者,最緊要的便是要明辨忠奸;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明辨一個人的忠奸,首先要聽其言觀其行;
君子者,常有逆耳之忠言,固因人無完人也;小人者,必為阿諛奉承之輩,此外,小人常憂自身得失,因而結黨為援,排斥異己……”
韓維滔滔不絕,趙似聽得興起,脫口問道:“歐陽文忠公於《朋黨論》中有言,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自神宗朝以來,朝中便有元豐黨人、元祐黨人之說,先生可否細論何者以道為朋,何者以利為朋。”
趙似還隻是個十三歲的孩子,問完才意識到不妥,收聲已不及;
韓維一時間也變得謹慎起來,以史為論,可以避重就輕,以方今朝中事而論,卻不是明智之舉。
真論起來,元豐黨人更象以道為朋,他們的“道”更為明確,那就是新政,雖然你可以將其指為“歪門邪道”,披著“道”的外衣,行私利之實;
而元祐黨人……元祐黨人的“道”就是廢除新法,遵循舊法;
問題在於,元祐黨人的“道”韓維也不甚認同,元祐黨人在沒鬥倒元豐黨人之前,人人都是君子;
但一鬥倒元豐黨人,所表現出來的爭權奪利的心態比元豐黨人更甚;
他們分成蜀、洛、朔三黨,相互攻伐,相互拆台,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韓維本身就是這種內鬥的受害者,讓他如何去替元祐黨人說話?
但韓維也不是妄得虛名之輩,他很快想到,根本不用直言今事,完全可用聖人學說,慢慢剖析元豐、元祐兩黨,這樣既可避免趙似置身險境,又可讓他明了其理。
韓維於是引經據典,以聖人之言為綱,以史實為脈,緩緩剖析。
侍立一旁的劉瑗聽了心潮起伏不定,劉皇後念他是哲宗舊人,派他前往三關監軍,這本身就是對他的一種信任;
三關失守,他責任最大,雖然多方推諉,但真追究起來必不好過,結果又是劉皇後幫他開脫,說來他也算深受劉皇後之恩了。
如今劉皇後派他來隨侍趙似,也都顯示了對他的信任不減;
但趙似畢竟是正式登基的皇帝啊!
將來總有一天要親政的,若是自己……
劉瑗悄悄瞄了趙似一眼,心中各種情緒激烈地碰撞著。
{感謝各位書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二月的東京城,梨花如雪,片片飛過鱗次櫛比青瓦拱簷,迷迷蒙蒙的春雨瀟瀟地下著,大街上往來的人們,撐著各色的油紙傘,紅的、綠的、粉的,如百花含雨。
踏雨尋春的仕女,站在雨幕蒼茫的拱橋上,一剪娉婷倒影在橋下悠悠的流水中;
橋邊柳絲嫩如黃,欸乃一聲,鬥笠閡碌拇?灘恢??閬в瘢??〈?憂畔碌闖觶?雌撲?嬪夏竅訟擻袢說募粲啊Ⅻbr>
章惇收迴目光,放下車簾子,車子慢行過雨水衝冼得幹幹淨淨的青石板路,很快在三生樓前退下來;幾個月來身為山陵使,他已經許久沒來品嚐三生樓鮮美的羹湯了。
或許三生樓裏那種清雅的氣氛,才是吸引他這個首相的主要原因。
前堂的食客不少,多是些才子佳人,官商富戶;有臨窗獨坐賞雨的,也有共桌娓娓而談者。
章惇習慣地找到那個靠窗的位置,剛剛坐下,便見一個侍女款款行來。
侍女到了桌邊盈盈一福,輕聲說道:“老先生,奴家有禮了,後麵有位客官恭請老先生前往一聚。”
章惇垂著大袖,微微一笑,整個大宋如今敢請自己前去相見的,已經沒有幾個了;
楊逸大概就是這幾個人中的一個吧!
想起倆人在杭州洞霄宮喜笑怒罵,促膝傾談的日子,章惇臉上的笑意更濃了些。
他和聲說道:“前頭帶路!”
裏院是園林式布局。翠竹花木,迴廊曲折,亭台樓榭掩映其間。幽靜如世外清境,粉牆青瓦沐浴在迷蒙的春雨中,一晌春光浸潤著微涼的雨意,讓人一看而心怡;
內裏的一個水榭裏,翠帷半揭,雨絲落在亭外的水麵上,輕鱗細細;
欄杆邊一個黛眉橫波的少女。她以迷離的煙雨為背景,初一看就像是水墨畫裏的麗影;那十指纖纖如玉,輕抹瑤琴,珠玉聲聲,人淡雅如詩,琴幽遠空靈,讓人一聽之下便不覺沉迷其中,去憂忘俗。
章惇是個愛琴之人,不覺放慢腳步輕聲問道:“這是何曲?”
“鷗鷺忘機。”楊逸起身。雙手抱圓深深一揖。他紫帽輕裘,有如鄰家初學詩經的少年郎,“相公請!”
“任之何故前倨後恭?”章惇嗬嗬一笑。隨口打趣道。
“我若迎出前堂,一翻大禮下來,今日相公恐怕難得安寧;到了這亭中則無妨。”楊逸說著與章惇一起落坐。
石桌上炭火燉羹湯〉中酒已暖,亭外風吹晦色,雨霧淡若輕煙,簷下點點滴滴和著疏淡的琴聲……
章惇未飲先道:“此曲名為鷗鷺忘機,倒是名至實歸,任之戎馬倥傯。不想還有此閑情,端是令人意外。”
楊逸自顧端起酒杯淡然道:“鷗鷺即便忙於覓食時。飛翔的姿態看上去也極為優雅,為人處事也當如此,再忙,也別忘了時常抬頭看看天,章相公多久沒有抬頭望望天空了?”
章惇微微一怔,身為一國首相,每日百事纏身,須臾難得空閑,迴頭想想可不是,有多久沒有抬頭望望天空了,自己都記不清了!
章惇閉目良久,任琴聲與亭邊點滴聲縈纏耳畔,楊逸趁機給撫琴的清娘盛了一碗湯,章惇雖未張開眼睛,嘴角卻浮上了一抹笑意。
清娘見他這時還顧著自己,芳心一甜,又不免有些羞澀,琴聲微微有些亂起來。
“我聽說任之與蘇子瞻到環州後,環州邊荒之城,文風倒為之鼎盛起來了!”章惇突然開口道。
楊逸坐迴軟羅鋪墊的石凳,嗬嗬笑道:“真論起來,易安居士也功不可沒!”
章惇持盞輕飲一口,轉頭看了看正在撫琴的清娘,佳人纖纖如月,婉約如初開的芍藥,詩墨溢香的清雅與楊逸的英俊灑脫倒是絲絲合韻。
“任之覺得太學如今學風如何?”
楊逸早已習慣他這種天馬行空的交談方式,聞弦歌知雅意,立即答道:“承蒙章相公看重,不過您也知道,晚生不是那種虛懷好靜之人,去了太學隻會誤人子弟。”
楊逸這麽快能看透自己的意思,章惇一點不奇怪,聽他這話,章惇想想也是,不禁撫髯一笑。
楊逸停杯思索了起來,章惇所思所慮,倒真不可拖遝了,遼夏攻宋時,在宣德門前叩闕的除了皇親貴戚,最多的便是太學生。
吃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才本已不易,若是培養出人的人才不能為新政所用,那新政想持續下去,便成空中樓閣了。
讀書人是一個國家中最活躍的群體,他們既是國家的未來,也掌握著民間的輿論導向,一個人的觀點,往往就能影響到四鄉八鄰百姓的價值取向。
新黨執政兩年多時間,一直在致力於理清朝堂,推行新政,外禦遼夏,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麵。
在後備人才培養方麵,一直能顧及太多。
這次危機出現時,大量太學生參與進來,唿籲廢除新政,使新黨極為被動,這也再次暴露出了新黨在人才儲備方麵的缺陷。
楊逸迴京後,即將出任的職務是天章閣侍講,這實際上是皇帝的幕僚官,或者說是參謀人員,並不署理特定政務,平時很輕閑,到太學去兼職完全不成問題。
此時章惇想利用楊逸的名聲,去管理太學,便也不難理解了。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必須盡力去爭奪的群體,隻有得到了大多數讀書人的支持,新政的觀念才可能形成主流意識,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章惇等他思慮良久。才開口問道:“太學正一職,任之可有合適人選舉薦?”
“相公先喝碗湯!”楊逸為之盛好湯,含笑奉上♀才吐一個人名來,“周邦彥!”
章惇輕撫長須,刀眉一收即展,頷首道:“善!”
“晚生這兒尚有一人,可作太學教授。”
“何人?”
“陳瓘。”
章惇略一思慮,便道:“亦可!”
倆人對視一眼,灑然一笑。想起來當初迴京時,路過湖州城外的舊事。
舊事曆曆在目,不知不覺間已過去三載,當初從江南蕩來的那條船,能將大宋載向何處?
空蒙雨霧籠宮簷,春歸流翠葉含鶯,大宋的皇宮受地形局限,無法象前唐一樣建得大氣磅礴,便在精雅方麵下功夫。在煙雨中秀色無限;雖然少了份肅穆威嚴。卻多了一份平易近人的美感。
邇英殿裏,韓維正襟跪坐幾前,給趙似講禮記※音抑揚頓挫:“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陛下。曾子所言,便是教人如何處世立身,凡事應循正理、存主見,不應為求苟安,無原則地容讓,如此這般。隻會助長惡人為禍。”
旁邊侍候的劉瑗也頗讀過一些書,知道韓維講的是姑息養奸的典故;
他聽到這眉頭不著痕跡地皺了起來。
韓維的話看似平常。卻意有所指,誰是奸?誰是惡人?誰不應姑息?
如今趙似共有三個老師,一為李清臣,一為蘇頌,剩下一個便是韓維了。
若光是這次,劉瑗不會多想,但這陣子韓維所講的內容,越來越側重於此類,趙似雖然生性懦弱,但耳濡目染久了,會當如何?
趙似盤膝坐於上,又手垂於膝上,近看嘴邊還有細細的絨毛,聽完韓維的講析,他謹慎地問道:“先生,然則如何界定良與奸呢?”
這倒是,誰都知道不能姑息養奸,但如何分明奸行才是緊要的問題;
韓維欣慰地掩卷撫須道:“陛下,正所謂大忠若奸,大奸若忠,許多人的行為並沒有明確的指向,而身為人君者,最緊要的便是要明辨忠奸;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明辨一個人的忠奸,首先要聽其言觀其行;
君子者,常有逆耳之忠言,固因人無完人也;小人者,必為阿諛奉承之輩,此外,小人常憂自身得失,因而結黨為援,排斥異己……”
韓維滔滔不絕,趙似聽得興起,脫口問道:“歐陽文忠公於《朋黨論》中有言,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自神宗朝以來,朝中便有元豐黨人、元祐黨人之說,先生可否細論何者以道為朋,何者以利為朋。”
趙似還隻是個十三歲的孩子,問完才意識到不妥,收聲已不及;
韓維一時間也變得謹慎起來,以史為論,可以避重就輕,以方今朝中事而論,卻不是明智之舉。
真論起來,元豐黨人更象以道為朋,他們的“道”更為明確,那就是新政,雖然你可以將其指為“歪門邪道”,披著“道”的外衣,行私利之實;
而元祐黨人……元祐黨人的“道”就是廢除新法,遵循舊法;
問題在於,元祐黨人的“道”韓維也不甚認同,元祐黨人在沒鬥倒元豐黨人之前,人人都是君子;
但一鬥倒元豐黨人,所表現出來的爭權奪利的心態比元豐黨人更甚;
他們分成蜀、洛、朔三黨,相互攻伐,相互拆台,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韓維本身就是這種內鬥的受害者,讓他如何去替元祐黨人說話?
但韓維也不是妄得虛名之輩,他很快想到,根本不用直言今事,完全可用聖人學說,慢慢剖析元豐、元祐兩黨,這樣既可避免趙似置身險境,又可讓他明了其理。
韓維於是引經據典,以聖人之言為綱,以史實為脈,緩緩剖析。
侍立一旁的劉瑗聽了心潮起伏不定,劉皇後念他是哲宗舊人,派他前往三關監軍,這本身就是對他的一種信任;
三關失守,他責任最大,雖然多方推諉,但真追究起來必不好過,結果又是劉皇後幫他開脫,說來他也算深受劉皇後之恩了。
如今劉皇後派他來隨侍趙似,也都顯示了對他的信任不減;
但趙似畢竟是正式登基的皇帝啊!
將來總有一天要親政的,若是自己……
劉瑗悄悄瞄了趙似一眼,心中各種情緒激烈地碰撞著。
{感謝各位書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