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清軍撤兵
隆武:朱與孫,共天下? 作者:吃荔枝也上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俗話說“福不雙至,禍不單行”,此時正應驗在了多鐸這數萬清軍的身上。
清軍在掛車河前線損失慘重,其中又以孔有德部為最。然而在後方,希爾艮統領滿蒙騎兵,清剿明軍也未取得成效。
希爾艮統領麾下一萬滿蒙鐵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明軍登陸地巢縣。原本希爾艮還想趁自己馬快刀利,將明軍一舉擊潰,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明軍根本不與他作戰。
當他率軍趕到巢縣的時候,明軍已經登上水師戰船了,即使清軍輕而易舉的收複了城池,但看起來並沒有什麽用,反而因此將自己置於明軍水師戰船的火炮威脅之下,這讓希爾艮頗有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
然而更讓其惡心的並不止步於此,明軍的幾十艘水師戰船,在隔著廣闊的湖麵對巢縣清軍炮擊了五十多輪後,隨即調轉船頭北去。
明軍水師戰船上的火炮攻擊範圍有限,清軍又有城牆庇護,其實並沒有受到什麽損失,但就是挺惡心人的,因為他們是來清剿明軍的,結果現在反倒被明軍按在巢縣城牆裏猛揍。
希爾艮氣得直跳腳,但又毫無辦法,隻能任明軍離去。
然,明軍卻並不止步於此。
八月初八,李定國率部襲擊廬州府城合肥,合肥清軍不堪戰,城池被明軍襲破,官倉府庫被明軍劫掠一空。待希爾艮馬不停蹄地趕到合肥之時,隻見其城門大開,城內已無明軍蹤影。
八月初十,明軍西進舒城;十一日,二破廬江;十四日,三占巢縣......
李定國神鬼莫測的打法,將清軍整得暈頭轉向,疲於應對。
希爾艮每天就是跟在明軍屁股後麵吃灰,到最後索性不管了,幹脆每天隻派騎兵守衛著大軍糧道周全,問題是從江寧至安慶的糧道數百裏之遠,其中多山林、水道,誰又能完全保證糧隊不被明軍截殺呢?
果然,明軍常常以百人為隊伍,分散州縣,士卒扮作流民,或為樵夫、獵人,隱匿山林之中,隻待清軍糧隊經過,便進行伏殺。若是一擊不中,則馬上撤至山林之中,絕不戀戰;若一擊而中,則殺其押運清兵,放其民夫,燒其糧草。
明軍如此不講武德,讓希爾艮空有一萬騎兵,而毫無作為,每天隻能眼睜睜的細數明軍偷襲帶來的戰損軍報。
......
自從漢軍旗一個前鋒營在掛車河被“燜”了之後,原本應繼續進兵至安慶城的多鐸大軍,就此停下了腳步,三萬多人密密麻麻的屯住在了新安渡至掛車河沿線,這麽多人停駐在此,都隻是在等多鐸的一個決定。
而自後方的戰報送至中軍之後,多鐸的王帳內卻是靜謐的連一根頭發絲落地都能聽到。
明明是炎熱無比的八月,可身處王帳內的諸將,直感覺自己像是在冰窖一般。
地位高者如孔有德、護軍統領揚善等人也不敢輕易出聲,其他如打了敗仗的孫龍、李養性等大將,更是大氣也不敢出,生怕豫親王聽了後方希爾艮的糟糕戰報後,連著自己一帶算賬。
但讓眾人沒想到的是,南征北戰,為大清開疆拓土的多鐸,既沒有發火,也沒有追責,隻是輕吐三字真言。
“退兵吧。”
說完這三個字後的多鐸,像是蒼老了十歲,無力的靠在了自己王座的虎皮靠背之上,閉目養神。
帳內諸將卻像是炸開了鍋一般,他們跟隨多鐸這麽多年,還是第一次聽見多鐸喊撤兵,許多人都心有不甘。
多鐸的心腹大將,護軍統領揚善,第一個站起身來,抱拳出聲道:“王爺,咱們都已經打到安慶府內了,再往前麵走就是安慶城,隻要打下來,這一切困境就迎刃而解了,退兵之事,還望王爺三思呀~”
孔有德也想站起來說點啥,這次南征之行,他的部眾折損嚴重,就這麽撤兵,他實在意難平,這種感覺就好像一個常勝的賭徒,突然一把輸掉了許多家產,讓其忍不住還想繼續下注,為的就是將之前輸掉的贏迴來。
但孔有德尚未來得及說話,多鐸卻突然發作。
他怒罵道:“打打打,爾等倒是打贏了幾場?現在我軍前有堅城,後有勁敵,已經身處不利之地。後方運過來的糧食卻一天天減少,我軍已經身處險境矣,諸君還不自知,哼!”
一頓話罵下來,全場再次鴉雀無聲。
多鐸猶自說道:“天氣炎熱,軍中士卒不耐暑氣者眾多,再打下去,恐有覆軍之危。”
撤兵的理由林林總總,隻是最重要的那一條卻被多鐸蒙在了鼓裏,畢竟博洛五萬大軍覆滅的消息傳來,就連他也一宿未睡。
這仗,實在是打不下去了。
“本王意已決,從今日起,各軍收拾行李,返迴江寧!”
多鐸麵色嚴肅的下達了撤軍令。
眾人無可反駁,隻得奉令。
隆武元年八月十七日,晨曦微露,天色漸明。在這寧靜而又略帶緊張氣氛的清晨時分,滿清豫親王多鐸統率著江北地區的清軍,緩緩地收起營帳,開始大規模迴撤江寧。這場持續了整整兩個月之久、橫跨大江南北的激烈戰鬥,終於暫時落下了帷幕。
經曆戰火的江北各州府縣,硝煙尚未完全散去,彌漫在空中,仿佛訴說著剛剛經曆過的慘烈廝殺。殘垣斷壁隨處可見,滿目瘡痍的景象令人觸目驚心。被戰火摧殘得不成樣子的軍旗,無力地耷拉在旗杆上,隨著微風輕輕擺動。
多鐸騎在自己那匹高大威猛的戰馬上,他神情嚴肅地注視著前方蜿蜒前行的隊伍。這位身經百戰的滿清親王心中明白,雖然此次戰役暫時告一段落,但戰爭的陰影依然籠罩著這片大地,未來還充滿了無數未知與變數。
反觀明軍這方,經過和清軍在江西、浙江、安徽等三省之地的較量,明軍已經逐漸逆轉戰爭態勢。
明清雙方的攻守之勢,異也!
清軍在掛車河前線損失慘重,其中又以孔有德部為最。然而在後方,希爾艮統領滿蒙騎兵,清剿明軍也未取得成效。
希爾艮統領麾下一萬滿蒙鐵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明軍登陸地巢縣。原本希爾艮還想趁自己馬快刀利,將明軍一舉擊潰,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明軍根本不與他作戰。
當他率軍趕到巢縣的時候,明軍已經登上水師戰船了,即使清軍輕而易舉的收複了城池,但看起來並沒有什麽用,反而因此將自己置於明軍水師戰船的火炮威脅之下,這讓希爾艮頗有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
然而更讓其惡心的並不止步於此,明軍的幾十艘水師戰船,在隔著廣闊的湖麵對巢縣清軍炮擊了五十多輪後,隨即調轉船頭北去。
明軍水師戰船上的火炮攻擊範圍有限,清軍又有城牆庇護,其實並沒有受到什麽損失,但就是挺惡心人的,因為他們是來清剿明軍的,結果現在反倒被明軍按在巢縣城牆裏猛揍。
希爾艮氣得直跳腳,但又毫無辦法,隻能任明軍離去。
然,明軍卻並不止步於此。
八月初八,李定國率部襲擊廬州府城合肥,合肥清軍不堪戰,城池被明軍襲破,官倉府庫被明軍劫掠一空。待希爾艮馬不停蹄地趕到合肥之時,隻見其城門大開,城內已無明軍蹤影。
八月初十,明軍西進舒城;十一日,二破廬江;十四日,三占巢縣......
李定國神鬼莫測的打法,將清軍整得暈頭轉向,疲於應對。
希爾艮每天就是跟在明軍屁股後麵吃灰,到最後索性不管了,幹脆每天隻派騎兵守衛著大軍糧道周全,問題是從江寧至安慶的糧道數百裏之遠,其中多山林、水道,誰又能完全保證糧隊不被明軍截殺呢?
果然,明軍常常以百人為隊伍,分散州縣,士卒扮作流民,或為樵夫、獵人,隱匿山林之中,隻待清軍糧隊經過,便進行伏殺。若是一擊不中,則馬上撤至山林之中,絕不戀戰;若一擊而中,則殺其押運清兵,放其民夫,燒其糧草。
明軍如此不講武德,讓希爾艮空有一萬騎兵,而毫無作為,每天隻能眼睜睜的細數明軍偷襲帶來的戰損軍報。
......
自從漢軍旗一個前鋒營在掛車河被“燜”了之後,原本應繼續進兵至安慶城的多鐸大軍,就此停下了腳步,三萬多人密密麻麻的屯住在了新安渡至掛車河沿線,這麽多人停駐在此,都隻是在等多鐸的一個決定。
而自後方的戰報送至中軍之後,多鐸的王帳內卻是靜謐的連一根頭發絲落地都能聽到。
明明是炎熱無比的八月,可身處王帳內的諸將,直感覺自己像是在冰窖一般。
地位高者如孔有德、護軍統領揚善等人也不敢輕易出聲,其他如打了敗仗的孫龍、李養性等大將,更是大氣也不敢出,生怕豫親王聽了後方希爾艮的糟糕戰報後,連著自己一帶算賬。
但讓眾人沒想到的是,南征北戰,為大清開疆拓土的多鐸,既沒有發火,也沒有追責,隻是輕吐三字真言。
“退兵吧。”
說完這三個字後的多鐸,像是蒼老了十歲,無力的靠在了自己王座的虎皮靠背之上,閉目養神。
帳內諸將卻像是炸開了鍋一般,他們跟隨多鐸這麽多年,還是第一次聽見多鐸喊撤兵,許多人都心有不甘。
多鐸的心腹大將,護軍統領揚善,第一個站起身來,抱拳出聲道:“王爺,咱們都已經打到安慶府內了,再往前麵走就是安慶城,隻要打下來,這一切困境就迎刃而解了,退兵之事,還望王爺三思呀~”
孔有德也想站起來說點啥,這次南征之行,他的部眾折損嚴重,就這麽撤兵,他實在意難平,這種感覺就好像一個常勝的賭徒,突然一把輸掉了許多家產,讓其忍不住還想繼續下注,為的就是將之前輸掉的贏迴來。
但孔有德尚未來得及說話,多鐸卻突然發作。
他怒罵道:“打打打,爾等倒是打贏了幾場?現在我軍前有堅城,後有勁敵,已經身處不利之地。後方運過來的糧食卻一天天減少,我軍已經身處險境矣,諸君還不自知,哼!”
一頓話罵下來,全場再次鴉雀無聲。
多鐸猶自說道:“天氣炎熱,軍中士卒不耐暑氣者眾多,再打下去,恐有覆軍之危。”
撤兵的理由林林總總,隻是最重要的那一條卻被多鐸蒙在了鼓裏,畢竟博洛五萬大軍覆滅的消息傳來,就連他也一宿未睡。
這仗,實在是打不下去了。
“本王意已決,從今日起,各軍收拾行李,返迴江寧!”
多鐸麵色嚴肅的下達了撤軍令。
眾人無可反駁,隻得奉令。
隆武元年八月十七日,晨曦微露,天色漸明。在這寧靜而又略帶緊張氣氛的清晨時分,滿清豫親王多鐸統率著江北地區的清軍,緩緩地收起營帳,開始大規模迴撤江寧。這場持續了整整兩個月之久、橫跨大江南北的激烈戰鬥,終於暫時落下了帷幕。
經曆戰火的江北各州府縣,硝煙尚未完全散去,彌漫在空中,仿佛訴說著剛剛經曆過的慘烈廝殺。殘垣斷壁隨處可見,滿目瘡痍的景象令人觸目驚心。被戰火摧殘得不成樣子的軍旗,無力地耷拉在旗杆上,隨著微風輕輕擺動。
多鐸騎在自己那匹高大威猛的戰馬上,他神情嚴肅地注視著前方蜿蜒前行的隊伍。這位身經百戰的滿清親王心中明白,雖然此次戰役暫時告一段落,但戰爭的陰影依然籠罩著這片大地,未來還充滿了無數未知與變數。
反觀明軍這方,經過和清軍在江西、浙江、安徽等三省之地的較量,明軍已經逐漸逆轉戰爭態勢。
明清雙方的攻守之勢,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