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伯趙清淮與韃子有著血海深仇,蓋因其父便是在鬆山戰役中殉國,而韃子就是直接元兇,連洪承疇都排在其次位置。


    但凡是殺韃子的事,趙清淮必竭盡全力!


    踏白軍的騎士們,紛紛抽打胯下戰馬進行提速,他們像一支出弦利箭一般,筆直的紮向了右翼的蒙古騎兵。


    蒙古兵雖然分成左右翼,楔入了明軍戰陣之中,但由於明軍右側戰陣集中了贛軍、泰山軍兩部兵力,其陣型更為厚實,這就使得右翼的蒙古騎兵無法完全突進戰陣,固山額真巴音納幹脆就讓外圍的兩千多騎,遊曳在戰場邊緣,一邊騎射,一邊迴護突陣的蒙古兵,防止明軍再有步營增援上來。


    巴音納的這一手安排,完全符合蒙古騎兵的作戰風格,但他卻沒想到明軍能在如此混戰中,還敢派出騎兵進行支援,這一招反倒成了他的破綻,趙清淮衝的就是這股遊曳騎兵而來。


    趙清淮領著七千踏白軍健兒,直衝這兩千蒙古騎兵,有善射者已經開始彎弓搭箭,射向了蒙古騎兵。


    踏白軍的這波衝擊,讓這兩千蒙古騎兵進退維穀,是攻也不好,走也不好。上前對攻的話,明軍騎兵兵力占優,他們肯定要吃虧;走倒是符合他們的一貫風格,他們可以邊撤邊吊射明軍,但偏偏現在戰陣之中還有他們的族人,若是現在走了,豈不是拋棄上官與袍澤?而這在清軍之中,失陷上官是大罪,他們迴去也活不成。


    領頭的甲剌無奈之下,隻好紅著眼睛迎擊明軍騎兵。


    明清兩軍騎兵在胯下戰馬高速馳騁之下,迎頭相撞在了一起,強大的對向衝擊力,讓上百匹戰馬的頭頸當場碎裂,然後在嘶鳴聲中,帶著慣性前衝倒在了地上。


    馬背上的騎士們,有馬術好的,還能通過翻滾卸力後,撿的一條命;而技術稀疏或者運氣不好的,當場就被撞碎了髒腑,橫死當場。


    趙清淮用馬槊橫掃下一個蒙古兵後,粗略一看,頓時覺得麾下兒郎們的騎術還需要操練才行,通過和蒙古騎兵作戰就能看出雙方差距。


    蒙古兵們不愧是在馬背上長大的,許多蒙古騎士通過藏身馬腹、或者斜掛兩側的方式,避開了最強的衝擊,而明軍很多騎士們,則直愣愣的硬挺,固然勇氣可嘉,但作戰技術和馬術還是有待提升。


    即使如此,明軍騎兵依仗著身上的劄甲比蒙古兵的棉甲更為堅硬,直接和蒙古兵們貼臉搏殺,許多蒙古兵們用彎刀砍擊明軍騎兵要害,都未給對方造成致命傷害,反倒被明軍用快刀砍死砍傷。


    僅僅一刻鍾,明清兩軍騎兵就在這片空曠地帶上,倒下了上千具屍體,刀槍交擊聲與無主戰馬的嘶鳴,相互交織。


    在外圍遊曳騎兵付出了重大傷亡之後,身處明軍戰陣之中的巴音納終於將楔入進來的蒙古騎兵,進行了重新集結。他意識到現在已經不能再衝擊明軍步陣了,必須驅離外圍明軍騎兵才行,於是調轉馬頭,將攔在他前麵的一名明軍長槍兵砍殺後,又領著麾下殘存的兩千多名蒙古兵,衝出陣外,支援外圍的遊曳騎兵。


    巴音納緊握手中沾滿明軍鮮血的彎刀,提速衝入明軍騎兵之中,再次殺成一團,他是蒙古科爾沁旗的勇士,身體強健,馬上技藝高強,尋常明軍完全不是他的對手,囂張異常。


    巴音納的勇猛引起了趙清淮的注意力,他見其連殺十一名明軍騎士,如同荒野異獸一般粗暴,心中頓時大怒。趙清淮斜握手中馬槊,上前劈刺巴音納,他一手馬槊舞得虎虎生威,竟攻得巴音納連連後退,險象環生。關鍵時刻,巴音納幸得親兵及時上前援護,才沒被那白甲明軍掃落馬下。


    巴音納正待重振旗鼓,再與那明將殺上幾十迴合之時,百步外的戰陣,卻異變突生。


    前軍都使杜懷仁乃是真正的沙場老將,戰陣經驗十分豐富,他從清軍騎兵突入明軍戰陣開始,就一直在等待戰機。他對麾下將士十分自信,當不至於一遇小挫,就崩壞大局,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前軍將士非常堅韌,即使被蒙古騎兵如此突擊,也守住了陣線,雖然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但杜懷仁認為這是值得的。


    終於在蒙古騎兵迴身與踏白軍交戰之時,杜懷仁等來了戰機。此時的浙江綠營經過一上午鏖戰,兵力損失過半,而且如此高烈度的作戰,讓清軍士卒的身心已經到達極限。


    杜懷仁遂令號兵揮舞令旗,將奔虎、泰山、破虜以及贛軍四部兵馬進行重整,待陣型稍作完整後,隨即下令全軍壓上,進行最後一擊。


    四部明軍將士,如同巨人用盡全力的四隻拳頭,重重的擊打在了田雄所部身上,終於成了壓垮浙江綠營兵的最後一根稻草。


    “敗了,敗了”


    “好漢饒命,小的願降”


    ......


    殘存的綠營兵們,被明軍打得丟盔棄甲,奪路而逃,再也提不起半點鬥誌。


    滿臉血汙的田總兵,牙齒都咬碎,他極其不甘心,還想去堵住潰兵,誰料反被卷入了潰兵之中,被裹挾著潰敗而逃。


    遠處還在與明軍騎兵鏖戰的巴音納見此情形,再也不敢糾纏,馬上領著麾下騎士,開始脫離戰場,然後調轉馬頭,往清軍大營方向疾馳。


    “勝了,勝了”


    明軍將士們擊潰清軍步騎之後,皆是歡唿雀躍不止,顧青鋒、周大彪、趙信、趙清淮等明軍將領亦是興奮異常。這場大戰,他們實在是流了太多的鮮血了,粗略計算,到現在為止,明軍共出動步騎三萬四千人,而傷亡恐怕超過了六千多人。


    六千多人相當於孫家軍一個軍級建製的兵力了,損失不可謂不大,當然清軍損失也更加慘重,至少付出了萬人左右的傷亡代價。


    但不管怎麽說,這一陣算是打贏了,眾將正欲下令追亡逐北之時,明軍水師旗艦上,卻傳來新的軍令。


    杜懷仁收到這軍令後,一時間也沒有理會其中之意,但是軍人以服從軍令為天職,他還是馬上令全軍整隊,後撤五十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隆武:朱與孫,共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吃荔枝也上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吃荔枝也上火並收藏隆武:朱與孫,共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