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兵無常勢
隆武:朱與孫,共天下? 作者:吃荔枝也上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李定國意氣風發的站在樓船之上,遠眺南京,即使目光所及的是水天一色的廣闊江麵,他也不願收迴目光。
當他領軍光複安慶後,江北的老百姓們紛紛簞食壺漿,迎接明軍將士們之時,李定國落下了熱淚。他心中湧起了一種從未體會到的感覺,那是受人敬仰、是吊民伐罪、是解民倒懸的正義之感,是他從軍十數年來第一次被百姓真正擁戴之感,這才是王者之師!
然而明軍光複安慶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李定國和孫稷俠的估計。
徽州世家,宣紙傳人顧清石,帶領八百族中子弟起兵,殺掉清官,占據徽州,並鼓動池州、和州等地暴動,反抗滿清的暴政,打出接迎王師的口號;鳳陽、廬州等地,同樣民眾沸騰,一場反清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李定國在安慶城中得知江北諸州的動態後,心知他此行已經不能局限於偏師之用了。
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場上的形勢隨時都在變化,若是呆板的去執行孫稷俠在潭州定下的軍略,那就有違孫稷俠設立行軍都指揮使的初衷矣。
作為一路主帥,要懂得變通,要不然孫稷俠也不會在潭州軍略之時,授予各路主帥臨機決斷之權,於是李定國遂遣各軍積極接應義軍。
張龍武率猛龍軍分兵進駐池州、徽州南北兩線各處要地,一方麵徹底封堵劉良佐北歸之路,另一方麵為安慶拓展戰略空間,抵禦江蘇清軍來襲;
焦漣率鯤鵬軍進占廬江、巢縣,接應和州義軍,威逼廬州。鳳廬清軍龜縮廬州府城合肥,避戰不敢出。
現在的江北之地,清軍兵力薄弱,滿清鳳廬巡撫劉應賓,每天活在風聲鶴唳的恐懼之中。他在下轄各州縣收攏兵馬,聚集殘兵,才得眾三千。這點兵馬能不能守得住廬州都兩說,何談驅除明軍,收複失地?
想到這裏,他就氣得咬碎後牙槽,這直娘賊劉良佐,匪氣難收,妄動刀兵,擅啟邊釁。就連出兵之前也不知道問下巡撫大人的意見,以致於讓喪師失地,把巡撫大人變成了火上烤的肥羊。
但是再多的抱怨也無濟於事,劉巡撫隻好將江北戰事詳細記錄於奏折之中,呈報朝廷,也好讓北京知道丟失城池,不是自己的責任,然後再順勢向朝廷求援。
除此之外,他還將軍情緊急發往了江寧。
去歲多鐸攻占南京之後,為防止江南再次出現割據政權,清廷就將明朝的南直隸拆分成了兩部分,東邊的應天府、鎮江府、常州、揚州等八個州府歸江蘇巡撫管轄,西邊的鳳廬滁池徽和安慶等十個州府歸鳳廬巡撫管轄,並且將南京應天府更名為江寧。
雖然江南被拆分成了兩部分,但清廷在名義上還是將其以江南省統轄兩地。現在江北這邊被明軍攻入,江寧與鳳廬一衣帶水,唇亡齒寒,劉巡撫相信江寧那邊怎麽也不會坐視不管。
劉應賓還真沒猜錯,江北危急,江蘇的日子也不好過。江蘇巡撫土國賓每天在江寧城裏跑上跑下,又是調度軍務,又是加固城防,急得滿頭大汗。
他早就收到了朝廷的邸報,洪承疇被任為江南總督,督撫各地。但北京距江南千裏之遙,就算是快馬加鞭,也要十餘天才能到江寧。
頂頭上司即將走馬上任,讓土巡撫更加焦頭爛額,若是自己坐看鄰州失陷,這可不是自己將小辮子送到洪承疇的手上去嗎?新官上任三把火,土大人可不想將這第一把火就燒到自己身上。
江蘇有兵三萬餘人,主要是李成棟的三萬江蘇綠營,另外還有駐防江寧滿城的一個正藍旗甲喇一千五百滿兵。
土大人對江蘇兵馬還是挺放心的,李成棟的江蘇綠營本就是由原弘光朝江北四鎮之一的徐州鎮高傑部投降改製而來,其戰力並不弱。但最讓土大人放心的還是江寧城裏的這一千五百滿大爺,天下誰人不知,滿洲八旗打遍天下無敵手?
況且還有豫親王的五萬大軍來馳援,他相信江寧城裏的這些兵馬已經足夠堅守到大軍來援。
於是土國賓遂令江蘇綠營提督李成棟,領兩萬綠營兵馬馳援江北。
李成棟率兵出江寧城後,準備前往和州鎮壓暴動,大軍剛剛走到一半路程,便聽到上遊當塗方向,炮聲隆隆,硝煙彌漫,江麵之中還有死屍漂流。
李成棟跟隨高傑征戰多年,驍勇善戰,乃是高傑麾下的頭號戰將,要不然高傑死後,也不會被李成棟最後繼承了其部眾。
他一看這架勢就知道是采石磯那邊發生了炮戰,李成棟當即決定大軍轉向,救援當塗。
不救不行啊,安慶已經丟了,現在就剩下采石磯這個“長江第一磯”作為江寧的西麵屏障了。
若是明軍攻下采石磯,那麽江寧西麵的最後一道關鎖也沒有了,明軍水師可以長驅直入到江寧;陸師也能在此處登陸,由當塗直驅江寧城下。
而隻要明軍出現在江寧城下,那江南總督洪承疇還不得變著法子整死他。剛上任江寧,就被明軍兵臨城下,換誰也不會高興啊~
說起采石磯,實際上就是長江邊上凸起的大塊岩石山體,但其地勢高聳,雄偉奇駿,立於長江水道邊上,有控扼航道之作用,而又緊鄰南京城(江寧),曆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李定國將帳下鯤鵬、猛龍兩軍派出收複陸上各州後,自己也不想枯坐安慶城中,靜極思動。
他令三弟白文選,領一營兵馬鎮守安慶城,修繕城防,加固工事。自己則帶著四弟劉文秀和陸從蛟兩員大將,親率四十艘水師大型主力戰船繼續順流而下,威脅南京城。兩岸清軍見到明軍的水師大船,皆畏敵如虎,不敢接戰。
明軍水師一直航行至當塗縣采石磯要塞時,才被要塞清軍的重炮連番轟擊,阻滯不得進。
定國不怒反笑,遂令水師銃炮齊發,與清軍展開了猛烈的炮戰,正是李成棟看到的上遊硝煙彌漫之故。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
李定國意氣風發的站在樓船之上,遠眺南京,即使目光所及的是水天一色的廣闊江麵,他也不願收迴目光。
當他領軍光複安慶後,江北的老百姓們紛紛簞食壺漿,迎接明軍將士們之時,李定國落下了熱淚。他心中湧起了一種從未體會到的感覺,那是受人敬仰、是吊民伐罪、是解民倒懸的正義之感,是他從軍十數年來第一次被百姓真正擁戴之感,這才是王者之師!
然而明軍光複安慶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李定國和孫稷俠的估計。
徽州世家,宣紙傳人顧清石,帶領八百族中子弟起兵,殺掉清官,占據徽州,並鼓動池州、和州等地暴動,反抗滿清的暴政,打出接迎王師的口號;鳳陽、廬州等地,同樣民眾沸騰,一場反清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李定國在安慶城中得知江北諸州的動態後,心知他此行已經不能局限於偏師之用了。
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戰場上的形勢隨時都在變化,若是呆板的去執行孫稷俠在潭州定下的軍略,那就有違孫稷俠設立行軍都指揮使的初衷矣。
作為一路主帥,要懂得變通,要不然孫稷俠也不會在潭州軍略之時,授予各路主帥臨機決斷之權,於是李定國遂遣各軍積極接應義軍。
張龍武率猛龍軍分兵進駐池州、徽州南北兩線各處要地,一方麵徹底封堵劉良佐北歸之路,另一方麵為安慶拓展戰略空間,抵禦江蘇清軍來襲;
焦漣率鯤鵬軍進占廬江、巢縣,接應和州義軍,威逼廬州。鳳廬清軍龜縮廬州府城合肥,避戰不敢出。
現在的江北之地,清軍兵力薄弱,滿清鳳廬巡撫劉應賓,每天活在風聲鶴唳的恐懼之中。他在下轄各州縣收攏兵馬,聚集殘兵,才得眾三千。這點兵馬能不能守得住廬州都兩說,何談驅除明軍,收複失地?
想到這裏,他就氣得咬碎後牙槽,這直娘賊劉良佐,匪氣難收,妄動刀兵,擅啟邊釁。就連出兵之前也不知道問下巡撫大人的意見,以致於讓喪師失地,把巡撫大人變成了火上烤的肥羊。
但是再多的抱怨也無濟於事,劉巡撫隻好將江北戰事詳細記錄於奏折之中,呈報朝廷,也好讓北京知道丟失城池,不是自己的責任,然後再順勢向朝廷求援。
除此之外,他還將軍情緊急發往了江寧。
去歲多鐸攻占南京之後,為防止江南再次出現割據政權,清廷就將明朝的南直隸拆分成了兩部分,東邊的應天府、鎮江府、常州、揚州等八個州府歸江蘇巡撫管轄,西邊的鳳廬滁池徽和安慶等十個州府歸鳳廬巡撫管轄,並且將南京應天府更名為江寧。
雖然江南被拆分成了兩部分,但清廷在名義上還是將其以江南省統轄兩地。現在江北這邊被明軍攻入,江寧與鳳廬一衣帶水,唇亡齒寒,劉巡撫相信江寧那邊怎麽也不會坐視不管。
劉應賓還真沒猜錯,江北危急,江蘇的日子也不好過。江蘇巡撫土國賓每天在江寧城裏跑上跑下,又是調度軍務,又是加固城防,急得滿頭大汗。
他早就收到了朝廷的邸報,洪承疇被任為江南總督,督撫各地。但北京距江南千裏之遙,就算是快馬加鞭,也要十餘天才能到江寧。
頂頭上司即將走馬上任,讓土巡撫更加焦頭爛額,若是自己坐看鄰州失陷,這可不是自己將小辮子送到洪承疇的手上去嗎?新官上任三把火,土大人可不想將這第一把火就燒到自己身上。
江蘇有兵三萬餘人,主要是李成棟的三萬江蘇綠營,另外還有駐防江寧滿城的一個正藍旗甲喇一千五百滿兵。
土大人對江蘇兵馬還是挺放心的,李成棟的江蘇綠營本就是由原弘光朝江北四鎮之一的徐州鎮高傑部投降改製而來,其戰力並不弱。但最讓土大人放心的還是江寧城裏的這一千五百滿大爺,天下誰人不知,滿洲八旗打遍天下無敵手?
況且還有豫親王的五萬大軍來馳援,他相信江寧城裏的這些兵馬已經足夠堅守到大軍來援。
於是土國賓遂令江蘇綠營提督李成棟,領兩萬綠營兵馬馳援江北。
李成棟率兵出江寧城後,準備前往和州鎮壓暴動,大軍剛剛走到一半路程,便聽到上遊當塗方向,炮聲隆隆,硝煙彌漫,江麵之中還有死屍漂流。
李成棟跟隨高傑征戰多年,驍勇善戰,乃是高傑麾下的頭號戰將,要不然高傑死後,也不會被李成棟最後繼承了其部眾。
他一看這架勢就知道是采石磯那邊發生了炮戰,李成棟當即決定大軍轉向,救援當塗。
不救不行啊,安慶已經丟了,現在就剩下采石磯這個“長江第一磯”作為江寧的西麵屏障了。
若是明軍攻下采石磯,那麽江寧西麵的最後一道關鎖也沒有了,明軍水師可以長驅直入到江寧;陸師也能在此處登陸,由當塗直驅江寧城下。
而隻要明軍出現在江寧城下,那江南總督洪承疇還不得變著法子整死他。剛上任江寧,就被明軍兵臨城下,換誰也不會高興啊~
說起采石磯,實際上就是長江邊上凸起的大塊岩石山體,但其地勢高聳,雄偉奇駿,立於長江水道邊上,有控扼航道之作用,而又緊鄰南京城(江寧),曆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李定國將帳下鯤鵬、猛龍兩軍派出收複陸上各州後,自己也不想枯坐安慶城中,靜極思動。
他令三弟白文選,領一營兵馬鎮守安慶城,修繕城防,加固工事。自己則帶著四弟劉文秀和陸從蛟兩員大將,親率四十艘水師大型主力戰船繼續順流而下,威脅南京城。兩岸清軍見到明軍的水師大船,皆畏敵如虎,不敢接戰。
明軍水師一直航行至當塗縣采石磯要塞時,才被要塞清軍的重炮連番轟擊,阻滯不得進。
定國不怒反笑,遂令水師銃炮齊發,與清軍展開了猛烈的炮戰,正是李成棟看到的上遊硝煙彌漫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