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江河萬古流
隆武:朱與孫,共天下? 作者:吃荔枝也上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旬月之間,雪花般的急報送至了滿清的最高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案牘之前,這些急報都是事關南方戰情的要件。
這次偽明的長沙小朝廷派遣二十萬大軍攻東南,著實讓多爾袞意外,在他的固有觀念裏,明軍將領都是暗弱無能的尼堪,卻沒想到在明朝滅亡後的第三年(多爾袞和清廷並不承認崇禎帝以後的南明諸帝為明朝正統),居然還有敢於逆流而上,主動出擊清軍的明將,讓多爾袞對偽明這位所謂的楚國公孫稷俠,生起了不小的興趣。
早在半年前,湖北林天擎就將偽明長沙小朝廷的很多情報送到過多爾袞的案前,其中就有這位楚國公的檔牘,那時候他還隻是個提督,手底下管著幾千沒上過戰場的兵馬,這點兵馬還不夠滿洲八旗塞牙縫。可是半年之後,再聽到孫稷俠這個名字之時,他已經擁兵十多萬,成為了南方那個隆武朝廷的擎天柱石。
多爾袞為人素來高傲,他和絕大多數滿洲貴族一樣,根本看不起漢人。在大清崛起的路上,他見證了太多明朝名臣大將的倒下,上百萬的明軍都被滿洲八旗打敗了,孫稷俠的這十多萬兵馬根本不被他放在眼裏,讓他擔心的是孫稷俠這個人。
曆朝曆代有很多璀璨奪目的名將,一開始都是寂籍無名之輩,多爾袞擔心孫稷俠也如此一樣,成為大清的心腹之患。
在湖北送來的很多有關孫稷俠的情報裏,讓多爾袞看到了他身上的發光點,勇毅而又善於治軍,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收買人心,往往這樣的人,不是大成就是大敗。
另外東南局勢的惡化,也讓多爾袞憂患不已。想到這裏,他就想一刀梟了劉良佐那廝的首級,擅啟邊釁,而且還打了敗仗,真是個廢物。
牽一發而動全身,鳳廬綠營在江西打了敗仗,又導致了江北丟城失地,使得明軍直接威脅南京。
東南富裕,從前明以來,便是中央朝廷的賦稅重地,南京更是明朝的陪都之一,明太祖的孝陵也在此處,其經濟政治地位超然。明軍若是收複南京,那明朝便有死灰複燃之危險,事關他統一中國的大業,這是多爾袞絕對不允許發生的事情。
經過反複思量後,多爾袞最終決定選派能臣前往南京,穩住東南局勢,並從北京調集大軍,以雷霆之勢予以鎮壓。
清順治三年五月,滿清攝政王多爾袞以洪承疇為江南總督,招撫江南各省地方;另命豫親王多鐸再次掛帥南征,由於杭州還有征南大將軍博洛的五萬大軍,正在錢塘江沿岸與魯藩朱以海的紹興小朝廷隔江對峙,多爾袞考慮到清軍的後勤補給壓力,這次隻給了多鐸五萬兵馬。其中滿洲鑲白旗、正藍旗各五千人馬,蒙八旗一萬人,漢軍旗孔有德部三萬人,都是去歲南征弘光朝廷的主力,對東南水土環境有一定適應。
算上江蘇的李成棟部綠營三萬人馬,清軍在整個東南地區的兵力將超過十三萬人,明清雙方三十餘萬兵馬鏖戰大江南北。
天下大勢發於東南!
......
在清軍厲兵秣馬,準備再次南征明軍之時,南昌城內也迎來了一場重要的會晤。
在麵朝大江、舉世聞名的大樓,滕王閣下。大明朝的兩位大佬,內閣次輔、江西督師黃道周與楚國公孫稷俠會麵於此,這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麵。
年逾六旬的黃閣老身著道袍,頭戴網巾,看起來仙風道骨,一雙眼睛更是炯炯有神,甫一見麵,就雙目凝視著孫稷俠,仿佛要將其看穿似的。
孫稷俠內心之中,極其尊重敬佩黃道周。這位老人以六旬高齡,苦苦堅守於大明朝的抗清前線,其行止、高度和格局早已超越了大明朝絕大多數所謂的文臣名士矣,所以孫稷俠對這位黃閣老的態度遠重於首輔何騰蛟。
剛一會麵,孫稷俠就率先向黃道周躬身行禮,宛如後學晚輩向先進前輩那般止乎禮也。
黃道周已是耳順之年,在他數十年的宦海生涯裏,他見過太多的軍閥悍將了,也對他們的所作所為和品行知之甚深。
黃閣老在長京中有許多門生故吏和同僚,來往之中,都跟他提起過孫稷俠,不少朝中大員都講其擁兵自重,跋扈不堪,所以黃道周先入為主的將孫稷俠歸入了粗鄙無禮的軍閥形象之中。這次來和孫稷俠會麵,他還做好了被孫稷俠欺辱的打算,反正這個年紀了,聽什麽對他來說都已經是耳順之言,隻要能哄著孫稷俠抗清保明,黃道周可以付出任何犧牲。
結果很是出乎黃閣老意料,孫稷俠反倒對他執禮甚恭,言辭之間也不似朝中大員們描述的那般粗鄙,讓黃道周對孫稷俠的印象為之一清。
他急忙上前扶起孫稷俠兩臂,說道:“楚國公折煞吾也,按照禮製,吾該向國公行禮才對”。
孫稷俠不以為意,他恭敬的向黃道周說道:“閣老以年邁之軀,還在為中興我皇明奔波勞碌,晚輩向閣老行禮,理所當然也。”
黃道周聽完後,對孫稷俠的印象更好,他笑容滿麵的拉著孫稷俠的手,攜手共上滕王閣。
上得滕王閣中,孫稷俠望向廣闊的江麵,凜冽的江風吹起他的鬢發,讓他思緒良多。前世他也曾上過滕王閣,雖然後世樓閣乃是重修過的,但位置大差不差,他記得自己當時也是站在了這個位置麵朝大江。當時的他又豈能想到,自己再站在滕王閣上之時,竟然已是數百年之前。
百年時光,不過鬥轉星移,唯有江河東流,不舍晝夜!
觸景生情之下,孫稷俠憑欄吟誦起來:“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但聽身後有人接道:“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孫稷俠轉過身來,見接口之人正是黃道周,才發覺真情外露,頓覺尷尬。
黃道周卻撫著長須笑道:“楚國公,吾研學《易經》已有數十年,對於相麵和卜卦之術,偶有小得。但今日吾無禮之下,觀察國公麵相許久,卻見您麵相晦澀不明,國公真乃奇人也。”
眼見黃道周懂得《易經》這等玄妙之學,孫稷俠急不可耐的從貼身內衣中,取出那塊玄武之玉。
“黃閣老,在下偶得一塊寶玉,卻不知其出處,您老博聞強識,可識得此玉?”
孫稷俠將手中玉佩交到黃道周手上,滿懷期望。
黃道周拿過玉後,左右摩挲,觀察紋理。
“此玉......此玉.......材質甚好”
孫稷俠大喜過望,隻等下文。
“但老夫一時還未認出,玉石出自何處......”
孫稷俠頓時笑容僵硬,眼見黃道周神情尷尬,他隻好出言道:“那在下拜托閣老,幫我尋訪查閱一下,此玉究竟來自哪裏。”
黃道周疑惑的詢問道:“此玉的出處對國公很重要嗎?”
孫稷俠卻轉身望向滔滔大江言道:“關山之客,何時歸家?”
黃道周不解其言,迴答孫稷俠的隻有湧起來的洪波。
這次偽明的長沙小朝廷派遣二十萬大軍攻東南,著實讓多爾袞意外,在他的固有觀念裏,明軍將領都是暗弱無能的尼堪,卻沒想到在明朝滅亡後的第三年(多爾袞和清廷並不承認崇禎帝以後的南明諸帝為明朝正統),居然還有敢於逆流而上,主動出擊清軍的明將,讓多爾袞對偽明這位所謂的楚國公孫稷俠,生起了不小的興趣。
早在半年前,湖北林天擎就將偽明長沙小朝廷的很多情報送到過多爾袞的案前,其中就有這位楚國公的檔牘,那時候他還隻是個提督,手底下管著幾千沒上過戰場的兵馬,這點兵馬還不夠滿洲八旗塞牙縫。可是半年之後,再聽到孫稷俠這個名字之時,他已經擁兵十多萬,成為了南方那個隆武朝廷的擎天柱石。
多爾袞為人素來高傲,他和絕大多數滿洲貴族一樣,根本看不起漢人。在大清崛起的路上,他見證了太多明朝名臣大將的倒下,上百萬的明軍都被滿洲八旗打敗了,孫稷俠的這十多萬兵馬根本不被他放在眼裏,讓他擔心的是孫稷俠這個人。
曆朝曆代有很多璀璨奪目的名將,一開始都是寂籍無名之輩,多爾袞擔心孫稷俠也如此一樣,成為大清的心腹之患。
在湖北送來的很多有關孫稷俠的情報裏,讓多爾袞看到了他身上的發光點,勇毅而又善於治軍,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收買人心,往往這樣的人,不是大成就是大敗。
另外東南局勢的惡化,也讓多爾袞憂患不已。想到這裏,他就想一刀梟了劉良佐那廝的首級,擅啟邊釁,而且還打了敗仗,真是個廢物。
牽一發而動全身,鳳廬綠營在江西打了敗仗,又導致了江北丟城失地,使得明軍直接威脅南京。
東南富裕,從前明以來,便是中央朝廷的賦稅重地,南京更是明朝的陪都之一,明太祖的孝陵也在此處,其經濟政治地位超然。明軍若是收複南京,那明朝便有死灰複燃之危險,事關他統一中國的大業,這是多爾袞絕對不允許發生的事情。
經過反複思量後,多爾袞最終決定選派能臣前往南京,穩住東南局勢,並從北京調集大軍,以雷霆之勢予以鎮壓。
清順治三年五月,滿清攝政王多爾袞以洪承疇為江南總督,招撫江南各省地方;另命豫親王多鐸再次掛帥南征,由於杭州還有征南大將軍博洛的五萬大軍,正在錢塘江沿岸與魯藩朱以海的紹興小朝廷隔江對峙,多爾袞考慮到清軍的後勤補給壓力,這次隻給了多鐸五萬兵馬。其中滿洲鑲白旗、正藍旗各五千人馬,蒙八旗一萬人,漢軍旗孔有德部三萬人,都是去歲南征弘光朝廷的主力,對東南水土環境有一定適應。
算上江蘇的李成棟部綠營三萬人馬,清軍在整個東南地區的兵力將超過十三萬人,明清雙方三十餘萬兵馬鏖戰大江南北。
天下大勢發於東南!
......
在清軍厲兵秣馬,準備再次南征明軍之時,南昌城內也迎來了一場重要的會晤。
在麵朝大江、舉世聞名的大樓,滕王閣下。大明朝的兩位大佬,內閣次輔、江西督師黃道周與楚國公孫稷俠會麵於此,這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麵。
年逾六旬的黃閣老身著道袍,頭戴網巾,看起來仙風道骨,一雙眼睛更是炯炯有神,甫一見麵,就雙目凝視著孫稷俠,仿佛要將其看穿似的。
孫稷俠內心之中,極其尊重敬佩黃道周。這位老人以六旬高齡,苦苦堅守於大明朝的抗清前線,其行止、高度和格局早已超越了大明朝絕大多數所謂的文臣名士矣,所以孫稷俠對這位黃閣老的態度遠重於首輔何騰蛟。
剛一會麵,孫稷俠就率先向黃道周躬身行禮,宛如後學晚輩向先進前輩那般止乎禮也。
黃道周已是耳順之年,在他數十年的宦海生涯裏,他見過太多的軍閥悍將了,也對他們的所作所為和品行知之甚深。
黃閣老在長京中有許多門生故吏和同僚,來往之中,都跟他提起過孫稷俠,不少朝中大員都講其擁兵自重,跋扈不堪,所以黃道周先入為主的將孫稷俠歸入了粗鄙無禮的軍閥形象之中。這次來和孫稷俠會麵,他還做好了被孫稷俠欺辱的打算,反正這個年紀了,聽什麽對他來說都已經是耳順之言,隻要能哄著孫稷俠抗清保明,黃道周可以付出任何犧牲。
結果很是出乎黃閣老意料,孫稷俠反倒對他執禮甚恭,言辭之間也不似朝中大員們描述的那般粗鄙,讓黃道周對孫稷俠的印象為之一清。
他急忙上前扶起孫稷俠兩臂,說道:“楚國公折煞吾也,按照禮製,吾該向國公行禮才對”。
孫稷俠不以為意,他恭敬的向黃道周說道:“閣老以年邁之軀,還在為中興我皇明奔波勞碌,晚輩向閣老行禮,理所當然也。”
黃道周聽完後,對孫稷俠的印象更好,他笑容滿麵的拉著孫稷俠的手,攜手共上滕王閣。
上得滕王閣中,孫稷俠望向廣闊的江麵,凜冽的江風吹起他的鬢發,讓他思緒良多。前世他也曾上過滕王閣,雖然後世樓閣乃是重修過的,但位置大差不差,他記得自己當時也是站在了這個位置麵朝大江。當時的他又豈能想到,自己再站在滕王閣上之時,竟然已是數百年之前。
百年時光,不過鬥轉星移,唯有江河東流,不舍晝夜!
觸景生情之下,孫稷俠憑欄吟誦起來:“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但聽身後有人接道:“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孫稷俠轉過身來,見接口之人正是黃道周,才發覺真情外露,頓覺尷尬。
黃道周卻撫著長須笑道:“楚國公,吾研學《易經》已有數十年,對於相麵和卜卦之術,偶有小得。但今日吾無禮之下,觀察國公麵相許久,卻見您麵相晦澀不明,國公真乃奇人也。”
眼見黃道周懂得《易經》這等玄妙之學,孫稷俠急不可耐的從貼身內衣中,取出那塊玄武之玉。
“黃閣老,在下偶得一塊寶玉,卻不知其出處,您老博聞強識,可識得此玉?”
孫稷俠將手中玉佩交到黃道周手上,滿懷期望。
黃道周拿過玉後,左右摩挲,觀察紋理。
“此玉......此玉.......材質甚好”
孫稷俠大喜過望,隻等下文。
“但老夫一時還未認出,玉石出自何處......”
孫稷俠頓時笑容僵硬,眼見黃道周神情尷尬,他隻好出言道:“那在下拜托閣老,幫我尋訪查閱一下,此玉究竟來自哪裏。”
黃道周疑惑的詢問道:“此玉的出處對國公很重要嗎?”
孫稷俠卻轉身望向滔滔大江言道:“關山之客,何時歸家?”
黃道周不解其言,迴答孫稷俠的隻有湧起來的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