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其疾如火
隆武:朱與孫,共天下? 作者:吃荔枝也上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隆武朝廷內部還在龍爭虎鬥之時,遠在江北的鳳廬之地,綠旗飄飄,大軍雲集,而統帥這支綠營兵的正是滿清漢軍鑲黃旗人,受封為二等精尼奇哈藩,官至鳳廬提督的劉良佐。
劉良佐此人履曆非常豐富,他早年跟隨李自成的農民軍造明朝的反,後又投降明朝,鎮壓農民軍起義。在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劉良佐被任命為總兵官,受封廣昌伯,成為江北四鎮之一。然而,清軍南下後,他又投降清軍,並在長江水戰中,俘虜弘光帝,隨後又殘酷鎮壓江陰起義,乃是“三姓家奴”一般的人物,大奸大惡之徒。
先前明軍細作迴報大都督府,江北有異動之時,孫稷俠曾預測清軍可能想開啟新一輪南侵大戰。但孫大帥當時卻是想岔了,並非是滿洲人主動下的軍令,而是劉良佐劉大帥,有自己的想法。
去年滿洲人在南京大搶了一通,將一車車的財貨拉迴了北京,但是多鐸卻不準他們這些漢軍參與搶劫,他隻能幹瞪眼睛當觀眾,可把劉良佐眼紅的不行。他本就是匪性難改之人,又要養活著手下這兩萬弟兄,耗費不小,故此滿腦子都是想再去那裏大掠一番。
江南已經被清軍占領了,再去搶也不太合適,所以他隻能將目光盯向明軍控製區。
正好是瞌睡撿到了枕頭,明朝益藩撫州作亂被平定後,益藩朱慈炲逃到了鳳陽,落到了他的手裏,由此得以窺江西虛實,朱慈炲不僅告訴了劉良佐江西境內的兵力虛實情況,還將贛北等地的明軍布防情況告知了劉良佐。劉良佐在得知江西境內,明軍隻有黃道周的贛軍一萬餘人之後,心中大喜過望,隨即蠢蠢欲動,日夜謀劃南侵之事。
隆武元年四月二十八日,滿清鳳廬提督劉良佐親率鳳廬綠營兵一萬五千人,渡過長江,侵入江西饒州。
早在四月初,孫稷俠得江北軍報之後,便以大都督之名義,命令江西加強長江至贛北沿線防禦。
內閣次輔、江西督師黃道周得信後,便調度贛軍增強了贛北防禦,但是長江至贛北這一段,實在太寬闊了,誰也不知道,清軍會在哪一段侵入江西,贛軍本身兵力也不充裕,所以隻在饒州、九江、廣信三座重鎮增加了兵力駐防。嚴陣以待的贛軍,從月初等到月尾,仍然未等到清軍來襲,沿岸諸軍都有所放鬆警惕,認為這不過是虛驚一場,饒州府守軍便是如此。
饒州因“山有林麓之利,澤有蒲魚之饒”而得名,境內物產豐富、人文薈萃。此地不僅是隆武朝重要的糧食產地,其次還是連接江西、浙江、福建、安徽等數省的通衢之地,戰略地位異常重要。清軍得之則可以攻掠數省之地;明軍失之,則要麵臨清軍分兵進擊之險境。
黃道周就是因為認識到了饒州府的重要性,遂在此地駐有重兵。從原有的一千五百人,增兵至了三千五百餘人,必要時還可以發動鄉紳壯丁守城。
但就是如此重要的一座大城,黃閣老卻是所托非人。駐守此地的饒州府守備在認真守了半個多月的城池後,逐漸放下警惕。到四月下旬,此人每日隻是賭錢喝酒,城防守備也疏忽大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等到鳳廬兵來襲的時候,城門口的值守軍士竟然還在聚眾賭錢,致使鳳廬兵僅僅一個衝鋒,就攻入了城內。守城的贛軍見清軍已入城,大勢已去,紛紛投降。清軍不費吹灰之力,便將這座贛北重鎮輕易攻下。
劉良佐望著眼前已經被自己攻破的饒州府城,眼中閃爍著貪婪與興奮的光芒。在此時的饒州府城裏,他可以盡情地搜刮財富,滿足自己的私欲。
為了確保自己能夠獲得最大的利益,嗜好殺戮的劉良佐再次下達了屠城令。他認為那些投降的三千多明軍以及城內七萬餘百姓都是累贅,他們不僅消耗糧食資源,還可能對自己的統治構成威脅。於是,他毫不猶豫地下令將他們全部殺光,以絕後患。
隨著他的命令下達,鳳廬兵們獰笑著開始執行這場血腥的屠殺行動。城中頓時陷入一片混亂和恐慌之中,人們四處逃竄、尖叫唿救,但都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無論是老人、婦女還是兒童,都被無情地殺害,鮮血染紅了街道,屍體堆積如山。
經過三日的屠殺,饒州府城幾乎變成了一座空城。曾經繁華熱鬧的城市如今隻剩下死寂和荒蕪,隻有烏鴉在空中盤旋,見證著這場慘不忍睹的悲劇。
將饒州府劫掠一空後,劉良佐仍不滿足,隨即分兵四出,攻掠各縣,一時贛省震動。
隆武朝內閣次輔黃道周,得知劉良佐南侵贛省,並且屠了饒州後,一時氣急攻心,年歲已高的他竟是昏厥當場。屬官們看到黃道周暈厥,皆是大驚。眾人七手八腳的好一陣忙活,又是掐人中,又是請郎中,好不容易才將黃閣老救醒。
黃道周悠悠醒轉後,知道此事事態緊急,南昌緊鄰饒州,等劉良佐將饒州府縣都攻掠之後,必定窺伺南昌。南昌若是有失,江西局勢就崩壞了,長沙朝廷苦心經營的東部防線也會門戶洞開,那自己就是千古罪人了。
鳳廬軍乃是劉良佐麾下的百戰老兵,兵勢強勁,而且兵力已超過贛軍。目前依靠贛省兵力已不可製,為今之計,唯有速報朝廷知曉。
“快~快,速速呈報朝廷,就說清軍南下,饒州失陷,我南昌危急,速請援兵!”
待屬官們記錄在案,匆匆準備出門之時,黃道周忽的又想起一事,他急切的將那位準備出門的屬官又喊了迴來,並吩咐道:“再抄錄一份交予楚國公,請他萬念江西之重,速發援兵!”。
安排好此事後,黃道周又下令,全麵收縮防線,集中贛軍兵力於南昌東部布防,並調鄱陽湖水師戰船五十餘艘,水師官兵兩千餘人,前進至鄱陽湖東,牽製敵軍。
江西大戰,一觸即發。
劉良佐此人履曆非常豐富,他早年跟隨李自成的農民軍造明朝的反,後又投降明朝,鎮壓農民軍起義。在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劉良佐被任命為總兵官,受封廣昌伯,成為江北四鎮之一。然而,清軍南下後,他又投降清軍,並在長江水戰中,俘虜弘光帝,隨後又殘酷鎮壓江陰起義,乃是“三姓家奴”一般的人物,大奸大惡之徒。
先前明軍細作迴報大都督府,江北有異動之時,孫稷俠曾預測清軍可能想開啟新一輪南侵大戰。但孫大帥當時卻是想岔了,並非是滿洲人主動下的軍令,而是劉良佐劉大帥,有自己的想法。
去年滿洲人在南京大搶了一通,將一車車的財貨拉迴了北京,但是多鐸卻不準他們這些漢軍參與搶劫,他隻能幹瞪眼睛當觀眾,可把劉良佐眼紅的不行。他本就是匪性難改之人,又要養活著手下這兩萬弟兄,耗費不小,故此滿腦子都是想再去那裏大掠一番。
江南已經被清軍占領了,再去搶也不太合適,所以他隻能將目光盯向明軍控製區。
正好是瞌睡撿到了枕頭,明朝益藩撫州作亂被平定後,益藩朱慈炲逃到了鳳陽,落到了他的手裏,由此得以窺江西虛實,朱慈炲不僅告訴了劉良佐江西境內的兵力虛實情況,還將贛北等地的明軍布防情況告知了劉良佐。劉良佐在得知江西境內,明軍隻有黃道周的贛軍一萬餘人之後,心中大喜過望,隨即蠢蠢欲動,日夜謀劃南侵之事。
隆武元年四月二十八日,滿清鳳廬提督劉良佐親率鳳廬綠營兵一萬五千人,渡過長江,侵入江西饒州。
早在四月初,孫稷俠得江北軍報之後,便以大都督之名義,命令江西加強長江至贛北沿線防禦。
內閣次輔、江西督師黃道周得信後,便調度贛軍增強了贛北防禦,但是長江至贛北這一段,實在太寬闊了,誰也不知道,清軍會在哪一段侵入江西,贛軍本身兵力也不充裕,所以隻在饒州、九江、廣信三座重鎮增加了兵力駐防。嚴陣以待的贛軍,從月初等到月尾,仍然未等到清軍來襲,沿岸諸軍都有所放鬆警惕,認為這不過是虛驚一場,饒州府守軍便是如此。
饒州因“山有林麓之利,澤有蒲魚之饒”而得名,境內物產豐富、人文薈萃。此地不僅是隆武朝重要的糧食產地,其次還是連接江西、浙江、福建、安徽等數省的通衢之地,戰略地位異常重要。清軍得之則可以攻掠數省之地;明軍失之,則要麵臨清軍分兵進擊之險境。
黃道周就是因為認識到了饒州府的重要性,遂在此地駐有重兵。從原有的一千五百人,增兵至了三千五百餘人,必要時還可以發動鄉紳壯丁守城。
但就是如此重要的一座大城,黃閣老卻是所托非人。駐守此地的饒州府守備在認真守了半個多月的城池後,逐漸放下警惕。到四月下旬,此人每日隻是賭錢喝酒,城防守備也疏忽大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等到鳳廬兵來襲的時候,城門口的值守軍士竟然還在聚眾賭錢,致使鳳廬兵僅僅一個衝鋒,就攻入了城內。守城的贛軍見清軍已入城,大勢已去,紛紛投降。清軍不費吹灰之力,便將這座贛北重鎮輕易攻下。
劉良佐望著眼前已經被自己攻破的饒州府城,眼中閃爍著貪婪與興奮的光芒。在此時的饒州府城裏,他可以盡情地搜刮財富,滿足自己的私欲。
為了確保自己能夠獲得最大的利益,嗜好殺戮的劉良佐再次下達了屠城令。他認為那些投降的三千多明軍以及城內七萬餘百姓都是累贅,他們不僅消耗糧食資源,還可能對自己的統治構成威脅。於是,他毫不猶豫地下令將他們全部殺光,以絕後患。
隨著他的命令下達,鳳廬兵們獰笑著開始執行這場血腥的屠殺行動。城中頓時陷入一片混亂和恐慌之中,人們四處逃竄、尖叫唿救,但都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無論是老人、婦女還是兒童,都被無情地殺害,鮮血染紅了街道,屍體堆積如山。
經過三日的屠殺,饒州府城幾乎變成了一座空城。曾經繁華熱鬧的城市如今隻剩下死寂和荒蕪,隻有烏鴉在空中盤旋,見證著這場慘不忍睹的悲劇。
將饒州府劫掠一空後,劉良佐仍不滿足,隨即分兵四出,攻掠各縣,一時贛省震動。
隆武朝內閣次輔黃道周,得知劉良佐南侵贛省,並且屠了饒州後,一時氣急攻心,年歲已高的他竟是昏厥當場。屬官們看到黃道周暈厥,皆是大驚。眾人七手八腳的好一陣忙活,又是掐人中,又是請郎中,好不容易才將黃閣老救醒。
黃道周悠悠醒轉後,知道此事事態緊急,南昌緊鄰饒州,等劉良佐將饒州府縣都攻掠之後,必定窺伺南昌。南昌若是有失,江西局勢就崩壞了,長沙朝廷苦心經營的東部防線也會門戶洞開,那自己就是千古罪人了。
鳳廬軍乃是劉良佐麾下的百戰老兵,兵勢強勁,而且兵力已超過贛軍。目前依靠贛省兵力已不可製,為今之計,唯有速報朝廷知曉。
“快~快,速速呈報朝廷,就說清軍南下,饒州失陷,我南昌危急,速請援兵!”
待屬官們記錄在案,匆匆準備出門之時,黃道周忽的又想起一事,他急切的將那位準備出門的屬官又喊了迴來,並吩咐道:“再抄錄一份交予楚國公,請他萬念江西之重,速發援兵!”。
安排好此事後,黃道周又下令,全麵收縮防線,集中贛軍兵力於南昌東部布防,並調鄱陽湖水師戰船五十餘艘,水師官兵兩千餘人,前進至鄱陽湖東,牽製敵軍。
江西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