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上次陛下問我的幾個問題,關於土地兼並。大臣反對王安石等問題,臣迴去認真想了幾日,然後把想法都寫在奏疏上麵了。”司馬光迴答道。
“哦,君實講吧,我聽著呢。”趙貞說道。
他一點也不想看這厚厚的奏疏。
司馬光穩了穩神,開始了他的長篇大論:“從兩漢晚期開始,一股新興的勢力登上了曆史的舞台,那就是士族門閥。
並且在魏晉南北朝時達到了鼎盛時期,世家豪門不但能把持朝政,壟斷財富,控製輿論,甚至到了看皇帝不順眼都能換一個的程度。
從周朝到秦朝,再到漢朝。隋朝,唐朝政治中心都在西北關隴地帶,經濟中心在江南。
關隴貴族是曆史上很重要的氏族門閥……隋朝二世而亡,關隴貴族起著重要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
隋煬帝楊廣的一係列操作損害了關隴貴族的利益,特別是科舉製度……當然。陛下不用擔心,現在關隴貴族之類的門閥已經不複存在。
經過唐高宗和武則天朝代,還有後唐和朱溫,長達千餘年的關隴貴族已經支離破碎,連渣都不剩了。”
皇帝趙貞眨了眨眼睛,這是要入正題了,還是正在熱身中?
“經過唐朝五代十國,再到我大宋,科舉製度日益完善,很多寒門通過考試也可進入仕途……”
司馬光繼續著他的演講……
“君實,先講講土地兼並和農民起義問題。”皇帝趙貞忍不了了,單刀直入的問道。
“陛下,在一個朝代開始的初期階段,由於經曆了戰爭,人口消耗嚴重。
開國之君多與民休養生息,鼓勵農桑,輕稅薄賦。百姓辛勤勞作。逐漸溫飽有餘,形成盛世。
如文景之治,明章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等都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繼續增長,但財富卻慢慢的從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達官貴族,地方豪強,富商巨賈,教育世家……”
感覺到和土地兼並有那麽一點點關係,皇帝趙貞忍著沒有打斷司馬光的話。
“之後,土地兼並問題日益嚴重。經濟逐漸衰弱,國家又開始變法,中興,但由於弊端日積月累,積重難返。短暫的中興之後還是衰落。直至滅亡,改朝換代進入了下一個周期。又開始休養生息……”
“聽君實的意思,改朝迭代是曆史周期,無解嗎?”皇帝趙貞問道。
司馬光默然,目前應該是無解。
“君實,直接講土地兼並的原因吧。”皇帝趙貞說道…
他嚴重懷疑司馬光是寫博士論文的專家,說這麽長時間還沒切中主題呢。
“陛下,地主,豪強,達官貴族,富商巨賈等用各種手段威逼利誘農民出賣自己的田地,漸漸貧者無立錐之地,富者阡陌連田。”司馬光迴答道。
“然後社會崩潰,農民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土地兼並導致農民起義,以至最後更朝迭代。”
皇帝趙貞皺起眉頭,說道:“有個官員奏疏上寫的與君實說的不一樣。這位官員說土地兼並的真實原因是:
農民無法承受朝廷繁重的徭役和盤剝,自願賣地給地主豪族,達官世家,再以佃農身份被世家大族們雇傭,甚至賣身於世家大族們。目的是尋求世家豪族的庇佑,躲避朝廷繁重的徭役和賦稅。”
這是王安石奏疏上寫的。
皇帝趙貞繼續說道:“從這個奏疏上寫的原因看,朝廷並不是去解決土地兼並問題,而是形成土地兼並問題的問題。”
司馬光再次默然,這時內侍報道:“禦史包拯求見。”
皇帝趙貞這會兒有點兒累了,有心不見,又沒這個膽量,隻好讓包拯進來。
包拯一開頭,趙貞就後悔讓他進來了。包拯又是來勸皇帝選妃生自己的親兒子的。
趁包拯說話換氣的空檔,有眼色的張茂則趕緊插話說:“陛下,禦史張晟在門口等候。”
趙貞一聽有人。趕緊說:“快,請進來,請進來。”
張晟脾氣直,說話直,加上又是禦史,一個容易得罪人的官。
所以張晟在朝廷混的沒朋友,底下人戲稱他為“孤家寡人”。
張晟進來,皇帝趙貞像見到救星一般,熱情地說道:“卿,辛苦了。在京城有啥需要幫忙的?告訴我,我會盡力幫你的,我知道卿孤寒。”
張晟掃了在場的幾位說道:“臣一點兒都不孤寒,官家才孤寒呢,他們二位也孤寒。”
趙貞:難怪沒朋友,說話真難聽。
包拯:我招你惹你了。
司馬光:是我攛掇你來勸官家的,你怎麽把我也給懟了?
皇帝趙貞做出明君範兒。笑著問道:“卿,此話怎講?為何我們仨孤寒?”
張晟挺直了腰板兒,說道:“我有兒子,何以孤寒?你們三位都沒有兒子,難道不孤寒嗎?”
包拯:我也曾經有過兒子呢,這是我的傷心事。
司馬光:我今年才30歲,官家32歲才有的小公主,我還有希望。
趙貞:我去,在這兒等著我呢。
張晟繼續說道:“他們倆是尋常人家,沒兒子也就算了,官家,你家可是有皇位要繼承的呀。”
皇帝趙貞看了看底下這三位說話一個比一個難聽的大臣。心中有些窩火。
悶聲說道:“如果我的兒子如周幽王一般隻會烽火戲諸侯,如果我的兒子如晉惠帝一般是個傻缺。如果我的兒子如高洋一般是個殺人魔王,如果我的兒子如李煜一般是個才華橫溢的亡國之君,紈絝皇帝。你們也希望他繼承皇位嗎?”
三位大臣皆默然,心中嘖嘖不停:這個官家是個狠角色,居然咒自己的兒子是昏君,暴君亡國軍加傻缺,紈絝。
……………………………………………………………………
晏殊因在蔡河上建違章建築出租,被蔡襄查處。
晏殊請辭。皇帝趙貞也沒有挽留,直接允了。任命晏殊去睦州任通判。和原來的職位相比,連降了四級。
……………………………………………………………………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麵。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晏殊在庭院久久佇立,難道自己錯了嗎?
管仲奢靡驕橫,王翦多次向秦始皇索要田地封賞,蕭何低價強買民田,貪財受賄。郭子儀貪財好色,前宰相趙普強買民田,收受賄賂。
這些人不都是因為自身位高權重,擔心引起皇帝忌憚,而自汙的做法嗎?
鋒者,厄之厲也,厄欲減,才莫顯。隱智藏鋒。鋒芒畢露隻能享受片刻的“綻放”,隱智藏鋒才能獲得永恆的榮光,難道不是嗎?
自己這麽多年來日日開宴,夜夜笙歌,不就是要讓皇帝放心嗎?自己是哪裏出錯了?
晏殊走了,樞密使這個位置不能空著,這可是國家最高軍事長官。
“哦,君實講吧,我聽著呢。”趙貞說道。
他一點也不想看這厚厚的奏疏。
司馬光穩了穩神,開始了他的長篇大論:“從兩漢晚期開始,一股新興的勢力登上了曆史的舞台,那就是士族門閥。
並且在魏晉南北朝時達到了鼎盛時期,世家豪門不但能把持朝政,壟斷財富,控製輿論,甚至到了看皇帝不順眼都能換一個的程度。
從周朝到秦朝,再到漢朝。隋朝,唐朝政治中心都在西北關隴地帶,經濟中心在江南。
關隴貴族是曆史上很重要的氏族門閥……隋朝二世而亡,關隴貴族起著重要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
隋煬帝楊廣的一係列操作損害了關隴貴族的利益,特別是科舉製度……當然。陛下不用擔心,現在關隴貴族之類的門閥已經不複存在。
經過唐高宗和武則天朝代,還有後唐和朱溫,長達千餘年的關隴貴族已經支離破碎,連渣都不剩了。”
皇帝趙貞眨了眨眼睛,這是要入正題了,還是正在熱身中?
“經過唐朝五代十國,再到我大宋,科舉製度日益完善,很多寒門通過考試也可進入仕途……”
司馬光繼續著他的演講……
“君實,先講講土地兼並和農民起義問題。”皇帝趙貞忍不了了,單刀直入的問道。
“陛下,在一個朝代開始的初期階段,由於經曆了戰爭,人口消耗嚴重。
開國之君多與民休養生息,鼓勵農桑,輕稅薄賦。百姓辛勤勞作。逐漸溫飽有餘,形成盛世。
如文景之治,明章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等都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繼續增長,但財富卻慢慢的從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達官貴族,地方豪強,富商巨賈,教育世家……”
感覺到和土地兼並有那麽一點點關係,皇帝趙貞忍著沒有打斷司馬光的話。
“之後,土地兼並問題日益嚴重。經濟逐漸衰弱,國家又開始變法,中興,但由於弊端日積月累,積重難返。短暫的中興之後還是衰落。直至滅亡,改朝換代進入了下一個周期。又開始休養生息……”
“聽君實的意思,改朝迭代是曆史周期,無解嗎?”皇帝趙貞問道。
司馬光默然,目前應該是無解。
“君實,直接講土地兼並的原因吧。”皇帝趙貞說道…
他嚴重懷疑司馬光是寫博士論文的專家,說這麽長時間還沒切中主題呢。
“陛下,地主,豪強,達官貴族,富商巨賈等用各種手段威逼利誘農民出賣自己的田地,漸漸貧者無立錐之地,富者阡陌連田。”司馬光迴答道。
“然後社會崩潰,農民活不下去,揭竿而起。土地兼並導致農民起義,以至最後更朝迭代。”
皇帝趙貞皺起眉頭,說道:“有個官員奏疏上寫的與君實說的不一樣。這位官員說土地兼並的真實原因是:
農民無法承受朝廷繁重的徭役和盤剝,自願賣地給地主豪族,達官世家,再以佃農身份被世家大族們雇傭,甚至賣身於世家大族們。目的是尋求世家豪族的庇佑,躲避朝廷繁重的徭役和賦稅。”
這是王安石奏疏上寫的。
皇帝趙貞繼續說道:“從這個奏疏上寫的原因看,朝廷並不是去解決土地兼並問題,而是形成土地兼並問題的問題。”
司馬光再次默然,這時內侍報道:“禦史包拯求見。”
皇帝趙貞這會兒有點兒累了,有心不見,又沒這個膽量,隻好讓包拯進來。
包拯一開頭,趙貞就後悔讓他進來了。包拯又是來勸皇帝選妃生自己的親兒子的。
趁包拯說話換氣的空檔,有眼色的張茂則趕緊插話說:“陛下,禦史張晟在門口等候。”
趙貞一聽有人。趕緊說:“快,請進來,請進來。”
張晟脾氣直,說話直,加上又是禦史,一個容易得罪人的官。
所以張晟在朝廷混的沒朋友,底下人戲稱他為“孤家寡人”。
張晟進來,皇帝趙貞像見到救星一般,熱情地說道:“卿,辛苦了。在京城有啥需要幫忙的?告訴我,我會盡力幫你的,我知道卿孤寒。”
張晟掃了在場的幾位說道:“臣一點兒都不孤寒,官家才孤寒呢,他們二位也孤寒。”
趙貞:難怪沒朋友,說話真難聽。
包拯:我招你惹你了。
司馬光:是我攛掇你來勸官家的,你怎麽把我也給懟了?
皇帝趙貞做出明君範兒。笑著問道:“卿,此話怎講?為何我們仨孤寒?”
張晟挺直了腰板兒,說道:“我有兒子,何以孤寒?你們三位都沒有兒子,難道不孤寒嗎?”
包拯:我也曾經有過兒子呢,這是我的傷心事。
司馬光:我今年才30歲,官家32歲才有的小公主,我還有希望。
趙貞:我去,在這兒等著我呢。
張晟繼續說道:“他們倆是尋常人家,沒兒子也就算了,官家,你家可是有皇位要繼承的呀。”
皇帝趙貞看了看底下這三位說話一個比一個難聽的大臣。心中有些窩火。
悶聲說道:“如果我的兒子如周幽王一般隻會烽火戲諸侯,如果我的兒子如晉惠帝一般是個傻缺。如果我的兒子如高洋一般是個殺人魔王,如果我的兒子如李煜一般是個才華橫溢的亡國之君,紈絝皇帝。你們也希望他繼承皇位嗎?”
三位大臣皆默然,心中嘖嘖不停:這個官家是個狠角色,居然咒自己的兒子是昏君,暴君亡國軍加傻缺,紈絝。
……………………………………………………………………
晏殊因在蔡河上建違章建築出租,被蔡襄查處。
晏殊請辭。皇帝趙貞也沒有挽留,直接允了。任命晏殊去睦州任通判。和原來的職位相比,連降了四級。
……………………………………………………………………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麵。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晏殊在庭院久久佇立,難道自己錯了嗎?
管仲奢靡驕橫,王翦多次向秦始皇索要田地封賞,蕭何低價強買民田,貪財受賄。郭子儀貪財好色,前宰相趙普強買民田,收受賄賂。
這些人不都是因為自身位高權重,擔心引起皇帝忌憚,而自汙的做法嗎?
鋒者,厄之厲也,厄欲減,才莫顯。隱智藏鋒。鋒芒畢露隻能享受片刻的“綻放”,隱智藏鋒才能獲得永恆的榮光,難道不是嗎?
自己這麽多年來日日開宴,夜夜笙歌,不就是要讓皇帝放心嗎?自己是哪裏出錯了?
晏殊走了,樞密使這個位置不能空著,這可是國家最高軍事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