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負我那天下為公,恫瘝在抱的具有磊落胸襟的永叔,欺負我那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的擁有雄健風骨的勇叔,欺負我那即使前麵有陷阱,有機關,也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歐陽大佬。實乃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義憤填膺的趙貞。
……………………………………………………………………
又是雨過天晴的日子,小草飽受雨水的浸淹,終於得到了上天的憐愛,感受太陽的溫暖。
陽光冉冉的光輝,透過樹梢,鳥兒的窩巢已被曬幹,它們的體態也恢複輕盈了。
歐陽修來宮中拜謝,“永叔的妻子可有弟弟?”皇帝趙貞問。
“官家,我嶽丈家隻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
“可有堂弟?”皇帝趙貞又問。
“官家,堂弟倒是有幾個。”
“好,把那些個堂弟的名字,官職,出身,年齡等信息整理好送過來。”趙貞說。
“好的,官家。”歐陽修嘴上答應著,心裏卻甚是奇怪。
官家怎麽讓他做這些事情?何意?
皇帝趙貞心中也是無奈,不能老是等到問題出現,再去解決問題。
他現在要提前20年解決掉20年後歐陽修的另一起誹謗誣陷事件。
“永叔,我派你出去,以朝廷的名義,不,以朕的名義出巡,對那些貪官汙吏,懶政之官員,玩忽職守者等等,總之你看不順眼的均可降職,入獄判罪。然後順便出去散散心。”
皇帝趙貞心疼地看著歐陽修,一代文將,就如此被齷齪小人們羞辱。實在是太他媽窩心了。
歐陽修行禮表示感謝。
……………………………………………………………………
楊柳青青,假山嶙峋,花草豐茂。
一個六七歲的紅衣女童正在假山旁的石頭下邊尋找著什麽。她身後另一個四五歲的紅衣女童,正在花叢裏追逐著蝴蝶,清脆的嬉笑聲迴響在花園裏。
在兩個紅衣女童的身後,不遠處的柳樹下,兩個十來歲左右的紫衣女童和綠衣女童正在鬥草。
一人手裏拿著車前草,一人手裏拿著牛筋草,二人把手中草捏成u型,相互交叉後,同時開始向後使勁兒,拳頭緊捏。
在花園的一角。有一個雅致的院落,門口立著的木頭上寫了三個字,三希堂。
應該是取自“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
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下的人。
這是一個書齋,書齋的臨窗,有一書案,書案上文房四寶一應俱全,書案的後麵放著一把扶手椅,也稱官帽椅。
椅子對麵有兩個禪凳,一高一矮,圍繞著書案,錯落有致。書案的左側是一個書架,書架上擺滿了書籍。
在書齋的角落有一個床榻,床榻旁邊有一香爐和一琴幾,上麵放著一把古琴。
臨近書齋一側還有一間小小的茶室。茶具,茶爐一應俱全,一位端方少年正在茶室喝茶,手中還拿著一本《孟子》。
不遠處的花徑中,新興侯趙從鬱和他的夫人正在花園散步。
“夫君,官家的小公主三周歲生辰宴快到了。”
“這件事夫人看著辦就行。”
“夫君,以前官家無子,要選拔繼承人,現在官家的身體看來沒什麽問題,這繼承人恐怕……”
“繼承人隻有一個,即使選繼承人也輪不到咱,咱是太祖一脈,離皇帝遠了些。夫人,你就別瞎操心了。”
“那夫君當初為何還把將兒送到不器學院,費用那麽高,還年年漲學費。”
“夫人,你不知道,這不器學院的夫子可是全國頂尖的最優秀的,這是其一。其二,不器學院裏麵是要出繼承王位的國君的,除了國君,其他人的前途也不可限量,人脈廣大。沒有哪個學院可比,這可都是拿錢買不來的。”
“官家用一個繼承人吊著,把所有皇族的俸祿,優待都取消了。現在這個繼承人也不一定了,官家自己又能生了。這可真是一盤好棋。赤裸裸的陽謀。比漢朝的推恩令還要狠。”
“夫人何必生氣呢?在我大宋,王的封號到下一代就降為了公,再下一代就降為侯。再往下就不能繼承了。如今我就是那個最後一代的侯爵,將兒也繼承不了。如今官家允許他通過科舉考試搏官職,也不失為一條道路。”
“夫君說的有理,是我短視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官家也算沒有絕我們皇族的後路。”
“夫人,官家何止是沒有絕我們皇族的後路,其實是給了一條更寬闊的道路,可以各憑本事,各搏前程,不像以前啥也不讓幹,哪兒也不讓去,甚至阻止皇室之間的人相互來往,現在這些禁忌都沒有了,跟普通人沒有什麽區別。挺好,我也可以在戶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趙從鬱一嘮起這個話題,話就不由自主多了起來。
“夫君說的是,以前是官家養著咱們,但夫君隻掛著虛職,無事可做,說是養著我們,其實是想養廢,防著咱們呢。現在確實不一樣了。”
“夫人,我還是那句話,咱們是太祖一脈,凡事多個心眼兒,不與他們爭鬥,隻聽官家的,總會有飯吃,有路走。”
………
趙從鬱,祖父趙德芳,曾祖父趙匡胤。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早夭,未成年。
次子趙德昭,被太宗趙光義訓斥後自殺。
三子趙德林,早夭,未成年。
四子趙德芳,據記載:23歲在睡夢中死去。
……………………………………………………………………
益,古之,大都會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
益州,也就是現在的四川成都。特別是大運河建成之後,揚州,益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即傳說中的揚一益二。
“夫蜀之風俗,皆慕文華而棄法令,喜議論而樂因循,稍違其情,易致讒謗。”
就是說當時的蜀地之人不怎麽遵守法令,稍不如意就喜歡造謠誹謗。
這話其實不假,在宋朝,幾乎七成以上的益州知州都遭遇過流言的困擾。
除了一位益州知州蔣城因流言,任期不到就離開了益州,其他知州雖有流言攻擊,卻也都幹滿了任期。
……………………………………………………………………
又是雨過天晴的日子,小草飽受雨水的浸淹,終於得到了上天的憐愛,感受太陽的溫暖。
陽光冉冉的光輝,透過樹梢,鳥兒的窩巢已被曬幹,它們的體態也恢複輕盈了。
歐陽修來宮中拜謝,“永叔的妻子可有弟弟?”皇帝趙貞問。
“官家,我嶽丈家隻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
“可有堂弟?”皇帝趙貞又問。
“官家,堂弟倒是有幾個。”
“好,把那些個堂弟的名字,官職,出身,年齡等信息整理好送過來。”趙貞說。
“好的,官家。”歐陽修嘴上答應著,心裏卻甚是奇怪。
官家怎麽讓他做這些事情?何意?
皇帝趙貞心中也是無奈,不能老是等到問題出現,再去解決問題。
他現在要提前20年解決掉20年後歐陽修的另一起誹謗誣陷事件。
“永叔,我派你出去,以朝廷的名義,不,以朕的名義出巡,對那些貪官汙吏,懶政之官員,玩忽職守者等等,總之你看不順眼的均可降職,入獄判罪。然後順便出去散散心。”
皇帝趙貞心疼地看著歐陽修,一代文將,就如此被齷齪小人們羞辱。實在是太他媽窩心了。
歐陽修行禮表示感謝。
……………………………………………………………………
楊柳青青,假山嶙峋,花草豐茂。
一個六七歲的紅衣女童正在假山旁的石頭下邊尋找著什麽。她身後另一個四五歲的紅衣女童,正在花叢裏追逐著蝴蝶,清脆的嬉笑聲迴響在花園裏。
在兩個紅衣女童的身後,不遠處的柳樹下,兩個十來歲左右的紫衣女童和綠衣女童正在鬥草。
一人手裏拿著車前草,一人手裏拿著牛筋草,二人把手中草捏成u型,相互交叉後,同時開始向後使勁兒,拳頭緊捏。
在花園的一角。有一個雅致的院落,門口立著的木頭上寫了三個字,三希堂。
應該是取自“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
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下的人。
這是一個書齋,書齋的臨窗,有一書案,書案上文房四寶一應俱全,書案的後麵放著一把扶手椅,也稱官帽椅。
椅子對麵有兩個禪凳,一高一矮,圍繞著書案,錯落有致。書案的左側是一個書架,書架上擺滿了書籍。
在書齋的角落有一個床榻,床榻旁邊有一香爐和一琴幾,上麵放著一把古琴。
臨近書齋一側還有一間小小的茶室。茶具,茶爐一應俱全,一位端方少年正在茶室喝茶,手中還拿著一本《孟子》。
不遠處的花徑中,新興侯趙從鬱和他的夫人正在花園散步。
“夫君,官家的小公主三周歲生辰宴快到了。”
“這件事夫人看著辦就行。”
“夫君,以前官家無子,要選拔繼承人,現在官家的身體看來沒什麽問題,這繼承人恐怕……”
“繼承人隻有一個,即使選繼承人也輪不到咱,咱是太祖一脈,離皇帝遠了些。夫人,你就別瞎操心了。”
“那夫君當初為何還把將兒送到不器學院,費用那麽高,還年年漲學費。”
“夫人,你不知道,這不器學院的夫子可是全國頂尖的最優秀的,這是其一。其二,不器學院裏麵是要出繼承王位的國君的,除了國君,其他人的前途也不可限量,人脈廣大。沒有哪個學院可比,這可都是拿錢買不來的。”
“官家用一個繼承人吊著,把所有皇族的俸祿,優待都取消了。現在這個繼承人也不一定了,官家自己又能生了。這可真是一盤好棋。赤裸裸的陽謀。比漢朝的推恩令還要狠。”
“夫人何必生氣呢?在我大宋,王的封號到下一代就降為了公,再下一代就降為侯。再往下就不能繼承了。如今我就是那個最後一代的侯爵,將兒也繼承不了。如今官家允許他通過科舉考試搏官職,也不失為一條道路。”
“夫君說的有理,是我短視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官家也算沒有絕我們皇族的後路。”
“夫人,官家何止是沒有絕我們皇族的後路,其實是給了一條更寬闊的道路,可以各憑本事,各搏前程,不像以前啥也不讓幹,哪兒也不讓去,甚至阻止皇室之間的人相互來往,現在這些禁忌都沒有了,跟普通人沒有什麽區別。挺好,我也可以在戶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趙從鬱一嘮起這個話題,話就不由自主多了起來。
“夫君說的是,以前是官家養著咱們,但夫君隻掛著虛職,無事可做,說是養著我們,其實是想養廢,防著咱們呢。現在確實不一樣了。”
“夫人,我還是那句話,咱們是太祖一脈,凡事多個心眼兒,不與他們爭鬥,隻聽官家的,總會有飯吃,有路走。”
………
趙從鬱,祖父趙德芳,曾祖父趙匡胤。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早夭,未成年。
次子趙德昭,被太宗趙光義訓斥後自殺。
三子趙德林,早夭,未成年。
四子趙德芳,據記載:23歲在睡夢中死去。
……………………………………………………………………
益,古之,大都會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
益州,也就是現在的四川成都。特別是大運河建成之後,揚州,益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即傳說中的揚一益二。
“夫蜀之風俗,皆慕文華而棄法令,喜議論而樂因循,稍違其情,易致讒謗。”
就是說當時的蜀地之人不怎麽遵守法令,稍不如意就喜歡造謠誹謗。
這話其實不假,在宋朝,幾乎七成以上的益州知州都遭遇過流言的困擾。
除了一位益州知州蔣城因流言,任期不到就離開了益州,其他知州雖有流言攻擊,卻也都幹滿了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