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八百裏加急奏折終於證明了思雨的猜想。
這是思雨建議皇帝向扶桑國派出了大量的錦衣衛,化裝成當地的商人,農夫,甚至混進了大名將軍府內。
密報上寫得很清楚,從今年年底開始,扶桑國國主正在大量召集倭寇,流浪武士,加上各地蕃主,居然要征集七萬大軍。
思雨不敢怠慢,連忙遞交於皇帝。
“陛下,你且別急,這事情還沒有到了萬分緊要的地步,他準備的時間還很長,七萬大軍對於扶桑國來講,完全可以講是傾國之力了。”
皇帝見到這份奏疏,愁眉不展,連忙問道:“那沈大公子已經出海了,也不知道他與那西洋諸國談判到底怎樣了?”
“陛下,你不可以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沈大公子的身上,如果他與那些西洋諸國談判破裂,隻怕是我們就沒有辦法麵對扶桑國的進攻了!”
聽到思雨這麽說皇帝臉上又現出了愁容,不由發狠道:“那你又該讓朕怎麽辦呢?”
思雨當然明白皇帝的苦楚,國庫裏的銀子也就剛剛有了,一點盈餘,馬上就要麵臨打大仗,這怕是給了誰也難以接受,思雨對他勸慰道:“陛下,那扶桑國國土狹窄,他這一次可以說應該是已經傾國之兵了,如果這一次能夠狠狠教訓他一迴,隻怕是連東南沿海的倭寇也就一並解決了,這樣一來沈大公子的商船就會暢行無阻,這一戰打一打也是挺好的。”
“朕當然知道這個仗如果打贏了那當然是好,可是你也明白這國庫裏的那點兒銀子,剛剛有了一點盈餘就要麵對這麽一個敵人,你讓朕心中能不焦慮嗎?可是我眼下的確沒有任何可以應對的辦法!”
思雨知道這幾天皇帝心中十分的焦慮,一方麵,老皇帝那裏還是不放權,幾乎事事都得向他奏請。
另一方麵,沈二公子與慕少卿的清查已經到了,東南一帶正是天下才睡重要之地,偏偏到了這裏,這兩個人就再無生息,這樣他的擔心越發加劇了起來。
再加上如今這封奏疏,能不讓他心中懊惱嗎?
思雨非常明白皇帝的心情,他連忙柔聲道:“陛下這扶桑國想要召集七萬兵馬,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臣妾看來,一邊派出大量的密探四處打探,並四處搗亂,另外一方麵可以對它全麵實行海禁,不讓他得到一點點物資,如此一來可以讓他的戰爭準備時間無限期地向後推去,可是我們不同呀,我們完全可以準備的時間更長,時間拖得越長,對他們反而不利,七萬兵馬人吃馬嚼,耗也能把他耗死,他隻能倉促起兵,如此一來他的敗局就定了。”
思雨這番見解,讓皇帝眼前一亮,好像黑暗之中透進了一絲光亮,讓他萬分驚喜的握住了思雨的手。
“你繼續說下去!”
“皇上,著急的應該是扶桑國的國主,而不是我們,以他那樣的能力貿然挑戰我們一個大國,簡直是喪心病狂之舉,稍有差池他就會身死國滅,真正擔心的應該是他而不是你,你沒有必要每天愁眉苦臉!”
思雨這番見解,讓皇帝的心才為之一寬,默然良久以後,他才對她講道:“不是朕發愁自己,是發愁我們大明才剛剛好轉起來,百姓也沒過了幾天好日子,就貿然麵臨如此大的戰爭,能不讓我心中不平嗎?”
“陛下,這在臣妾看來尚大有可為,完全可以在他發起戰爭之前,兵不血刃就可以解決他,沒有必要大動幹戈!”
思雨這番說法,有些讓皇帝一愣便對她說道:“真要是能夠像你那樣,真的是再好不過,你也知道這打仗是費錢極多的事情,而且又在幫蕃國打,與我大明根本沒有任何好處!”
“陛下,臣妾的意思是,既然我們已經掌握了足夠的情報,就有必要對那朝鮮王國的國王通報一聲,讓他早做準備也好,讓他拿出一些銀子來孝敬我們大明,畢竟他在最前端受傷害的就是他,如果那扶桑國大軍打到我們大明的邊界,至少那個時候,這朝鮮王國就已經被滅了,相信這消息遞交給他們的時候,隻怕是他們比我們更急,而且也會送來銀子,就算銀子雖然不多,但了勝於無!”
思雨這番話可以說是落到了實處,皇帝點點頭道:“那麽致朝鮮國王的詔書,就由你來起草吧,可這下一步呢,朕想聽聽你的第二步!”
“迴稟陛下,臣妾想在這第二步就是由沈大公子去與西洋各國接觸,假如談判破裂就買他們的一些武器,西洋各國所產的佛朗機炮比我們大明要好上很多,完全可以采備一些火槍,就算是不為扶桑國也為將來與遼東之敵建真女奴,遲早要有一場大仗要打,士兵的手中有了利器,這仗打的才更容易一些,也算是為了將來早做準備!”
“你說的對,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是不是已經早已告訴了沈大公子?”
“是的,陛下,當然臣妾還不止這兩步,更多的還要指望楊公公的東廠番子以及它所轄製的那些錦衣衛,應該想盡辦法給那扶桑國主到處搗亂一些,給他造一些謠言,就說他的得位不正,一方麵也可以大量打探一下扶桑國內部的主要情形,畢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思雨這些退敵的想法一經告訴了他,他的心中越發欽佩不已,自己已完全可以不用上朝去征詢內閣。
“你可真抵得上內閣首輔了!”
這番話把思雨說得臉通紅,可她也知道,真這樣做的後果,隻怕是會讓楊海的權勢滔天,那樣一來,隻怕這楊海越來越難為自己所用。
可這眼下,自己又無法徹底脫離他,一時不知該如何應對。
皇帝隻是一門心思想辦法對付可能到來的危機,並沒想那麽多,隻是自言自語道:“這楊海,以他的才幹,怕是幹不了這活,他從來也沒接觸過呀!”
忽然,思雨想到了一個人選,不由讓她心念一動,忙對皇帝說道:“不如這樣,讓沈二公子辦這件事!”
其實,這對於思雨來講,她知道,皇帝對於沈二公子與自己也算有一段舊情,一直耿耿於懷。
這一次,將他外放出去,一方麵撇清與他的關係,讓皇帝不再疑心自己,另一方麵,也讓他多一份軍功,將來也好擢升。
如此,自己也算對得起他了。
果然,皇帝欣喜異常,“這樣也好,那個沈二蠻子膽大心細,查帳之事已近尾聲,想必他也早不耐煩了,就派他去!”
說完這話,皇帝便興衝衝而去,去召見沈易先了。
望著皇帝遠去的身影,思雨眼神一黯,小鹿見她神情不對,忙過來問道:“怎麽了?”
“沒什麽,隻是覺得我這樣是不是太過自私了!”
小鹿聽了這話有些不明所以,但她不好細問,就見思雨的神色有些恍惚,也不知道她心裏在想什麽。
其實思雨心裏在想,覺得把這沈二公子牽扯進來,其有些對不住他。
想想那扶桑國度離這裏隔著一重大海,足有萬裏之遙,他在那邊隻怕是生死未知。
自己給他安插這麽一個差事,說句難聽話都是為了自己著想,為的是以後能夠讓他在錦衣衛當中立住腳,好牽製住楊海,不至於讓這楊海一頭做大,讓自己難以駕馭它。
此刻的她就怕這楊海知道自己在這件事情當中插足的痕跡太過明顯。
好讓那楊海知道這沈二公子是被自己安插進來的,如此一來隻怕是得罪了這個東廠的提督。
想到這裏她也不知道該如何隱藏這件事情。
她思來想去,覺得這件事情最好還是由沈二公子自己提出,如此一來就可以弱化自己在這件事情當中的作用。
也可以消除楊海對於自己的懷疑,畢竟那個老太監十分油滑的很。
恰巧這裏有慕少卿上書的一份奏折,她知道向來這奏折如果廷寄迴去,一般都是由他們兩個人共同看,如此一來這事情就好解決多了。
她便在這奏折當中寫下事情的緣由,以及她的建議,相信以沈二公子的脾性,他也願意去往海外,必然會欣然同意按著思雨的指示去做。
思雨雖然明白這件事情算是成了,可是他覺得有些對不住沈二公子。
不過男兒本來就誌在四方,這功名是半點馬虎不得,必須由自己去掙。
思雨思來想去,覺得對於沈二公子來講,似乎也唯有這樣才能夠讓他掙下本錢,實現他的夙願。
皇帝與深夜召見沈易先將他的想法告訴了這個內閣首輔,沈易先一想到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萬裏之遙的扶桑國領導手下的一群錦衣衛去刺探密報。
他就覺得心中有些慌亂心想到沈大公子,常年不在家,而這沈二公子好不容易看的快要迴家了,卻又要被派到扶桑,他的心中多少有些難受。
皇帝也覺得這一次對於沈家確實有些不公平,他也隻是遵循他的意見,沈易先思來想去,想到自己的二兒子在京城他是不願意待下去的,而這功名又半點馬虎不得,不由的他也就同意了。
這是思雨建議皇帝向扶桑國派出了大量的錦衣衛,化裝成當地的商人,農夫,甚至混進了大名將軍府內。
密報上寫得很清楚,從今年年底開始,扶桑國國主正在大量召集倭寇,流浪武士,加上各地蕃主,居然要征集七萬大軍。
思雨不敢怠慢,連忙遞交於皇帝。
“陛下,你且別急,這事情還沒有到了萬分緊要的地步,他準備的時間還很長,七萬大軍對於扶桑國來講,完全可以講是傾國之力了。”
皇帝見到這份奏疏,愁眉不展,連忙問道:“那沈大公子已經出海了,也不知道他與那西洋諸國談判到底怎樣了?”
“陛下,你不可以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沈大公子的身上,如果他與那些西洋諸國談判破裂,隻怕是我們就沒有辦法麵對扶桑國的進攻了!”
聽到思雨這麽說皇帝臉上又現出了愁容,不由發狠道:“那你又該讓朕怎麽辦呢?”
思雨當然明白皇帝的苦楚,國庫裏的銀子也就剛剛有了,一點盈餘,馬上就要麵臨打大仗,這怕是給了誰也難以接受,思雨對他勸慰道:“陛下,那扶桑國國土狹窄,他這一次可以說應該是已經傾國之兵了,如果這一次能夠狠狠教訓他一迴,隻怕是連東南沿海的倭寇也就一並解決了,這樣一來沈大公子的商船就會暢行無阻,這一戰打一打也是挺好的。”
“朕當然知道這個仗如果打贏了那當然是好,可是你也明白這國庫裏的那點兒銀子,剛剛有了一點盈餘就要麵對這麽一個敵人,你讓朕心中能不焦慮嗎?可是我眼下的確沒有任何可以應對的辦法!”
思雨知道這幾天皇帝心中十分的焦慮,一方麵,老皇帝那裏還是不放權,幾乎事事都得向他奏請。
另一方麵,沈二公子與慕少卿的清查已經到了,東南一帶正是天下才睡重要之地,偏偏到了這裏,這兩個人就再無生息,這樣他的擔心越發加劇了起來。
再加上如今這封奏疏,能不讓他心中懊惱嗎?
思雨非常明白皇帝的心情,他連忙柔聲道:“陛下這扶桑國想要召集七萬兵馬,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臣妾看來,一邊派出大量的密探四處打探,並四處搗亂,另外一方麵可以對它全麵實行海禁,不讓他得到一點點物資,如此一來可以讓他的戰爭準備時間無限期地向後推去,可是我們不同呀,我們完全可以準備的時間更長,時間拖得越長,對他們反而不利,七萬兵馬人吃馬嚼,耗也能把他耗死,他隻能倉促起兵,如此一來他的敗局就定了。”
思雨這番見解,讓皇帝眼前一亮,好像黑暗之中透進了一絲光亮,讓他萬分驚喜的握住了思雨的手。
“你繼續說下去!”
“皇上,著急的應該是扶桑國的國主,而不是我們,以他那樣的能力貿然挑戰我們一個大國,簡直是喪心病狂之舉,稍有差池他就會身死國滅,真正擔心的應該是他而不是你,你沒有必要每天愁眉苦臉!”
思雨這番見解,讓皇帝的心才為之一寬,默然良久以後,他才對她講道:“不是朕發愁自己,是發愁我們大明才剛剛好轉起來,百姓也沒過了幾天好日子,就貿然麵臨如此大的戰爭,能不讓我心中不平嗎?”
“陛下,這在臣妾看來尚大有可為,完全可以在他發起戰爭之前,兵不血刃就可以解決他,沒有必要大動幹戈!”
思雨這番說法,有些讓皇帝一愣便對她說道:“真要是能夠像你那樣,真的是再好不過,你也知道這打仗是費錢極多的事情,而且又在幫蕃國打,與我大明根本沒有任何好處!”
“陛下,臣妾的意思是,既然我們已經掌握了足夠的情報,就有必要對那朝鮮王國的國王通報一聲,讓他早做準備也好,讓他拿出一些銀子來孝敬我們大明,畢竟他在最前端受傷害的就是他,如果那扶桑國大軍打到我們大明的邊界,至少那個時候,這朝鮮王國就已經被滅了,相信這消息遞交給他們的時候,隻怕是他們比我們更急,而且也會送來銀子,就算銀子雖然不多,但了勝於無!”
思雨這番話可以說是落到了實處,皇帝點點頭道:“那麽致朝鮮國王的詔書,就由你來起草吧,可這下一步呢,朕想聽聽你的第二步!”
“迴稟陛下,臣妾想在這第二步就是由沈大公子去與西洋各國接觸,假如談判破裂就買他們的一些武器,西洋各國所產的佛朗機炮比我們大明要好上很多,完全可以采備一些火槍,就算是不為扶桑國也為將來與遼東之敵建真女奴,遲早要有一場大仗要打,士兵的手中有了利器,這仗打的才更容易一些,也算是為了將來早做準備!”
“你說的對,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是不是已經早已告訴了沈大公子?”
“是的,陛下,當然臣妾還不止這兩步,更多的還要指望楊公公的東廠番子以及它所轄製的那些錦衣衛,應該想盡辦法給那扶桑國主到處搗亂一些,給他造一些謠言,就說他的得位不正,一方麵也可以大量打探一下扶桑國內部的主要情形,畢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思雨這些退敵的想法一經告訴了他,他的心中越發欽佩不已,自己已完全可以不用上朝去征詢內閣。
“你可真抵得上內閣首輔了!”
這番話把思雨說得臉通紅,可她也知道,真這樣做的後果,隻怕是會讓楊海的權勢滔天,那樣一來,隻怕這楊海越來越難為自己所用。
可這眼下,自己又無法徹底脫離他,一時不知該如何應對。
皇帝隻是一門心思想辦法對付可能到來的危機,並沒想那麽多,隻是自言自語道:“這楊海,以他的才幹,怕是幹不了這活,他從來也沒接觸過呀!”
忽然,思雨想到了一個人選,不由讓她心念一動,忙對皇帝說道:“不如這樣,讓沈二公子辦這件事!”
其實,這對於思雨來講,她知道,皇帝對於沈二公子與自己也算有一段舊情,一直耿耿於懷。
這一次,將他外放出去,一方麵撇清與他的關係,讓皇帝不再疑心自己,另一方麵,也讓他多一份軍功,將來也好擢升。
如此,自己也算對得起他了。
果然,皇帝欣喜異常,“這樣也好,那個沈二蠻子膽大心細,查帳之事已近尾聲,想必他也早不耐煩了,就派他去!”
說完這話,皇帝便興衝衝而去,去召見沈易先了。
望著皇帝遠去的身影,思雨眼神一黯,小鹿見她神情不對,忙過來問道:“怎麽了?”
“沒什麽,隻是覺得我這樣是不是太過自私了!”
小鹿聽了這話有些不明所以,但她不好細問,就見思雨的神色有些恍惚,也不知道她心裏在想什麽。
其實思雨心裏在想,覺得把這沈二公子牽扯進來,其有些對不住他。
想想那扶桑國度離這裏隔著一重大海,足有萬裏之遙,他在那邊隻怕是生死未知。
自己給他安插這麽一個差事,說句難聽話都是為了自己著想,為的是以後能夠讓他在錦衣衛當中立住腳,好牽製住楊海,不至於讓這楊海一頭做大,讓自己難以駕馭它。
此刻的她就怕這楊海知道自己在這件事情當中插足的痕跡太過明顯。
好讓那楊海知道這沈二公子是被自己安插進來的,如此一來隻怕是得罪了這個東廠的提督。
想到這裏她也不知道該如何隱藏這件事情。
她思來想去,覺得這件事情最好還是由沈二公子自己提出,如此一來就可以弱化自己在這件事情當中的作用。
也可以消除楊海對於自己的懷疑,畢竟那個老太監十分油滑的很。
恰巧這裏有慕少卿上書的一份奏折,她知道向來這奏折如果廷寄迴去,一般都是由他們兩個人共同看,如此一來這事情就好解決多了。
她便在這奏折當中寫下事情的緣由,以及她的建議,相信以沈二公子的脾性,他也願意去往海外,必然會欣然同意按著思雨的指示去做。
思雨雖然明白這件事情算是成了,可是他覺得有些對不住沈二公子。
不過男兒本來就誌在四方,這功名是半點馬虎不得,必須由自己去掙。
思雨思來想去,覺得對於沈二公子來講,似乎也唯有這樣才能夠讓他掙下本錢,實現他的夙願。
皇帝與深夜召見沈易先將他的想法告訴了這個內閣首輔,沈易先一想到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萬裏之遙的扶桑國領導手下的一群錦衣衛去刺探密報。
他就覺得心中有些慌亂心想到沈大公子,常年不在家,而這沈二公子好不容易看的快要迴家了,卻又要被派到扶桑,他的心中多少有些難受。
皇帝也覺得這一次對於沈家確實有些不公平,他也隻是遵循他的意見,沈易先思來想去,想到自己的二兒子在京城他是不願意待下去的,而這功名又半點馬虎不得,不由的他也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