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禪讓之禮,是最和平的交接權利的方式,遠遠比父子相殘,兄弟奪位,要強得多得多。
大明王朝能夠迎來這樣一件盛事,可以說是,最大的盛事。
它完全可以避免流血紛爭也最大程度的減少國力的損耗,這是王朝的幸事,這是百姓的福氣。
但明白內情的人都知道,這完全是老皇帝已經支撐不下去的原因。
隻有他個人身體上的原因,也有這外部的原因。
當今天下的大明其實已經內憂外患已經很嚴重了,北方的遊牧民族正在蠢蠢欲動,隨時可能大舉南下。
建真女奴,更是在前不久,占據了整個遼陽,大明在整個山海關外,隻剩下了一座寧遠孤城。
而大明的內部,也是天災不斷,秦楚之地,連逢大旱三年,南方卻水澇成災。
饑民遍地,餓殍於荒野,而向來,一向是朝廷稅賦重地的東南地區,又頻遭水災。
這仗要是打的,失地也得收複,災民還須安撫,然而這一切都需要銀子。
可這賦稅還不能加,天下百姓,已經活得很艱難了,豐年之時,到了稅賦以後,也隻不過剛剛能夠糊口,勉強生存下去。
即使是這樣,土地裏刨挖的那點糧食,根本不夠交稅,在南方,農餘時間還得打些魚,才摘一些蓮藕,才能勉強湊齊朝廷的稅賦。
在北方就完全不是這樣了。
往往風調雨順的年景,土地裏麵刨挖的那點糧食,也剛剛夠交稅,農餘時間,得幹點閑活,才能夠勉強糊口。
然而這幾年,北方有頻遭大旱,稅賦卻有增無減。
本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天下財富就那麽多,逢這災年,國庫又空虛,還得打仗,錢又從哪裏來?
軍費居高不下,也沒有辦法降,邊關士兵,拿命在拚,總不能不給人家發餉銀。
可是北方已經連旱三年,土地已經顆粒無收,拿什麽交稅?
別說交稅了,如此年景之下,國庫還得拿出錢來,救濟災民,可是加上今年已經連旱三年了,連續三年都得倒貼錢。
而今的國庫,已經是寅吃卯糧,老皇帝留下了巨大的虧空。
三秦之地的災民,已經有傳聞說,餓得人吃開了樹皮,山縫裏的篷草,都被人摘幹淨了。
真不知道再不下雨,後果簡直不敢想象。
一切都是在緊繃狀態之下,好比一張弓,已經拉圓了,這要是再有一件隨機的事件,哪怕就是一根稻草,可能這大廈的傾覆,就在瞬息之間。
你很難想象,老皇帝自繼位以來,可以說是勤勤懇懇,完全效仿先祖,事必躬親。
但就是如此勤政之下,把這個天下居然治理成這樣。
可這能怪得了誰呢?
皇帝能不勤政嗎?
哪個大臣又不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
似乎誰也不能怪,非要怪的話,也隻能怪這老天了。
翻遍史書你也找不到,有哪個地方能夠連旱三年以上,更找不到,這邊大旱,那邊水澇,這樣的情形,居然持續多年。
人常講,人不可能倒黴一輩子!
可現實是,不要說人了,就連王朝倒黴起來,真的有可能倒黴到死。
這一切問題的關鍵就是兩個字兒,銀子。
隻要有了銀子,這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麵對父親留給自己的這個爛攤子,太子簡直無可奈何。
這也是他一親政以來,第一,查天下的府庫,嚴懲貪官,最大程度的填補國庫的虧空。
第二就是開放海禁了!
開源節流兩項,功夫都做足了,就看執行他這政策的兩方人選,能否把這兩個差事辦好。
可以說,這就是拯救大明的一劑良方,也是唯一的辦法。
這一天特意選擇黃道吉日,剛好選到了重陽節,又稱遺老節,登高節。
在欽天監的稟報下,選擇了即將黎明的時分,也貼合著新老交替,晝夜交替,意味著大明王朝,從此開始了新篇章。
早在戍時天還一團漆黑的時候,朝臣們,便已在端門等候了,以左太師,內閣次府,沈易先為首,帶領著外朝官員,在禮部官員的監視下,穿戴齊整,氣象肅然,一個個麵容肅穆,手拿著象牙製的笏板,依次魚貫而入。
其間,幾個大漢將軍,分立門庭左右,身上鮮明的盔甲,在月光下閃閃發出寒光。
一隊隊的錦衣衛,更是鮮衣怒馬,手中的繡春刀,身上的飛魚服,極為簇新,被熨得一絲折痕也沒有。
而一旁的禮部官員,三三兩兩,在兩側專門監視,哪個官員殿前失儀。
朝臣們的一言一行,完全在這些官員的監視之下,就連咳嗽都不允許,更不允許有多餘的動作。
哪個官員若是朝服不齊整,態度不恭謹,執笏板的雙手,沒有能夠使其直立,都會被這些官員,記在小本子上。
一旦被記在這些小本子上,輕則罰俸,重則廷杖。
而京城的官員,不比地方上的官員,除了俸祿還有一些油水可撈,他們幾乎全靠俸祿而活。
一旦被罰俸,當時生活就會陷入困境之中,這也就是懲治京師官員的不二法門。
一個個幾乎連大氣都不敢出,隊形井然有序。
像個別重臣,已沈易先為首的四個閣臣,幾乎是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經斷食了,一丁點水也不敢喝,全靠著一些名貴補藥,貼補,感覺不到饑餓,口渴。
這才能夠讓他們一整天下來,堅持不排泄。
而以內閣首輔,左太師,他已然垂垂老矣,皇帝特賜他,二人抬攆,完全可以特例,被人抬進去。
而左太師也確實是老了,居然在這抬攆之上,沉沉睡去。
等到了內閣值房,以司禮監五大太監為首,有楊海帶領著,便在這卯時一刻,天將將快要明時,東方即將要現出瓷亮,來到太和殿廣場之中。
直到卯時二刻,有那黃門侍官,高聲呐喊,恭迎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隨著三聲鞭響,銃炮齊鳴,緊跟著群臣,一起跪拜在地上,黑壓壓一片,一齊山乎萬歲。
老皇帝來了,在太子的攙扶下,父子二人,先是祭告祖廟,再接受朝拜。
以後的事情便順禮成章了。
禮部的官員,從皇帝手中接過傳國玉璽,皇帝的大印,跪在太子的麵前。
在這裏,太子必須連續拒絕三次,表示難以擔當起重任,還往父皇繼續執印。
而群臣在這裏,便開始了表演,紛紛涕淚橫流,連續三次勸進,而這皇帝,也要三次推拒,表示,非你不可,才能擔當重任。
其實這是有明以來,打太祖那裏,傳下來的規矩,隻是從來沒有寫在書麵上。
大家都明白,都在互相演戲。
太子盼著這一天,已經好久了,而下麵的臣子,又何嚐不明白。
大家都在這裏演戲,顯得虛偽至極,然而這一切又是必須的。
想來這是一件多麽可笑的事情,偏偏這一代一代的皇帝和一代一代的臣子,互相配合默契,從來沒有哪一方,會真心以為對方真的不想當這個皇帝。
最終太子在眾臣子的三勸之下,勉為其難地接過了皇帝的大印,卻很快的馬上就舉行了登基大禮。
這本來就是假客套,誰又不明白呢!
登基大禮舉行的很寒酸。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國庫裏麵就那麽一點錢,而且已經寅吃卯糧了,賬都算到三年以後了,可以說太子的心情,真的不怎麽樣。
天亮之後,皇帝的重病又發,不得以,又迴了暢春宮。
整個禪讓之禮,加上登基大典,足足要折騰一天,思雨遠遠地看到,那禮花,在天空綻放。
好比一朵一朵的牡丹,紅色黃色藍色,各種顏色在天空中綻放,綻放的是如此熱烈,又如同流星一般,灑在這宮城九千多間房頂上。
思雨每日參看這奏折往來,實則知道這大明已不過表麵浮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這天下,並不像這煙花看上去那麽絢麗多彩,早已危機重重。
太子一直忙到很晚後才迴來,與他一同而去的還有顧太子妃,這讓她受寵若驚。
整個慶典當中,她興奮異常,絢爛多彩的煙花照亮了她的臉,越發讓她眸中光彩照人。
可她發現太子的臉色黯然,這讓她很納悶,心中一直打鼓,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她在想,太子殿下到底怎麽了,他已經是皇帝了,想到自己將來,可能會順理成章成為皇後,光想想,就內心激動不已。
可她見太子始終情緒不高,也不好相問,好不容易盼到慶典快結束時,他竟說了一句讓她足以心寒的話。
“送太子妃殿下迴去吧,去通知一下思雨娘娘,朕,一會兒去她那裏,讓她把一些緊要的折子羅列出來!”
楊海連忙答應道:“陛下,老奴這就去!”
左一句思雨娘娘,右一句思雨娘娘,這讓顧太子妃,本來極好的心情一下極受打擊,饒她修養再好,也抵受不住,不由的喃喃道:“又是思雨,難道她能邁過我去嗎?”
太子顯然聽到了她的話,索性脖子一梗,把臉扭向別處。
大明王朝能夠迎來這樣一件盛事,可以說是,最大的盛事。
它完全可以避免流血紛爭也最大程度的減少國力的損耗,這是王朝的幸事,這是百姓的福氣。
但明白內情的人都知道,這完全是老皇帝已經支撐不下去的原因。
隻有他個人身體上的原因,也有這外部的原因。
當今天下的大明其實已經內憂外患已經很嚴重了,北方的遊牧民族正在蠢蠢欲動,隨時可能大舉南下。
建真女奴,更是在前不久,占據了整個遼陽,大明在整個山海關外,隻剩下了一座寧遠孤城。
而大明的內部,也是天災不斷,秦楚之地,連逢大旱三年,南方卻水澇成災。
饑民遍地,餓殍於荒野,而向來,一向是朝廷稅賦重地的東南地區,又頻遭水災。
這仗要是打的,失地也得收複,災民還須安撫,然而這一切都需要銀子。
可這賦稅還不能加,天下百姓,已經活得很艱難了,豐年之時,到了稅賦以後,也隻不過剛剛能夠糊口,勉強生存下去。
即使是這樣,土地裏刨挖的那點糧食,根本不夠交稅,在南方,農餘時間還得打些魚,才摘一些蓮藕,才能勉強湊齊朝廷的稅賦。
在北方就完全不是這樣了。
往往風調雨順的年景,土地裏麵刨挖的那點糧食,也剛剛夠交稅,農餘時間,得幹點閑活,才能夠勉強糊口。
然而這幾年,北方有頻遭大旱,稅賦卻有增無減。
本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天下財富就那麽多,逢這災年,國庫又空虛,還得打仗,錢又從哪裏來?
軍費居高不下,也沒有辦法降,邊關士兵,拿命在拚,總不能不給人家發餉銀。
可是北方已經連旱三年,土地已經顆粒無收,拿什麽交稅?
別說交稅了,如此年景之下,國庫還得拿出錢來,救濟災民,可是加上今年已經連旱三年了,連續三年都得倒貼錢。
而今的國庫,已經是寅吃卯糧,老皇帝留下了巨大的虧空。
三秦之地的災民,已經有傳聞說,餓得人吃開了樹皮,山縫裏的篷草,都被人摘幹淨了。
真不知道再不下雨,後果簡直不敢想象。
一切都是在緊繃狀態之下,好比一張弓,已經拉圓了,這要是再有一件隨機的事件,哪怕就是一根稻草,可能這大廈的傾覆,就在瞬息之間。
你很難想象,老皇帝自繼位以來,可以說是勤勤懇懇,完全效仿先祖,事必躬親。
但就是如此勤政之下,把這個天下居然治理成這樣。
可這能怪得了誰呢?
皇帝能不勤政嗎?
哪個大臣又不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
似乎誰也不能怪,非要怪的話,也隻能怪這老天了。
翻遍史書你也找不到,有哪個地方能夠連旱三年以上,更找不到,這邊大旱,那邊水澇,這樣的情形,居然持續多年。
人常講,人不可能倒黴一輩子!
可現實是,不要說人了,就連王朝倒黴起來,真的有可能倒黴到死。
這一切問題的關鍵就是兩個字兒,銀子。
隻要有了銀子,這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麵對父親留給自己的這個爛攤子,太子簡直無可奈何。
這也是他一親政以來,第一,查天下的府庫,嚴懲貪官,最大程度的填補國庫的虧空。
第二就是開放海禁了!
開源節流兩項,功夫都做足了,就看執行他這政策的兩方人選,能否把這兩個差事辦好。
可以說,這就是拯救大明的一劑良方,也是唯一的辦法。
這一天特意選擇黃道吉日,剛好選到了重陽節,又稱遺老節,登高節。
在欽天監的稟報下,選擇了即將黎明的時分,也貼合著新老交替,晝夜交替,意味著大明王朝,從此開始了新篇章。
早在戍時天還一團漆黑的時候,朝臣們,便已在端門等候了,以左太師,內閣次府,沈易先為首,帶領著外朝官員,在禮部官員的監視下,穿戴齊整,氣象肅然,一個個麵容肅穆,手拿著象牙製的笏板,依次魚貫而入。
其間,幾個大漢將軍,分立門庭左右,身上鮮明的盔甲,在月光下閃閃發出寒光。
一隊隊的錦衣衛,更是鮮衣怒馬,手中的繡春刀,身上的飛魚服,極為簇新,被熨得一絲折痕也沒有。
而一旁的禮部官員,三三兩兩,在兩側專門監視,哪個官員殿前失儀。
朝臣們的一言一行,完全在這些官員的監視之下,就連咳嗽都不允許,更不允許有多餘的動作。
哪個官員若是朝服不齊整,態度不恭謹,執笏板的雙手,沒有能夠使其直立,都會被這些官員,記在小本子上。
一旦被記在這些小本子上,輕則罰俸,重則廷杖。
而京城的官員,不比地方上的官員,除了俸祿還有一些油水可撈,他們幾乎全靠俸祿而活。
一旦被罰俸,當時生活就會陷入困境之中,這也就是懲治京師官員的不二法門。
一個個幾乎連大氣都不敢出,隊形井然有序。
像個別重臣,已沈易先為首的四個閣臣,幾乎是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經斷食了,一丁點水也不敢喝,全靠著一些名貴補藥,貼補,感覺不到饑餓,口渴。
這才能夠讓他們一整天下來,堅持不排泄。
而以內閣首輔,左太師,他已然垂垂老矣,皇帝特賜他,二人抬攆,完全可以特例,被人抬進去。
而左太師也確實是老了,居然在這抬攆之上,沉沉睡去。
等到了內閣值房,以司禮監五大太監為首,有楊海帶領著,便在這卯時一刻,天將將快要明時,東方即將要現出瓷亮,來到太和殿廣場之中。
直到卯時二刻,有那黃門侍官,高聲呐喊,恭迎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隨著三聲鞭響,銃炮齊鳴,緊跟著群臣,一起跪拜在地上,黑壓壓一片,一齊山乎萬歲。
老皇帝來了,在太子的攙扶下,父子二人,先是祭告祖廟,再接受朝拜。
以後的事情便順禮成章了。
禮部的官員,從皇帝手中接過傳國玉璽,皇帝的大印,跪在太子的麵前。
在這裏,太子必須連續拒絕三次,表示難以擔當起重任,還往父皇繼續執印。
而群臣在這裏,便開始了表演,紛紛涕淚橫流,連續三次勸進,而這皇帝,也要三次推拒,表示,非你不可,才能擔當重任。
其實這是有明以來,打太祖那裏,傳下來的規矩,隻是從來沒有寫在書麵上。
大家都明白,都在互相演戲。
太子盼著這一天,已經好久了,而下麵的臣子,又何嚐不明白。
大家都在這裏演戲,顯得虛偽至極,然而這一切又是必須的。
想來這是一件多麽可笑的事情,偏偏這一代一代的皇帝和一代一代的臣子,互相配合默契,從來沒有哪一方,會真心以為對方真的不想當這個皇帝。
最終太子在眾臣子的三勸之下,勉為其難地接過了皇帝的大印,卻很快的馬上就舉行了登基大禮。
這本來就是假客套,誰又不明白呢!
登基大禮舉行的很寒酸。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國庫裏麵就那麽一點錢,而且已經寅吃卯糧了,賬都算到三年以後了,可以說太子的心情,真的不怎麽樣。
天亮之後,皇帝的重病又發,不得以,又迴了暢春宮。
整個禪讓之禮,加上登基大典,足足要折騰一天,思雨遠遠地看到,那禮花,在天空綻放。
好比一朵一朵的牡丹,紅色黃色藍色,各種顏色在天空中綻放,綻放的是如此熱烈,又如同流星一般,灑在這宮城九千多間房頂上。
思雨每日參看這奏折往來,實則知道這大明已不過表麵浮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這天下,並不像這煙花看上去那麽絢麗多彩,早已危機重重。
太子一直忙到很晚後才迴來,與他一同而去的還有顧太子妃,這讓她受寵若驚。
整個慶典當中,她興奮異常,絢爛多彩的煙花照亮了她的臉,越發讓她眸中光彩照人。
可她發現太子的臉色黯然,這讓她很納悶,心中一直打鼓,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她在想,太子殿下到底怎麽了,他已經是皇帝了,想到自己將來,可能會順理成章成為皇後,光想想,就內心激動不已。
可她見太子始終情緒不高,也不好相問,好不容易盼到慶典快結束時,他竟說了一句讓她足以心寒的話。
“送太子妃殿下迴去吧,去通知一下思雨娘娘,朕,一會兒去她那裏,讓她把一些緊要的折子羅列出來!”
楊海連忙答應道:“陛下,老奴這就去!”
左一句思雨娘娘,右一句思雨娘娘,這讓顧太子妃,本來極好的心情一下極受打擊,饒她修養再好,也抵受不住,不由的喃喃道:“又是思雨,難道她能邁過我去嗎?”
太子顯然聽到了她的話,索性脖子一梗,把臉扭向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