璠兒的這個生日,可以說是過得最有意義。她本人獲得了龍淵劍,更是收獲了仙女姐姐蘇姑娘的信任和喜愛。
郭子把一套已裝修的新房鑰匙交給了蘇姑娘。從此蘇姑娘在北京算是有了固定居所,自然也很高興。
2021年之後,北京的常年入春時間從“3月30日”提前到了“3月26日”。氣候變暖導致春夏季節的持續時間增加,秋冬季節的持續時間減少。根據北京市氣象局的官方宣布,2031年北京的入春時間比常年偏早了13天,具體日期為3月13日。
4月5日,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一凡和月兒、璠兒去給老丁頭掃了墓。一凡一直不會忘記這個日子,每到清明節的這天,月兒都會跟一凡晚間攜手同來,在大柳樹下的老丁頭的墳頭旁陪著他,月兒還會跪在墳前跟父親說著隻有她自己才能聽懂的話兒。今年的清明節也不例外,不過今年璠兒執意一同前來,一凡和月兒也沒有反對,畢竟孩子大了,有了主見,也許在將來的不久也會牽手一位像她父親一樣的優秀的男士,白首偕老...月兒心裏想道。
一凡把月兒輕輕地攬在懷中,撫摸著她隆起的肚子,心裏無限感慨。愛情的結晶啊,再有三個月就要來到世間了吧?更令一凡和月兒驚喜的是,在兩個月前的孕檢b超時,醫生在報告單上記錄是是雙胎,這就意味著,月兒懷的是雙胞胎...所以月兒的肚子隆起比尋常的孕婦要大一些。
不管是兩個男孩,還是兩個千金,或者龍鳳胎,一凡都會把滿滿的父愛給他們,父愛如山,不分性別。月兒更是幸福感爆棚。
唉,這個偉大的母親啊,一凡輕輕地吻著月兒的香唇,感覺幸福彌漫天地。
其實早在璠兒生日的第二天,蘇姑娘就把鳳迴掌的掌法教給了她和小妹。還把一套淑女劍法教給了璠兒。
此劍法包括窈窕淑女、迴天術、絕劍式跟護心訣等四個心法技能。峨嵋派前輩女俠秘傳的劍法,劍式輕柔靈動,滴水不漏,偏重防守。倒是挺適合璠兒心性的一套劍法。
蘇姑娘得知一凡迷戀寶劍後,又把一套完整的君子劍法傳授於他。這套劍法,是峨嵋派前輩俠客秘傳的劍法,劍式清雅瀟灑,淩厲逼人,偏重進攻。雖然一凡現在還沒有一把趁手的寶劍,但機緣這東西,太難琢磨了。正如生日宴上的璠兒居然獲得了一把上古神劍-龍淵劍。不得不說是氣運逆天。蘇姑娘相信一凡的氣運會更強大。
氣運和運氣並不是一迴事,它們在概念和影響範圍上有明顯的區別。
定義和影響範圍
氣運:氣運是一種更為抽象和個人的概念,側重於個人的命運走向和運勢。它可能與個人的出生時間、地點、家庭背景等因素有關,涉及到天地萬物間的一種無形力量,以陰陽五行為基礎,形成天幹地支等規律,影響著萬物的命運。
運氣:運氣則更側重於個體在某個時間段或某個事件上的遭遇。它可能與氣運有關,但更多的是受到個人行為、環境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曆史和文化背景
氣運:氣運的概念源於易經和中醫學,與五運六氣學說緊密相關。五運六氣學說研究木、火、土、金、水這五個階段的相互推移,以及風、火、熱、濕、燥、寒這六種氣候的轉變如何影響生活和命運。
運氣:運氣一詞源於易經,與中醫學、曆法等多個學科有著深厚的聯係。運氣的好壞往往被歸因於某些不可控的隨機事件。
實際應用和影響
氣運:了解氣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運,通過觀察和分析,可以預測未來的趨勢,並據此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運氣:運氣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某些隨機事件的結果,雖然無法控製,但可以通過調整個人行為和環境來影響其發生概率。
氣運和運氣雖然都涉及到命運和運勢的概念,但它們的側重點和影響因素有所不同,氣運更側重於個人的命運走向和運勢,而運氣則更多地關注個體在某個時間段或事件上的遭遇。
同時,蘇姑娘還所引導術心法傳給我月兒,蘇姑娘告訴一凡和月兒,此心法是在古太極和《易筋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改良的,更適合普通人修煉。並且蘇姑娘還親自演示了一遍,一凡都牢記以心,為了月兒,為了下一代,一凡不能不用心啊。
其實易筋經原名就叫引導術,純道教的功法。
易筋經,源於我國古代中醫導引術,具有強健體魄、預防疾病的效果,長期在道家、佛家及民間習武人士之間廣為流傳。
易筋經產生於秦漢時期術士的導引之術,於唐宋年間傳入少林,成為僧人們打坐參禪之餘,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據清代學者淩廷堪的《校禮堂文集》、周中孚的《鄭堂讀書記》、康戈武的《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周明和周稔豐的《易筋洗髓經(修訂本)》以及《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等書考證,均認為《易筋經》係明朝天啟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菩提達摩撰寫,原係道家導引之術。
天台當地流傳的《易筋經》,有桐柏宮紫微八勢。民間還存有其他版本《易筋經》,主要有街頭易筋經(三節十四勢)、弘道易筋經(一節三十六勢)、左溪易筋經(三節二十二勢)等,其傳承多為師徒相傳,現民間流傳較為普遍的為十二勢。
而蘇姑娘所授的引導術也為十二勢。
有關《易筋經》的來源,流傳在少林寺的故事是:1500年前,達摩祖師在嵩山麵壁9年。達摩走後,少林僧人在洞中發現了一個鐵盒,內藏兩部梵文薄書,一曰《易筋經》,一曰《洗髓經》。後來天竺僧人般剌密諦幫忙把《易筋經》翻譯成了中文,達摩的傳人、二祖慧可則翻譯了《洗髓經》,大家發現兩經實為一體,《易筋經》主修外,《洗髓經》主修內。
但《易筋經》中,卻閃爍著十分明顯的道家思想,央視《發現之旅》節目提到:有些《易筋經》版本中,還涉及養生目的的房中術,這顯然不可能出自僧人的手筆。還有種說法認為,《易筋經》為明代天台宗紫凝道人假托達摩所作,亦無據可考。
對於來源,經過幾年調研後得出結論的石愛橋說:“我們認為,《易筋經》應該產生於秦漢時期術士的導引之術,於唐宋年間傳入少林,成為僧人們打坐參禪之餘,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明清間‘少林版’《易筋經》開始流傳於民間。”石愛橋表示,僧侶們對《易筋經》進行了一些改進和發展,但學術界基本否定了《易筋經》源自達摩的說法。
習練要領
一、精神放鬆,形意合一
習練本功法要求精神放鬆,意識平靜,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導。通常不意守身體某個點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隨形體動作的運動而變化。即在習練中,以調身為主,通過動作變化導引氣的運行,做到意隨形走,意氣相隨,起到健體養生的作用。同時,在某些動作中,需要適當地配合意識活動。如“韋馱獻杵第三勢”中雙手上托時,要求用意念觀注兩掌;“摘星換鬥勢”中要求目視上掌,意存腰間命門處;“青龍探爪”時,要求意存掌心。而另一些動作雖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卻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識思維活動。如“三盤落地勢”中下按、上托時,兩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勢”中伸肩、撐掌時,兩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勢”中拽拉時,兩膀如拽牛尾;“打躬勢”中脊椎屈伸時,應體會上體如“勾”一樣的卷曲伸展運動。這些都要求意隨形走,用意要輕,似有似無,切忌刻意、執著於意識。
二、唿吸自然,貫穿始終
習練本功法時,要求唿吸自然、柔和、流暢,不喘不滯,以利於身心放鬆、心平氣和及身體的協調運動。相反,若不采用自然唿吸,而執著於唿吸的深長綿綿、細柔緩緩,則會在與導引動作的匹配過程中產生“風”、“喘”、“氣”三相,即唿吸中有聲(風相),無聲而鼻中澀滯(喘相),不聲不滯而鼻翼扇動(氣相)。這樣,習練者不但不受益,反而會導致心煩意亂,動作難以鬆緩協調,影響健身效果。因此,習練本功法時,要以自然唿吸為主,動作與唿吸始終保持柔和協調的關係。此外,在功法的某些環節中也要主動配合動作進行自然唿或自然吸。如“韋馱獻杵第三勢”中雙掌上托時自然吸氣;“倒拽九牛尾勢”中收臂拽拉時自然唿氣;“九鬼拔馬刀勢”中展臂擴胸時自然吸氣,鬆肩收臂時自然唿氣,含胸合臂時自然唿氣,起身開臂時自然吸氣;“出爪亮翅勢”中兩掌前推時自然唿氣,等等。因為人體胸廓會隨著這些動作的變化而擴張或縮小,吸氣時胸廓會擴張,唿氣時胸廓會縮小。因此,習練本功法時,應配合動作,隨胸廓的擴張或縮小而自然吸氣或唿氣。
三、剛柔相濟,虛實相兼
本功法動作有剛有柔,且剛與柔是在不斷相互轉化的;有張有弛,有沉有輕,是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如“倒拽九牛尾勢”中,雙臂內收旋轉逐漸拽拉至止點是剛,為實;隨後身體以腰轉動帶動兩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為虛。又如“出爪亮翅勢”中,雙掌立於胸前呈擴胸展肩時,肌肉收縮的張力增大為剛,是實;當鬆肩伸臂時,兩臂肌肉等張收縮,上肢是放鬆的,為柔;兩臂伸至頂端,外撐有重如排山之感時,肌肉張力再次增大為剛,是實。這些動作均要求習練者在用力之後適當放鬆,鬆柔之後尚需適當有剛。這樣,動作就不會出現機械、僵硬或疲軟無力的鬆弛狀況。因此,習練本功法時,應力求虛實適宜,剛柔相濟。要有剛和柔、虛與實之分,但習練動作不能絕對地剛或柔,應做到剛與柔、虛與實的協調配合,即剛中含柔、柔中寓剛。否則,用力過“剛”,則會出現拙力、僵力,以致影響唿吸,破壞寧靜的心境;動作過“柔”,則會出現疲軟、鬆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作用。
四、 循序漸進
個別動作配合發音習練本功法時,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健康狀況、不同身體條件的練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各勢動作的活動幅度或姿勢,如“三盤落地勢” 中屈膝下蹲的幅度、“臥虎撲食勢”中十指是否著地姿勢的選擇等等。習練時還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另外,本功法在練習某些特定動作的過程中要求唿氣時發音(但不需出聲)。如“三盤落地勢”中的身體下蹲、兩掌下按時,要求配合動作口吐“嗨”音,目的是為了下蹲時氣能下沉至丹田,而不因下蹲造成下肢緊張,引起氣上逆至頭部;同時口吐“嗨”音,氣沉丹田,可以起到強腎、壯丹田的作用。因此,在該勢動作中要求配合吐音、唿氣,並注意口型,吐“嗨”音口微張,音從喉發出,上唇著力壓於齦交穴,下唇鬆,不著力於承漿穴。這是本法中“調息”的特別之處。
蘇姑娘如實相告,《洗髓經》的功法她也有,但不適合現在孕育狀態下的月兒修煉,待時機成熟,她便會傾囊以授。
郭子把一套已裝修的新房鑰匙交給了蘇姑娘。從此蘇姑娘在北京算是有了固定居所,自然也很高興。
2021年之後,北京的常年入春時間從“3月30日”提前到了“3月26日”。氣候變暖導致春夏季節的持續時間增加,秋冬季節的持續時間減少。根據北京市氣象局的官方宣布,2031年北京的入春時間比常年偏早了13天,具體日期為3月13日。
4月5日,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一凡和月兒、璠兒去給老丁頭掃了墓。一凡一直不會忘記這個日子,每到清明節的這天,月兒都會跟一凡晚間攜手同來,在大柳樹下的老丁頭的墳頭旁陪著他,月兒還會跪在墳前跟父親說著隻有她自己才能聽懂的話兒。今年的清明節也不例外,不過今年璠兒執意一同前來,一凡和月兒也沒有反對,畢竟孩子大了,有了主見,也許在將來的不久也會牽手一位像她父親一樣的優秀的男士,白首偕老...月兒心裏想道。
一凡把月兒輕輕地攬在懷中,撫摸著她隆起的肚子,心裏無限感慨。愛情的結晶啊,再有三個月就要來到世間了吧?更令一凡和月兒驚喜的是,在兩個月前的孕檢b超時,醫生在報告單上記錄是是雙胎,這就意味著,月兒懷的是雙胞胎...所以月兒的肚子隆起比尋常的孕婦要大一些。
不管是兩個男孩,還是兩個千金,或者龍鳳胎,一凡都會把滿滿的父愛給他們,父愛如山,不分性別。月兒更是幸福感爆棚。
唉,這個偉大的母親啊,一凡輕輕地吻著月兒的香唇,感覺幸福彌漫天地。
其實早在璠兒生日的第二天,蘇姑娘就把鳳迴掌的掌法教給了她和小妹。還把一套淑女劍法教給了璠兒。
此劍法包括窈窕淑女、迴天術、絕劍式跟護心訣等四個心法技能。峨嵋派前輩女俠秘傳的劍法,劍式輕柔靈動,滴水不漏,偏重防守。倒是挺適合璠兒心性的一套劍法。
蘇姑娘得知一凡迷戀寶劍後,又把一套完整的君子劍法傳授於他。這套劍法,是峨嵋派前輩俠客秘傳的劍法,劍式清雅瀟灑,淩厲逼人,偏重進攻。雖然一凡現在還沒有一把趁手的寶劍,但機緣這東西,太難琢磨了。正如生日宴上的璠兒居然獲得了一把上古神劍-龍淵劍。不得不說是氣運逆天。蘇姑娘相信一凡的氣運會更強大。
氣運和運氣並不是一迴事,它們在概念和影響範圍上有明顯的區別。
定義和影響範圍
氣運:氣運是一種更為抽象和個人的概念,側重於個人的命運走向和運勢。它可能與個人的出生時間、地點、家庭背景等因素有關,涉及到天地萬物間的一種無形力量,以陰陽五行為基礎,形成天幹地支等規律,影響著萬物的命運。
運氣:運氣則更側重於個體在某個時間段或某個事件上的遭遇。它可能與氣運有關,但更多的是受到個人行為、環境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曆史和文化背景
氣運:氣運的概念源於易經和中醫學,與五運六氣學說緊密相關。五運六氣學說研究木、火、土、金、水這五個階段的相互推移,以及風、火、熱、濕、燥、寒這六種氣候的轉變如何影響生活和命運。
運氣:運氣一詞源於易經,與中醫學、曆法等多個學科有著深厚的聯係。運氣的好壞往往被歸因於某些不可控的隨機事件。
實際應用和影響
氣運:了解氣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運,通過觀察和分析,可以預測未來的趨勢,並據此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運氣:運氣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某些隨機事件的結果,雖然無法控製,但可以通過調整個人行為和環境來影響其發生概率。
氣運和運氣雖然都涉及到命運和運勢的概念,但它們的側重點和影響因素有所不同,氣運更側重於個人的命運走向和運勢,而運氣則更多地關注個體在某個時間段或事件上的遭遇。
同時,蘇姑娘還所引導術心法傳給我月兒,蘇姑娘告訴一凡和月兒,此心法是在古太極和《易筋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改良的,更適合普通人修煉。並且蘇姑娘還親自演示了一遍,一凡都牢記以心,為了月兒,為了下一代,一凡不能不用心啊。
其實易筋經原名就叫引導術,純道教的功法。
易筋經,源於我國古代中醫導引術,具有強健體魄、預防疾病的效果,長期在道家、佛家及民間習武人士之間廣為流傳。
易筋經產生於秦漢時期術士的導引之術,於唐宋年間傳入少林,成為僧人們打坐參禪之餘,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據清代學者淩廷堪的《校禮堂文集》、周中孚的《鄭堂讀書記》、康戈武的《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周明和周稔豐的《易筋洗髓經(修訂本)》以及《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等書考證,均認為《易筋經》係明朝天啟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菩提達摩撰寫,原係道家導引之術。
天台當地流傳的《易筋經》,有桐柏宮紫微八勢。民間還存有其他版本《易筋經》,主要有街頭易筋經(三節十四勢)、弘道易筋經(一節三十六勢)、左溪易筋經(三節二十二勢)等,其傳承多為師徒相傳,現民間流傳較為普遍的為十二勢。
而蘇姑娘所授的引導術也為十二勢。
有關《易筋經》的來源,流傳在少林寺的故事是:1500年前,達摩祖師在嵩山麵壁9年。達摩走後,少林僧人在洞中發現了一個鐵盒,內藏兩部梵文薄書,一曰《易筋經》,一曰《洗髓經》。後來天竺僧人般剌密諦幫忙把《易筋經》翻譯成了中文,達摩的傳人、二祖慧可則翻譯了《洗髓經》,大家發現兩經實為一體,《易筋經》主修外,《洗髓經》主修內。
但《易筋經》中,卻閃爍著十分明顯的道家思想,央視《發現之旅》節目提到:有些《易筋經》版本中,還涉及養生目的的房中術,這顯然不可能出自僧人的手筆。還有種說法認為,《易筋經》為明代天台宗紫凝道人假托達摩所作,亦無據可考。
對於來源,經過幾年調研後得出結論的石愛橋說:“我們認為,《易筋經》應該產生於秦漢時期術士的導引之術,於唐宋年間傳入少林,成為僧人們打坐參禪之餘,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明清間‘少林版’《易筋經》開始流傳於民間。”石愛橋表示,僧侶們對《易筋經》進行了一些改進和發展,但學術界基本否定了《易筋經》源自達摩的說法。
習練要領
一、精神放鬆,形意合一
習練本功法要求精神放鬆,意識平靜,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導。通常不意守身體某個點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隨形體動作的運動而變化。即在習練中,以調身為主,通過動作變化導引氣的運行,做到意隨形走,意氣相隨,起到健體養生的作用。同時,在某些動作中,需要適當地配合意識活動。如“韋馱獻杵第三勢”中雙手上托時,要求用意念觀注兩掌;“摘星換鬥勢”中要求目視上掌,意存腰間命門處;“青龍探爪”時,要求意存掌心。而另一些動作雖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卻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識思維活動。如“三盤落地勢”中下按、上托時,兩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勢”中伸肩、撐掌時,兩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勢”中拽拉時,兩膀如拽牛尾;“打躬勢”中脊椎屈伸時,應體會上體如“勾”一樣的卷曲伸展運動。這些都要求意隨形走,用意要輕,似有似無,切忌刻意、執著於意識。
二、唿吸自然,貫穿始終
習練本功法時,要求唿吸自然、柔和、流暢,不喘不滯,以利於身心放鬆、心平氣和及身體的協調運動。相反,若不采用自然唿吸,而執著於唿吸的深長綿綿、細柔緩緩,則會在與導引動作的匹配過程中產生“風”、“喘”、“氣”三相,即唿吸中有聲(風相),無聲而鼻中澀滯(喘相),不聲不滯而鼻翼扇動(氣相)。這樣,習練者不但不受益,反而會導致心煩意亂,動作難以鬆緩協調,影響健身效果。因此,習練本功法時,要以自然唿吸為主,動作與唿吸始終保持柔和協調的關係。此外,在功法的某些環節中也要主動配合動作進行自然唿或自然吸。如“韋馱獻杵第三勢”中雙掌上托時自然吸氣;“倒拽九牛尾勢”中收臂拽拉時自然唿氣;“九鬼拔馬刀勢”中展臂擴胸時自然吸氣,鬆肩收臂時自然唿氣,含胸合臂時自然唿氣,起身開臂時自然吸氣;“出爪亮翅勢”中兩掌前推時自然唿氣,等等。因為人體胸廓會隨著這些動作的變化而擴張或縮小,吸氣時胸廓會擴張,唿氣時胸廓會縮小。因此,習練本功法時,應配合動作,隨胸廓的擴張或縮小而自然吸氣或唿氣。
三、剛柔相濟,虛實相兼
本功法動作有剛有柔,且剛與柔是在不斷相互轉化的;有張有弛,有沉有輕,是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如“倒拽九牛尾勢”中,雙臂內收旋轉逐漸拽拉至止點是剛,為實;隨後身體以腰轉動帶動兩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為虛。又如“出爪亮翅勢”中,雙掌立於胸前呈擴胸展肩時,肌肉收縮的張力增大為剛,是實;當鬆肩伸臂時,兩臂肌肉等張收縮,上肢是放鬆的,為柔;兩臂伸至頂端,外撐有重如排山之感時,肌肉張力再次增大為剛,是實。這些動作均要求習練者在用力之後適當放鬆,鬆柔之後尚需適當有剛。這樣,動作就不會出現機械、僵硬或疲軟無力的鬆弛狀況。因此,習練本功法時,應力求虛實適宜,剛柔相濟。要有剛和柔、虛與實之分,但習練動作不能絕對地剛或柔,應做到剛與柔、虛與實的協調配合,即剛中含柔、柔中寓剛。否則,用力過“剛”,則會出現拙力、僵力,以致影響唿吸,破壞寧靜的心境;動作過“柔”,則會出現疲軟、鬆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作用。
四、 循序漸進
個別動作配合發音習練本功法時,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健康狀況、不同身體條件的練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各勢動作的活動幅度或姿勢,如“三盤落地勢” 中屈膝下蹲的幅度、“臥虎撲食勢”中十指是否著地姿勢的選擇等等。習練時還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另外,本功法在練習某些特定動作的過程中要求唿氣時發音(但不需出聲)。如“三盤落地勢”中的身體下蹲、兩掌下按時,要求配合動作口吐“嗨”音,目的是為了下蹲時氣能下沉至丹田,而不因下蹲造成下肢緊張,引起氣上逆至頭部;同時口吐“嗨”音,氣沉丹田,可以起到強腎、壯丹田的作用。因此,在該勢動作中要求配合吐音、唿氣,並注意口型,吐“嗨”音口微張,音從喉發出,上唇著力壓於齦交穴,下唇鬆,不著力於承漿穴。這是本法中“調息”的特別之處。
蘇姑娘如實相告,《洗髓經》的功法她也有,但不適合現在孕育狀態下的月兒修煉,待時機成熟,她便會傾囊以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