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聽著錦衣衛的匯報,氣得鼻子都歪了,胡須都跟著一顫一顫的,怒喝道:“這個逆孫,沒大沒小的,咱啥時候坐轎子了,淨編排咱!”說著,重重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盞都跟著晃了幾晃,茶水濺出些許來。


    一旁伺候的太監宮女們嚇得紛紛低下頭,大氣都不敢出,整個宮殿內瞬間安靜得隻剩下朱元璋粗重的喘息聲。


    “去,把那逆孫給咱叫過來,咱倒要好好問問他,長本事了啊,敢在背後這麽蛐蛐咱了!”朱元璋對著身邊的一個小濤子吩咐道。


    小濤子輕輕道:“皇爺,殿下畢竟年紀尚輕。還有那個死太監,應該是有什麽問題,皇爺你看......”


    朱元璋氣唿唿的道:“誅他三族,刨他祖墳!哼,一定有問題,咱絕不能輕饒了他!”


    小濤子輕輕的說:“皇爺舒服一點沒有?”


    朱元璋看著小濤子道:“你別說真舒服多了。”說罷,端起桌上的茶盞,輕抿了一口。


    朱雄英到了國子監大門,抬眸望著那莊嚴的門樓,上麵的牌匾在陽光的映照下透著古樸而厚重的氣息,彰顯著此地的不凡。過往的學子們見到朱雄英紛紛駐足行禮,眼中滿是敬畏,朱雄英微微點頭示意,隨後抬腳邁步踏入大門。


    正走著,迎麵遇上了國子監的司業,那司業見是朱雄英,趕忙恭敬地行禮,臉上堆滿了笑意,說道:“皇太孫殿下,請往這邊。”


    朱雄英笑著迴道:“前方帶路。”


    朱雄英跟著司業繼續前行,沒走多遠,便看到了劉三吾與方孝孺二人。劉三吾正手持書卷,微微眯著眼,似在迴味書中精妙之處,方孝孺則身姿挺拔地站在一旁,目光專注,若有所思的模樣。


    二人瞧見朱雄英來了,趕忙放下手中書卷,恭敬地朝著朱雄英躬身行禮,劉三吾率先開口,聲音溫和又帶著幾分敬重:“皇太孫殿下,今日得見殿下駕臨國子監,實乃幸事。”


    方孝孺也緊接著說道:“殿下如此勤勉好學,實乃我等楷模。”


    “先生你騙我好苦,以前為什麽不告訴我事實呢?”


    劉三吾苦笑道,“皇太孫殿下恕罪,皇命難違”。


    朱雄英擺了擺手。


    朱雄英眼睛直勾勾的盯著眼前的方孝孺,看著方孝孺的心裏麻麻的。


    方孝孺,生於那承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儒學世家,家中世代皆是大儒,其父曾任濟寧知府,在元末那亂世之中,宛如一盞明燈,堅守一方天地,保境安民,其賢明之舉傳遍天下,為百姓所傳頌,亦為士林所敬重。


    這個時代!經曆了蒙元百餘年對漢家讀書郎殘酷壓迫的歲月,這一代的讀書人,心中都燃著一團火,他們將造福一方視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渴望用所學去修補這飽經滄桑的山河,去撫慰那受盡苦難的黎民百姓。他們懷揣著的,是真正讀書人的浩然正氣,是對家國天下最純粹、最熾熱的深情。


    方孝孺,便是這眾多心懷大義的讀書人中的佼佼者,他絕非僅是舞文弄墨的單純文人,而是以士大夫的高標準嚴以律己,時刻踐行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理想,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有力,仿佛在用一生去書寫對家國的忠誠與擔當。


    後來,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戰火紛飛間,南京城終被攻克,建文帝下落成謎,一時之間,山河變色,天下震蕩。朱棣頒布奸臣榜,方孝孺赫然在列,旋即,他成為了第一個被捕之人。可這被捕的過程,卻透著幾分令人唏噓的“禮賢下士”,隻因朱棣深知,方孝孺乃天下士人的領袖,早在攻入南京之前,那赫赫有名的布衣宰相姚廣孝就曾千般叮囑、萬般囑咐朱棣,切不可殺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種子將就此斷絕,若得不到方孝孺這般人物的認可,即便朱棣日後登上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在天下士人的心中,也永遠脫不去“篡位”的罵名。


    在那莊嚴肅穆的紫禁城大殿之上,朱棣懷著複雜的心情,懇請方孝孺為他起草登基詔書。彼時的方孝孺,身著一身孝衣,那素白的顏色仿佛是他對建文帝忠貞不二的無聲宣告,他目光堅定,毫不畏懼地怒斥朱棣,將心中的悲憤與對正統的堅守,化作聲聲質問,直擊朱棣的心底。


    朱棣,他的性格本就最像朱元璋,那骨子裏的剛硬與霸氣,讓他平日裏容不得絲毫忤逆,可麵對方孝孺,他竟強壓下心中的怒火,耐著性子,一次又一次溫和地勸解,口幹舌燥也未曾口出惡言,隻是近乎哀求地說:“先生,這是我的家事,還請您為我起草詔書啊。”然而,方孝孺卻隻是提筆寫下了幾個大字——“死即死,詔不可草”,那寥寥數字,卻重如千鈞,彰顯著他寧折不彎的氣節與至死不渝的忠誠。


    朱棣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那朱家人的暴脾氣一觸即發,他紅著眼,厲聲質問方孝孺:“你不怕死嗎?不怕誅九族嗎?”而方孝孺卻挺直了脊梁,決然迴應道:“你殺我十族又何妨?”這一句,似是平地驚雷,震撼了整個朝堂,也徹底激怒了朱棣。


    於是,那慘絕人寰的一幕上演了,朱棣竟真的下令誅了方孝孺十族。當著方孝孺的麵,他的親人、門生、故舊,一個個被無情地帶到刑場,鮮血染紅了大地,慘叫撕裂了天空,那是怎樣的人間煉獄啊!整整殺了七天,847 人也好,873 人也罷,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都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而方孝孺,始終默默流淚,他的目光從未離開過那擺在麵前為朱棣起草登基詔書的紙筆,可那紙筆,至始至終,未曾被他挪動分毫。最終,方孝孺慷慨赴死,用生命扞衛了他心中的君臣大義,用熱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忠誠之歌。


    站在後世的角度去迴望,或許有人會感歎他的剛烈,質疑他的行為,覺得為了心中那份君臣大義,連累了八百多人,這樣做是否值得?然而,在那個時代,在真正的讀書人、真正的士大夫眼中,這一切,太值得了!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信仰,是一種超越生死的堅守,是即便明知會粉身碎骨,也絕不屈服的精神啊!


    這種精神,它叫名節,是一個人在這世間立身處世的根本,不容玷汙;它叫大義,是麵對家國大義時的義無反顧,雖死無悔;它叫不屈,是在強權壓迫、生死抉擇麵前的錚錚鐵骨,永不低頭。


    縱覽浩浩蕩蕩的曆史長河,其間固然有數不清的文人敗類,就如那東林黨中,那些在南京城外,卑躬屈膝迎接皇清的無恥文人,他們的行徑令人唾棄,讓人心寒。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如銀河中浩瀚星海般的無數大儒,他們秉持著這種精神,前赴後繼,綿延不絕,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們生長且熱愛的這片人間大地。


    東林黨,這群表麵上滿口仁義道德,自詡為清流的文人團體,實則是大明王朝的一大禍根。他們打著“正人君子”的旗號,在朝堂之上結黨營私,黨同伐異,將朝政攪得烏煙瘴氣。


    就拿“明末三大案”來說,梃擊案中,本應是查明真相、維護宮廷安穩、以正朝綱的關鍵時刻,東林黨卻借此機會,排除異己,將其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不是為了真正探尋幕後黑手,還宮廷清明,而是企圖通過操控輿論、影響審判,來打壓與自己政見不合的勢力。他們不顧案件本身對於國家穩定的重要性,隻想著如何讓己方在朝堂爭鬥中占據上風,使得原本就複雜的局勢變得更加混亂不堪,也讓朝廷的公信力在民間大打折扣。


    再看紅丸案,這本該是關乎皇帝安危、國本穩固的大事,可東林黨人又一次罔顧大局,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肆意攻擊政敵,把對皇帝病情救治的探討演變成了一場激烈的黨派紛爭。各方勢力你爭我奪,互相指責,全然不顧病榻上的皇帝生死,更沒有心思去尋找妥善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讓這件事演變成了一場朝堂鬧劇,也讓大明的統治核心陷入了更深的動蕩之中。


    還有移宮案,本是為了遵循祖宗禮製,妥善安置先皇妃嬪,確保宮廷秩序正常過渡的事件,東林黨卻又從中大做文章。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強行推動自己的主張,絲毫不考慮各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宮廷內部的和諧穩定,導致各方矛盾激化,使得宮廷內外人心惶惶,加劇了朝廷內部的分裂。


    而到了明朝末年,國家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局麵,外有清軍虎視眈眈,屢屢叩關;內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烽火遍地。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東林黨人依舊沒有展現出應有的擔當和骨氣。當李自成的大軍逼近北京,崇禎皇帝苦苦尋求對策,希望朝中大臣們能齊心協力,共克時艱,或出錢助餉,或出謀劃策抵禦外敵,可這些平日裏高談闊論的東林黨人,卻一個個推諉塞責,守著自己的家財,不肯為國分憂,眼睜睜看著大明的江山一步步走向崩潰的邊緣。


    後來清軍入關,兵臨南京城下,那些東林黨中的所謂文人,更是將他們的無恥和懦弱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全然不顧大明數百年的恩澤,忘卻了自己身為讀書人的氣節與操守,毫無骨氣地跪在南京城外,迎接清軍入城,那諂媚討好的嘴臉,仿佛早已將家國大義拋諸腦後,隻想著如何在新的統治者麾下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他們的這種行徑,不僅是對大明的背叛,更是對華夏民族千年傳承的名節和大義的褻瀆,讓無數為了守護家國而犧牲的英烈們蒙羞,也讓天下百姓寒了心。


    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如銀河中浩瀚星海般的無數大儒,他們秉持著這種精神,前赴後繼,綿延不絕,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們生長且熱愛的這片人間大地。


    從魏晉名士的風流灑脫中,我們能看到他們對精神世界的堅守;從衣冠南渡的艱難跋涉裏,我們能感受到他們對華夏文明的守護(雖然我看不起司馬家,提一提);從盛唐風華的壯麗篇章中,我們能領略到他們對家國昌盛的奉獻;從大宋無雙的文化繁榮裏,我們能體會到他們對民族傳承的擔當。(對外咱不論)


    它是文天祥寧死不降,身陷囹圄仍堅守對大宋忠誠,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扞衛民族氣節,讓後人銘記其浩然正氣。


    是陸秀夫背少帝跳海,崖山十萬軍民隨之投海殉國,奏響民族大義悲歌,盡顯山河破碎時的不屈抗爭。


    於謙在土木堡之變後臨危受命,力排眾議堅守北京,憑無畏勇氣和軍事謀略擊退敵軍,為大明續生機,其功績氣節如不朽豐碑。


    海瑞剛正不阿,直諫嘉靖帝、嚴懲貪惡,為民請命不計個人得失,撐起一片青天,成清官典範與為官榜樣。


    閻應元身為江陰典史,挑起守城重擔,率全城百姓抗擊清軍,城破仍不降,詮釋忠誠與寧死不屈精神,讓江陰成英雄之城。


    江陰、揚州、嘉定百姓麵對清軍,各自頑強抗爭,雖遭殘酷鎮壓,卻不屈不撓,用生命扞衛尊嚴,彰顯大無畏精神。


    史可法鎮守揚州,精心布防,拒清軍勸降,城破之際與城共存亡,血灑揚州,激勵後人堅守民族大義。


    李定國雖目不識丁,卻心懷複明壯誌,憑軍事才能南征北戰,兩蹶名王,南明艱難時仍苦苦支撐,照亮家國情懷。


    張煌言投身抗清,海上作戰打擊清軍,被捕後堅貞不屈,以“慷慨吞胡羯,羈囚念海波”展現壯誌豪情,其氣節如璀璨星辰。


    鄭成功為收複台灣,籌備出征,擊敗荷蘭殖民者,讓寶島迴歸,扞衛領土完整,彰顯民族反抗外敵決心。


    後世麵對日寇侵略,楊靖宇孤身周旋、趙一曼嚴守機密、狼牙山五壯士跳崖、淞滬會戰軍人浴血奮戰等,諸多仁人誌士舍生忘死,匯聚成抗戰精神,激勵中華兒女為國家民族奮鬥。


    這種精神,早已浸透到我們這個民族天生的基因和血液之中,成為了我們民族傳承千年卻依然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它或許不被所有人理解,或許會在某些時刻顯得那麽“不合時宜”,但它絕不能缺失,也永遠不會缺失,因為它是我們民族的魂,是我們在曆史的風浪中一次次奮起反抗、一次次浴火重生的力量源泉,它將永遠在歲月的長河裏熠熠生輝,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了家國的尊嚴、民族的榮耀,奮勇向前,永不退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開局被從河裏撈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家裏貓貓是坦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家裏貓貓是坦克並收藏大明:開局被從河裏撈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