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海戰
鐵血丹心之大夏英雄傳 作者:星海聽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奉城西門殺得難分難解的時候,斡爾重光帶著城裏的十萬大軍,打開南門,過了吊橋,南方撤退。可是他沒想到,他萬萬也想不到,南方已經形勢大變。
原來,山東濱海義勇軍海軍已經載著大軍在遼南登陸了。
山東濱海根據地海軍在李俊的率領下,與荊楚水軍王濬合作,建造了海上巨炮艦,以及大型運兵船,準備好配合東北戰場作戰。
為了摸清航道,雖然幾名主要海軍將領走過登州到遼南老鐵山水道,慎重起見,還是派出阮氏三雄駕船重走這條水道,並且布置了中途補給點,他們直接到了遼南貔子窩附近的一個相對大些的島嶼石城島。
他們是第一次在這裏登島。登島後,發現島上隻有不到一百戶人家,並無貊軍駐守,島民以打漁為主,也開墾了部分田地。是個不錯的休整場地。
他們假扮商人登島,跟島民說他們的船在海上迷路走到這裏。好在這裏的漁民與膠東百姓口音相似,交流起來沒有一點隔閡。
阮小二留下解珍解寶率領一百來人駐守在島上,令他們與島民公買公賣,平等相處,守好島嶼,準備迎接大軍到來。其餘人等駕船迴到膠東複命。
這時候,東北已經聞得到火藥味了,硝煙彌漫,大戰即將開始。
阮氏三雄迴到登州,這時艦隊司令部和艦隊的主要力量已經遷到登州外劉公島駐紮。
為了能夠向遼東運兵,李俊建造了十艘能載一千人馬的大型運兵船。辛稼軒命令在盡短的時間內,運送盡量多的人馬特別是騎兵過海。東北戰場將是對貊軍的最後一戰。
李俊派了八艘重炮艦保護著十艘運兵艦共一萬騎兵五千步兵一千五百炮兵同時過海。
無例外,裴元慶要求第一批帶兵過海。他說再不打仗就無仗可打了,最後這一仗一定要過過癮。
辛稼軒批準了他這一要求。第一批過海有騎兵第一師、第二師和步兵第十三軍第三十七師和炮兵第一團。濱海根據地把他們最精銳的部隊都派了出去。
從登州到貔子窩航道,南段在山東境內像珍珠鏈一樣散落著一串島嶼。艦隊用了兩天時間,航行到最北端的城隍島進行了休整和補充。阮氏兄弟已經在這裏留下來人馬做補給準備。艦隊在這裏很順利。
海軍都是久經風浪的,自然無事,可是騎兵和步兵則很少乘船,一個個吐了個翻天覆地,連馬匹也都站立不穩了。好在夏季海上多東南風,這幾天天氣平穩還算不錯,船行很順利。
過了城隍島再往北就是遼南海域,這邊水深浪大,島嶼也少了。走了一天,突然發現海麵上隱約有船隻在飄蕩。看不清是漁船還是貊軍巡邏船。
對大燕開戰以來,貊軍在遼南海域老鐵山附近建立了水師營,預防有夏族人從海上偷渡到遼南,也防備遼南的原住民偷渡到山東逃離貊人統治。
李俊等一眾水軍將領們緊張起來,李俊命令放下炮艦上的小船,前去偵察。大船則放下船帆暫時在原地漂蕩一會兒。
不到一個時辰的光景,就見小船連發三支響箭,是貊軍巡邏艦隊。
現在義勇軍炮艦上安裝了巨炮,打擊貊軍船隻是降維打擊,大炮轟隆隆地響了起來,這是義勇軍海軍的第一次海戰,是炮艦第一次真正地對敵艦開炮。
炮彈落在海裏驚起滔天的水柱。本來船上炮擊就不準,加上艦船目標小,擊中的概率很低。炮艦拉起風帆,全速向敵艦靠攏,力爭用小型單兵小炮轟擊敵船。小炮的命中率要高很多。
敵艦見海上船隻對著他們開起炮來,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陣勢。海上激起的巨大水柱把他們的小船衝擊的搖搖晃晃,把持不穩。他們馬上調轉船頭向迴逃竄。
炮艦跟蹤追擊,一直追擊到老鐵山水師營附近,眼見得巡邏艇進港。李俊命令5、6、7、8號炮艦向貊軍軍港和水師營炮擊。其它四艘炮艦掩護運兵船繞過老鐵山海域。
過了老鐵山就是長山群島。這裏並無貊軍駐紮,島上都是原住民,過著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日子。再往前,經過五天航行,終於到了石城島。
兩萬人馬下了船,腳踩著地,才感覺心裏踏實下來。不過這地麵好像也是晃動的,士兵們搖搖晃晃,有的就在海灘上躺下了。
艦隊留下兩艘運兵船一艘炮艦準備登陸作戰,其餘船隻馬上返迴登州劉公島。
解珍解寶哥倆跟著阮氏三雄第一批探路在這裏登島。他們留在這裏等待大軍。這幾天他們也沒閑著。他們租了漁民的船,沿著海岸線來迴走了好幾趟。離石城島最近的是莊河港,但是這裏是一個縣城,駐有貊軍。
再往南是貔子窩,這一帶都是礁石海岸,船隻靠岸兵馬難以登陸。但是他們的漁民的引領下,找到一塊不到一裏地寬的卵石海岸,從這裏登陸,向東都是開闊的平原丘陵地帶。
解珍解寶帶著五十個兄弟在這裏上了岸,這裏並無貊軍巡邏看守,離這裏最近的村莊也有十裏地,是個絕好的登陸地。
他們把這五十個兄弟留在這接應大軍登陸。並找好了原住民向導,引領大軍進攻貊軍。
得知這裏的情況,裴元慶決定盡早登陸,如果可能,登陸以後在繼續休整一兩天。備齊糧草在開始行動。因為這裏是敵占區,要做好沒有後援,孤軍作戰的準備。
在島上緩了緩勁,第二天,登陸艦就分批把石城島上的兵馬全部轉移到貔子窩登陸。
運兵船船體太大,靠不到岸邊,隻能在漲潮的時候把船盡量開到離陸地近的地方,落潮的時候,士兵們下船,淌著海水,把戰馬和火炮拖到岸上,
兩艘運兵船來迴跑了十來趟,忙活了五天五夜才把兩萬兵馬全部轉移到貔子窩。
運兵艦隊迴到劉公島,第二批渡海人員已經集結完畢。船員們休息一夜,第二天天一亮就馬上出發。
艦隊過了城隍島,海上起了風浪。船搖晃的更厲害了,航向也有些把持不住,向外海漂去。
夜裏,天空烏黑烏黑地看不見一點光亮。武彪當年發明的指南碗因為船體晃動的太厲害了,碗裏的水麵無法穩定而不能發揮作用。隻能憑借著老漁民的經驗向北走。
原來,山東濱海義勇軍海軍已經載著大軍在遼南登陸了。
山東濱海根據地海軍在李俊的率領下,與荊楚水軍王濬合作,建造了海上巨炮艦,以及大型運兵船,準備好配合東北戰場作戰。
為了摸清航道,雖然幾名主要海軍將領走過登州到遼南老鐵山水道,慎重起見,還是派出阮氏三雄駕船重走這條水道,並且布置了中途補給點,他們直接到了遼南貔子窩附近的一個相對大些的島嶼石城島。
他們是第一次在這裏登島。登島後,發現島上隻有不到一百戶人家,並無貊軍駐守,島民以打漁為主,也開墾了部分田地。是個不錯的休整場地。
他們假扮商人登島,跟島民說他們的船在海上迷路走到這裏。好在這裏的漁民與膠東百姓口音相似,交流起來沒有一點隔閡。
阮小二留下解珍解寶率領一百來人駐守在島上,令他們與島民公買公賣,平等相處,守好島嶼,準備迎接大軍到來。其餘人等駕船迴到膠東複命。
這時候,東北已經聞得到火藥味了,硝煙彌漫,大戰即將開始。
阮氏三雄迴到登州,這時艦隊司令部和艦隊的主要力量已經遷到登州外劉公島駐紮。
為了能夠向遼東運兵,李俊建造了十艘能載一千人馬的大型運兵船。辛稼軒命令在盡短的時間內,運送盡量多的人馬特別是騎兵過海。東北戰場將是對貊軍的最後一戰。
李俊派了八艘重炮艦保護著十艘運兵艦共一萬騎兵五千步兵一千五百炮兵同時過海。
無例外,裴元慶要求第一批帶兵過海。他說再不打仗就無仗可打了,最後這一仗一定要過過癮。
辛稼軒批準了他這一要求。第一批過海有騎兵第一師、第二師和步兵第十三軍第三十七師和炮兵第一團。濱海根據地把他們最精銳的部隊都派了出去。
從登州到貔子窩航道,南段在山東境內像珍珠鏈一樣散落著一串島嶼。艦隊用了兩天時間,航行到最北端的城隍島進行了休整和補充。阮氏兄弟已經在這裏留下來人馬做補給準備。艦隊在這裏很順利。
海軍都是久經風浪的,自然無事,可是騎兵和步兵則很少乘船,一個個吐了個翻天覆地,連馬匹也都站立不穩了。好在夏季海上多東南風,這幾天天氣平穩還算不錯,船行很順利。
過了城隍島再往北就是遼南海域,這邊水深浪大,島嶼也少了。走了一天,突然發現海麵上隱約有船隻在飄蕩。看不清是漁船還是貊軍巡邏船。
對大燕開戰以來,貊軍在遼南海域老鐵山附近建立了水師營,預防有夏族人從海上偷渡到遼南,也防備遼南的原住民偷渡到山東逃離貊人統治。
李俊等一眾水軍將領們緊張起來,李俊命令放下炮艦上的小船,前去偵察。大船則放下船帆暫時在原地漂蕩一會兒。
不到一個時辰的光景,就見小船連發三支響箭,是貊軍巡邏艦隊。
現在義勇軍炮艦上安裝了巨炮,打擊貊軍船隻是降維打擊,大炮轟隆隆地響了起來,這是義勇軍海軍的第一次海戰,是炮艦第一次真正地對敵艦開炮。
炮彈落在海裏驚起滔天的水柱。本來船上炮擊就不準,加上艦船目標小,擊中的概率很低。炮艦拉起風帆,全速向敵艦靠攏,力爭用小型單兵小炮轟擊敵船。小炮的命中率要高很多。
敵艦見海上船隻對著他們開起炮來,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陣勢。海上激起的巨大水柱把他們的小船衝擊的搖搖晃晃,把持不穩。他們馬上調轉船頭向迴逃竄。
炮艦跟蹤追擊,一直追擊到老鐵山水師營附近,眼見得巡邏艇進港。李俊命令5、6、7、8號炮艦向貊軍軍港和水師營炮擊。其它四艘炮艦掩護運兵船繞過老鐵山海域。
過了老鐵山就是長山群島。這裏並無貊軍駐紮,島上都是原住民,過著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日子。再往前,經過五天航行,終於到了石城島。
兩萬人馬下了船,腳踩著地,才感覺心裏踏實下來。不過這地麵好像也是晃動的,士兵們搖搖晃晃,有的就在海灘上躺下了。
艦隊留下兩艘運兵船一艘炮艦準備登陸作戰,其餘船隻馬上返迴登州劉公島。
解珍解寶哥倆跟著阮氏三雄第一批探路在這裏登島。他們留在這裏等待大軍。這幾天他們也沒閑著。他們租了漁民的船,沿著海岸線來迴走了好幾趟。離石城島最近的是莊河港,但是這裏是一個縣城,駐有貊軍。
再往南是貔子窩,這一帶都是礁石海岸,船隻靠岸兵馬難以登陸。但是他們的漁民的引領下,找到一塊不到一裏地寬的卵石海岸,從這裏登陸,向東都是開闊的平原丘陵地帶。
解珍解寶帶著五十個兄弟在這裏上了岸,這裏並無貊軍巡邏看守,離這裏最近的村莊也有十裏地,是個絕好的登陸地。
他們把這五十個兄弟留在這接應大軍登陸。並找好了原住民向導,引領大軍進攻貊軍。
得知這裏的情況,裴元慶決定盡早登陸,如果可能,登陸以後在繼續休整一兩天。備齊糧草在開始行動。因為這裏是敵占區,要做好沒有後援,孤軍作戰的準備。
在島上緩了緩勁,第二天,登陸艦就分批把石城島上的兵馬全部轉移到貔子窩登陸。
運兵船船體太大,靠不到岸邊,隻能在漲潮的時候把船盡量開到離陸地近的地方,落潮的時候,士兵們下船,淌著海水,把戰馬和火炮拖到岸上,
兩艘運兵船來迴跑了十來趟,忙活了五天五夜才把兩萬兵馬全部轉移到貔子窩。
運兵艦隊迴到劉公島,第二批渡海人員已經集結完畢。船員們休息一夜,第二天天一亮就馬上出發。
艦隊過了城隍島,海上起了風浪。船搖晃的更厲害了,航向也有些把持不住,向外海漂去。
夜裏,天空烏黑烏黑地看不見一點光亮。武彪當年發明的指南碗因為船體晃動的太厲害了,碗裏的水麵無法穩定而不能發揮作用。隻能憑借著老漁民的經驗向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