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賈昌朝走了,劉賢走了,王全早也走了,一片慌亂之後,徐府裏又恢複了平靜,但是徐府的名聲卻是轟動了整個高陽縣,比起想當年徐才正辭官迴來,可是出名了太多,另外一起出名的,還有徐德善所建的學堂,相想看,安撫使大人,一路首腦,親自前來視察工作,並與建造者親切交談,這是多大的麵子與榮光,不僅是高陽縣,就算是整個鄚州都覺得倍有麵子。
這樣一來的好處自然是大大的,原徐德善還發愁自己建造這麽一個學堂,沒有名氣,沒有生源,現在好了,徐德善又跑了一趟縣衙,現在的縣衙對於徐德善來說,跟自己家的後花園沒有什麽區別,徐德善的大名早就傳遍了整個高陽縣,就連馬德彪這樣的二愣子,都對徐德善禮貌有加,所以徐德善來了,連一聲通報都沒有,直接從大門進到了王全早的私宅,然後一腳踹開了王全早的屋門。
也虧的王全早已經四十多歲,改享受的都已經享受過,現在已經沒有什麽見不得人的秘密了,可是堂堂知縣大人沒穿褲子的樣子還是挺讓王全早生氣的,王全早頓時氣紅了臉,很客氣的叫徐德善滾了出去。
王全早對於這個徐德善,真的是又恨又怕又喜歡,不過說別的沒用,就憑借賈昌朝對徐德善的喜歡,隻要自己幫助徐德善把他的學堂辦好,想來到任之時,官升半級是沒什麽問題,於是等王全早穿好衣服出來,與徐德善交談了幾句,便直接叫衙役在大門口貼了一張告示,徐德善的學堂即刻招生,下月上課,然後,再讓人把告示抄了幾分,拿到縣裏各鄉中去,歡迎眾鄉親踴躍報名。
王全早拿起筆來,正要寫,可是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皺起眉來,徐德善在旁邊看見,嚇了一跳,急忙問道:“王大人怎麽還不下筆,難道其中有什麽不妥不成?”
王全早道:“對啊,我發現一個問題,沒有辦法下筆。”
徐德善問道:“什麽問題,大人說來聽聽。”
王全早道:“問題就是,你的學堂雖然已經建好,可是他好像還沒有名字,沒有名字,你叫我怎麽寫。”
徐德善道:“這個好辦,現在想一個名字不就好了。”
王全早道:“按道理說新建學堂,要到縣衙備案,走一個手續,不過這學堂既然是縣衙出資,你來督造,那這個手續之後再補吧,你卻想一想,這個學堂叫什麽名字吧。”
徐德善皺眉想了想,說道:“這還不簡單,既然是在富平鄉修建的學堂,那就叫富平鄉第一學堂。”
徐德善說完抬頭看了看王全早,可是王全早的臉色好像不太好看,徐德善想了想,接著說道:“你要是覺得學堂是縣衙出資,叫富平鄉第一學堂的話突出不了你的功績,那就叫高陽縣第一實驗學堂如何,或者把名字叫大氣一點,叫河北第一技術學堂如何?”
王全早使勁盯著徐德善,認真的說道:“小公子,咱們說真的,你就不能給這個學堂起一個好聽點的名字嗎,比如說白鹿嶽麓什麽的,這個第一……也太……俗氣了些吧。”
徐德善道:“有嗎,沒有吧,這學堂嘛,叫什麽都一樣,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教的好不好,反正這名字就是這幾個了,你隨便挑一個寫吧。”
對於徐德善這兒戲的態度,王全早是很氣憤的,要是有可能,王全早恨不得翻開自己的藏書,逐字逐句的給學堂挑一個響亮名字,但是王全早有這個心,實在是沒有這個膽,他對於徐德善敢怒不敢言,斟酌了半天,還是選擇了一個高陽書院的名字寫在了布告上,叫衙役貼了出去。
在這個年代,衙門貼出來的布告便是百姓們了解天下大事的唯一途徑,這布告一貼出來,滿大街各種各樣,閑著沒事幹的人便都圍了過來,不管識字還是不識字,一樣都要看一個熱鬧。
能識字的,自然能夠看懂什麽意思,有不識字的,旁邊便有識字的人炫耀一下,沒有一個時辰的功夫,高陽學堂的招生廣告就在高陽縣盡人皆知。
什麽叫做名人效應,之前眾人還在謠傳徐德善與安撫使大人的種種事跡,現在徐德善的學堂就要開始招生了,有什麽比這還要刺激的新聞呢,走在高陽縣大街上,隻要看見有人聚在一起說話,十有八九,都是在討論徐德善的這個學堂。
其實這個學堂要是光憑借著徐德善一個人的名氣,熱鬧是熱鬧了,但是真正關心的,恐怕並沒有多少,因為徐德善的事跡太過傳奇,大多數聽過的人,都覺得多半隻是謠傳,再說徐德善就是再厲害,開辦了學堂又能夠怎麽樣,難道還能有比自己高價請來的先生教的好嗎?
這樣的心理,徐德善早就考慮到了,辦學校嘛,管理人員不是最主要的,能夠吸引學生,或者是吸引家長注意力的,是在學校裏,要有一位能夠壓得住場麵的老師才行,這才是學堂真正的金字招牌,而徐德善這個學堂的招牌,不是別人,正是徐德善的老父親,徐才正。
徐才正是什麽,國子監司業,專門給京城裏麵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孩子上課的,那水平還能差的了?瞬間就把這些大戶家裏的先生比的一文不值了,為了孩子的前程,家長們一咬牙,粉粉跑到了學堂裏詢問細節,那種場麵,不管家裏有沒有小孩的,都願意跑去湊個熱鬧,基本上能夠達到十室九空的效果。
這個時候,徐德善的第一步計劃就完成了,然後他學堂正式的招生也就啟動了。
這個學堂,果然分成了士農工商五科,其中士科由徐才正教導,而農工商三科,則是由徐德善來上課。這年頭,誰都知道百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何況士科乃是徐才正教書,人們哪怕奔著徐才正的名頭,也要一窩蜂的報名士字科去,而這個時候,徐德善則給學堂立下了另一條規定。
學堂是縣衙建造,為國為民,不收取學生費用,但是呢,為了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凡是報名的學生,都要收取一定數額的押金,等到或半年或三月的課程結束之後,徐德善會組織學生考試,若是考試及格,則押金全數退迴,而若是考試不及格,不好意思,押金就當捐給學堂做公益了。
另外,徐德善把士字科學生的年齡規定的很苛刻,隻招收十五到二十五歲之間的青少年,畢竟徐才正人家是先生,不是保姆,年齡太小了沒法管,年齡大了注定沒有什麽發展前途了,所以這個年齡就卡死了很多人。
最後,就算是符合了以上的兩個條件,士字科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報的了的,因為想要報士字科,先要拿來紋銀十兩作為押金,若是沒有銀子,那就簽一個賣身契,勤工儉學,每日裏除了上課讀書,剩下的時間裏,做飯打雜,掃地燒水便都是你的活了。
有了這三個條件卡著,整個高陽縣裏能夠報的了士字科的恐怕也沒有幾個,相比於士字科,其他三科的條件可就要寬鬆的多了,其中商字科作為僅次於士字科的存在,條件就放寬了一半,而條件最寬的農字科,想要報名的話,隻要十個銅板就行了,年齡隻要不是走不動路的老大爺就可以。
人都是有選擇的,就算是那些縣城裏的那些商賈大戶,在看了這些條件之後也不由得心裏犯一些嘀咕,大家都知道讀書最好,可自己的孩子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材料,什麽孔子曰孟子雲,讀起來就要打盹睡覺,二十兩銀子不是錢啊,幹嘛白給了那個徐德善,倒是這個商字科看著不錯,叫孩子學些知識,以後幫自己打理生意也能當個幫手。
人家有錢人家都這麽想了,再窮一些的工匠就更舍不得拿出來畢生的積蓄去學什麽虛無縹緲的詩詞歌賦了,你讀你的詩,我做我的活,還不都是一樣的活著嘛,凡是來到了,或者參加過建設學堂工程的工匠,見識過了徐德善的手藝,都驚為天人,同時,這些人深知在這個行業裏,若是技術落後於人是多麽的難過,所以十有七八,都願意自己,或者把後輩送到學堂來學習一下。
當然,徐德善的學堂最不缺的就是這一科,沒辦法,劉賢既然知道了賈昌朝對徐德善的學堂這麽看重,自己怎麽能不給點麵子,於是官方報名,凡是鄚州境內在籍的工匠,以戶籍為界,十中選一,全部都要到高陽學堂來學習,這一下子,就把徐德善的課程排的滿滿的了。
再有,就是農民了,可能對於這個時候的農民來說,學堂是一個很遙遠的事物,但是得益於高陽學堂的推廣力度和徐德善的坊間傳聞,所有人都知道了高陽學堂的存在,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知道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有人動起了些小心思,不是所有人都是想要種地一輩子都,這個學堂,會不會成為改變人生命運的轉折點呢,何況,報名隻要十個銅板了。
</p>
賈昌朝走了,劉賢走了,王全早也走了,一片慌亂之後,徐府裏又恢複了平靜,但是徐府的名聲卻是轟動了整個高陽縣,比起想當年徐才正辭官迴來,可是出名了太多,另外一起出名的,還有徐德善所建的學堂,相想看,安撫使大人,一路首腦,親自前來視察工作,並與建造者親切交談,這是多大的麵子與榮光,不僅是高陽縣,就算是整個鄚州都覺得倍有麵子。
這樣一來的好處自然是大大的,原徐德善還發愁自己建造這麽一個學堂,沒有名氣,沒有生源,現在好了,徐德善又跑了一趟縣衙,現在的縣衙對於徐德善來說,跟自己家的後花園沒有什麽區別,徐德善的大名早就傳遍了整個高陽縣,就連馬德彪這樣的二愣子,都對徐德善禮貌有加,所以徐德善來了,連一聲通報都沒有,直接從大門進到了王全早的私宅,然後一腳踹開了王全早的屋門。
也虧的王全早已經四十多歲,改享受的都已經享受過,現在已經沒有什麽見不得人的秘密了,可是堂堂知縣大人沒穿褲子的樣子還是挺讓王全早生氣的,王全早頓時氣紅了臉,很客氣的叫徐德善滾了出去。
王全早對於這個徐德善,真的是又恨又怕又喜歡,不過說別的沒用,就憑借賈昌朝對徐德善的喜歡,隻要自己幫助徐德善把他的學堂辦好,想來到任之時,官升半級是沒什麽問題,於是等王全早穿好衣服出來,與徐德善交談了幾句,便直接叫衙役在大門口貼了一張告示,徐德善的學堂即刻招生,下月上課,然後,再讓人把告示抄了幾分,拿到縣裏各鄉中去,歡迎眾鄉親踴躍報名。
王全早拿起筆來,正要寫,可是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皺起眉來,徐德善在旁邊看見,嚇了一跳,急忙問道:“王大人怎麽還不下筆,難道其中有什麽不妥不成?”
王全早道:“對啊,我發現一個問題,沒有辦法下筆。”
徐德善問道:“什麽問題,大人說來聽聽。”
王全早道:“問題就是,你的學堂雖然已經建好,可是他好像還沒有名字,沒有名字,你叫我怎麽寫。”
徐德善道:“這個好辦,現在想一個名字不就好了。”
王全早道:“按道理說新建學堂,要到縣衙備案,走一個手續,不過這學堂既然是縣衙出資,你來督造,那這個手續之後再補吧,你卻想一想,這個學堂叫什麽名字吧。”
徐德善皺眉想了想,說道:“這還不簡單,既然是在富平鄉修建的學堂,那就叫富平鄉第一學堂。”
徐德善說完抬頭看了看王全早,可是王全早的臉色好像不太好看,徐德善想了想,接著說道:“你要是覺得學堂是縣衙出資,叫富平鄉第一學堂的話突出不了你的功績,那就叫高陽縣第一實驗學堂如何,或者把名字叫大氣一點,叫河北第一技術學堂如何?”
王全早使勁盯著徐德善,認真的說道:“小公子,咱們說真的,你就不能給這個學堂起一個好聽點的名字嗎,比如說白鹿嶽麓什麽的,這個第一……也太……俗氣了些吧。”
徐德善道:“有嗎,沒有吧,這學堂嘛,叫什麽都一樣,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教的好不好,反正這名字就是這幾個了,你隨便挑一個寫吧。”
對於徐德善這兒戲的態度,王全早是很氣憤的,要是有可能,王全早恨不得翻開自己的藏書,逐字逐句的給學堂挑一個響亮名字,但是王全早有這個心,實在是沒有這個膽,他對於徐德善敢怒不敢言,斟酌了半天,還是選擇了一個高陽書院的名字寫在了布告上,叫衙役貼了出去。
在這個年代,衙門貼出來的布告便是百姓們了解天下大事的唯一途徑,這布告一貼出來,滿大街各種各樣,閑著沒事幹的人便都圍了過來,不管識字還是不識字,一樣都要看一個熱鬧。
能識字的,自然能夠看懂什麽意思,有不識字的,旁邊便有識字的人炫耀一下,沒有一個時辰的功夫,高陽學堂的招生廣告就在高陽縣盡人皆知。
什麽叫做名人效應,之前眾人還在謠傳徐德善與安撫使大人的種種事跡,現在徐德善的學堂就要開始招生了,有什麽比這還要刺激的新聞呢,走在高陽縣大街上,隻要看見有人聚在一起說話,十有八九,都是在討論徐德善的這個學堂。
其實這個學堂要是光憑借著徐德善一個人的名氣,熱鬧是熱鬧了,但是真正關心的,恐怕並沒有多少,因為徐德善的事跡太過傳奇,大多數聽過的人,都覺得多半隻是謠傳,再說徐德善就是再厲害,開辦了學堂又能夠怎麽樣,難道還能有比自己高價請來的先生教的好嗎?
這樣的心理,徐德善早就考慮到了,辦學校嘛,管理人員不是最主要的,能夠吸引學生,或者是吸引家長注意力的,是在學校裏,要有一位能夠壓得住場麵的老師才行,這才是學堂真正的金字招牌,而徐德善這個學堂的招牌,不是別人,正是徐德善的老父親,徐才正。
徐才正是什麽,國子監司業,專門給京城裏麵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孩子上課的,那水平還能差的了?瞬間就把這些大戶家裏的先生比的一文不值了,為了孩子的前程,家長們一咬牙,粉粉跑到了學堂裏詢問細節,那種場麵,不管家裏有沒有小孩的,都願意跑去湊個熱鬧,基本上能夠達到十室九空的效果。
這個時候,徐德善的第一步計劃就完成了,然後他學堂正式的招生也就啟動了。
這個學堂,果然分成了士農工商五科,其中士科由徐才正教導,而農工商三科,則是由徐德善來上課。這年頭,誰都知道百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何況士科乃是徐才正教書,人們哪怕奔著徐才正的名頭,也要一窩蜂的報名士字科去,而這個時候,徐德善則給學堂立下了另一條規定。
學堂是縣衙建造,為國為民,不收取學生費用,但是呢,為了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凡是報名的學生,都要收取一定數額的押金,等到或半年或三月的課程結束之後,徐德善會組織學生考試,若是考試及格,則押金全數退迴,而若是考試不及格,不好意思,押金就當捐給學堂做公益了。
另外,徐德善把士字科學生的年齡規定的很苛刻,隻招收十五到二十五歲之間的青少年,畢竟徐才正人家是先生,不是保姆,年齡太小了沒法管,年齡大了注定沒有什麽發展前途了,所以這個年齡就卡死了很多人。
最後,就算是符合了以上的兩個條件,士字科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報的了的,因為想要報士字科,先要拿來紋銀十兩作為押金,若是沒有銀子,那就簽一個賣身契,勤工儉學,每日裏除了上課讀書,剩下的時間裏,做飯打雜,掃地燒水便都是你的活了。
有了這三個條件卡著,整個高陽縣裏能夠報的了士字科的恐怕也沒有幾個,相比於士字科,其他三科的條件可就要寬鬆的多了,其中商字科作為僅次於士字科的存在,條件就放寬了一半,而條件最寬的農字科,想要報名的話,隻要十個銅板就行了,年齡隻要不是走不動路的老大爺就可以。
人都是有選擇的,就算是那些縣城裏的那些商賈大戶,在看了這些條件之後也不由得心裏犯一些嘀咕,大家都知道讀書最好,可自己的孩子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材料,什麽孔子曰孟子雲,讀起來就要打盹睡覺,二十兩銀子不是錢啊,幹嘛白給了那個徐德善,倒是這個商字科看著不錯,叫孩子學些知識,以後幫自己打理生意也能當個幫手。
人家有錢人家都這麽想了,再窮一些的工匠就更舍不得拿出來畢生的積蓄去學什麽虛無縹緲的詩詞歌賦了,你讀你的詩,我做我的活,還不都是一樣的活著嘛,凡是來到了,或者參加過建設學堂工程的工匠,見識過了徐德善的手藝,都驚為天人,同時,這些人深知在這個行業裏,若是技術落後於人是多麽的難過,所以十有七八,都願意自己,或者把後輩送到學堂來學習一下。
當然,徐德善的學堂最不缺的就是這一科,沒辦法,劉賢既然知道了賈昌朝對徐德善的學堂這麽看重,自己怎麽能不給點麵子,於是官方報名,凡是鄚州境內在籍的工匠,以戶籍為界,十中選一,全部都要到高陽學堂來學習,這一下子,就把徐德善的課程排的滿滿的了。
再有,就是農民了,可能對於這個時候的農民來說,學堂是一個很遙遠的事物,但是得益於高陽學堂的推廣力度和徐德善的坊間傳聞,所有人都知道了高陽學堂的存在,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知道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有人動起了些小心思,不是所有人都是想要種地一輩子都,這個學堂,會不會成為改變人生命運的轉折點呢,何況,報名隻要十個銅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