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這兩年是河北路少有的太平年,雖然有些水患,不過邊境安穩,便是河北最大的喜訊,徐善德逐漸長大,具體的學業課程也被徐才正定了下來。
當然,以徐善德的聰明才智,背書什麽的簡直太小兒科,但是在大宋朝,想要登堂拜相,出入朝堂,光讀書可是不夠的,在這個時代,想要當官,步入仕途,別的可以沒有,但是你的腦門上必須要貼上兩個大字,君子。
沒辦法,誰叫這時候大才子歐陽修寫了一篇朋黨論呢,把天下劃分的這麽清楚,除了君子就是小人,那些已經當了官的沒有必要,可是這些想要趕考的讀書人,誰不願意當君子,非要當小人,名望就是前程,任誰都會小心翼翼,道貌岸然的。
怎麽樣做一個君子,最起碼表麵上像一個君子,的確是一門學問,這不隻是能夠背誦幾篇文章可以,從行為舉止,到形容麵貌,都有一套專門的標準,徐才正是過來人,想那國子監裏也有這一方麵課程,故此徐才正交起來得心應手,每日裏拿著戒尺死盯著徐善德,這下子徐善德可就慘了,行走坐臥,既不能跑,也不能跳,坐在凳子上幾個時辰也不能躬一下身,就連睡覺都要跟死人躺棺材裏一樣整齊,諸如此類,用徐善德一句話總結出來就是專門折磨人的玩意。
徐善德倒是也還算可以,跟徐才正呆了幾個月的功夫,現在出去,若是走在汴梁城裏,最起碼不會讓人說是鄉下來的,徐善德對於自己現在的樣子已經很滿意了,但是徐才正確總看著徐善德有些不順眼,時不時的就沒事找點毛病,最後徐善德煩了,問了一句:“父親,我聽聞上古聖賢放浪不羈,今天是不是要學這一課了。”徐才正頓時不知道說什麽好,徐善德有說:“君子還應當好色風流,這一課也沒學呢,父親什麽時候教我。”
好了,說到這裏徐才正都沒有辦法把話接下去了,就算是徐才正想接,看到身旁邊的兩位夫人也不敢張口啊,徐才正隻能含糊道:“你這個君子還小,沒到學那麽多的地步呢。”徐善德立刻接上:“既然我還小,那是不是也不用每日裏裝君子了。”
徐才正越聽這話越別扭,你裝君子,那豈不是內地裏就是小人了,難怪自己越看徐善德越別扭,原來徐善德養子像了,可是人家心思沒有在這裏,心不正而身便邪,徐善德自然沒有君子當的樣子。徐才正隻能自我安慰說徐善德還是年紀太小,沒有閱曆,等再年長幾歲,也就好了。
日子就這麽一天天過去,再轉過年來,到了皇佑四年,徐善德就已經四歲了,對於徐善德來說,除了身體在一天天的生長,時間過得平凡而又充實,不過對於徐才正來說,這一年顯得有些不平凡了,這倒不是因為徐家出了什麽事情,而是因為在遙遠的潁州,有一個人死了,這個人之死,讓徐才正把徐崢等人轟出了書房,把自己一個人關在裏麵,呆呆的坐了一整天也沒有言語。這個人,就是範仲淹,一代名相,天下人敬仰,晚年竟然流離在外,竟然客死他鄉,怎麽能不叫人唏噓。
按道理說,哪怕皇帝老子死了,等消息傳到富平鄉這偏僻的邊境小鎮,恐怕也要過上幾個月的功夫,但是在宋朝,皇帝才不是最尊貴的,這是一個讀書人的天下,這是一個大儒的天下,而範仲淹如今的地位,無論他的新政如何,文壇宗師,足夠被天下讀書人敬仰,也被人欽佩,於是範仲淹的死訊,口耳相傳,隻用了半月的時間,便從遙遠的穎州傳到了邊陲之地高陽縣。
為什麽這個消息傳播的如此之快,據說是朝廷之中有人授意的,因為在這其中甚至動用了傳遞緊急公文才用的六百裏快馬,故此這個消息最先傳到的,是高陽縣的縣衙。
此時候的高陽知縣早已經換人,彭得然因為有了徐才正的一封信,此時候早已經調入汴梁城,當了一個小小的京官,現在在位的這個知縣,便補了彭得然的缺,此人名叫王全早,正牌的進士出身,實實在在的讀書人,相對於那些文壇宗師,王全早的文筆差了一些,朝中又沒有什麽熟人,故此隻能在外做一些小官,輾轉了三四任,也始終在一些苦寒之地轉悠。
在宋朝,官員不看資曆,隻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官,一種是京官,沒辦法,誰叫宋朝的官官階與職能不符呢,你在外當官,尤其是一些小官,該幹什麽就幹什麽,但是在京城裏就不同了,那裏權貴雲集,各種王侯將相,就算是在其中當一個最低級的小官,可是萬一哪一天被某個大人物看上,便能夠平步青雲,一步登天,隻要大人物一句話,雖然官階不能立刻升遷,但是卻立刻就能進入某個實權部門,“知”或者“權”一個肥差。
很不幸,王全早就屬於那種外官,從來都是在外流離,可是哪怕這樣,範仲淹的大名也早已經如雷貫耳,奉如親師,王全早拿到這一封簡報,反應也比徐才正強不了多少,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半天說不出話來。
在天下文人的心裏,如範仲淹這樣的大賢,就算是被貶出京,也不過是一時落難,誰叫這是宋朝慣例,從太祖時候起,宰相就沒有誰能夠在任連續超過三年,這是趙匡胤防止宰相專權定下的規矩,多數的宰相在任一段時間都要外放出去,不過等個幾年,這一任宰相到了任期之後,大多都再調迴來繼續當官,最不濟也要留在京城養老,不會叫他老死在外。
所以,全天下的讀書人都以為將來的某一天範相公總會再迴京城的,但是就在這樣的期盼裏,範仲淹死了,王全早拿著簡報,深表悲痛,想了又想,決定著召集全縣的讀書人,以弟子之理,祭拜範相公在天之靈。
</p>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這兩年是河北路少有的太平年,雖然有些水患,不過邊境安穩,便是河北最大的喜訊,徐善德逐漸長大,具體的學業課程也被徐才正定了下來。
當然,以徐善德的聰明才智,背書什麽的簡直太小兒科,但是在大宋朝,想要登堂拜相,出入朝堂,光讀書可是不夠的,在這個時代,想要當官,步入仕途,別的可以沒有,但是你的腦門上必須要貼上兩個大字,君子。
沒辦法,誰叫這時候大才子歐陽修寫了一篇朋黨論呢,把天下劃分的這麽清楚,除了君子就是小人,那些已經當了官的沒有必要,可是這些想要趕考的讀書人,誰不願意當君子,非要當小人,名望就是前程,任誰都會小心翼翼,道貌岸然的。
怎麽樣做一個君子,最起碼表麵上像一個君子,的確是一門學問,這不隻是能夠背誦幾篇文章可以,從行為舉止,到形容麵貌,都有一套專門的標準,徐才正是過來人,想那國子監裏也有這一方麵課程,故此徐才正交起來得心應手,每日裏拿著戒尺死盯著徐善德,這下子徐善德可就慘了,行走坐臥,既不能跑,也不能跳,坐在凳子上幾個時辰也不能躬一下身,就連睡覺都要跟死人躺棺材裏一樣整齊,諸如此類,用徐善德一句話總結出來就是專門折磨人的玩意。
徐善德倒是也還算可以,跟徐才正呆了幾個月的功夫,現在出去,若是走在汴梁城裏,最起碼不會讓人說是鄉下來的,徐善德對於自己現在的樣子已經很滿意了,但是徐才正確總看著徐善德有些不順眼,時不時的就沒事找點毛病,最後徐善德煩了,問了一句:“父親,我聽聞上古聖賢放浪不羈,今天是不是要學這一課了。”徐才正頓時不知道說什麽好,徐善德有說:“君子還應當好色風流,這一課也沒學呢,父親什麽時候教我。”
好了,說到這裏徐才正都沒有辦法把話接下去了,就算是徐才正想接,看到身旁邊的兩位夫人也不敢張口啊,徐才正隻能含糊道:“你這個君子還小,沒到學那麽多的地步呢。”徐善德立刻接上:“既然我還小,那是不是也不用每日裏裝君子了。”
徐才正越聽這話越別扭,你裝君子,那豈不是內地裏就是小人了,難怪自己越看徐善德越別扭,原來徐善德養子像了,可是人家心思沒有在這裏,心不正而身便邪,徐善德自然沒有君子當的樣子。徐才正隻能自我安慰說徐善德還是年紀太小,沒有閱曆,等再年長幾歲,也就好了。
日子就這麽一天天過去,再轉過年來,到了皇佑四年,徐善德就已經四歲了,對於徐善德來說,除了身體在一天天的生長,時間過得平凡而又充實,不過對於徐才正來說,這一年顯得有些不平凡了,這倒不是因為徐家出了什麽事情,而是因為在遙遠的潁州,有一個人死了,這個人之死,讓徐才正把徐崢等人轟出了書房,把自己一個人關在裏麵,呆呆的坐了一整天也沒有言語。這個人,就是範仲淹,一代名相,天下人敬仰,晚年竟然流離在外,竟然客死他鄉,怎麽能不叫人唏噓。
按道理說,哪怕皇帝老子死了,等消息傳到富平鄉這偏僻的邊境小鎮,恐怕也要過上幾個月的功夫,但是在宋朝,皇帝才不是最尊貴的,這是一個讀書人的天下,這是一個大儒的天下,而範仲淹如今的地位,無論他的新政如何,文壇宗師,足夠被天下讀書人敬仰,也被人欽佩,於是範仲淹的死訊,口耳相傳,隻用了半月的時間,便從遙遠的穎州傳到了邊陲之地高陽縣。
為什麽這個消息傳播的如此之快,據說是朝廷之中有人授意的,因為在這其中甚至動用了傳遞緊急公文才用的六百裏快馬,故此這個消息最先傳到的,是高陽縣的縣衙。
此時候的高陽知縣早已經換人,彭得然因為有了徐才正的一封信,此時候早已經調入汴梁城,當了一個小小的京官,現在在位的這個知縣,便補了彭得然的缺,此人名叫王全早,正牌的進士出身,實實在在的讀書人,相對於那些文壇宗師,王全早的文筆差了一些,朝中又沒有什麽熟人,故此隻能在外做一些小官,輾轉了三四任,也始終在一些苦寒之地轉悠。
在宋朝,官員不看資曆,隻分為兩種,一種是外官,一種是京官,沒辦法,誰叫宋朝的官官階與職能不符呢,你在外當官,尤其是一些小官,該幹什麽就幹什麽,但是在京城裏就不同了,那裏權貴雲集,各種王侯將相,就算是在其中當一個最低級的小官,可是萬一哪一天被某個大人物看上,便能夠平步青雲,一步登天,隻要大人物一句話,雖然官階不能立刻升遷,但是卻立刻就能進入某個實權部門,“知”或者“權”一個肥差。
很不幸,王全早就屬於那種外官,從來都是在外流離,可是哪怕這樣,範仲淹的大名也早已經如雷貫耳,奉如親師,王全早拿到這一封簡報,反應也比徐才正強不了多少,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半天說不出話來。
在天下文人的心裏,如範仲淹這樣的大賢,就算是被貶出京,也不過是一時落難,誰叫這是宋朝慣例,從太祖時候起,宰相就沒有誰能夠在任連續超過三年,這是趙匡胤防止宰相專權定下的規矩,多數的宰相在任一段時間都要外放出去,不過等個幾年,這一任宰相到了任期之後,大多都再調迴來繼續當官,最不濟也要留在京城養老,不會叫他老死在外。
所以,全天下的讀書人都以為將來的某一天範相公總會再迴京城的,但是就在這樣的期盼裏,範仲淹死了,王全早拿著簡報,深表悲痛,想了又想,決定著召集全縣的讀書人,以弟子之理,祭拜範相公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