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劉閣老的破局之法
紅樓大山賊,開局搶了林妹妹 作者:獨孤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興隆帝此言一出,朝中文武百官的目光皆是落在最前排的位置。
不過並沒落在次輔劉為同身上,而是皆齊齊看著當朝首輔方從哲,目光不一,有歎息的,有竊喜的,有疑惑的,也有擔憂的……
方從哲心中‘咯噔’一下。
早在昨日禦前奏對歸來,他已經預料到了自己會被聖上所不喜。
可是如今自己還沒遞交辭呈呢,
聖上已然當朝向著次輔詢問意見,這是一個極為明顯的政治信號啊!
方從哲哪怕不用迴頭,也能感受到身後百官們,異樣的目光。
而劉為同,聽到興隆帝的問話,此刻也是麵露糾結之色。
他是太上皇的人,興隆帝自然也是知道的。
可是當朝卻是首先問起自己的意見,這意味著什麽?
以前的朝會上,可是隻有當朝首輔才有這個榮幸。
深諳政治謀略的劉為同,又哪裏不明白興隆帝的意思?
可是,一方麵他是太上皇的人,政治搖擺乃是大忌。
可另一方麵,卻是每一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首輔之位,
一時間,劉為同心中無比糾結,權衡不定。
就在這時,方從哲已是站出朝班,
“啟奏聖上,臣有奏!”
興隆帝眉頭一挑。
“哦?方閣老也有奏?準!”
一番平淡的話,卻是說的方從哲臉上極不自然。
但還是硬著頭皮站了出來,對著興隆帝現實一拜。
隨即從懷中摸出一份奏折,雙手托舉。
“臣深受聖上厚望,然年老體邁,已不堪犬馬之用,還請聖上準臣,告老還鄉!”
此話一出,朝堂位置一靜,轉而百官們皆是紛紛低聲議論起來。
劉為同也是頗帶幾分驚訝地看著方從哲。
龍椅上的興隆帝眼神微微一眯,
轉頭給了一旁的戴權一個眼神。
戴權會意,忙站到陛前,左手一搭拂塵。
公鴨嗓般尖銳的聲音響起。
“肅靜!”
文武百官這才幹靜的下來。
興隆帝皺眉看著跪地高舉辭呈的方從哲,對著一旁的戴權使了個眼色。
戴權微微欠身,忙對一旁的小太監一招手。
一名小太監立即快步上前從方從哲手中拿起奏折,躬身遞給了戴權。
戴權將奏折小心翼翼呈給興隆帝。
哪知興隆帝接過之後,看都沒看,直接對百官沉聲道,
“方閣老勞苦功高,眼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際,所以……”
說著,興隆帝低頭看著跪伏在地的方從哲,
“方閣老的辭呈,朕不準!”
跪伏在地的方從哲,額頭微微冒著冷汗,神色痛苦地閉上了眼睛。
“老臣,遵旨!”
待得方從哲站迴朝班後,
興隆帝直接將目光看向劉為同。
劉為同察覺後,低垂著眼眸略一沉吟,便是站出朝班。
對著興隆帝躬身一禮,奏道,
“聖上,臣以為,兩位侍郎大人所言皆是有理。”
“不過,事有輕重緩急,還需根據朝廷的情況而定。”
興隆帝嘴角揚起一抹耐人尋味的笑容,好奇問道,
“哦?何為輕重緩急?”
劉為同再次躬身一禮。
“北方異族出動在即,一旦無法有效抵擋異族,那麽草原人的鐵騎旦夕之間,便可抵達神京!”
“所以,備戰北邊,此乃重中之重!加強北方防備戰事,此乃急!”
此話一出,便是興隆帝也是微微頷首。
不過明顯沒達到自己的目的,又沉聲問道,
“劉閣老言之有理,不過揚州匪患猖獗,卻也是刻不容緩啊!”
劉為同略一沉思,便是躬身拜道,
“聖上,可傳旨金陵,調兵前往揚州剿匪!”
興隆帝見這老小子還是昨日的老生常談,不由眉頭微皺。
卻在這時,聽得劉為同道,
“不過,賊匪勢大,朝廷還當做好萬全準備!”
聽到這話,興隆帝眼前一亮,忙問道,
“劉閣老暢所欲言便是!”
“多謝聖上!”劉為同抱拳一禮,繼續道,
“朝廷如今精銳大部分都在九邊以及京營。”
此話一出,朝中不少人臉色一變,尤其是不少勳貴,皆是暗罵劉為同兩麵三刀。
興隆帝嘴角也是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哪知劉為同卻是話鋒一轉。
“不過此二者,還擔任著戍備神京防範異族的職責,萬萬不可輕動!”
原本不少心中緊張的人,皆是鬆了口氣。
而興隆帝臉上笑容不變,淡淡問道,
“哦?劉閣老你接著說。”
劉為同躬身道,
“啟稟聖上,臣以為,揚州賊匪勢大,在派遣金陵大軍剿匪之時,朝廷也可再編練一支新軍!”
“若是揚州剿匪成功,那麽這支新軍便可直接北上增援北邊戰事!倘若……”
說到這裏,劉為同略一沉吟,
後麵的話,雖然沒有說出來,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
隻聽劉為同繼續道,
“則可直接命新軍南下揚州,剿滅匪患,滌清地方!”
說罷,對著興隆帝一拱手。
“還請聖上定奪!”
興隆帝似笑非笑地看著劉為同,
“戶部有銀子編練新軍嗎?”
聽著興隆帝的話,劉為同心中苦笑。
他也知道,從今天開始,他必然會被太上皇所不喜。
可是沒辦法,那大乾首輔之名,著實是太過誘人了!
想到這裏,劉為同一咬牙,神色鄭重大義凜然道,
“臣身為戶部尚書,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為聖上湊出這筆組建新軍的銀子來!”
興隆帝點點頭,
“好!大乾就該多一些像劉閣老這等能臣幹吏才是啊!”
隨即目光掃向一眾百官、
“眾位卿家,可還有異議?”
無數官員心中皆是無語,
聖上你都說了劉閣老是能臣幹吏了,誰還反對?
反對的不成了昏官庸吏了麽?
再者眼下朝局錯綜複雜,自然沒人站出來輕易表態。
至於一眾勳貴們,雖然對與劉為同如此首鼠兩端頗為不喜。
不過好在京營沒有被動,也不想因此讓興隆帝不喜,便都是沉默了下來。
至於說的什麽新軍,勳貴絲毫沒放在眼裏。
無他,因為如今大乾的將門幾乎都被一眾勳貴們壟斷了。
即便操練好新軍,總得有人帶兵吧?
不找勳貴們,還會找誰?
所以,眾勳貴們對此,自然是樂見其成的。
不過並沒落在次輔劉為同身上,而是皆齊齊看著當朝首輔方從哲,目光不一,有歎息的,有竊喜的,有疑惑的,也有擔憂的……
方從哲心中‘咯噔’一下。
早在昨日禦前奏對歸來,他已經預料到了自己會被聖上所不喜。
可是如今自己還沒遞交辭呈呢,
聖上已然當朝向著次輔詢問意見,這是一個極為明顯的政治信號啊!
方從哲哪怕不用迴頭,也能感受到身後百官們,異樣的目光。
而劉為同,聽到興隆帝的問話,此刻也是麵露糾結之色。
他是太上皇的人,興隆帝自然也是知道的。
可是當朝卻是首先問起自己的意見,這意味著什麽?
以前的朝會上,可是隻有當朝首輔才有這個榮幸。
深諳政治謀略的劉為同,又哪裏不明白興隆帝的意思?
可是,一方麵他是太上皇的人,政治搖擺乃是大忌。
可另一方麵,卻是每一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首輔之位,
一時間,劉為同心中無比糾結,權衡不定。
就在這時,方從哲已是站出朝班,
“啟奏聖上,臣有奏!”
興隆帝眉頭一挑。
“哦?方閣老也有奏?準!”
一番平淡的話,卻是說的方從哲臉上極不自然。
但還是硬著頭皮站了出來,對著興隆帝現實一拜。
隨即從懷中摸出一份奏折,雙手托舉。
“臣深受聖上厚望,然年老體邁,已不堪犬馬之用,還請聖上準臣,告老還鄉!”
此話一出,朝堂位置一靜,轉而百官們皆是紛紛低聲議論起來。
劉為同也是頗帶幾分驚訝地看著方從哲。
龍椅上的興隆帝眼神微微一眯,
轉頭給了一旁的戴權一個眼神。
戴權會意,忙站到陛前,左手一搭拂塵。
公鴨嗓般尖銳的聲音響起。
“肅靜!”
文武百官這才幹靜的下來。
興隆帝皺眉看著跪地高舉辭呈的方從哲,對著一旁的戴權使了個眼色。
戴權微微欠身,忙對一旁的小太監一招手。
一名小太監立即快步上前從方從哲手中拿起奏折,躬身遞給了戴權。
戴權將奏折小心翼翼呈給興隆帝。
哪知興隆帝接過之後,看都沒看,直接對百官沉聲道,
“方閣老勞苦功高,眼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際,所以……”
說著,興隆帝低頭看著跪伏在地的方從哲,
“方閣老的辭呈,朕不準!”
跪伏在地的方從哲,額頭微微冒著冷汗,神色痛苦地閉上了眼睛。
“老臣,遵旨!”
待得方從哲站迴朝班後,
興隆帝直接將目光看向劉為同。
劉為同察覺後,低垂著眼眸略一沉吟,便是站出朝班。
對著興隆帝躬身一禮,奏道,
“聖上,臣以為,兩位侍郎大人所言皆是有理。”
“不過,事有輕重緩急,還需根據朝廷的情況而定。”
興隆帝嘴角揚起一抹耐人尋味的笑容,好奇問道,
“哦?何為輕重緩急?”
劉為同再次躬身一禮。
“北方異族出動在即,一旦無法有效抵擋異族,那麽草原人的鐵騎旦夕之間,便可抵達神京!”
“所以,備戰北邊,此乃重中之重!加強北方防備戰事,此乃急!”
此話一出,便是興隆帝也是微微頷首。
不過明顯沒達到自己的目的,又沉聲問道,
“劉閣老言之有理,不過揚州匪患猖獗,卻也是刻不容緩啊!”
劉為同略一沉思,便是躬身拜道,
“聖上,可傳旨金陵,調兵前往揚州剿匪!”
興隆帝見這老小子還是昨日的老生常談,不由眉頭微皺。
卻在這時,聽得劉為同道,
“不過,賊匪勢大,朝廷還當做好萬全準備!”
聽到這話,興隆帝眼前一亮,忙問道,
“劉閣老暢所欲言便是!”
“多謝聖上!”劉為同抱拳一禮,繼續道,
“朝廷如今精銳大部分都在九邊以及京營。”
此話一出,朝中不少人臉色一變,尤其是不少勳貴,皆是暗罵劉為同兩麵三刀。
興隆帝嘴角也是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哪知劉為同卻是話鋒一轉。
“不過此二者,還擔任著戍備神京防範異族的職責,萬萬不可輕動!”
原本不少心中緊張的人,皆是鬆了口氣。
而興隆帝臉上笑容不變,淡淡問道,
“哦?劉閣老你接著說。”
劉為同躬身道,
“啟稟聖上,臣以為,揚州賊匪勢大,在派遣金陵大軍剿匪之時,朝廷也可再編練一支新軍!”
“若是揚州剿匪成功,那麽這支新軍便可直接北上增援北邊戰事!倘若……”
說到這裏,劉為同略一沉吟,
後麵的話,雖然沒有說出來,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
隻聽劉為同繼續道,
“則可直接命新軍南下揚州,剿滅匪患,滌清地方!”
說罷,對著興隆帝一拱手。
“還請聖上定奪!”
興隆帝似笑非笑地看著劉為同,
“戶部有銀子編練新軍嗎?”
聽著興隆帝的話,劉為同心中苦笑。
他也知道,從今天開始,他必然會被太上皇所不喜。
可是沒辦法,那大乾首輔之名,著實是太過誘人了!
想到這裏,劉為同一咬牙,神色鄭重大義凜然道,
“臣身為戶部尚書,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為聖上湊出這筆組建新軍的銀子來!”
興隆帝點點頭,
“好!大乾就該多一些像劉閣老這等能臣幹吏才是啊!”
隨即目光掃向一眾百官、
“眾位卿家,可還有異議?”
無數官員心中皆是無語,
聖上你都說了劉閣老是能臣幹吏了,誰還反對?
反對的不成了昏官庸吏了麽?
再者眼下朝局錯綜複雜,自然沒人站出來輕易表態。
至於一眾勳貴們,雖然對與劉為同如此首鼠兩端頗為不喜。
不過好在京營沒有被動,也不想因此讓興隆帝不喜,便都是沉默了下來。
至於說的什麽新軍,勳貴絲毫沒放在眼裏。
無他,因為如今大乾的將門幾乎都被一眾勳貴們壟斷了。
即便操練好新軍,總得有人帶兵吧?
不找勳貴們,還會找誰?
所以,眾勳貴們對此,自然是樂見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