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天監監正李德慶坐在雞鳴山觀象台西側,紫微殿東側的廂房中,他的麵前擺著一本正在編訂的曆書,雖然昨天還被他視之為珍寶,此刻已變成了一堆廢紙。
他搖搖頭,似笑非笑,剛剛發現的一個小小的錯誤推翻了他花費十年演算出來的曆法。他不知道該氣惱還是慶幸。
如果他沒有發現那個小小的錯誤,高漲的熱情依舊在燃燒他逐漸腐朽的生命,精心掩蓋歲月流逝的蒼涼。
如果他沒有發現那個小小的錯誤,一部橫空出世的新曆法將會震驚朝野,他的名字會刻在供人瞻仰的墓碑上,寫進不朽的曆史中。
如果他沒有發現那個小小的錯誤,而被其他人發現了,他會因為失職身敗名裂,他的妻子——他一輩子唯一在意的人,或許會羞憤而死。
刺骨的涼氣從他的後背沿著脊柱竄到頸椎,他打了個哆嗦,片刻之後,他舒了一口氣,如釋重負,幸好他發現了那個小小的錯誤。
他的妻子,他最愛的人會一直好好活著,陪在他的身邊,這比熱情和不朽都重要。
他站起身,伸了伸懶腰。以他這個年齡,要想在有生之年創造一種先進的新曆法是不可能了。
他迴想起初入司天監時的宏圖大誌,那時他才十八歲,是漏刻局的一名漏刻博士,卑不足道的從九品,負責唱報時刻,警醒晨昏。
就是在那時,他想到了多年以後自己坐在監正辦公的屋子裏,編撰海內外最精準的曆法。
曆經兩朝交替,司天監變成了欽天監,他幸運地得到朱元璋的賞識,迎來了實現宏圖的機會。
在欽天監監正的位置上,他坐了整整三十年,從西吳到洪武,再到建文,他觀測星象,推算節氣,演算曆法,他的能力有了好幾次飛躍,唯一缺的就是一次質的飛躍,可以讓他流芳百世的飛躍。
他走進紫微殿,他的指尖從簡儀上劃過,揚起,又落在立運儀上。
這兩件儀表從元大都東牆下搬到雞鳴山後,在他的手上經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們已經拋棄了蒙古人的濃鬱氣息,當時,他以為這樣的成就足以讓他測出最精確的日月星辰,成為明朝觀象授時的奠基人。
他向東走到滴漏堂,不管高興還是失落,成功還是失敗,他總喜歡在自己的**靜思。
銅壺滴漏的日壺、月壺、星壺和受水壺從高至低陳列,像一排往下走的階梯。
與常人規劃事業從低至高的方式不同,他把這種從高至低的排列,從積聚水滴到最終推動用於指示時辰的浮箭的過程看成厚積薄發。
聽著水滴的滴答聲,他一點一點積累知識和經驗,從漏刻博士到監正,他完成了自己的厚積薄發。
他彎下腰,湊近受水壺,迴憶多年以前第一次看到壺裏的木箭每一個時辰上升一段高度,精準指向十二時辰中的一格時的好奇和喜悅,他的激情正是在那時萌發的,他決心讓這些神奇的器物變得更加神奇。
他繼續朝東南方的晷影堂走去,滴漏堂的水滴聲漸漸遠去,它已經融入了他的生命,如果靜下心來,閉上眼睛,不用參照任何計時器物,他也知道時間是如何流逝的。
晷影堂裏的圭表是前朝的遺物,沒有經過任何改造,除了在洪武初年告訴過他們節氣的更替,後來基本上被棄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漢人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出的更為精確的觀象台。
盡管如此,李德慶還是常常到此駐留片刻,抬頭仰望縷縷金光照進屋子,灑在他的身上,思考那光源和他到底有多遠的距離,會不會有一天它們漸漸遠去,再也不會透過屋頂,再也不會需要人們來測量。
離開以紫微殿為中心的院落,李德慶走向觀象台,這座長約八丈,寬七丈,高四丈多的恢弘建築是他事業的轉折。
因為提出了一語中的的建議,繪製了精確無誤的觀象台建築圖紙,他進入了朱元璋的眼裏,從默默無聞的漏刻博士越過八級台階,成為一名監副,品級僅次於監正。
觀象台的台身上小下大,每一次李德慶走上三十三級灰磚台階時,都覺得自己登上了天梯,他的使命感在與天空離得越來越近的時候一步一步增強。
觀象台像一座城堡,構建了他對浩瀚宇宙的想象,連接著他對無窮無盡的廣闊空間的探尋。
玲瓏儀、渾天儀、仰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星晷定時儀、候極儀、正儀等等各式各樣的儀器在台頂依次排列。
凹槽式樣的高表垂直而下,與正北三十六塊青石築成的石圭相輔相成,測量出了精確的方位,推算出了準確的節氣。
黃昏,落日掛在遠處山腰的樹梢上,依舊光芒萬丈,依舊不可一世。
在觀象台的台頂遠眺日落,直到它隱沒在山林之中,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這是李德慶多年以來的習慣。
在落日和星辰交替的時候,他的思維像岩漿一樣活躍。
他在想為什麽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天道總是循環往複,什麽也不能打破它的規律?
天地間是不是有什麽力量牽引著日升月沉,潮汐漲落,日夜交替,四季輪迴?
夏季,熱氣從青石板散發出來,透過他的鞋底,鑽入他的腳心,汗濕他的全身。
冬季,寒氣代替了熱氣,鑽進他的每一個毛孔。
然而,所有一切都無法阻止他思考,他喜歡在這裏思考,隻有這樣思考,他才能感受生活。
“李監正!”
掌司四時的冬官正站在石圭和高表的交界處,雙手放在嘴邊做成喇叭狀,他的聲音沿著青石塊飛速攀爬,直到李德慶從觀象台台頂的小窗探出頭來。
“本官在這,有什麽事情嗎?”
李德慶也把手放在嘴邊做成了喇叭狀,他很享受從台頂向台底傳遞聲音,隻是平時少有機會,因為他嚴肅的外表讓下屬誤以為對他而言這是粗魯的舉動。
他的聲音還在台頂和台底之間盤旋,他就察覺到了不妙。
冬官正一向溫文爾雅,不緊不慢,怎麽會在此大喊大叫,而且看起來心焦如焚?
李德慶的腳跨出十七步之後,他就下了三十三級台階,到達了台底。
“出什麽事了?”他的眼睛在冬官正臉上尋找答案。
“李監正……您的夫人……失蹤了!”
東官正不敢直視李德慶,似乎因為是他帶來了壞消息,從而冒犯了李德慶。
半山腰的落日一下子掉進了山穀,不留一點殘暉,青石板散發的熱氣讓李德慶窒息,他頭暈目眩,跌坐在滾燙的石圭上。
“李監正,您,您別著急……”冬官正撩起自己的前襟,拚命扇動,給李德慶帶來一陣熱風,“我們馬上派人稟報皇上,皇上會幫您找到夫人的!”
李德慶沒有說話,用一隻手撐著額頭,隻在片刻的眩暈之後便集中起所有精神,抬頭吸入新鮮的空氣,他煞白的臉瞬間恢複了些許血色。每每到關鍵時刻,他總能憑借無人可比的意誌力調整到最佳狀態,此刻他的信念就是留住自己的老命,去尋找夫人。
“李監正,您,您怎麽樣了?”東官正趕緊上前準備攙扶李德慶,他不僅是他的上司,也是一個可憐的老人。
“感覺好些了嗎?我扶您到東廂房,您,您先休息一下,我再去找個太醫來吧!”冬官正全力以赴,窮思極慮,想出了所有在他的能力範圍內他能做到的事。
“扶本官起來。”李德慶的聲音很清晰,雖然中氣不足,但是堅定的口吻不容置疑。
冬官正半曲身體,把自己的肩膀遞給李德慶,隻有這樣他才能扶起比他高一頭,寬兩掌的李德慶。
李德慶伸手搭在冬官正單薄的肩膀上,東歪西斜站了起來,跌跌撞撞向前走去,像是風雨中的小舟,搖搖欲墜,不過卻始終飄浮在河麵上。
走出幾步,他就漸漸重新掌握了平衡,在前方目的地的驅使下,他甩開東官正的胳膊,挺直胸膛快步向前走去。
被落在後麵的東官正目瞪口呆,雖然早就知曉李德慶非人一般的超凡能力,但此刻親見還是不免感慨。
在紫微殿門口,李德慶停住腳步,清了清幹澀的喉嚨:“備車,本官要迴府!”
他看起來已經趕走了眩暈,頑強意誌打敗了年老體衰,為了妻子,他沒有什麽戰勝不了。
“李監正,您先休息,下官已經派人去通知皇上了,也派了人去打探您夫人的下落。”冬官正以為自己說了最合時宜的話,他一直都是李德慶的得力助手,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是由他來代替李德慶的位置。
“備車,本官要迴府!”李德慶重複了一遍自己的話,其威力勝過任何責備和怒吼。
“是,下官去安排。”冬官正不敢勸阻,蘆柴棍一樣的雙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穿過紫微殿,向西南方奔去,沉重的踩踏聲像是從大象的粗腿下發出來的。
———————————————————
支持本書請到縱橫觀看
———————————————————
他搖搖頭,似笑非笑,剛剛發現的一個小小的錯誤推翻了他花費十年演算出來的曆法。他不知道該氣惱還是慶幸。
如果他沒有發現那個小小的錯誤,高漲的熱情依舊在燃燒他逐漸腐朽的生命,精心掩蓋歲月流逝的蒼涼。
如果他沒有發現那個小小的錯誤,一部橫空出世的新曆法將會震驚朝野,他的名字會刻在供人瞻仰的墓碑上,寫進不朽的曆史中。
如果他沒有發現那個小小的錯誤,而被其他人發現了,他會因為失職身敗名裂,他的妻子——他一輩子唯一在意的人,或許會羞憤而死。
刺骨的涼氣從他的後背沿著脊柱竄到頸椎,他打了個哆嗦,片刻之後,他舒了一口氣,如釋重負,幸好他發現了那個小小的錯誤。
他的妻子,他最愛的人會一直好好活著,陪在他的身邊,這比熱情和不朽都重要。
他站起身,伸了伸懶腰。以他這個年齡,要想在有生之年創造一種先進的新曆法是不可能了。
他迴想起初入司天監時的宏圖大誌,那時他才十八歲,是漏刻局的一名漏刻博士,卑不足道的從九品,負責唱報時刻,警醒晨昏。
就是在那時,他想到了多年以後自己坐在監正辦公的屋子裏,編撰海內外最精準的曆法。
曆經兩朝交替,司天監變成了欽天監,他幸運地得到朱元璋的賞識,迎來了實現宏圖的機會。
在欽天監監正的位置上,他坐了整整三十年,從西吳到洪武,再到建文,他觀測星象,推算節氣,演算曆法,他的能力有了好幾次飛躍,唯一缺的就是一次質的飛躍,可以讓他流芳百世的飛躍。
他走進紫微殿,他的指尖從簡儀上劃過,揚起,又落在立運儀上。
這兩件儀表從元大都東牆下搬到雞鳴山後,在他的手上經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們已經拋棄了蒙古人的濃鬱氣息,當時,他以為這樣的成就足以讓他測出最精確的日月星辰,成為明朝觀象授時的奠基人。
他向東走到滴漏堂,不管高興還是失落,成功還是失敗,他總喜歡在自己的**靜思。
銅壺滴漏的日壺、月壺、星壺和受水壺從高至低陳列,像一排往下走的階梯。
與常人規劃事業從低至高的方式不同,他把這種從高至低的排列,從積聚水滴到最終推動用於指示時辰的浮箭的過程看成厚積薄發。
聽著水滴的滴答聲,他一點一點積累知識和經驗,從漏刻博士到監正,他完成了自己的厚積薄發。
他彎下腰,湊近受水壺,迴憶多年以前第一次看到壺裏的木箭每一個時辰上升一段高度,精準指向十二時辰中的一格時的好奇和喜悅,他的激情正是在那時萌發的,他決心讓這些神奇的器物變得更加神奇。
他繼續朝東南方的晷影堂走去,滴漏堂的水滴聲漸漸遠去,它已經融入了他的生命,如果靜下心來,閉上眼睛,不用參照任何計時器物,他也知道時間是如何流逝的。
晷影堂裏的圭表是前朝的遺物,沒有經過任何改造,除了在洪武初年告訴過他們節氣的更替,後來基本上被棄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漢人無與倫比的智慧創造出的更為精確的觀象台。
盡管如此,李德慶還是常常到此駐留片刻,抬頭仰望縷縷金光照進屋子,灑在他的身上,思考那光源和他到底有多遠的距離,會不會有一天它們漸漸遠去,再也不會透過屋頂,再也不會需要人們來測量。
離開以紫微殿為中心的院落,李德慶走向觀象台,這座長約八丈,寬七丈,高四丈多的恢弘建築是他事業的轉折。
因為提出了一語中的的建議,繪製了精確無誤的觀象台建築圖紙,他進入了朱元璋的眼裏,從默默無聞的漏刻博士越過八級台階,成為一名監副,品級僅次於監正。
觀象台的台身上小下大,每一次李德慶走上三十三級灰磚台階時,都覺得自己登上了天梯,他的使命感在與天空離得越來越近的時候一步一步增強。
觀象台像一座城堡,構建了他對浩瀚宇宙的想象,連接著他對無窮無盡的廣闊空間的探尋。
玲瓏儀、渾天儀、仰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星晷定時儀、候極儀、正儀等等各式各樣的儀器在台頂依次排列。
凹槽式樣的高表垂直而下,與正北三十六塊青石築成的石圭相輔相成,測量出了精確的方位,推算出了準確的節氣。
黃昏,落日掛在遠處山腰的樹梢上,依舊光芒萬丈,依舊不可一世。
在觀象台的台頂遠眺日落,直到它隱沒在山林之中,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這是李德慶多年以來的習慣。
在落日和星辰交替的時候,他的思維像岩漿一樣活躍。
他在想為什麽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天道總是循環往複,什麽也不能打破它的規律?
天地間是不是有什麽力量牽引著日升月沉,潮汐漲落,日夜交替,四季輪迴?
夏季,熱氣從青石板散發出來,透過他的鞋底,鑽入他的腳心,汗濕他的全身。
冬季,寒氣代替了熱氣,鑽進他的每一個毛孔。
然而,所有一切都無法阻止他思考,他喜歡在這裏思考,隻有這樣思考,他才能感受生活。
“李監正!”
掌司四時的冬官正站在石圭和高表的交界處,雙手放在嘴邊做成喇叭狀,他的聲音沿著青石塊飛速攀爬,直到李德慶從觀象台台頂的小窗探出頭來。
“本官在這,有什麽事情嗎?”
李德慶也把手放在嘴邊做成了喇叭狀,他很享受從台頂向台底傳遞聲音,隻是平時少有機會,因為他嚴肅的外表讓下屬誤以為對他而言這是粗魯的舉動。
他的聲音還在台頂和台底之間盤旋,他就察覺到了不妙。
冬官正一向溫文爾雅,不緊不慢,怎麽會在此大喊大叫,而且看起來心焦如焚?
李德慶的腳跨出十七步之後,他就下了三十三級台階,到達了台底。
“出什麽事了?”他的眼睛在冬官正臉上尋找答案。
“李監正……您的夫人……失蹤了!”
東官正不敢直視李德慶,似乎因為是他帶來了壞消息,從而冒犯了李德慶。
半山腰的落日一下子掉進了山穀,不留一點殘暉,青石板散發的熱氣讓李德慶窒息,他頭暈目眩,跌坐在滾燙的石圭上。
“李監正,您,您別著急……”冬官正撩起自己的前襟,拚命扇動,給李德慶帶來一陣熱風,“我們馬上派人稟報皇上,皇上會幫您找到夫人的!”
李德慶沒有說話,用一隻手撐著額頭,隻在片刻的眩暈之後便集中起所有精神,抬頭吸入新鮮的空氣,他煞白的臉瞬間恢複了些許血色。每每到關鍵時刻,他總能憑借無人可比的意誌力調整到最佳狀態,此刻他的信念就是留住自己的老命,去尋找夫人。
“李監正,您,您怎麽樣了?”東官正趕緊上前準備攙扶李德慶,他不僅是他的上司,也是一個可憐的老人。
“感覺好些了嗎?我扶您到東廂房,您,您先休息一下,我再去找個太醫來吧!”冬官正全力以赴,窮思極慮,想出了所有在他的能力範圍內他能做到的事。
“扶本官起來。”李德慶的聲音很清晰,雖然中氣不足,但是堅定的口吻不容置疑。
冬官正半曲身體,把自己的肩膀遞給李德慶,隻有這樣他才能扶起比他高一頭,寬兩掌的李德慶。
李德慶伸手搭在冬官正單薄的肩膀上,東歪西斜站了起來,跌跌撞撞向前走去,像是風雨中的小舟,搖搖欲墜,不過卻始終飄浮在河麵上。
走出幾步,他就漸漸重新掌握了平衡,在前方目的地的驅使下,他甩開東官正的胳膊,挺直胸膛快步向前走去。
被落在後麵的東官正目瞪口呆,雖然早就知曉李德慶非人一般的超凡能力,但此刻親見還是不免感慨。
在紫微殿門口,李德慶停住腳步,清了清幹澀的喉嚨:“備車,本官要迴府!”
他看起來已經趕走了眩暈,頑強意誌打敗了年老體衰,為了妻子,他沒有什麽戰勝不了。
“李監正,您先休息,下官已經派人去通知皇上了,也派了人去打探您夫人的下落。”冬官正以為自己說了最合時宜的話,他一直都是李德慶的得力助手,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是由他來代替李德慶的位置。
“備車,本官要迴府!”李德慶重複了一遍自己的話,其威力勝過任何責備和怒吼。
“是,下官去安排。”冬官正不敢勸阻,蘆柴棍一樣的雙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穿過紫微殿,向西南方奔去,沉重的踩踏聲像是從大象的粗腿下發出來的。
———————————————————
支持本書請到縱橫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