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人囂張,但是還不傻,哈哈!小二肯定以為那一聲‘進來’是我喊的。你這眉清目秀的模樣不可能發出那麽渾厚的聲音。”李識廬有種被大俠冒名頂替的得意。
他們見多了虛張聲勢,吃軟怕硬的人,不過是酒桌上的笑料,無聊時的消遣。
屋外開始下雨,水滴在窗框上飛濺,地麵上升起的熱氣爭先恐後撲進屋裏,苦苦尋求一番棲息之地。
“紅石,殿下真的需要你。我走時,他一再囑咐要告訴你,他們都等著你迴去。”李識廬站起身,關了窗子,阻止更多熱氣闖入屋內。
“識廬,你是朝鮮人,不認識你的人還以為你是殿下的人。”紅石抓起桌上店家細心備下的扇子。
“紅石……”李識廬詫異的瞪著眼睛,“紅石,我父親讓我跟著你,而且,殿下對我有恩。”
紅石笑笑,他知道太上王讓李識廬跟著古紅石,不過那個古紅石並不是太上王眼中的他。
“噢,殿下對你有恩,我怎麽不知道?說來聽聽。”
“我和殿下第一次見是在瓦舍,第二次見也是在瓦舍……”李識廬的話被紅石打斷。
“對了,第一次你和一個戴麵具的人在一起,那是誰?”紅石的眼睛在扇子上滑動,心不在焉,他又繞到了這個他原本想暫時放一放的問題。
“你說那個帶蚩尤麵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誰,他偶爾來瓦舍,功夫很高,來去無蹤,從未摘下過麵具。”
“嗯。”沒有更多發現,失落還是慶幸,紅石分不清楚。
“我跟著殿下,就是因為他在瓦舍救過我。那時來了一個蒙古人,他用摔跤的鬥法來對付相撲,也就是沒有規則限製,哪都打。我受了很重的傷,殿下和那個蒙古人說了幾句話,蒙古人就離開了瓦舍,我保住了一條命,當時我還不知道殿下的身份。”
“原來如此。識廬,剛開始我還一直以為你不懷好意。”
“為什麽?因為那個戴蚩尤麵具的人嗎?”
“嗯,哦,不,嗬嗬,就是……錯覺。”紅石不想泄露自己的心跡,“這一年來殿下怎麽樣?”
“殿下有的時候也會垂頭喪氣,他在我們麵前強顏歡笑,但我看得出來。紅石,你趕緊迴去幫幫殿下吧。”
“殿下智勇雙全,又有大師輔佐,他們一路南下,打到了山東,很快就會到應天了。”
“不,沒你想的這麽順利,燕軍前後也損失了十幾萬!”紅石漫不經心的語氣讓李識廬著了急,不想提及的燕軍敗績滔滔不絕地出了口。
“白溝河大戰的時候,李景隆弄來了一些威力極大的火器,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後來聽說它們叫什麽‘一窩蜂’、‘揣馬舟’,專門用來對付騎兵的。”
“嗬嗬,李景隆也不是完全一無是處嘛!”
“你還笑?聽大師說,殿下差點落馬而死!”
“你怎麽這麽較真?那殿下後來還不是燒了他們的大營,我也不是一無所知。”
紅石拚命揮動扇子,不知不覺中,他竟然和李識廬站在了對立雙方。
“可是再後來,我們在東昌又被他們打得落花流水!”
李識廬誇大其詞敘述敗績,好像燕軍有多慘,就有多需要紅石。從這個角度,他怎麽說都不為過。
“後來朝廷和我們偃旗息鼓了三個多月。雖然李景隆大敗退至德州,可是我們的傷亡再也經不起一次失敗了,殿下隻好決定厲兵秣馬,不再出擊。”
“你好像親身經曆一樣,這幾個月你不是和我一起在朝鮮嗎?”
紅石的冷嘲熱諷不經意溜了出來,在一次又一次重新審視自身之後,他曾經對戰事的激情澎湃早已轉化為了漠然和傷懷。
“我……紅石,你你怎麽知道……”李識廬麵露難堪,這種欺瞞也算是對不起朋友。
“嗬嗬,別緊張,識廬,這個以後再說,先說戰事吧!”
“呃……好吧。”李識廬站起身,重新打開窗子。
雨點越來越大顆,幾乎連成了直線,地麵上的熱氣隻能投降,在騰飛的途中融入了敵營。
“紅石,殿下真的需要你,大師需要你,將士們都需要你!”
“我們輸得這麽慘,我迴去了又有什麽用?”紅石假裝愁眉苦臉,李識廬的伎倆沒有逃過他的眼睛,如果燕軍真的一敗塗地,朝廷怎麽會派薛岩求和?
“我看胳膊擰不過大腿,幹脆就讓薛岩帶信迴去,說殿下願意歸降,如果皇上食言,那麽必遭天下恥笑。”紅石半真半假,其實這是他心中最好的結局,可是讓朱棣投降比登天還難。
“那不行,怎麽能歸降?犧牲的士兵都白犧牲了?殿下絕不可能歸降,他寧願自盡,也不會投降!再說了,上個月我們才打贏了一場,哪有贏了還要降的道理?”
“哈哈,識廬,我們真的贏了嗎?我還以為我離開後,燕軍就節節敗退。你從頭到尾沒有說過一場勝仗!”
“紅石,我,我這不就想讓你迴去嗎?”李識廬舉起酒杯敬紅石,算是賠罪,“老天都幫我們,怎麽能不打勝仗呢?”
“又是大師搞的鬼吧?”
“不是,不是,這一迴是真的,你聽我說。李景隆從德州北進,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從真定出兵。殿下親自率軍南下,在白溝河東岸遭到伏擊。我們十萬將士對陣他們六十萬將士大戰了一場,你猜怎麽著?”
“自然是贏了,你不是要開始說勝仗了嗎?”
“嗯,一波三折,比說書還精彩。”
李識廬站起身來,抓起一把扇子,一腳跨在椅子上,給精彩的說書配上了行頭。
“殿下排陣先騎兵,明軍出了個聰明人,了解了殿下的習慣,火器排前射騎兵。”
李識廬帶著抑揚頓挫的語調,揮動扇子起起落落,窮盡漢語詞匯,掏光市井聽書所得之墨水,總算勉為其難拚湊了四句。
“傷亡慘重?”紅石打斷了李識廬的靈感,李識廬收起扇子,放下腳,坐迴座位。
———————————————————
支持本書請到縱橫觀看
———————————————————
他們見多了虛張聲勢,吃軟怕硬的人,不過是酒桌上的笑料,無聊時的消遣。
屋外開始下雨,水滴在窗框上飛濺,地麵上升起的熱氣爭先恐後撲進屋裏,苦苦尋求一番棲息之地。
“紅石,殿下真的需要你。我走時,他一再囑咐要告訴你,他們都等著你迴去。”李識廬站起身,關了窗子,阻止更多熱氣闖入屋內。
“識廬,你是朝鮮人,不認識你的人還以為你是殿下的人。”紅石抓起桌上店家細心備下的扇子。
“紅石……”李識廬詫異的瞪著眼睛,“紅石,我父親讓我跟著你,而且,殿下對我有恩。”
紅石笑笑,他知道太上王讓李識廬跟著古紅石,不過那個古紅石並不是太上王眼中的他。
“噢,殿下對你有恩,我怎麽不知道?說來聽聽。”
“我和殿下第一次見是在瓦舍,第二次見也是在瓦舍……”李識廬的話被紅石打斷。
“對了,第一次你和一個戴麵具的人在一起,那是誰?”紅石的眼睛在扇子上滑動,心不在焉,他又繞到了這個他原本想暫時放一放的問題。
“你說那個帶蚩尤麵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誰,他偶爾來瓦舍,功夫很高,來去無蹤,從未摘下過麵具。”
“嗯。”沒有更多發現,失落還是慶幸,紅石分不清楚。
“我跟著殿下,就是因為他在瓦舍救過我。那時來了一個蒙古人,他用摔跤的鬥法來對付相撲,也就是沒有規則限製,哪都打。我受了很重的傷,殿下和那個蒙古人說了幾句話,蒙古人就離開了瓦舍,我保住了一條命,當時我還不知道殿下的身份。”
“原來如此。識廬,剛開始我還一直以為你不懷好意。”
“為什麽?因為那個戴蚩尤麵具的人嗎?”
“嗯,哦,不,嗬嗬,就是……錯覺。”紅石不想泄露自己的心跡,“這一年來殿下怎麽樣?”
“殿下有的時候也會垂頭喪氣,他在我們麵前強顏歡笑,但我看得出來。紅石,你趕緊迴去幫幫殿下吧。”
“殿下智勇雙全,又有大師輔佐,他們一路南下,打到了山東,很快就會到應天了。”
“不,沒你想的這麽順利,燕軍前後也損失了十幾萬!”紅石漫不經心的語氣讓李識廬著了急,不想提及的燕軍敗績滔滔不絕地出了口。
“白溝河大戰的時候,李景隆弄來了一些威力極大的火器,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後來聽說它們叫什麽‘一窩蜂’、‘揣馬舟’,專門用來對付騎兵的。”
“嗬嗬,李景隆也不是完全一無是處嘛!”
“你還笑?聽大師說,殿下差點落馬而死!”
“你怎麽這麽較真?那殿下後來還不是燒了他們的大營,我也不是一無所知。”
紅石拚命揮動扇子,不知不覺中,他竟然和李識廬站在了對立雙方。
“可是再後來,我們在東昌又被他們打得落花流水!”
李識廬誇大其詞敘述敗績,好像燕軍有多慘,就有多需要紅石。從這個角度,他怎麽說都不為過。
“後來朝廷和我們偃旗息鼓了三個多月。雖然李景隆大敗退至德州,可是我們的傷亡再也經不起一次失敗了,殿下隻好決定厲兵秣馬,不再出擊。”
“你好像親身經曆一樣,這幾個月你不是和我一起在朝鮮嗎?”
紅石的冷嘲熱諷不經意溜了出來,在一次又一次重新審視自身之後,他曾經對戰事的激情澎湃早已轉化為了漠然和傷懷。
“我……紅石,你你怎麽知道……”李識廬麵露難堪,這種欺瞞也算是對不起朋友。
“嗬嗬,別緊張,識廬,這個以後再說,先說戰事吧!”
“呃……好吧。”李識廬站起身,重新打開窗子。
雨點越來越大顆,幾乎連成了直線,地麵上的熱氣隻能投降,在騰飛的途中融入了敵營。
“紅石,殿下真的需要你,大師需要你,將士們都需要你!”
“我們輸得這麽慘,我迴去了又有什麽用?”紅石假裝愁眉苦臉,李識廬的伎倆沒有逃過他的眼睛,如果燕軍真的一敗塗地,朝廷怎麽會派薛岩求和?
“我看胳膊擰不過大腿,幹脆就讓薛岩帶信迴去,說殿下願意歸降,如果皇上食言,那麽必遭天下恥笑。”紅石半真半假,其實這是他心中最好的結局,可是讓朱棣投降比登天還難。
“那不行,怎麽能歸降?犧牲的士兵都白犧牲了?殿下絕不可能歸降,他寧願自盡,也不會投降!再說了,上個月我們才打贏了一場,哪有贏了還要降的道理?”
“哈哈,識廬,我們真的贏了嗎?我還以為我離開後,燕軍就節節敗退。你從頭到尾沒有說過一場勝仗!”
“紅石,我,我這不就想讓你迴去嗎?”李識廬舉起酒杯敬紅石,算是賠罪,“老天都幫我們,怎麽能不打勝仗呢?”
“又是大師搞的鬼吧?”
“不是,不是,這一迴是真的,你聽我說。李景隆從德州北進,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從真定出兵。殿下親自率軍南下,在白溝河東岸遭到伏擊。我們十萬將士對陣他們六十萬將士大戰了一場,你猜怎麽著?”
“自然是贏了,你不是要開始說勝仗了嗎?”
“嗯,一波三折,比說書還精彩。”
李識廬站起身來,抓起一把扇子,一腳跨在椅子上,給精彩的說書配上了行頭。
“殿下排陣先騎兵,明軍出了個聰明人,了解了殿下的習慣,火器排前射騎兵。”
李識廬帶著抑揚頓挫的語調,揮動扇子起起落落,窮盡漢語詞匯,掏光市井聽書所得之墨水,總算勉為其難拚湊了四句。
“傷亡慘重?”紅石打斷了李識廬的靈感,李識廬收起扇子,放下腳,坐迴座位。
———————————————————
支持本書請到縱橫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