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明日再來為太上王施針。”農青雲不卑不亢對朝鮮人說道。
“謝農宮主。”朝鮮人一如既往幹脆簡練。
三人迅速離開慈慶殿,沒有提及太上王給農青雲的承諾,沒有彼此多看一眼。
這裏不僅對被囚禁的太上王來說是牢籠,他們這樣可以來去自由的人也無法多待一刻。
紅石大失所望,今日又是白忙一場。他一點腳尖,翻出了城牆。
在接下來的幾天中,紅石鍥而不舍地在同一個時間到達了同一個位置,以同樣的靜默和沉思,等待同樣的人。
農青雲、雍門廣和朝鮮人進出慈慶殿,簡單的一句詢問,永遠隻字不提那神秘的承諾。
每一天都像是時間在倒流,每一天都在重複著昨天,直到第十四天。
在十三次失望之後,紅石又一次來到慈慶殿旁。
十三天的重複使他對農青雲的出現變得從容淡然,他不用努力控製自己的情緒,那些痛恨和厭惡乖乖地蟄伏,在時機未到之前絕不興風作浪。
農青雲、雍門廣和朝鮮人三人之間的氣氛終於有了一點小小的改變。
他們的眼角帶著笑,嘴角帶著輕鬆,懷著各自的喜悅,藏著不同的心機。
“太上王終於可以開口了,多謝農宮主!”朝鮮人如釋重負,為自己不用再到這個牢籠裏來感到高興。
“太上王的火氣已經基本從體內清除,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保證清淡飲食,不動怒氣即可痊愈。李大人,明日我可以向太上王提出他給我的承諾了吧?”
農青雲沒有留下多少時間解釋病情,急不可耐的談到自己的利益。
紅石側身蹙眉,耳朵使勁,這句話他已經等了十幾天,今天或許會有個了結。
“可以,太上王從未食言過,你治好了他的病,他一定會將傳國玉璽給你。”朝鮮人慷慨的多送了好幾個字。
傳國玉璽?原來農青雲到朝鮮來是為了傳國玉璽。
紅石從古書上看到過有關傳國玉璽的記載。它是正統皇帝的憑證,天授神權的象征。因此,篡位的皇帝都千方百計想得到傳國玉璽,以證明自己帝位的正統性。
傳國玉璽最早是由秦朝的秦始皇所擁有,用和氏璧雕刻而成,四寸見方,上紐五龍相繞,正麵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秦被劉邦滅了之後,傳國玉璽到了劉氏的手中。後來,隨著朝代更替,傳國玉璽流落到了不同君王的手裏。最後,在宋靖康時,傳國玉璽被金國奪走,至此便杳無音訊,再也沒有在中原出現過。
為了抒發對傳國玉璽的思念,為了給平淡無奇的生活增添神秘的源泉,很多人編撰了有關傳國玉璽的傳說。
它被他們安排到了漠北,孤零零的躺在冰雪之中;它沉入了海底,以珊瑚蟲為伴;它飄洋過了海,到了西方聖潔之地,閃耀著無人敢於觸碰的光環。無論它去了哪裏,它的結局如何,它永遠不會出現在人們麵前,永遠隻是神話裏的寶物,傳說裏的珍奇。
衝著這些難以置信的神話,朱元璋派徐達以出征漠北為由尋找傳國玉璽,可惜一無所獲。當時他尚未建立強大的海上艦隊,隻好帶著沒能親見傳國玉璽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傳國玉璽,真的有傳國玉璽嗎?它怎麽會到了朝鮮,到了景福宮,到了太上王的手裏?農青雲又是怎麽知道傳國玉璽在朝鮮的王宮中?
他要傳國玉璽有什麽用?難道他也想像燕王一樣造反嗎?憑他小小的,日漸衰敗的神農宮?
紅石想不明白。農青雲的世界從來就不和他相交,所有他知道的隻有他的邪惡。
無論如何,傳國玉璽不能落在農青雲手裏,紅石決定從農青雲身上搶走這個能翻雲覆雨的寶物。
第二天,紅石比平時早到了一個時辰。他把所有萬一都考慮了一遍,這其中就包括萬一農青雲早到慈慶殿。
農青雲沒有出現在這個萬一之中,紅石靜靜等待。
他平心靜氣,並不因為自己的多慮而生氣,也不因為自己的失算而懊惱,在遠離中原的異鄉,他學習豁達的進展尚且算得上盡如人意。
多等了一個時辰之後,農青雲出現了,帶著滿麵的春風和洋溢出眼眶的笑意。
他的徒弟雍門廣看起來平靜的多,不過那平靜有些不同尋常,這與紅石認識的雍門廣大相徑庭。
朝鮮人步履輕盈,對於在近期內即將最後一次進入慈慶殿表現出了從腳到頭的輕鬆。
在均勻分配的最後一段診治時間之後,一行三人走了出來。
農青雲手裏捧著一個巴掌大小的木匣子,他小心翼翼的程度像是捧著自己活蹦亂跳的心。
“李大人,多謝這幾日的款待,在下今日便啟程迴天朝。”
全部的心思都在手上的同時,農青雲依舊沒有忘記禮儀大邦的風度。雍門廣也趕緊抱拳道謝。
“農宮主說的哪裏話,如果您有空就再多住些日子吧。”
朝鮮人的喜悅一點也不比農青雲少,他主動發出了留客的邀請,當然,這也是他的主人要求的客套。他隻是在執行命令的同時加入了那麽一點點私人感情——因喜悅而萌發的熱情。
“不了,李大人,在下告辭。”農青雲甩手離開。
最後一迴,農青雲迴敬了朝鮮人十幾次的決絕以重重一擊。
朝鮮人喜笑顏開的臉像遭遇了風霜,變得晦暗陰沉,不過他依舊必須執行主人的最後命令。
“一路保重!”
農青雲朝紅石的方向走來,奔著西門而去。紅石躲到廊廡的柱子後麵,等待農青雲漸行漸遠,悄悄從後麵跟上。
農青雲出了西門後,紅石翻牆而出。
一炷香的功夫之後,農青雲和雍門廣在集市上買了兩匹馬,準備離開漢城。
紅石趁他們付錢的時候給馬匹喂了巴豆。農青雲二人毫不知情,騎著馬飛奔出城。
為了不讓農青雲發現被人跟蹤,紅石沒有騎馬,他施展輕功跟在農青雲後麵,始終與他們保持同樣的距離。
“謝農宮主。”朝鮮人一如既往幹脆簡練。
三人迅速離開慈慶殿,沒有提及太上王給農青雲的承諾,沒有彼此多看一眼。
這裏不僅對被囚禁的太上王來說是牢籠,他們這樣可以來去自由的人也無法多待一刻。
紅石大失所望,今日又是白忙一場。他一點腳尖,翻出了城牆。
在接下來的幾天中,紅石鍥而不舍地在同一個時間到達了同一個位置,以同樣的靜默和沉思,等待同樣的人。
農青雲、雍門廣和朝鮮人進出慈慶殿,簡單的一句詢問,永遠隻字不提那神秘的承諾。
每一天都像是時間在倒流,每一天都在重複著昨天,直到第十四天。
在十三次失望之後,紅石又一次來到慈慶殿旁。
十三天的重複使他對農青雲的出現變得從容淡然,他不用努力控製自己的情緒,那些痛恨和厭惡乖乖地蟄伏,在時機未到之前絕不興風作浪。
農青雲、雍門廣和朝鮮人三人之間的氣氛終於有了一點小小的改變。
他們的眼角帶著笑,嘴角帶著輕鬆,懷著各自的喜悅,藏著不同的心機。
“太上王終於可以開口了,多謝農宮主!”朝鮮人如釋重負,為自己不用再到這個牢籠裏來感到高興。
“太上王的火氣已經基本從體內清除,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保證清淡飲食,不動怒氣即可痊愈。李大人,明日我可以向太上王提出他給我的承諾了吧?”
農青雲沒有留下多少時間解釋病情,急不可耐的談到自己的利益。
紅石側身蹙眉,耳朵使勁,這句話他已經等了十幾天,今天或許會有個了結。
“可以,太上王從未食言過,你治好了他的病,他一定會將傳國玉璽給你。”朝鮮人慷慨的多送了好幾個字。
傳國玉璽?原來農青雲到朝鮮來是為了傳國玉璽。
紅石從古書上看到過有關傳國玉璽的記載。它是正統皇帝的憑證,天授神權的象征。因此,篡位的皇帝都千方百計想得到傳國玉璽,以證明自己帝位的正統性。
傳國玉璽最早是由秦朝的秦始皇所擁有,用和氏璧雕刻而成,四寸見方,上紐五龍相繞,正麵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秦被劉邦滅了之後,傳國玉璽到了劉氏的手中。後來,隨著朝代更替,傳國玉璽流落到了不同君王的手裏。最後,在宋靖康時,傳國玉璽被金國奪走,至此便杳無音訊,再也沒有在中原出現過。
為了抒發對傳國玉璽的思念,為了給平淡無奇的生活增添神秘的源泉,很多人編撰了有關傳國玉璽的傳說。
它被他們安排到了漠北,孤零零的躺在冰雪之中;它沉入了海底,以珊瑚蟲為伴;它飄洋過了海,到了西方聖潔之地,閃耀著無人敢於觸碰的光環。無論它去了哪裏,它的結局如何,它永遠不會出現在人們麵前,永遠隻是神話裏的寶物,傳說裏的珍奇。
衝著這些難以置信的神話,朱元璋派徐達以出征漠北為由尋找傳國玉璽,可惜一無所獲。當時他尚未建立強大的海上艦隊,隻好帶著沒能親見傳國玉璽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傳國玉璽,真的有傳國玉璽嗎?它怎麽會到了朝鮮,到了景福宮,到了太上王的手裏?農青雲又是怎麽知道傳國玉璽在朝鮮的王宮中?
他要傳國玉璽有什麽用?難道他也想像燕王一樣造反嗎?憑他小小的,日漸衰敗的神農宮?
紅石想不明白。農青雲的世界從來就不和他相交,所有他知道的隻有他的邪惡。
無論如何,傳國玉璽不能落在農青雲手裏,紅石決定從農青雲身上搶走這個能翻雲覆雨的寶物。
第二天,紅石比平時早到了一個時辰。他把所有萬一都考慮了一遍,這其中就包括萬一農青雲早到慈慶殿。
農青雲沒有出現在這個萬一之中,紅石靜靜等待。
他平心靜氣,並不因為自己的多慮而生氣,也不因為自己的失算而懊惱,在遠離中原的異鄉,他學習豁達的進展尚且算得上盡如人意。
多等了一個時辰之後,農青雲出現了,帶著滿麵的春風和洋溢出眼眶的笑意。
他的徒弟雍門廣看起來平靜的多,不過那平靜有些不同尋常,這與紅石認識的雍門廣大相徑庭。
朝鮮人步履輕盈,對於在近期內即將最後一次進入慈慶殿表現出了從腳到頭的輕鬆。
在均勻分配的最後一段診治時間之後,一行三人走了出來。
農青雲手裏捧著一個巴掌大小的木匣子,他小心翼翼的程度像是捧著自己活蹦亂跳的心。
“李大人,多謝這幾日的款待,在下今日便啟程迴天朝。”
全部的心思都在手上的同時,農青雲依舊沒有忘記禮儀大邦的風度。雍門廣也趕緊抱拳道謝。
“農宮主說的哪裏話,如果您有空就再多住些日子吧。”
朝鮮人的喜悅一點也不比農青雲少,他主動發出了留客的邀請,當然,這也是他的主人要求的客套。他隻是在執行命令的同時加入了那麽一點點私人感情——因喜悅而萌發的熱情。
“不了,李大人,在下告辭。”農青雲甩手離開。
最後一迴,農青雲迴敬了朝鮮人十幾次的決絕以重重一擊。
朝鮮人喜笑顏開的臉像遭遇了風霜,變得晦暗陰沉,不過他依舊必須執行主人的最後命令。
“一路保重!”
農青雲朝紅石的方向走來,奔著西門而去。紅石躲到廊廡的柱子後麵,等待農青雲漸行漸遠,悄悄從後麵跟上。
農青雲出了西門後,紅石翻牆而出。
一炷香的功夫之後,農青雲和雍門廣在集市上買了兩匹馬,準備離開漢城。
紅石趁他們付錢的時候給馬匹喂了巴豆。農青雲二人毫不知情,騎著馬飛奔出城。
為了不讓農青雲發現被人跟蹤,紅石沒有騎馬,他施展輕功跟在農青雲後麵,始終與他們保持同樣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