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平心靜氣聽著道衍眉飛色舞的誇耀戰績,沒有暴露自己的真實所想。
“哈哈,現在北平的屏障算得上固若金湯,朝廷休想再兵臨城下!”道衍慷慨激昂,好像離他的人生目標就隻有咫尺之遙。
紅石的臉上掛著諱莫如深的笑容,他會像以前一樣周旋在燕軍之中,然而他的目的已經迥然不同。
吳高的劣跡令朱允炆震驚,自從他懂得朝政兩個字的含義之後,就對貪官有著不同尋常的痛恨,這源於他的皇爺爺在他初識好官和壞官雛形的時候給他的記憶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他嚴懲了吳高,比任何一個打了敗戰的將軍都嚴厲,比任何一個丟了城池的臣子都苛刻。
李景隆兵敗的消息並沒有傳到朱允炆的耳朵裏,他的顧命大臣出於安定局麵,安撫皇上的善意瞞下了軍報。
就在兩日之後,朱允炆主動問起,齊泰代表其他三名顧命大臣謊稱李景隆連戰連勝,把朱棣逼迴北平。
朱允炆大喜,獎北伐眾將士每人白銀五十兩,加李景隆太子太師,賜金錠五十兩,馬匹十匹,錦緞十匹。
好消息頻頻傳至京城,燕軍和南軍的戰爭插入了第三者——南軍的同盟。
被朱允炆冊封為朝鮮國王的李芳遠為了表示尊崇和臣服,公開支持南軍,不遺餘力地向朝廷進貢戰馬、士兵和武器。
作為一個局外人,他站在強者一邊是明智的選擇,他等著大明皇帝迴報於他的將遠遠超出他的付出。
一家歡喜一家愁,朱允炆迎來了盟友,朱棣迎來了敵人。
盡管朱棣節節勝利,朝鮮彪悍成性的戰馬和無所畏懼的士兵依舊像天邊滾滾而來的烏雲隨時都有可能令風雨狂作,帶來滅頂之災。
“李景隆雖然是個膿包,可他的五十萬大軍也不是頃刻之間就會灰飛煙滅。我們的將士已經數月沒有修整,我真是擔心他們快熬不住了!現在又來了個李芳遠,我們得有對策,要不戰局很快就會扭轉!”
道衍焦躁地摩擦著自己的光腦袋,好像光腦袋不順他的心意。在紅石和朱棣麵前,他從不強裝穩重深沉。他有的是需要假裝的時候。
“嗯,不止李芳遠,朝廷裏除了李景隆,還有很多能人,盛庸、平安、徐輝祖等等,他們都還沒有上陣。南下定是場持久戰,打入京城還要過長江天塹,百舍重繭,萬裏長征。”
紅石放下手上的《淮南子》,不緊不慢,像是在談論別人的戰局。
“紅石,你扯那麽遠幹什麽,是不是以為我和殿下不知道任重道遠?我們現在要先解決的是李芳遠!”
道衍的頭皮被蹭的紅一塊白一塊,紅石細數的艱難幾乎點燃他的腦袋。
“大師,你別急嘛!高熾總說你冷靜從容,你是不是在他麵前一個樣,在我們麵前另一個樣?也就是兩麵三刀……”
紅石一手伸出兩根指頭,另一手伸出三根指頭。
“去你的!臭小子,說李芳遠!”道衍把手從頭上移開,他知道用頭皮發泄也得有個分寸。
“嗯,說李芳遠。”朱棣開了口,心平氣和,沒有因為道衍的焦躁而上火,也沒有因為紅石的玩笑而開懷。
他和道衍不同。喜悅的時候,他願意外露情感。擔憂的時候,他把它們鎖在心裏。
“他們的兵器倒是不足為慮,我們有最先進的火銃。不過聽說朝鮮戰馬很多都是馴服的蒙古野馬,耐力強,跳得高,跑得遠,兇悍無比。有的時候普通戰馬看到它們嚇得掉頭就跑,更不用說迎戰了。如果真是這樣,尚未開火,勝敗已分。”
“還有,朝鮮士兵的陣法十分奇特,我們一點也不熟悉,這也是個大難題。”朱棣補充。
“我覺得不能硬拚,得破壞朝鮮和南軍的聯合。李芳遠的支援不是還沒到嗎?我們先下手為強。”冷靜下來的道衍提出了具有可實施性的方案。
“怎麽先下手為強?”紅石問。
“老樣子,離間計!”道衍打了個響指,這是他靈光一現的答案。
“好啊,離間計!”朱棣興奮起來。
老辦法雖然沒有新意,但絕不會失去它的魅力。三十六計曆經兩千年的洗禮,在成千上萬場戰爭中被反複運用,依舊是兵法中最璀璨的明珠。
“派一個人到朝鮮,離間李芳遠和朝廷……”道衍用手指點著桌麵,每點一下,他的思維就向前推進一步。
“派誰?”在道衍推進到這最關鍵的一步時,朱棣先提了出來,“識廬?他的朋友在那,他是我們中最熟悉朝鮮的人。”
“此人要巧舌如簧,”道衍擰著眉,顯然不認為李識廬是個合適的人選,“李芳遠恐怕比脫魯忽察兒難對付的多。他是一國之君,要改變他的想法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還能有誰?”朱棣閉上眼睛,搜索他的愛將,黑暗可以讓他把他們看得更加清楚。
“紅石,你說話呀,你有沒想到合適的人選?”道衍發現紅石沉默了許久。
紅石看著道衍,沒有言語。他的目光中好像有一種期望,期望道衍與他心靈感應。
“你,你看著我幹什麽?你不會是想讓我去吧?我倒是想去,可我,唉,嘴太笨!我怕壞了事,我真沒把握……”道衍揪著下巴和下巴上的胡子。
“我去!”紅石說道。
朱棣睜開眼睛,道衍放開胡子,紅石平靜如水,暗湧的波瀾隻在最隱秘的地方起伏。
“你?紅石,你要去朝鮮?這裏可不能少了你!”朱棣提出反對意見。
李芳遠能不能被離間是個未知數,可目前的戰鬥離不開紅石是個事實。
“臭小子,你不能去,我們現在的情形並不樂觀,我和殿下應付不過來。”道衍讚同朱棣的反對意見。
“大師,殿下,你能聽我說,李景隆被我們打跑了,受傷的老虎不會急於進攻。隻要我們不逼他,大家可以相安無事一段時間,磨刀不誤砍柴工,解除了李芳遠的危機,我們就可以放心南下了。”
紅石勸說朱棣和道衍,他的說辭合情合理,有根有據。
“哈哈,現在北平的屏障算得上固若金湯,朝廷休想再兵臨城下!”道衍慷慨激昂,好像離他的人生目標就隻有咫尺之遙。
紅石的臉上掛著諱莫如深的笑容,他會像以前一樣周旋在燕軍之中,然而他的目的已經迥然不同。
吳高的劣跡令朱允炆震驚,自從他懂得朝政兩個字的含義之後,就對貪官有著不同尋常的痛恨,這源於他的皇爺爺在他初識好官和壞官雛形的時候給他的記憶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他嚴懲了吳高,比任何一個打了敗戰的將軍都嚴厲,比任何一個丟了城池的臣子都苛刻。
李景隆兵敗的消息並沒有傳到朱允炆的耳朵裏,他的顧命大臣出於安定局麵,安撫皇上的善意瞞下了軍報。
就在兩日之後,朱允炆主動問起,齊泰代表其他三名顧命大臣謊稱李景隆連戰連勝,把朱棣逼迴北平。
朱允炆大喜,獎北伐眾將士每人白銀五十兩,加李景隆太子太師,賜金錠五十兩,馬匹十匹,錦緞十匹。
好消息頻頻傳至京城,燕軍和南軍的戰爭插入了第三者——南軍的同盟。
被朱允炆冊封為朝鮮國王的李芳遠為了表示尊崇和臣服,公開支持南軍,不遺餘力地向朝廷進貢戰馬、士兵和武器。
作為一個局外人,他站在強者一邊是明智的選擇,他等著大明皇帝迴報於他的將遠遠超出他的付出。
一家歡喜一家愁,朱允炆迎來了盟友,朱棣迎來了敵人。
盡管朱棣節節勝利,朝鮮彪悍成性的戰馬和無所畏懼的士兵依舊像天邊滾滾而來的烏雲隨時都有可能令風雨狂作,帶來滅頂之災。
“李景隆雖然是個膿包,可他的五十萬大軍也不是頃刻之間就會灰飛煙滅。我們的將士已經數月沒有修整,我真是擔心他們快熬不住了!現在又來了個李芳遠,我們得有對策,要不戰局很快就會扭轉!”
道衍焦躁地摩擦著自己的光腦袋,好像光腦袋不順他的心意。在紅石和朱棣麵前,他從不強裝穩重深沉。他有的是需要假裝的時候。
“嗯,不止李芳遠,朝廷裏除了李景隆,還有很多能人,盛庸、平安、徐輝祖等等,他們都還沒有上陣。南下定是場持久戰,打入京城還要過長江天塹,百舍重繭,萬裏長征。”
紅石放下手上的《淮南子》,不緊不慢,像是在談論別人的戰局。
“紅石,你扯那麽遠幹什麽,是不是以為我和殿下不知道任重道遠?我們現在要先解決的是李芳遠!”
道衍的頭皮被蹭的紅一塊白一塊,紅石細數的艱難幾乎點燃他的腦袋。
“大師,你別急嘛!高熾總說你冷靜從容,你是不是在他麵前一個樣,在我們麵前另一個樣?也就是兩麵三刀……”
紅石一手伸出兩根指頭,另一手伸出三根指頭。
“去你的!臭小子,說李芳遠!”道衍把手從頭上移開,他知道用頭皮發泄也得有個分寸。
“嗯,說李芳遠。”朱棣開了口,心平氣和,沒有因為道衍的焦躁而上火,也沒有因為紅石的玩笑而開懷。
他和道衍不同。喜悅的時候,他願意外露情感。擔憂的時候,他把它們鎖在心裏。
“他們的兵器倒是不足為慮,我們有最先進的火銃。不過聽說朝鮮戰馬很多都是馴服的蒙古野馬,耐力強,跳得高,跑得遠,兇悍無比。有的時候普通戰馬看到它們嚇得掉頭就跑,更不用說迎戰了。如果真是這樣,尚未開火,勝敗已分。”
“還有,朝鮮士兵的陣法十分奇特,我們一點也不熟悉,這也是個大難題。”朱棣補充。
“我覺得不能硬拚,得破壞朝鮮和南軍的聯合。李芳遠的支援不是還沒到嗎?我們先下手為強。”冷靜下來的道衍提出了具有可實施性的方案。
“怎麽先下手為強?”紅石問。
“老樣子,離間計!”道衍打了個響指,這是他靈光一現的答案。
“好啊,離間計!”朱棣興奮起來。
老辦法雖然沒有新意,但絕不會失去它的魅力。三十六計曆經兩千年的洗禮,在成千上萬場戰爭中被反複運用,依舊是兵法中最璀璨的明珠。
“派一個人到朝鮮,離間李芳遠和朝廷……”道衍用手指點著桌麵,每點一下,他的思維就向前推進一步。
“派誰?”在道衍推進到這最關鍵的一步時,朱棣先提了出來,“識廬?他的朋友在那,他是我們中最熟悉朝鮮的人。”
“此人要巧舌如簧,”道衍擰著眉,顯然不認為李識廬是個合適的人選,“李芳遠恐怕比脫魯忽察兒難對付的多。他是一國之君,要改變他的想法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還能有誰?”朱棣閉上眼睛,搜索他的愛將,黑暗可以讓他把他們看得更加清楚。
“紅石,你說話呀,你有沒想到合適的人選?”道衍發現紅石沉默了許久。
紅石看著道衍,沒有言語。他的目光中好像有一種期望,期望道衍與他心靈感應。
“你,你看著我幹什麽?你不會是想讓我去吧?我倒是想去,可我,唉,嘴太笨!我怕壞了事,我真沒把握……”道衍揪著下巴和下巴上的胡子。
“我去!”紅石說道。
朱棣睜開眼睛,道衍放開胡子,紅石平靜如水,暗湧的波瀾隻在最隱秘的地方起伏。
“你?紅石,你要去朝鮮?這裏可不能少了你!”朱棣提出反對意見。
李芳遠能不能被離間是個未知數,可目前的戰鬥離不開紅石是個事實。
“臭小子,你不能去,我們現在的情形並不樂觀,我和殿下應付不過來。”道衍讚同朱棣的反對意見。
“大師,殿下,你能聽我說,李景隆被我們打跑了,受傷的老虎不會急於進攻。隻要我們不逼他,大家可以相安無事一段時間,磨刀不誤砍柴工,解除了李芳遠的危機,我們就可以放心南下了。”
紅石勸說朱棣和道衍,他的說辭合情合理,有根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