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燕王善戰,人人皆知,但這耿炳文未必就不是他的對手……”紅石打算試探一下齊泰對耿炳文的信心有多少。
“唉!”齊泰拍了拍那一疊令他如坐針氈的軍報,“這些……這些全是戰敗的軍報,本官每看一份軍報,就感覺自己的胸口被紮了一箭……”齊泰擰著眉頭,表情痛苦萬分。
“大人認為耿炳文守得住真定嗎?”紅石進一步試探。
齊泰轉過頭,目不轉睛盯著紅石,好像在一層一層剝開自己的心,試圖看清楚最裏麵藏著的是什麽。
他的麵龐從疑惑變得嚴峻,再變得開朗:“耿炳文守得住真定!”齊泰堅定地說道,不容許別人懷疑,也不容許自己懷疑。
在外人麵前,他終於看清了自己的心。朝廷相信他,他就必須相信耿炳文。他想起了自己在皇上麵前的信誓旦旦,耿炳文的短刀和他誓死守住真定的承諾,他不能再有絲毫動搖。
“耿炳文或許打不過朱棣,但隻要他待在真定城裏,他一定不會讓朱棣再向南移動一步!”
“對,大人一語中的,隻要耿炳文守住了真定,燕王便無可奈何!”紅石也表現出為朝廷高興的些許熱情。
齊泰點點頭:“閣下是否還有更好的建議?”
“在下愚笨,連讓耿炳文守真定都未曾想到,哪裏還有更好的建議。大人深謀遠慮,高瞻遠矚,在下佩服,佩服!”
齊泰咧嘴一笑,真正會心的笑,雖然他沒有從紅石的拜訪中盼來什麽建議,但是他厘清了思路,摒棄了雜念,堅定了信心。
他嘲笑自己盲目的恐慌。自從燕王殺了張昺和謝貴,攻占九門,占領北平,他就忘記了皇上的正統和朝廷兵強糧足的優勢,他像所有人一樣被燕王嚇破了膽。
邪不勝正,天所不欲而為之,必敗!
駙馬梅殷引起了紅石的注意,紅石對梅殷不熟悉,他對梅殷所有的了解都來自朱棣。
朱棣告訴他,朱元璋賞識梅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才思敏捷又謹言慎行。
這很難得。學識淵博,聰慧過人的人通常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智慧的火花急於迸發,他們常常忽視了場合和時機。
言多必失,在皇帝麵前說錯話的人不在少數。官做得越大,地位越高,也越容易犯錯。
梅殷卻是一個例外,他總能將他的智慧用在最合宜的時刻,從不炫耀,也不濫用,因此他得到了朱元璋的信賴,高攀上了朱元璋十分疼愛的寧國公主,成為駙馬。
這樣一個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鋌而走險過來的人怎麽會明目張膽和齊泰作對,舉薦李景隆伐燕?
紅石從中察覺出了不尋常的氣息。
梅殷的輪廓出現在紅石麵前,紅石沒有見過梅殷,僅僅靠著自己的想象慢慢組建。
眉清目秀,風度翩翩,靦腆斯文,談吐不俗,對公主克製禮讓,對父母恭敬孝順,對兄弟關懷嗬護……對了,他的家庭!梅思祖!梅義!
梅思祖是梅殷的從父,不過他喜愛梅殷更甚自己的親骨肉梅義。梅義卻不妒忌父親的偏愛,與梅殷手足情深,曾經將他們的兄弟情誼作在詩賦之中。
不幸的是,梅思祖和梅義都死於胡惟庸案,永遠離開了梅殷。
想到這裏,紅石對梅殷產生了同病相憐的感覺。梅殷會不會和自己一樣?他們有沒有可能是盟友?他千方百計接近燕王是為了毀掉大明王朝,而梅殷忍辱負重待在皇帝身邊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嗎?
“唿!”紅石重重吐了一口氣:“如果真是這樣,那就太好了……”
輪廓畢竟是輪廓,猜測始終是猜測,紅石希望梅殷是他的盟友,不過他絕不會倚賴這個希望。
不管梅殷是什麽人,他推薦李景隆是事實,促成朝廷換掉耿炳文的關鍵人物一定是梅殷。
紅石把焦點對準了梅殷,他攤開紙,寫下一封到居庸關的急件。
徐妙錦迴到了應天,她又一次從北平那個絕望的深淵中逃了出來,她恨姐夫貪得無厭,恨紅石心口不一,恨自己無能為力。
在京城,她發現自己一刻也不能閑著,心裏上躥下跳的陰鬱之氣把她推出家門,推到應天城的大街小巷。
她漫無目的地披著初秋的暖陽,沿著枯黃的落葉,走過一條又一條街道,穿過一條又一條巷子,踏過一條又一條田埂,繞過一條又一條小溪。
她一直走,不知要走到哪裏去,也不知要走到什麽時候。從上天賜予的暖陽和落葉中,她得到了些許撫慰,可是在每一個三岔路口,在每一個彎道,那種失魂落魄和沮喪絕望總會卷土重來,而且一次比一次兇狠。
在徐妙錦漫步的時候,她聽到了各種各樣的消息:燕王是真龍天子,燕王很快就會打到應天城,燕王貪慕皇位,燕王必遭誅伐……
有說黑的就一定有說白的,有說好的就一定有說壞的,它們是流言蜚語,但卻可覓蹤跡。這些流言像無處不在的魔手,將她拽入陰濕的黑暗之中,讓她看不到光明。
她想起以前在街頭漫步的情形,想起與紅石和朱棣在街頭漫步的情形,那時候世界多麽美妙,人心多麽純粹,他們隻為了活著而活著,沒有你爭我奪,沒有陰謀詭計。
陽光最熾熱的時候,徐妙錦來到了兩列隊伍麵前,原來她不知不覺已經出了城,又繞迴到城門下。
要入城的熙熙攘攘的人群自覺的排成隊列,挨個接受檢查。徐妙錦往人群裏掃了幾眼。那些挑著擔子的,衣衫襤褸的窮苦人自覺排到了一隊,而另一隊衣冠楚楚的,財大氣粗的彼此寒暄,熱衷於強強聯手。
忽然,徐妙錦看到了一張熟悉的臉。馬三保!
馬三保站在窮人的一隊,穿著毫不起眼的灰色長褂子和草鞋,手裏提著一個破舊的大木盒。
他的麵容很憔悴,一定有幾天沒睡覺,他的臉上沾了不少灰,一定都在趕路,他手上的木盒再普通不過,一定沒有人願意對它多看上一眼。
“唉!”齊泰拍了拍那一疊令他如坐針氈的軍報,“這些……這些全是戰敗的軍報,本官每看一份軍報,就感覺自己的胸口被紮了一箭……”齊泰擰著眉頭,表情痛苦萬分。
“大人認為耿炳文守得住真定嗎?”紅石進一步試探。
齊泰轉過頭,目不轉睛盯著紅石,好像在一層一層剝開自己的心,試圖看清楚最裏麵藏著的是什麽。
他的麵龐從疑惑變得嚴峻,再變得開朗:“耿炳文守得住真定!”齊泰堅定地說道,不容許別人懷疑,也不容許自己懷疑。
在外人麵前,他終於看清了自己的心。朝廷相信他,他就必須相信耿炳文。他想起了自己在皇上麵前的信誓旦旦,耿炳文的短刀和他誓死守住真定的承諾,他不能再有絲毫動搖。
“耿炳文或許打不過朱棣,但隻要他待在真定城裏,他一定不會讓朱棣再向南移動一步!”
“對,大人一語中的,隻要耿炳文守住了真定,燕王便無可奈何!”紅石也表現出為朝廷高興的些許熱情。
齊泰點點頭:“閣下是否還有更好的建議?”
“在下愚笨,連讓耿炳文守真定都未曾想到,哪裏還有更好的建議。大人深謀遠慮,高瞻遠矚,在下佩服,佩服!”
齊泰咧嘴一笑,真正會心的笑,雖然他沒有從紅石的拜訪中盼來什麽建議,但是他厘清了思路,摒棄了雜念,堅定了信心。
他嘲笑自己盲目的恐慌。自從燕王殺了張昺和謝貴,攻占九門,占領北平,他就忘記了皇上的正統和朝廷兵強糧足的優勢,他像所有人一樣被燕王嚇破了膽。
邪不勝正,天所不欲而為之,必敗!
駙馬梅殷引起了紅石的注意,紅石對梅殷不熟悉,他對梅殷所有的了解都來自朱棣。
朱棣告訴他,朱元璋賞識梅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才思敏捷又謹言慎行。
這很難得。學識淵博,聰慧過人的人通常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智慧的火花急於迸發,他們常常忽視了場合和時機。
言多必失,在皇帝麵前說錯話的人不在少數。官做得越大,地位越高,也越容易犯錯。
梅殷卻是一個例外,他總能將他的智慧用在最合宜的時刻,從不炫耀,也不濫用,因此他得到了朱元璋的信賴,高攀上了朱元璋十分疼愛的寧國公主,成為駙馬。
這樣一個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鋌而走險過來的人怎麽會明目張膽和齊泰作對,舉薦李景隆伐燕?
紅石從中察覺出了不尋常的氣息。
梅殷的輪廓出現在紅石麵前,紅石沒有見過梅殷,僅僅靠著自己的想象慢慢組建。
眉清目秀,風度翩翩,靦腆斯文,談吐不俗,對公主克製禮讓,對父母恭敬孝順,對兄弟關懷嗬護……對了,他的家庭!梅思祖!梅義!
梅思祖是梅殷的從父,不過他喜愛梅殷更甚自己的親骨肉梅義。梅義卻不妒忌父親的偏愛,與梅殷手足情深,曾經將他們的兄弟情誼作在詩賦之中。
不幸的是,梅思祖和梅義都死於胡惟庸案,永遠離開了梅殷。
想到這裏,紅石對梅殷產生了同病相憐的感覺。梅殷會不會和自己一樣?他們有沒有可能是盟友?他千方百計接近燕王是為了毀掉大明王朝,而梅殷忍辱負重待在皇帝身邊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嗎?
“唿!”紅石重重吐了一口氣:“如果真是這樣,那就太好了……”
輪廓畢竟是輪廓,猜測始終是猜測,紅石希望梅殷是他的盟友,不過他絕不會倚賴這個希望。
不管梅殷是什麽人,他推薦李景隆是事實,促成朝廷換掉耿炳文的關鍵人物一定是梅殷。
紅石把焦點對準了梅殷,他攤開紙,寫下一封到居庸關的急件。
徐妙錦迴到了應天,她又一次從北平那個絕望的深淵中逃了出來,她恨姐夫貪得無厭,恨紅石心口不一,恨自己無能為力。
在京城,她發現自己一刻也不能閑著,心裏上躥下跳的陰鬱之氣把她推出家門,推到應天城的大街小巷。
她漫無目的地披著初秋的暖陽,沿著枯黃的落葉,走過一條又一條街道,穿過一條又一條巷子,踏過一條又一條田埂,繞過一條又一條小溪。
她一直走,不知要走到哪裏去,也不知要走到什麽時候。從上天賜予的暖陽和落葉中,她得到了些許撫慰,可是在每一個三岔路口,在每一個彎道,那種失魂落魄和沮喪絕望總會卷土重來,而且一次比一次兇狠。
在徐妙錦漫步的時候,她聽到了各種各樣的消息:燕王是真龍天子,燕王很快就會打到應天城,燕王貪慕皇位,燕王必遭誅伐……
有說黑的就一定有說白的,有說好的就一定有說壞的,它們是流言蜚語,但卻可覓蹤跡。這些流言像無處不在的魔手,將她拽入陰濕的黑暗之中,讓她看不到光明。
她想起以前在街頭漫步的情形,想起與紅石和朱棣在街頭漫步的情形,那時候世界多麽美妙,人心多麽純粹,他們隻為了活著而活著,沒有你爭我奪,沒有陰謀詭計。
陽光最熾熱的時候,徐妙錦來到了兩列隊伍麵前,原來她不知不覺已經出了城,又繞迴到城門下。
要入城的熙熙攘攘的人群自覺的排成隊列,挨個接受檢查。徐妙錦往人群裏掃了幾眼。那些挑著擔子的,衣衫襤褸的窮苦人自覺排到了一隊,而另一隊衣冠楚楚的,財大氣粗的彼此寒暄,熱衷於強強聯手。
忽然,徐妙錦看到了一張熟悉的臉。馬三保!
馬三保站在窮人的一隊,穿著毫不起眼的灰色長褂子和草鞋,手裏提著一個破舊的大木盒。
他的麵容很憔悴,一定有幾天沒睡覺,他的臉上沾了不少灰,一定都在趕路,他手上的木盒再普通不過,一定沒有人願意對它多看上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