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攪擾皇上歇息,請皇上賜罪!”湯宗雖然心焦,但依舊不忘禮法。
“湯僉事,你趕緊說!”朱允炆擺擺手。
“按察使陳瑛和右布政使曹昱、副使張璉曾多次到燕王府邸密談數個時辰,並且得燕王以重金相贈。”
“消息準確嗎?”
“準確。景大人近來常去燕王府。燕王愛惜景大人的才華,又與景大人交談甚歡,因此常留景大人在府內過夜。景大人探知陳瑛、曹昱、張璉多次到燕王府,並接受燕王的賄金,必有謀逆之心。他讓微臣速速進京,稟明聖上。”
“大膽!”朱允炆大怒,生燕王的氣,也生自己的氣。
他氣燕王不能體諒他的處境,不能體會他千難萬苦才得以讓燕王和他的三個兒子團聚。
他氣自己不聽齊泰的話,這般千難萬苦換得的是燕王的背叛。
朱允炆攤開聖旨,提起毛筆,寫下詔書。
錦衣衛子時一刻出發。
三日後,還未揣熱燕王的賄金的陳瑛、曹昱和張璉被戴上了鐐銬,押送至京師受審。
三個罪臣牽動了朝廷中所有官員的心。
他們孜孜不倦的在朝上議論,不眠不休的在朝下會談,他們的談論最終分化出兩種意見。
一種以齊泰為代表的出戰觀點。大家一致認為一不做二不休,馬上進攻北平,圍剿燕王府。
另一種以黃子澄為代表的觀望觀點。他們認為敵不動,我不動。在抓到燕王造反的實質性證據以前動手,恐怕落人口實。
他們並非沒有危機感,而是足夠自信朝廷強大的兵力,甚至無懼等到燕王起兵再進行反撲。
又一個應天之外的官員千裏迢迢來到了應天。
他不是朱允炆和他的顧問集團布下的棋子,也不是重權在握的大臣。
他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官,一個純粹將社稷作為己任的的縣學教諭。
池州教諭陳濟自幼喜好讀書,隻要有一本書讀便可以不吃不喝,不睡不休。
少年時期,陳濟便已能將經史百家倒背如流,融會貫通。
不過,他的大才沒有得到大用,隻是做了一個小小的縣學教諭。
然而,迷醉於書海之中,陳濟以為自己享受著比任何人都多的人生樂趣。
他的歡樂和安寧在削藩伊始被徹底擾亂。他三十年的人生一直處在國定安邦的洪武時期,從未預料到剛剛建立的大明王朝即將血雨腥風。
憑借腦中的博文強記,他產生了一種直覺。一遍又一遍檢視直覺之後,他堅定的站在朝廷一邊,並且為此默默地出謀劃策。
近一年,他多次上書朝廷,請求朝廷盡快出兵北平,削掉燕王的王位。
他的奏章每一次都是泥牛入海的結局,在望穿秋水之後,從來沒有等來朝廷的隻字片語。
陳濟做出了兩種猜測。
如果奏章並未傳到皇上手裏,他必須親見聖上,稟明大明現已情況危急,懇請聖上發兵。
如果朝廷因為不采納他的建議而對他的奏章智若罔聞,他也必須親見聖上,當庭據理力爭。
每一種猜測都告訴他,他下一步的行動就是進京。
他的舉動很冒險,也很魯莽,但事關國家社稷和黎明百姓,他不允許自己不盡全力,不允許自己隻考慮個人安危。
陳濟在洪武門外被守衛攔住,他沒有皇上的聖諭,以他低微的身份根本沒有見皇上的資格。
為了一個讀書人心中的執著,他舍棄尊嚴,再三懇求守衛放行。
練就了鐵麵無私的守衛沒有被他打動,為了不影響皇城的臉麵,他們轟走了百般糾纏的書生。
陳濟走在大街上,失魂落魄,不知何去何從。
他不能迴池州,那意味著放棄。
可是他怎樣才能見到皇上呢?
這是他一輩子沒有想過的問題,他也沒有從堆積如山的書本裏找到答案。
幾個小孩連蹦帶跳,嘴裏唱著歌謠朝他跑來。陳濟閃到路邊,給他們讓出道來。
“莫逐燕,逐燕燕高飛。高飛上帝畿。”口齒不清的幼兒唱起歌來卻特別清晰。
陳濟空空的腦子裏響了一聲驚雷,他猛然迴頭,衝上前去一把抓住跑在最後麵的一個小孩:“你,你在唱什麽?”
“哇!”小孩哇哇大哭。前麵的小孩停住了歡快的腳步,威脅性地向陳濟聚攏過來。
“你幹什麽?你一個大人欺負我們孩子!”
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小孩伸出手指著陳濟,如果他的個子夠高,那麽他絕不會放過陳濟的鼻梁骨。
“沒,沒有!”陳濟趕緊從口袋掏出幾個銅板,遞給為首的孩子,“拿去買糖吃!你告訴叔叔,你們剛才在唱什麽?是誰教你唱的?”
小孩接過銅板,熟練地掂了兩下,放進衣兜。
“莫逐燕,逐燕燕高飛。高飛上帝畿。”作為交換,他爽快地唱出了歌詞。
“是誰教你們唱的?”
“不知道。大家都在唱。”買賣完成,小孩轉身就走。
陳濟的臉從蒼白變得發青,他像戰場上的戰士,聞到了彌漫的硝煙。
這裏的雁不就是燕王朱棣嗎?歌詞裏說的是,朝廷削藩,燕王造反,燕王要當皇帝!
他踉踉蹌蹌的走了幾步,一種更令人心驚肉跳的想法闖進他的腦子裏。
這種歌謠怎麽會在應天傳開?
這是燕王在造勢!他要讓這應天府裏人心惶惶,他要讓百姓相信他才是真命天子。
陳濟掉頭又向洪武門跑去,他必須見到皇上,最多不就是丟了性命嗎?
他想到了自己的寒窗苦讀,想到了自己守著柴米油鹽,渺小的螻蟻人生,他心中那一點模糊的期望猝然清晰起來——他這隻螻蟻要在國難當頭挺身而出!
“我要見皇上!”他有魄力的氣勢和剛才的卑躬屈膝截然相反。
“怎麽又是你?皇上不會見你,趕緊走!”守衛舉起明晃晃的刀,這比他的話更有說服力。
“要變天了,燕王要造反!我必須見皇上一麵!”陳濟上前一步,把自己的身體獻在刀下。
“大膽!你再胡說八道,別怪老子不客氣!”守衛嘴上放著狠話,刀卻往後退了一寸。
“湯僉事,你趕緊說!”朱允炆擺擺手。
“按察使陳瑛和右布政使曹昱、副使張璉曾多次到燕王府邸密談數個時辰,並且得燕王以重金相贈。”
“消息準確嗎?”
“準確。景大人近來常去燕王府。燕王愛惜景大人的才華,又與景大人交談甚歡,因此常留景大人在府內過夜。景大人探知陳瑛、曹昱、張璉多次到燕王府,並接受燕王的賄金,必有謀逆之心。他讓微臣速速進京,稟明聖上。”
“大膽!”朱允炆大怒,生燕王的氣,也生自己的氣。
他氣燕王不能體諒他的處境,不能體會他千難萬苦才得以讓燕王和他的三個兒子團聚。
他氣自己不聽齊泰的話,這般千難萬苦換得的是燕王的背叛。
朱允炆攤開聖旨,提起毛筆,寫下詔書。
錦衣衛子時一刻出發。
三日後,還未揣熱燕王的賄金的陳瑛、曹昱和張璉被戴上了鐐銬,押送至京師受審。
三個罪臣牽動了朝廷中所有官員的心。
他們孜孜不倦的在朝上議論,不眠不休的在朝下會談,他們的談論最終分化出兩種意見。
一種以齊泰為代表的出戰觀點。大家一致認為一不做二不休,馬上進攻北平,圍剿燕王府。
另一種以黃子澄為代表的觀望觀點。他們認為敵不動,我不動。在抓到燕王造反的實質性證據以前動手,恐怕落人口實。
他們並非沒有危機感,而是足夠自信朝廷強大的兵力,甚至無懼等到燕王起兵再進行反撲。
又一個應天之外的官員千裏迢迢來到了應天。
他不是朱允炆和他的顧問集團布下的棋子,也不是重權在握的大臣。
他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官,一個純粹將社稷作為己任的的縣學教諭。
池州教諭陳濟自幼喜好讀書,隻要有一本書讀便可以不吃不喝,不睡不休。
少年時期,陳濟便已能將經史百家倒背如流,融會貫通。
不過,他的大才沒有得到大用,隻是做了一個小小的縣學教諭。
然而,迷醉於書海之中,陳濟以為自己享受著比任何人都多的人生樂趣。
他的歡樂和安寧在削藩伊始被徹底擾亂。他三十年的人生一直處在國定安邦的洪武時期,從未預料到剛剛建立的大明王朝即將血雨腥風。
憑借腦中的博文強記,他產生了一種直覺。一遍又一遍檢視直覺之後,他堅定的站在朝廷一邊,並且為此默默地出謀劃策。
近一年,他多次上書朝廷,請求朝廷盡快出兵北平,削掉燕王的王位。
他的奏章每一次都是泥牛入海的結局,在望穿秋水之後,從來沒有等來朝廷的隻字片語。
陳濟做出了兩種猜測。
如果奏章並未傳到皇上手裏,他必須親見聖上,稟明大明現已情況危急,懇請聖上發兵。
如果朝廷因為不采納他的建議而對他的奏章智若罔聞,他也必須親見聖上,當庭據理力爭。
每一種猜測都告訴他,他下一步的行動就是進京。
他的舉動很冒險,也很魯莽,但事關國家社稷和黎明百姓,他不允許自己不盡全力,不允許自己隻考慮個人安危。
陳濟在洪武門外被守衛攔住,他沒有皇上的聖諭,以他低微的身份根本沒有見皇上的資格。
為了一個讀書人心中的執著,他舍棄尊嚴,再三懇求守衛放行。
練就了鐵麵無私的守衛沒有被他打動,為了不影響皇城的臉麵,他們轟走了百般糾纏的書生。
陳濟走在大街上,失魂落魄,不知何去何從。
他不能迴池州,那意味著放棄。
可是他怎樣才能見到皇上呢?
這是他一輩子沒有想過的問題,他也沒有從堆積如山的書本裏找到答案。
幾個小孩連蹦帶跳,嘴裏唱著歌謠朝他跑來。陳濟閃到路邊,給他們讓出道來。
“莫逐燕,逐燕燕高飛。高飛上帝畿。”口齒不清的幼兒唱起歌來卻特別清晰。
陳濟空空的腦子裏響了一聲驚雷,他猛然迴頭,衝上前去一把抓住跑在最後麵的一個小孩:“你,你在唱什麽?”
“哇!”小孩哇哇大哭。前麵的小孩停住了歡快的腳步,威脅性地向陳濟聚攏過來。
“你幹什麽?你一個大人欺負我們孩子!”
一個稍微大一點的小孩伸出手指著陳濟,如果他的個子夠高,那麽他絕不會放過陳濟的鼻梁骨。
“沒,沒有!”陳濟趕緊從口袋掏出幾個銅板,遞給為首的孩子,“拿去買糖吃!你告訴叔叔,你們剛才在唱什麽?是誰教你唱的?”
小孩接過銅板,熟練地掂了兩下,放進衣兜。
“莫逐燕,逐燕燕高飛。高飛上帝畿。”作為交換,他爽快地唱出了歌詞。
“是誰教你們唱的?”
“不知道。大家都在唱。”買賣完成,小孩轉身就走。
陳濟的臉從蒼白變得發青,他像戰場上的戰士,聞到了彌漫的硝煙。
這裏的雁不就是燕王朱棣嗎?歌詞裏說的是,朝廷削藩,燕王造反,燕王要當皇帝!
他踉踉蹌蹌的走了幾步,一種更令人心驚肉跳的想法闖進他的腦子裏。
這種歌謠怎麽會在應天傳開?
這是燕王在造勢!他要讓這應天府裏人心惶惶,他要讓百姓相信他才是真命天子。
陳濟掉頭又向洪武門跑去,他必須見到皇上,最多不就是丟了性命嗎?
他想到了自己的寒窗苦讀,想到了自己守著柴米油鹽,渺小的螻蟻人生,他心中那一點模糊的期望猝然清晰起來——他這隻螻蟻要在國難當頭挺身而出!
“我要見皇上!”他有魄力的氣勢和剛才的卑躬屈膝截然相反。
“怎麽又是你?皇上不會見你,趕緊走!”守衛舉起明晃晃的刀,這比他的話更有說服力。
“要變天了,燕王要造反!我必須見皇上一麵!”陳濟上前一步,把自己的身體獻在刀下。
“大膽!你再胡說八道,別怪老子不客氣!”守衛嘴上放著狠話,刀卻往後退了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