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的確不敢違抗皇命,不過並不代表他們就不能對殿下好。”景清也對朱棣微微一笑,但絕沒有討好的意思。
“下官記得,小時候家裏窮,買不起肉。娘常常背著爹偷偷地買一點點肉,放在下官盛飯的碗底。米飯蓋著肉還不夠,娘故意叫下官到院子裏邊吃,邊看著晾曬的穀子。至今,我爹都不知道下官的碗裏有肉。”
“哈哈哈!”朱棣的露齒微笑變成了仰頭大笑。
“景大人的娘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啊!老實說,當年本王在吃穿住行上確實沒有受苦,可是日日奔波於鄉間市井,體察民情,也辛勞得很!”
“那是,所以造就了殿下這般鐵一樣的意誌。”景清說的不是虛頭巴腦的恭維話。
雖然維護朝廷,維護當今皇上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是他作為一個以忠孝仁義為原則的士大夫的唯一選擇。
然而在理性方麵,他很清楚高瞻遠矚,出類拔萃的燕王遠遠比仁柔善感,羽翼未豐的皇上更適合作一個君主。
不過,這無關他的選擇。
“景大人今日就在本府用膳,再和本王多聊一聊。和景大人聊天有趣得很!”
朱棣身後的紅石和道衍麵麵相覷。他們沒想到朱棣這麽輕易就對一個初次見麵的官員產生了興趣,似乎完全忘了危機四伏的處境,忘了盯著他的眼睛。
“謝殿下。”初次實踐“陰道而陽取”頗有成效,景清暗自高興。
在漫長的等待後,他對今日跨出的一大步非常滿足。他不指望燕王現在就信任他,他知道等待也是發揮作用的一種形式。
“景大人,聽說你這個參議管的是驛傳,你在公事中有遇到什麽難題嗎?”
“謝殿下關心,確實下官遇到了很大的難題。”
“哦,說來聽聽。”從生活到公務,朱棣興致盎然地發掘景清的更多麵。
“除了我們布政使司之外,按察使司也管驛傳,兩個機構之間經常發生衝突。不過這倒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下官認為目前驛傳最大的難題是花費巨大,其花費在下官到任前真不敢想像。”
“道路的鋪設和維護,驛站的建設,人員和馬匹的配備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經費並且要不停地投入。這些費用本身就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可是官吏還橫征暴斂,無視民苦。更有甚者,支應驛差敲詐勒索,羊狠狼貪,長此以往累害於民,危及社稷啊!”
“嗯,景大人說的這些情況,本王會進一步核查,如果屬實,本王定然不會放過這些貪官汙吏。至於驛傳消耗民脂民膏,本王也會將此情況上呈皇上。凡事都應以黎民百姓為重,社稷方可安定。”
“謝殿下為百姓著想!”景清跪地鞠躬。
“誒,趕快起來!本王還要替黎民百姓多謝景大人!朝中若人人都如景大人這般清廉愛民,就是百姓的福氣了。”
朱棣伸出手扶起了景清,不過他的心絕不會這麽輕而易舉交出,
景清走後,朱棣、紅石和道衍相處的氣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朱棣看出了他們的不理解,但是不打算向他們解釋。
他根本解釋不清楚自己微妙的感覺,而且,作為一個王者,他不應該讓下屬看的一清二楚。
“難得看到殿下與朝中大臣談話如此盡興,殿下很欣賞景清?”道衍沒有放過朱棣。
“大師覺得景清如何?紅石,也說說你的看法。”朱棣把球踢迴給了道衍和紅石。
“我覺得他表麵上看起來是一個快口直言的人,不過他是否以此作為贏得殿下信任的武器,這還不好說。”道衍一語中的。
“我很清楚他是朱允炆的眼線,不過我打算以知己待他。”朱棣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像是在盤算一步大棋。
“殿下是否想納他為己用?”紅石看穿了朱棣。
“知我者紅石!有時動用一個人就可以免去一場戰爭。因此離間、反間都是上兵之策。”
“離間、反間?”紅石搖了搖頭,“景清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而好官往往更執著於自己的原則。他會為了殿下背叛朝廷嗎?”
其實紅石並不討厭景清,觸碰他的心房的是景清的“以民為重”。他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敬重,盡管懷著審視和敵意,盡管他始終守著心裏的防線。
“嗬嗬,好官難求啊!剛才我問過主事,他說此人性格耿直,脾氣怪異。早前,他中過兩屆鄉試解元,卻不入京參加會試。”
朱棣不停的點頭,好像景清的怪誕行為很對他的胃口。
“為何?”道衍發現自己不甚了解朱棣。
“不知,怪人嘛。但至少可以看出,此人並非貪圖功名之輩。這種人你要和他交心,他才會為你所用。”
“嗯,”紅石點點頭,“如果殿下能收了他的心,這倒也好。現在燕王府遍布朝廷的密探,我們卻沒有人打入朝廷內部,在知己知彼這一點上,我們已經輸了一步。”
“說的是有道理,可是人心難測啊!”道衍堅持己見,“我們以為我們可以利用景清,說不定景清效忠於朝廷,我們反而被利用了。”
“雙方對壘,總是要冒點險。我再試探試探他。是鼠還是虎,都會露出尾巴的。”
.論攻心之計,紅石和道衍遠遠不如朱棣精明練達。
“誰是鼠?誰是虎啊?”徐妙錦走進廳堂,臉上的倦容已經一掃而光,
“妙錦,和姐姐聊完了?”朱棣心裏有了一個計策。
“哪聊得完,幾天幾夜也聊不完呢!”徐妙錦一屁股坐在凳子上,端起麵前的茶杯,也不管是誰的,就往嘴裏倒。
“喂,這杯茶是我喝的!”紅石伸手搶茶杯。
“我喝一口怎麽了!”徐妙錦含著茶口齒不清,眼中噴出怒火,好像她嘴裏的茶隨時都會成為她的武器。
“小丫頭,你也太不講究了吧?紅石喝過的茶你也喝?連老衲我都不會喝!”
道衍這一次沒有做一個和事佬。景清的事讓他心煩,看看年輕人鬥嘴也是一件樂事。
“下官記得,小時候家裏窮,買不起肉。娘常常背著爹偷偷地買一點點肉,放在下官盛飯的碗底。米飯蓋著肉還不夠,娘故意叫下官到院子裏邊吃,邊看著晾曬的穀子。至今,我爹都不知道下官的碗裏有肉。”
“哈哈哈!”朱棣的露齒微笑變成了仰頭大笑。
“景大人的娘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啊!老實說,當年本王在吃穿住行上確實沒有受苦,可是日日奔波於鄉間市井,體察民情,也辛勞得很!”
“那是,所以造就了殿下這般鐵一樣的意誌。”景清說的不是虛頭巴腦的恭維話。
雖然維護朝廷,維護當今皇上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是他作為一個以忠孝仁義為原則的士大夫的唯一選擇。
然而在理性方麵,他很清楚高瞻遠矚,出類拔萃的燕王遠遠比仁柔善感,羽翼未豐的皇上更適合作一個君主。
不過,這無關他的選擇。
“景大人今日就在本府用膳,再和本王多聊一聊。和景大人聊天有趣得很!”
朱棣身後的紅石和道衍麵麵相覷。他們沒想到朱棣這麽輕易就對一個初次見麵的官員產生了興趣,似乎完全忘了危機四伏的處境,忘了盯著他的眼睛。
“謝殿下。”初次實踐“陰道而陽取”頗有成效,景清暗自高興。
在漫長的等待後,他對今日跨出的一大步非常滿足。他不指望燕王現在就信任他,他知道等待也是發揮作用的一種形式。
“景大人,聽說你這個參議管的是驛傳,你在公事中有遇到什麽難題嗎?”
“謝殿下關心,確實下官遇到了很大的難題。”
“哦,說來聽聽。”從生活到公務,朱棣興致盎然地發掘景清的更多麵。
“除了我們布政使司之外,按察使司也管驛傳,兩個機構之間經常發生衝突。不過這倒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下官認為目前驛傳最大的難題是花費巨大,其花費在下官到任前真不敢想像。”
“道路的鋪設和維護,驛站的建設,人員和馬匹的配備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經費並且要不停地投入。這些費用本身就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可是官吏還橫征暴斂,無視民苦。更有甚者,支應驛差敲詐勒索,羊狠狼貪,長此以往累害於民,危及社稷啊!”
“嗯,景大人說的這些情況,本王會進一步核查,如果屬實,本王定然不會放過這些貪官汙吏。至於驛傳消耗民脂民膏,本王也會將此情況上呈皇上。凡事都應以黎民百姓為重,社稷方可安定。”
“謝殿下為百姓著想!”景清跪地鞠躬。
“誒,趕快起來!本王還要替黎民百姓多謝景大人!朝中若人人都如景大人這般清廉愛民,就是百姓的福氣了。”
朱棣伸出手扶起了景清,不過他的心絕不會這麽輕而易舉交出,
景清走後,朱棣、紅石和道衍相處的氣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朱棣看出了他們的不理解,但是不打算向他們解釋。
他根本解釋不清楚自己微妙的感覺,而且,作為一個王者,他不應該讓下屬看的一清二楚。
“難得看到殿下與朝中大臣談話如此盡興,殿下很欣賞景清?”道衍沒有放過朱棣。
“大師覺得景清如何?紅石,也說說你的看法。”朱棣把球踢迴給了道衍和紅石。
“我覺得他表麵上看起來是一個快口直言的人,不過他是否以此作為贏得殿下信任的武器,這還不好說。”道衍一語中的。
“我很清楚他是朱允炆的眼線,不過我打算以知己待他。”朱棣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像是在盤算一步大棋。
“殿下是否想納他為己用?”紅石看穿了朱棣。
“知我者紅石!有時動用一個人就可以免去一場戰爭。因此離間、反間都是上兵之策。”
“離間、反間?”紅石搖了搖頭,“景清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而好官往往更執著於自己的原則。他會為了殿下背叛朝廷嗎?”
其實紅石並不討厭景清,觸碰他的心房的是景清的“以民為重”。他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敬重,盡管懷著審視和敵意,盡管他始終守著心裏的防線。
“嗬嗬,好官難求啊!剛才我問過主事,他說此人性格耿直,脾氣怪異。早前,他中過兩屆鄉試解元,卻不入京參加會試。”
朱棣不停的點頭,好像景清的怪誕行為很對他的胃口。
“為何?”道衍發現自己不甚了解朱棣。
“不知,怪人嘛。但至少可以看出,此人並非貪圖功名之輩。這種人你要和他交心,他才會為你所用。”
“嗯,”紅石點點頭,“如果殿下能收了他的心,這倒也好。現在燕王府遍布朝廷的密探,我們卻沒有人打入朝廷內部,在知己知彼這一點上,我們已經輸了一步。”
“說的是有道理,可是人心難測啊!”道衍堅持己見,“我們以為我們可以利用景清,說不定景清效忠於朝廷,我們反而被利用了。”
“雙方對壘,總是要冒點險。我再試探試探他。是鼠還是虎,都會露出尾巴的。”
.論攻心之計,紅石和道衍遠遠不如朱棣精明練達。
“誰是鼠?誰是虎啊?”徐妙錦走進廳堂,臉上的倦容已經一掃而光,
“妙錦,和姐姐聊完了?”朱棣心裏有了一個計策。
“哪聊得完,幾天幾夜也聊不完呢!”徐妙錦一屁股坐在凳子上,端起麵前的茶杯,也不管是誰的,就往嘴裏倒。
“喂,這杯茶是我喝的!”紅石伸手搶茶杯。
“我喝一口怎麽了!”徐妙錦含著茶口齒不清,眼中噴出怒火,好像她嘴裏的茶隨時都會成為她的武器。
“小丫頭,你也太不講究了吧?紅石喝過的茶你也喝?連老衲我都不會喝!”
道衍這一次沒有做一個和事佬。景清的事讓他心煩,看看年輕人鬥嘴也是一件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