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朱元璋也沒忘了對後世子孫的訓誡,頒布了《皇明祖訓》,嚴苛之至,令人心驚。
它相當於一部家法,若違反了家法會被踢出朱家家譜,以奸臣處置。
朱元璋盡心盡力為皇太孫朱允炆籌謀太平的江山,但他絕對不會料到放虎以自衛,實則引火燒其身。
一個遲暮的老人在兩個仆人的攙扶下徐徐走進軒轅寺。
老人須發全白,體力衰微,但他剛毅的神情,如炬的目光顯示出他唿風喚雨的威望和赫赫揚揚的光芒。
他身邊的仆人身形矯健,步態輕盈。
他們對老人的恭敬除了職責之外,還有赤誠。
他們不僅把老人當做主人,還把老人當做頭頂上的天。
這個老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盡管他為後世安排的滴水不漏,還是感覺日夜難安。
在感知了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間不多之後,他想最後一次聽聽上蒼的忠告。
朱元璋替朱允炆找了幾個能守住大明江山的人,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
這三人都是修為很深,威望極高的儒家大師。朱元璋認同治理天下需要仁政的觀點,因此選擇了三位儒家學派的堅定守護者。
他相信他們能在太平盛世輔佐朱允炆成為一個仁德的君王,同時,以忠孝節義為人生信條的儒者勢必會對帝王忠心耿耿,絕不會以下犯上,謀反作亂。
然而,朱元璋還必須考慮到戰亂。
在他一次又一次平定邊疆的過程中,大明王朝已經顯示出了越來越強大的實力,周邊外邦暫時不敢輕易冒犯大明。
可是,若他朱元璋不在了,外邦是否會欺負他的孫兒?何人能替他的孫兒平息動亂,安定局麵?
在戰爭中,這些儒學大家不會改變陳腐的書呆子氣,他們紙上談兵而不善實戰,朱元璋不能指望他們。
同時,“強枝弱幹”的驚天響雷也像噩夢一樣困擾著他,葉伯巨的奏章曆曆在目,洋洋灑灑的《奉詔陳言疏》言猶在耳,朱元璋關住了他的人,可是關不住他的話。
雖然他不肯當眾承認葉伯巨所提建議的合理性,但他比誰都清楚葉伯巨的話不無道理。大明現在的局勢正是葉伯巨所說的“強枝弱幹”。
在大明王朝版圖上,他能征善戰的兒子們包圍著他初出茅廬的孫子,夾輔王室,鎮攝四方。
這有利於大明對抗外邦,但也威脅到了未來的君主。
若他的兒子們不甘做枝葉,那麽他精心布局的藍圖將支離破碎。
朱允炆年僅二十一歲,年輕稚嫩,沒有閱曆,但這並不是朱元璋最擔心的。
他深知自賢不如知賢的道理。善用賢人則年老而不衰,智盡而不亂。
朱元璋為朱允炆甄選的輔政大臣的智慧會使朱允炆管理好這個國家。
他擔心的是朱允炆的心善仁慈,在他眼裏是孫子的心善仁慈不講究分寸。
仁善可以安民心,定天下,也可以被敵人當作武器。朱允炆的仁善使他不願意看不到身後那些虎視眈眈的眼睛。
或許他看到了,但終究覺得仁善可以感化一切邪惡。
朱元璋可以幫朱允炆選擇賢人,可以改善朱允炆所處的外部環境,可是他卻沒有辦法改變朱允炆的性情。
自從朱允炆十六歲被立為皇太孫以來,朱元璋便日日將他帶在身邊,上朝帶著,下朝帶著,進膳帶著,有時連就寢也帶著。
他不僅想將自己一生的經驗都傳授給朱允炆,還想讓群臣和藩王們對朱允炆產生一種信任,就像信任他一樣。
朱元璋以一個普通香客的身份來到軒轅寺,他既想表達自己的虔誠也想聽到真話——上天對他真正的啟示。
江山的穩定完全容不得半點差錯,他摒棄了皇宮中一大堆的占卜師和天師。
他們神秘兮兮卜算出來的命理無非是依據他的喜好和心情說出的陳詞濫調。
他們不敢說實話,或許根本沒有實話,一切都是他們審時度勢的論調。
朱元璋很明白他們的伎倆,不過他需要他們來平衡朝中的各方勢力,需要他們給他這個天子冠以更大的神威。
而有的時候,他也願意相信謊言。
軒轅寺的小和尚通報方丈後,寶通迎了出來。
看見朱元璋的打扮,他知道了自己該說什麽話:“施主,有什麽老衲可以幫您的?”
“我想求佛祖給我一點啟示。”
來來往往的香客手中端持的檀香散發出迷蒙的煙霧。
它們在朱元璋頭上盤旋,越升越高,越飛越遠,仿佛把朱元璋帶到了西方佛祖的跟前。
朱元璋閉上眼睛,雙手合十,默默祈求。
“好的,施主請隨我來。”
寶通把朱元璋和兩個侍衛引到了一間禪室。
禪室靜謐神聖,隔斷了外界的嘈雜紛擾,似乎一條與佛祖交流的神密通道出現在他們與佛主之間。
光芒萬丈的如來佛祖手掌向外,指尖朝地,這個手勢被稱作“與願印”。顧名思義,佛祖會給予眾生實現願望。
“施主想要什麽啟示?”寶通問道。
“我老了,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希望找到一個能照顧我孫兒的人。”朱元璋簡潔明了的迴答。
他從來沒有對任何人說過這樣直白的話,在這裏他不能隱晦和迂迴,盡管這種習慣已經深入他的骨髓。
寶通的臉上始終掛著同樣的表情,與佛祖的表情有異曲同工之妙,似乎在笑,又似乎不在笑,他很謙遜,但又絕不容褻瀆。
在一個帝王麵前,寶通從容自若,因為在神的光輝下,他不需要仰望任何人。
他拿出一桶簽,對朱元璋說道:“施主從中抽出一根,看看佛祖的啟示吧。”
朱元璋伸出手,迅速的從簽桶裏抽出一根簽。他不能權衡,不能猶豫,要靠他的本能。
他把簽遞給寶通,簽上寫著“第一百二十八簽”的字樣。
寶通拿出一本解簽書對照,然後嫻熟地從牆上一整排密密麻麻的小抽屜中抽出一格,從裏麵拿出一張對折的簽文。
它相當於一部家法,若違反了家法會被踢出朱家家譜,以奸臣處置。
朱元璋盡心盡力為皇太孫朱允炆籌謀太平的江山,但他絕對不會料到放虎以自衛,實則引火燒其身。
一個遲暮的老人在兩個仆人的攙扶下徐徐走進軒轅寺。
老人須發全白,體力衰微,但他剛毅的神情,如炬的目光顯示出他唿風喚雨的威望和赫赫揚揚的光芒。
他身邊的仆人身形矯健,步態輕盈。
他們對老人的恭敬除了職責之外,還有赤誠。
他們不僅把老人當做主人,還把老人當做頭頂上的天。
這個老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盡管他為後世安排的滴水不漏,還是感覺日夜難安。
在感知了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間不多之後,他想最後一次聽聽上蒼的忠告。
朱元璋替朱允炆找了幾個能守住大明江山的人,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
這三人都是修為很深,威望極高的儒家大師。朱元璋認同治理天下需要仁政的觀點,因此選擇了三位儒家學派的堅定守護者。
他相信他們能在太平盛世輔佐朱允炆成為一個仁德的君王,同時,以忠孝節義為人生信條的儒者勢必會對帝王忠心耿耿,絕不會以下犯上,謀反作亂。
然而,朱元璋還必須考慮到戰亂。
在他一次又一次平定邊疆的過程中,大明王朝已經顯示出了越來越強大的實力,周邊外邦暫時不敢輕易冒犯大明。
可是,若他朱元璋不在了,外邦是否會欺負他的孫兒?何人能替他的孫兒平息動亂,安定局麵?
在戰爭中,這些儒學大家不會改變陳腐的書呆子氣,他們紙上談兵而不善實戰,朱元璋不能指望他們。
同時,“強枝弱幹”的驚天響雷也像噩夢一樣困擾著他,葉伯巨的奏章曆曆在目,洋洋灑灑的《奉詔陳言疏》言猶在耳,朱元璋關住了他的人,可是關不住他的話。
雖然他不肯當眾承認葉伯巨所提建議的合理性,但他比誰都清楚葉伯巨的話不無道理。大明現在的局勢正是葉伯巨所說的“強枝弱幹”。
在大明王朝版圖上,他能征善戰的兒子們包圍著他初出茅廬的孫子,夾輔王室,鎮攝四方。
這有利於大明對抗外邦,但也威脅到了未來的君主。
若他的兒子們不甘做枝葉,那麽他精心布局的藍圖將支離破碎。
朱允炆年僅二十一歲,年輕稚嫩,沒有閱曆,但這並不是朱元璋最擔心的。
他深知自賢不如知賢的道理。善用賢人則年老而不衰,智盡而不亂。
朱元璋為朱允炆甄選的輔政大臣的智慧會使朱允炆管理好這個國家。
他擔心的是朱允炆的心善仁慈,在他眼裏是孫子的心善仁慈不講究分寸。
仁善可以安民心,定天下,也可以被敵人當作武器。朱允炆的仁善使他不願意看不到身後那些虎視眈眈的眼睛。
或許他看到了,但終究覺得仁善可以感化一切邪惡。
朱元璋可以幫朱允炆選擇賢人,可以改善朱允炆所處的外部環境,可是他卻沒有辦法改變朱允炆的性情。
自從朱允炆十六歲被立為皇太孫以來,朱元璋便日日將他帶在身邊,上朝帶著,下朝帶著,進膳帶著,有時連就寢也帶著。
他不僅想將自己一生的經驗都傳授給朱允炆,還想讓群臣和藩王們對朱允炆產生一種信任,就像信任他一樣。
朱元璋以一個普通香客的身份來到軒轅寺,他既想表達自己的虔誠也想聽到真話——上天對他真正的啟示。
江山的穩定完全容不得半點差錯,他摒棄了皇宮中一大堆的占卜師和天師。
他們神秘兮兮卜算出來的命理無非是依據他的喜好和心情說出的陳詞濫調。
他們不敢說實話,或許根本沒有實話,一切都是他們審時度勢的論調。
朱元璋很明白他們的伎倆,不過他需要他們來平衡朝中的各方勢力,需要他們給他這個天子冠以更大的神威。
而有的時候,他也願意相信謊言。
軒轅寺的小和尚通報方丈後,寶通迎了出來。
看見朱元璋的打扮,他知道了自己該說什麽話:“施主,有什麽老衲可以幫您的?”
“我想求佛祖給我一點啟示。”
來來往往的香客手中端持的檀香散發出迷蒙的煙霧。
它們在朱元璋頭上盤旋,越升越高,越飛越遠,仿佛把朱元璋帶到了西方佛祖的跟前。
朱元璋閉上眼睛,雙手合十,默默祈求。
“好的,施主請隨我來。”
寶通把朱元璋和兩個侍衛引到了一間禪室。
禪室靜謐神聖,隔斷了外界的嘈雜紛擾,似乎一條與佛祖交流的神密通道出現在他們與佛主之間。
光芒萬丈的如來佛祖手掌向外,指尖朝地,這個手勢被稱作“與願印”。顧名思義,佛祖會給予眾生實現願望。
“施主想要什麽啟示?”寶通問道。
“我老了,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希望找到一個能照顧我孫兒的人。”朱元璋簡潔明了的迴答。
他從來沒有對任何人說過這樣直白的話,在這裏他不能隱晦和迂迴,盡管這種習慣已經深入他的骨髓。
寶通的臉上始終掛著同樣的表情,與佛祖的表情有異曲同工之妙,似乎在笑,又似乎不在笑,他很謙遜,但又絕不容褻瀆。
在一個帝王麵前,寶通從容自若,因為在神的光輝下,他不需要仰望任何人。
他拿出一桶簽,對朱元璋說道:“施主從中抽出一根,看看佛祖的啟示吧。”
朱元璋伸出手,迅速的從簽桶裏抽出一根簽。他不能權衡,不能猶豫,要靠他的本能。
他把簽遞給寶通,簽上寫著“第一百二十八簽”的字樣。
寶通拿出一本解簽書對照,然後嫻熟地從牆上一整排密密麻麻的小抽屜中抽出一格,從裏麵拿出一張對折的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