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紅石。你不在,大師日日折磨我,老要我給他變什麽魔術。”
朱棣的臉上堆滿了笑,紅石相信他說的話至少有一部分是真話。
“嗬嗬,所以說距離產生美。我在的時候,要變魔術給大師看,大師總嫌我煩。我現在才知道他是這般想念我的魔術。”紅石笑道。
“天天看當然煩了,以後咱們定一個規矩,一個月表演一次。”道衍討好的給紅石沏了一杯茶。
“殿下,這些日子朝廷中有發生什麽事嗎?”紅石言歸正傳。
“嗯,藍玉越來越猖狂,我看父皇很頭疼。”朱棣搖著頭,有種不敢輕舉妄動的無奈。
他的父皇尚且忍耐著藍玉,他又有什麽資格暴跳如雷?
“藍玉不像話!自從他在太子出殯那天出手打了刺客,就把自己當成了皇上的救命恩人。當時小太監替皇上擋了一劍,親軍護衛也都在場,怎麽他一人獨攬功勞?”道衍忿忿不平。
“朝中老一輩的武將常遇春、鄧愈、李文忠、徐達等等都已相繼離世,父皇逐漸倚重藍玉,這滋長了他的狂妄。父皇本想封為他為梁國公,正因為他的肆意妄為,父皇故意將‘梁’換成‘涼’,警示他收斂傲氣,低調做人。”
“不過藍玉似乎完全沒有領會到父皇傳遞給他的信息,依舊我行我素。他這麽做是在步胡惟庸的後塵。”
朱棣把茶水中的一個水泡吹破。
“可是,皇上還不會動手。”紅石道,“藍玉在武將中獨大,北疆未平,皇上不會殺了藍玉。”
“朝中不是沒有將領,隻是父皇不用。”朱棣皺著眉頭,“右軍都督僉事宋晟文武雙全,隨父皇一起打下江山,經驗豐富,完全可以獨挑大梁。”
宋晟十幾歲的時候就隨父親宋朝開、兄長宋國興投奔了紅巾軍。他聰明絕倫,勇猛果敢,很得朱元璋的歡心。
洪武十七年,宋晟在討伐西番的戰役中立下戰功,晉升為右軍都督僉事,鎮守涼州。
洪武二十四年,宋晟又任總兵官率軍討伐哈密。他命令部下半夜趕路,在天亮之前包圍哈密城池並大聲擊鼓。城內的人被鼓聲嚇得魂飛魄散,不戰而降。
從此,宋晟在西域得到了一個“魔王”的稱號。外族人特別懼怕宋晟來襲,聽到宋晟的名號,就像看到死神一樣。
朱棣特別提到宋晟其實是因為他和宋晟之間有一層緊密的,不為人知的關係。
即使是道衍和紅石,在此之前都毫不知情。
這還得從宋晟的父親宋朝開說起。
元末,宋朝開隨朱元璋的紅巾軍征南闖北,立下赫赫戰功。到洪武時期,宋朝開被升為都指揮同知,鎮守安徽。
洪武十年,因吐蕃殘部搶劫烏斯藏貢使,朱元璋決定派軍剿滅吐蕃。他派出鄧愈任征西將軍,沐英任副將軍前去征討吐蕃反抗勢力。宋朝開也參加了這次征戰。
當部隊行至甘肅、青海和西藏的分界時,鄧愈和沐英決定兵分三路前進,深入吐蕃腹地,並且戰後在昆侖山匯合。
鄧愈和沐英各領一路兵馬,第三路兵馬由都指揮使胡桃帶領。宋朝開被分配到胡桃的麾下作戰。
十日之後,鄧愈和沐英的兵馬率先抵達昆侖山。他們率領的軍隊大捷,俘虜敵軍數萬人,繳獲牲畜二十萬匹。
胡桃姍姍來遲,狼狽至極,一萬餘部眾就隻剩下數十人,宋朝開不見了蹤影。
鄧愈作為這次出征的總將領,問責胡桃。胡桃將所有責任都推到宋朝開身上。
他說,宋朝開已經背叛明軍,貪圖吐蕃的賄賂,將明軍的軍事機密全部泄露給吐蕃,導致他們被吐蕃突襲,受到重創,死傷無數。
鄧愈半信半疑,他對宋朝開的為人也有一些了解,不敢相信大明對宋朝開恩重如山,宋朝開會做出如此不堪之事。
鄧愈又詢問了剩餘的那幾十人,他們口徑一致,說宋朝開叛變了。
鄧愈並沒有將此事上報朝廷,準備繼續調查。不料,鄧愈在班師迴朝的途中,突染惡疾。明軍到達壽春的時候,鄧愈與世長辭,此事隻好不了了之。
胡桃將宋朝開叛變一事上報朝廷後,朱元璋大怒,將宋家全族投入了大獄。
當時燕王朱棣十七歲,與他的兄弟們在老家安徽鳳陽鍛煉,了解民間疾苦。他認識了隨父親宋朝開鎮守安徽的宋晟。他與宋晟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當朱棣得知宋朝開叛變,宋家人被投入大獄後,他不相信這是事實。
朱棣雖然年齡尚輕,但他決心調查真相,為宋朝開平反,救出宋家人。
他先後找來了胡桃率領的軍隊存活下來的那幾十個人,將他們分開,單獨地一一詳加盤問,結果發現這些人彼此之間描述的事件經過一模一樣,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用詞都完全相同。
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總會有所不同。他們幾十個人的敘述怎麽可能如出一轍,好像是從同一個人的口中說出來的?
朱棣覺得這其中大有蹊蹺,他決定揭穿這背後的陰謀。
他請求朱元璋的同意,放宋晟出獄三天。朱棣答應朱元璋,在三天之內他定然將案件調查清楚,抓住真正的罪犯,否則請罪認罰。
因宋晟長得與他的父親宋朝開有幾分神似,身材也極其相像。朱棣讓宋晟扮成宋朝開的模樣,在半夜突襲這些兵士的兵營。
這些兵士在睡夢中被驚醒,突然看見宋朝開,以為厲鬼索命。驚慌失措之際,士兵們一五一十的交代他們為胡桃所逼,冤枉宋朝開的事實經過。
原來鄧愈、沐英和胡桃兵分三路之後,胡桃率領軍隊行進了一日,在夜晚紮營於一個石頭山。
此山頭沒有水源,因此宋朝開提出另辟其他地方紮營。胡桃堅決不同意,認為在山頭紮營,居高臨下,是最高的觀測點。
一旦敵方夜裏進犯,他們就能及時發現。而且在高處作戰的優勢不言而喻,易守難攻。山上石頭很多,可以作為武器從山上往山下滾,敵人若要進攻,難於登天。
至於水源,他認為軍隊攜帶的水源夠他們使用十天八天。而在十天八天之內,敵人豈有不被他們殲滅的道理?
可是萬萬沒想到,他們認為可以做為武器的石頭都已被風化,他們的箭又射不到山下這麽遠的距離。敵軍似乎知道他們沒有水源,按兵不動,守株待兔。
在山上呆了幾天,水源快斷之時,宋朝開帶頭衝下山與吐蕃作戰,英勇犧牲。其他士兵因為饑渴體乏,作戰力嚴重削弱,被吐蕃殲滅了十之八九。
胡桃害怕受到朝廷嚴懲,將所有的責任推給了死去的宋朝開,並囑咐剩餘的士兵要守口如瓶,否則性命難保。
宋朝開終於沉冤得雪,宋家人不但免去了牢獄之災,還獲得了朝廷賞賜的撫恤。
宋晟十分感激朱棣,從此便拜於朱棣門下。朱棣並沒有將兩人的關係公布於眾,而是將宋晟安插在朝中作為自己的眼線。
“宋晟?”紅石低語,他的手指輕輕的在桌上輪番點擊。
忽然他停住了,盯著朱棣和道衍問道:“你們說皇上想不想除掉藍玉?”
“當然想!”朱棣和道衍異口同聲。
“父皇想殺掉藍玉,不僅因為他的狂妄。太子武人集團掌握重兵,是皇太孫的巨大威脅。父皇年事已高,他會盡快為允炆鏟除障礙,鋪平道路。”朱棣道。
“嗯,殿下說的對。皇上遲早會對藍玉動手。紅石,你是不是有什麽主意?快說!”道衍迫不及待,好像一刻都不想讓藍玉多活。
“我們的障礙是誰?”紅石又問。
“當然是秦王和晉王。”道衍不假思索道。
朱棣眨了一下眼睛,眼光落在桌麵上。
有些事即使再顯而易見也不會輕易從他的嘴裏說出來。
“還有朝中的武將。”紅石的大鼻子俏皮的皺了一下,“皇上覺得他們是喉中刺,我們覺得他們是攔路虎。皇上想除掉的人,我們也想除掉。我們必須和皇上合作。”
“合作?”道衍的假發套驚悚地移了位。
“皇上在等待時機動手,我們就為他製造一個時機。首先是藍玉!”紅石咧開了嘴,好像煮熟的鴨子就在眼前。
“怎麽製造?”道衍扶了扶他以為歪斜的假發套。
“宋晟和太子妃。”紅石道。
圍坐在圓桌旁的三人都向前微微傾斜,將他們的心靠得更近,擰成一股繩,不管各自懷揣的目的大相徑庭,繩的另一端都是同一個獵物。
奉天殿內,大臣們垂首而立,恭敬的聆聽著朱元璋細數一件又一件發生在大明王朝各個角落的瑣事。
這些瑣事像蜜蜂的嗡嗡聲一樣,每日在他們身邊環繞。
盡管大部分與他們沒有多少關係,他們還是得了然於胸。
誰知道這些瑣事會不會變成大事?變成了大事會不會亡國?亡了國,他們還有沒有機會站在這裏聆聽瑣事?
朱棣的臉上堆滿了笑,紅石相信他說的話至少有一部分是真話。
“嗬嗬,所以說距離產生美。我在的時候,要變魔術給大師看,大師總嫌我煩。我現在才知道他是這般想念我的魔術。”紅石笑道。
“天天看當然煩了,以後咱們定一個規矩,一個月表演一次。”道衍討好的給紅石沏了一杯茶。
“殿下,這些日子朝廷中有發生什麽事嗎?”紅石言歸正傳。
“嗯,藍玉越來越猖狂,我看父皇很頭疼。”朱棣搖著頭,有種不敢輕舉妄動的無奈。
他的父皇尚且忍耐著藍玉,他又有什麽資格暴跳如雷?
“藍玉不像話!自從他在太子出殯那天出手打了刺客,就把自己當成了皇上的救命恩人。當時小太監替皇上擋了一劍,親軍護衛也都在場,怎麽他一人獨攬功勞?”道衍忿忿不平。
“朝中老一輩的武將常遇春、鄧愈、李文忠、徐達等等都已相繼離世,父皇逐漸倚重藍玉,這滋長了他的狂妄。父皇本想封為他為梁國公,正因為他的肆意妄為,父皇故意將‘梁’換成‘涼’,警示他收斂傲氣,低調做人。”
“不過藍玉似乎完全沒有領會到父皇傳遞給他的信息,依舊我行我素。他這麽做是在步胡惟庸的後塵。”
朱棣把茶水中的一個水泡吹破。
“可是,皇上還不會動手。”紅石道,“藍玉在武將中獨大,北疆未平,皇上不會殺了藍玉。”
“朝中不是沒有將領,隻是父皇不用。”朱棣皺著眉頭,“右軍都督僉事宋晟文武雙全,隨父皇一起打下江山,經驗豐富,完全可以獨挑大梁。”
宋晟十幾歲的時候就隨父親宋朝開、兄長宋國興投奔了紅巾軍。他聰明絕倫,勇猛果敢,很得朱元璋的歡心。
洪武十七年,宋晟在討伐西番的戰役中立下戰功,晉升為右軍都督僉事,鎮守涼州。
洪武二十四年,宋晟又任總兵官率軍討伐哈密。他命令部下半夜趕路,在天亮之前包圍哈密城池並大聲擊鼓。城內的人被鼓聲嚇得魂飛魄散,不戰而降。
從此,宋晟在西域得到了一個“魔王”的稱號。外族人特別懼怕宋晟來襲,聽到宋晟的名號,就像看到死神一樣。
朱棣特別提到宋晟其實是因為他和宋晟之間有一層緊密的,不為人知的關係。
即使是道衍和紅石,在此之前都毫不知情。
這還得從宋晟的父親宋朝開說起。
元末,宋朝開隨朱元璋的紅巾軍征南闖北,立下赫赫戰功。到洪武時期,宋朝開被升為都指揮同知,鎮守安徽。
洪武十年,因吐蕃殘部搶劫烏斯藏貢使,朱元璋決定派軍剿滅吐蕃。他派出鄧愈任征西將軍,沐英任副將軍前去征討吐蕃反抗勢力。宋朝開也參加了這次征戰。
當部隊行至甘肅、青海和西藏的分界時,鄧愈和沐英決定兵分三路前進,深入吐蕃腹地,並且戰後在昆侖山匯合。
鄧愈和沐英各領一路兵馬,第三路兵馬由都指揮使胡桃帶領。宋朝開被分配到胡桃的麾下作戰。
十日之後,鄧愈和沐英的兵馬率先抵達昆侖山。他們率領的軍隊大捷,俘虜敵軍數萬人,繳獲牲畜二十萬匹。
胡桃姍姍來遲,狼狽至極,一萬餘部眾就隻剩下數十人,宋朝開不見了蹤影。
鄧愈作為這次出征的總將領,問責胡桃。胡桃將所有責任都推到宋朝開身上。
他說,宋朝開已經背叛明軍,貪圖吐蕃的賄賂,將明軍的軍事機密全部泄露給吐蕃,導致他們被吐蕃突襲,受到重創,死傷無數。
鄧愈半信半疑,他對宋朝開的為人也有一些了解,不敢相信大明對宋朝開恩重如山,宋朝開會做出如此不堪之事。
鄧愈又詢問了剩餘的那幾十人,他們口徑一致,說宋朝開叛變了。
鄧愈並沒有將此事上報朝廷,準備繼續調查。不料,鄧愈在班師迴朝的途中,突染惡疾。明軍到達壽春的時候,鄧愈與世長辭,此事隻好不了了之。
胡桃將宋朝開叛變一事上報朝廷後,朱元璋大怒,將宋家全族投入了大獄。
當時燕王朱棣十七歲,與他的兄弟們在老家安徽鳳陽鍛煉,了解民間疾苦。他認識了隨父親宋朝開鎮守安徽的宋晟。他與宋晟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當朱棣得知宋朝開叛變,宋家人被投入大獄後,他不相信這是事實。
朱棣雖然年齡尚輕,但他決心調查真相,為宋朝開平反,救出宋家人。
他先後找來了胡桃率領的軍隊存活下來的那幾十個人,將他們分開,單獨地一一詳加盤問,結果發現這些人彼此之間描述的事件經過一模一樣,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用詞都完全相同。
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總會有所不同。他們幾十個人的敘述怎麽可能如出一轍,好像是從同一個人的口中說出來的?
朱棣覺得這其中大有蹊蹺,他決定揭穿這背後的陰謀。
他請求朱元璋的同意,放宋晟出獄三天。朱棣答應朱元璋,在三天之內他定然將案件調查清楚,抓住真正的罪犯,否則請罪認罰。
因宋晟長得與他的父親宋朝開有幾分神似,身材也極其相像。朱棣讓宋晟扮成宋朝開的模樣,在半夜突襲這些兵士的兵營。
這些兵士在睡夢中被驚醒,突然看見宋朝開,以為厲鬼索命。驚慌失措之際,士兵們一五一十的交代他們為胡桃所逼,冤枉宋朝開的事實經過。
原來鄧愈、沐英和胡桃兵分三路之後,胡桃率領軍隊行進了一日,在夜晚紮營於一個石頭山。
此山頭沒有水源,因此宋朝開提出另辟其他地方紮營。胡桃堅決不同意,認為在山頭紮營,居高臨下,是最高的觀測點。
一旦敵方夜裏進犯,他們就能及時發現。而且在高處作戰的優勢不言而喻,易守難攻。山上石頭很多,可以作為武器從山上往山下滾,敵人若要進攻,難於登天。
至於水源,他認為軍隊攜帶的水源夠他們使用十天八天。而在十天八天之內,敵人豈有不被他們殲滅的道理?
可是萬萬沒想到,他們認為可以做為武器的石頭都已被風化,他們的箭又射不到山下這麽遠的距離。敵軍似乎知道他們沒有水源,按兵不動,守株待兔。
在山上呆了幾天,水源快斷之時,宋朝開帶頭衝下山與吐蕃作戰,英勇犧牲。其他士兵因為饑渴體乏,作戰力嚴重削弱,被吐蕃殲滅了十之八九。
胡桃害怕受到朝廷嚴懲,將所有的責任推給了死去的宋朝開,並囑咐剩餘的士兵要守口如瓶,否則性命難保。
宋朝開終於沉冤得雪,宋家人不但免去了牢獄之災,還獲得了朝廷賞賜的撫恤。
宋晟十分感激朱棣,從此便拜於朱棣門下。朱棣並沒有將兩人的關係公布於眾,而是將宋晟安插在朝中作為自己的眼線。
“宋晟?”紅石低語,他的手指輕輕的在桌上輪番點擊。
忽然他停住了,盯著朱棣和道衍問道:“你們說皇上想不想除掉藍玉?”
“當然想!”朱棣和道衍異口同聲。
“父皇想殺掉藍玉,不僅因為他的狂妄。太子武人集團掌握重兵,是皇太孫的巨大威脅。父皇年事已高,他會盡快為允炆鏟除障礙,鋪平道路。”朱棣道。
“嗯,殿下說的對。皇上遲早會對藍玉動手。紅石,你是不是有什麽主意?快說!”道衍迫不及待,好像一刻都不想讓藍玉多活。
“我們的障礙是誰?”紅石又問。
“當然是秦王和晉王。”道衍不假思索道。
朱棣眨了一下眼睛,眼光落在桌麵上。
有些事即使再顯而易見也不會輕易從他的嘴裏說出來。
“還有朝中的武將。”紅石的大鼻子俏皮的皺了一下,“皇上覺得他們是喉中刺,我們覺得他們是攔路虎。皇上想除掉的人,我們也想除掉。我們必須和皇上合作。”
“合作?”道衍的假發套驚悚地移了位。
“皇上在等待時機動手,我們就為他製造一個時機。首先是藍玉!”紅石咧開了嘴,好像煮熟的鴨子就在眼前。
“怎麽製造?”道衍扶了扶他以為歪斜的假發套。
“宋晟和太子妃。”紅石道。
圍坐在圓桌旁的三人都向前微微傾斜,將他們的心靠得更近,擰成一股繩,不管各自懷揣的目的大相徑庭,繩的另一端都是同一個獵物。
奉天殿內,大臣們垂首而立,恭敬的聆聽著朱元璋細數一件又一件發生在大明王朝各個角落的瑣事。
這些瑣事像蜜蜂的嗡嗡聲一樣,每日在他們身邊環繞。
盡管大部分與他們沒有多少關係,他們還是得了然於胸。
誰知道這些瑣事會不會變成大事?變成了大事會不會亡國?亡了國,他們還有沒有機會站在這裏聆聽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