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我一點也沒有聽說,宮裏的大臣口風真是嚴。”寶通露出從未有過的驚慌。
“和胡惟庸案有關,大家都不敢提起。”石頭說道。
寶通點了點頭,將一隻手搭在了石頭的肩膀上,既想給他一點依靠,也想看一看這隻肩膀能承擔多少。
“法師,我沒事。事已至此,我隻能盡全力去救我的爹娘,不能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傷心上。”
石頭抿了一下嘴唇,轉瞬之間便即產生了一絲恐懼,他怕自己的信念維持不了多久。
“好小子,你長大了。你把你所知道的都告訴我,我也會盡全力救你的爹娘。自從上次馬皇後出殯,我為葬禮安排法事後,我和朝廷裏的人走近了許多,我會托他們幫忙。要是不行,我就親自去求皇上,雖然我在他眼裏或許連一個太監的分量都不如。”
“大師……”石頭眼裏泛著淚光,兩顆淚珠掛在長長的睫毛上,像是春枝上的雨露。
看到石頭的信之後,朱棣立即騎上自己最快的馬,連夜趕往應天府。
他對石頭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感,好像他們認識了很長時間。
相對於道衍而言,石頭與他年齡相仿,更能走進他的心裏。
此次北伐石頭小試牛刀,展現了無人可比的才華。朱棣相信石頭以後一定會成為自己最得力的幹將和像親兄弟一樣的朋友。
他的親兄弟遇到了難處,他有什麽理由袖手旁觀?
朱棣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勸說父皇,但他想到了太子朱標。
他和朱標感情很好,甚至好過他的同母兄弟朱橚。
對朱橚好,隻是因為朱棣覺得有義務照顧他的弟弟,而朱標卻是可以和他真心溝通和交流的知己。
太子朱標欣賞燕王才智過人,燕王朱棣敬重太子寬容仁厚。
朱棣深知父皇對太子十分器重,對他的建議自然會再三思量。
李善長被牽連進胡惟庸案的時候,不僅是馬皇後,太子也向父皇求了情。
晉王北伐失敗而歸,兵馬損失慘重,而後自暴自棄,還是太子向父皇求情,晉王才幸免於被流放。
東宮的宮殿素樸莊嚴,沒有金雕玉砌,沒有珠圍翠擁。
為數不多的奴才和奴婢各自奔忙。他們顯然沒有狗仗人勢的神氣,盡心盡力的維護著太子高貴的品格。
朱棣在一個謙卑恭敬的奴才引導下來到了正殿。
這個奴才沒有吆喝其他婢女,親自動作麻利地給朱棣沏好了一壺大紅袍。
沸水的熱氣和大龍袍的香氣爭相從茶嘴口往外冒,引誘來客饞涎欲滴。
朱棣揮揮手,示意奴才退下。
盡管十分信任大哥,朱棣還是不安起來,他想一個人靜一靜。
他心不在焉地給自己斟了一杯茶,往嘴邊送。
“哎喲!”
茶水毫不客氣地燙得他呲牙咧嘴,他心煩意亂地把茶杯放下,用手托著腮幫陷入沉思。
他該怎麽和大哥解釋他如此關心李善長的案子?
不能讓別人發現石頭和他的關係,一來是為了保護石頭,二來也是為了保護他自己。
更重要的是不能讓父皇知道他來求過大哥。
大哥或許會相信他隨便找的一個理由,父皇絕不會信任他。
“四弟,你怎麽來了?”朱標走入殿內,滿臉驚喜。
他攤開雙手,直到碰到朱棣的胳膊,緊緊握住:“我太高興了!你去北平這些年來,我總想著我們兄弟能見上一麵,像以前一樣下象棋,賽賽馬,那真是人間的樂事!”
朱標的熱情和笑容增加了朱棣的信心,他丟開還沒準備好的說辭,打算見招拆招。
“大哥,我一直想迴應天,想來見你。可是我剛到藩地這幾年,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了。我還太稚嫩,還不能服眾。我格局也太小,不知道如何將事情處理的更加完善。”
“嗯,四弟才華出眾,機敏過人,很快就能適應自己的位置。我聽父皇說,所有藩地當中,就數四弟管理的北平最是安定。”
“父皇真這麽說?”朱棣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總覺得自己和父皇之間隔著好幾座山。
自從他到北平之後,父皇從未對他有過一言半語,就好像沒有他這個皇子一樣。
“當然父皇很看重你,一直以你為傲。”朱標對朱棣不吝鼓勵。
他對三弟朱h的事反省了很長時間,認為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大哥的職責,不夠關心弟弟,沒有鼓勵他們,尤其是對分封在外的藩王,導致他們產生了被家人拋棄的感覺,因而才會誤入歧途。
朱棣大喜過望,同時又開始隱隱擔憂。
既然父皇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對他疑神疑鬼,他還要不要替李家求情,這有可能破壞他和父皇好不容易維係的關係。
“四弟,你到京師來是否有事?”朱標問道,一邊給朱棣斟了一杯茶。
“我,沒事,隻是處理一些瑣事,最主要的是來看看父皇和兄弟姐妹。”
“哎,父皇又老了許多。”朱標黯然傷神。
“怎麽?最近出了很多事嗎?”朱棣從側麵探聽。
“胡惟庸案一直沒完,牽連的人已經被抓了四五萬,還在繼續審查。”
“四五萬?當年我負責此案,追查了一萬多人,怎麽還有這麽多人都與此案有幹係?”
“唉,父皇覺得有關係就是有關係,其實有些根本沒有真憑實據。就連李太師也……”
朱標露出愧疚之色,當年他和母妃一同向父皇求情,幫助李太師渡過難關。
可是,現在沒有母妃的幫助,他隻能束手無策。
“大哥,李太師也被牽連?他不是告老還鄉了嗎?”
“他的家仆告發了他,還有信國公,他偏偏要去和信國公借兵。最糟的是欽天監也在此時插上一腳,說是星象之變,要降罪於一個大臣,才能解大明之憂。”
朱標站起身來,在殿中踱步,談及李善長的境況令他急火攻心。
朱棣暗自欣喜,看來朱標對李善長的感情也很深。
“哎!”朱標不停地搖頭,“父皇已經下令處死李太師,連同他夫人子女,還有弟弟李誠意,侄兒李佑等全家七十餘人。”
朱棣一聽,倒吸了一口冷氣。
李家牽連人數如此之多,看來父皇對李家是下了必殺的決心,恐怕無論誰去說情都無濟於事了。
一股酸楚湧上他的心頭,此刻他沒有想著自己來此是為了石頭求情。他動了真情,把那些對太子的察言觀色,旁敲側擊全部被拋諸腦後。
“兒時李太師教授了我們帝王之道,禮樂之教,還有民間稼穡之事。俗話說恩師如父,如今我們卻得眼睜睜地看著他被處死!”
“四弟,我想你也是和我一樣心痛至極吧?”
“嗯,大哥,我兒時特別調皮,時常作弄李太師,他不但不生氣,還教了很多我們做人的道理。長大以後,我最初幾次上戰場,都是李太師給我出謀劃策,我才能凱旋而歸。”
“李太師是看著我們長大的。父皇忙碌,母後總是讓李太師教導我們的衣食住行,為人做派。李太師對我們恩重如山啊!”
“大哥,你說我們有沒有什麽辦法救李太師?”
“很難,”朱標搖搖頭,“以前母後在的時候,父皇還能聽母後的。現在沒有人能勸得動他。”
“大哥,父皇也許也會聽聽你的意見。上次三哥北伐迴來不是也是你去說情了,他才不至於被流放嗎?”
“四弟,我已經去求過父皇了,他都沒容得我說完全部的話。父皇總覺得我處事過於柔弱,尤其是對臣子。三弟的事不一樣。畢竟我們都有血緣關係,父皇其實也不忍心流放三弟。”
“而且,三弟北伐失敗,那是能力和經驗的問題。而李太師犯的是謀反罪。你也知道,曆朝曆代謀犯罪都是最重的罪,須當株連九族。如果我等皇子犯了此罪,也是必死無疑。”
“大哥,李太師若真的有謀反之意,罪不容誅。但他如果沒有謀反之心,是小人從中挑撥離間呢?”
“你可有證據?”朱標麵露驚喜之色,他停下慌亂的步子,一動不動望著朱棣。
“我……我沒有證據。但我覺得他的家奴可能有問題,一個小小的家奴如何有這般膽量?”
“李太師在朝堂上也是這般為自己辯解。他說一定是有人要加害於他,指使或者逼迫他的家奴誣告他。可是父皇不相信他。”
“家奴叛變,李監副雪上添霜,他們是否都是同一個幕後黑手所為?說不定信國公也……”
“噓!無真憑實據,不可妄言!”朱標趕緊走到殿外,四下張望。
“四弟,你以後說話可要當心。”
朱棣知道朱標指的是錦衣衛無孔不入。他的修為實在太淺,連禍從口出都不能謹記。
“知道了,大哥,我不會了。現在還有什麽辦法可以救李太師?找迴李家的那個家奴有沒有用?”
“我覺得沒有用。不管那個家奴翻不翻供,父皇都不會再相信他了。你想想,一個家奴本來就人輕言微,他若出爾反爾,否認了之前的供狀,那麽他就是一個謾辭嘩說之人,誰還會再相信他的話?”
朱標輕敲腦袋,厭惡在關鍵時刻他總是像朽木一樣無能。
“和胡惟庸案有關,大家都不敢提起。”石頭說道。
寶通點了點頭,將一隻手搭在了石頭的肩膀上,既想給他一點依靠,也想看一看這隻肩膀能承擔多少。
“法師,我沒事。事已至此,我隻能盡全力去救我的爹娘,不能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傷心上。”
石頭抿了一下嘴唇,轉瞬之間便即產生了一絲恐懼,他怕自己的信念維持不了多久。
“好小子,你長大了。你把你所知道的都告訴我,我也會盡全力救你的爹娘。自從上次馬皇後出殯,我為葬禮安排法事後,我和朝廷裏的人走近了許多,我會托他們幫忙。要是不行,我就親自去求皇上,雖然我在他眼裏或許連一個太監的分量都不如。”
“大師……”石頭眼裏泛著淚光,兩顆淚珠掛在長長的睫毛上,像是春枝上的雨露。
看到石頭的信之後,朱棣立即騎上自己最快的馬,連夜趕往應天府。
他對石頭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感,好像他們認識了很長時間。
相對於道衍而言,石頭與他年齡相仿,更能走進他的心裏。
此次北伐石頭小試牛刀,展現了無人可比的才華。朱棣相信石頭以後一定會成為自己最得力的幹將和像親兄弟一樣的朋友。
他的親兄弟遇到了難處,他有什麽理由袖手旁觀?
朱棣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勸說父皇,但他想到了太子朱標。
他和朱標感情很好,甚至好過他的同母兄弟朱橚。
對朱橚好,隻是因為朱棣覺得有義務照顧他的弟弟,而朱標卻是可以和他真心溝通和交流的知己。
太子朱標欣賞燕王才智過人,燕王朱棣敬重太子寬容仁厚。
朱棣深知父皇對太子十分器重,對他的建議自然會再三思量。
李善長被牽連進胡惟庸案的時候,不僅是馬皇後,太子也向父皇求了情。
晉王北伐失敗而歸,兵馬損失慘重,而後自暴自棄,還是太子向父皇求情,晉王才幸免於被流放。
東宮的宮殿素樸莊嚴,沒有金雕玉砌,沒有珠圍翠擁。
為數不多的奴才和奴婢各自奔忙。他們顯然沒有狗仗人勢的神氣,盡心盡力的維護著太子高貴的品格。
朱棣在一個謙卑恭敬的奴才引導下來到了正殿。
這個奴才沒有吆喝其他婢女,親自動作麻利地給朱棣沏好了一壺大紅袍。
沸水的熱氣和大龍袍的香氣爭相從茶嘴口往外冒,引誘來客饞涎欲滴。
朱棣揮揮手,示意奴才退下。
盡管十分信任大哥,朱棣還是不安起來,他想一個人靜一靜。
他心不在焉地給自己斟了一杯茶,往嘴邊送。
“哎喲!”
茶水毫不客氣地燙得他呲牙咧嘴,他心煩意亂地把茶杯放下,用手托著腮幫陷入沉思。
他該怎麽和大哥解釋他如此關心李善長的案子?
不能讓別人發現石頭和他的關係,一來是為了保護石頭,二來也是為了保護他自己。
更重要的是不能讓父皇知道他來求過大哥。
大哥或許會相信他隨便找的一個理由,父皇絕不會信任他。
“四弟,你怎麽來了?”朱標走入殿內,滿臉驚喜。
他攤開雙手,直到碰到朱棣的胳膊,緊緊握住:“我太高興了!你去北平這些年來,我總想著我們兄弟能見上一麵,像以前一樣下象棋,賽賽馬,那真是人間的樂事!”
朱標的熱情和笑容增加了朱棣的信心,他丟開還沒準備好的說辭,打算見招拆招。
“大哥,我一直想迴應天,想來見你。可是我剛到藩地這幾年,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了。我還太稚嫩,還不能服眾。我格局也太小,不知道如何將事情處理的更加完善。”
“嗯,四弟才華出眾,機敏過人,很快就能適應自己的位置。我聽父皇說,所有藩地當中,就數四弟管理的北平最是安定。”
“父皇真這麽說?”朱棣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總覺得自己和父皇之間隔著好幾座山。
自從他到北平之後,父皇從未對他有過一言半語,就好像沒有他這個皇子一樣。
“當然父皇很看重你,一直以你為傲。”朱標對朱棣不吝鼓勵。
他對三弟朱h的事反省了很長時間,認為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大哥的職責,不夠關心弟弟,沒有鼓勵他們,尤其是對分封在外的藩王,導致他們產生了被家人拋棄的感覺,因而才會誤入歧途。
朱棣大喜過望,同時又開始隱隱擔憂。
既然父皇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對他疑神疑鬼,他還要不要替李家求情,這有可能破壞他和父皇好不容易維係的關係。
“四弟,你到京師來是否有事?”朱標問道,一邊給朱棣斟了一杯茶。
“我,沒事,隻是處理一些瑣事,最主要的是來看看父皇和兄弟姐妹。”
“哎,父皇又老了許多。”朱標黯然傷神。
“怎麽?最近出了很多事嗎?”朱棣從側麵探聽。
“胡惟庸案一直沒完,牽連的人已經被抓了四五萬,還在繼續審查。”
“四五萬?當年我負責此案,追查了一萬多人,怎麽還有這麽多人都與此案有幹係?”
“唉,父皇覺得有關係就是有關係,其實有些根本沒有真憑實據。就連李太師也……”
朱標露出愧疚之色,當年他和母妃一同向父皇求情,幫助李太師渡過難關。
可是,現在沒有母妃的幫助,他隻能束手無策。
“大哥,李太師也被牽連?他不是告老還鄉了嗎?”
“他的家仆告發了他,還有信國公,他偏偏要去和信國公借兵。最糟的是欽天監也在此時插上一腳,說是星象之變,要降罪於一個大臣,才能解大明之憂。”
朱標站起身來,在殿中踱步,談及李善長的境況令他急火攻心。
朱棣暗自欣喜,看來朱標對李善長的感情也很深。
“哎!”朱標不停地搖頭,“父皇已經下令處死李太師,連同他夫人子女,還有弟弟李誠意,侄兒李佑等全家七十餘人。”
朱棣一聽,倒吸了一口冷氣。
李家牽連人數如此之多,看來父皇對李家是下了必殺的決心,恐怕無論誰去說情都無濟於事了。
一股酸楚湧上他的心頭,此刻他沒有想著自己來此是為了石頭求情。他動了真情,把那些對太子的察言觀色,旁敲側擊全部被拋諸腦後。
“兒時李太師教授了我們帝王之道,禮樂之教,還有民間稼穡之事。俗話說恩師如父,如今我們卻得眼睜睜地看著他被處死!”
“四弟,我想你也是和我一樣心痛至極吧?”
“嗯,大哥,我兒時特別調皮,時常作弄李太師,他不但不生氣,還教了很多我們做人的道理。長大以後,我最初幾次上戰場,都是李太師給我出謀劃策,我才能凱旋而歸。”
“李太師是看著我們長大的。父皇忙碌,母後總是讓李太師教導我們的衣食住行,為人做派。李太師對我們恩重如山啊!”
“大哥,你說我們有沒有什麽辦法救李太師?”
“很難,”朱標搖搖頭,“以前母後在的時候,父皇還能聽母後的。現在沒有人能勸得動他。”
“大哥,父皇也許也會聽聽你的意見。上次三哥北伐迴來不是也是你去說情了,他才不至於被流放嗎?”
“四弟,我已經去求過父皇了,他都沒容得我說完全部的話。父皇總覺得我處事過於柔弱,尤其是對臣子。三弟的事不一樣。畢竟我們都有血緣關係,父皇其實也不忍心流放三弟。”
“而且,三弟北伐失敗,那是能力和經驗的問題。而李太師犯的是謀反罪。你也知道,曆朝曆代謀犯罪都是最重的罪,須當株連九族。如果我等皇子犯了此罪,也是必死無疑。”
“大哥,李太師若真的有謀反之意,罪不容誅。但他如果沒有謀反之心,是小人從中挑撥離間呢?”
“你可有證據?”朱標麵露驚喜之色,他停下慌亂的步子,一動不動望著朱棣。
“我……我沒有證據。但我覺得他的家奴可能有問題,一個小小的家奴如何有這般膽量?”
“李太師在朝堂上也是這般為自己辯解。他說一定是有人要加害於他,指使或者逼迫他的家奴誣告他。可是父皇不相信他。”
“家奴叛變,李監副雪上添霜,他們是否都是同一個幕後黑手所為?說不定信國公也……”
“噓!無真憑實據,不可妄言!”朱標趕緊走到殿外,四下張望。
“四弟,你以後說話可要當心。”
朱棣知道朱標指的是錦衣衛無孔不入。他的修為實在太淺,連禍從口出都不能謹記。
“知道了,大哥,我不會了。現在還有什麽辦法可以救李太師?找迴李家的那個家奴有沒有用?”
“我覺得沒有用。不管那個家奴翻不翻供,父皇都不會再相信他了。你想想,一個家奴本來就人輕言微,他若出爾反爾,否認了之前的供狀,那麽他就是一個謾辭嘩說之人,誰還會再相信他的話?”
朱標輕敲腦袋,厭惡在關鍵時刻他總是像朽木一樣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