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
周易哲學深度解析西遊記 作者:ai重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七律·周易哲思析〈西遊〉第五十一迴》
心猿妙計屢空施,水火無功困煉魔。
易理陰陽藏妙諦,西遊故事蘊玄波。
千般變化難如願,萬種機緣待琢磨。
世事無常皆有定,真經路上曆蹉跎。
詮釋
《七律·周易哲思析〈西遊〉第五十一迴》詮釋
“心猿妙計屢空施,水火無功困煉魔”,描述了孫悟空盡管使出了眾多計策,水火之法也未能奏效,妖魔難以降伏。
“易理陰陽藏妙諦,西遊故事蘊玄波”,指出周易哲學中的陰陽道理蘊含在其中,《西遊記》的故事也有著深邃的內涵。
“千般變化難如願,萬種機緣待琢磨”,說明即使有諸多變化手段,也未必都能如願,各種機緣還需仔細思考領悟。
“世事無常皆有定,真經路上曆蹉跎”,表達了世間事物變化無常但又有其必然規律,在求取真經的道路上經曆了諸多挫折。
整首詩通過周易哲學的視角,深入剖析了《西遊記》第 51 迴中所展現的情節與哲理,體現了取經之路上的艱難與智慧的探索。
一、《周易哲學視角下對第 51 迴的深度剖析:心猿千般計與水火煉魔之困》
在《西遊記》的第 51 迴中,“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這一情節展現了深刻的哲學意蘊,通過周易哲學的視角,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道理。
周易哲學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它以陰陽變化為基礎,探討了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和人類的處世之道。在這一迴中,孫悟空所代表的心猿,以及水火元素的運用,都與周易哲學有著緊密的聯係。
心猿,即孫悟空,在這一迴中展現出了他的機智與勇敢,但卻遭遇了挫折。這體現了周易哲學中“變易”的概念。世間萬物皆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沒有什麽是永恆不變的。孫悟空的千般計雖然巧妙,但在麵對強大的妖魔時,也會遇到困難和阻礙。這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能過於依賴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要認識到變化的不可預測性,隨時做好應對變化的準備。
同時,水火元素在這一迴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與火是兩種相互對立的力量,但在煉魔的過程中卻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這反映了周易哲學中“陰陽對立”的思想。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製約,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陽也沒有陰。水火雖然相克,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的相克關係並不能直接解決問題。這提醒我們,在看待事物時,不能僅僅從單一的角度去分析,而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理解事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此外,孫悟空在與妖魔的鬥爭中,也體現了周易哲學中“自強不息”的精神。盡管遭遇了挫折,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不斷地嚐試新的方法,努力克服困難。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們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時,要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不斷努力奮鬥,不被困難所打倒。
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第 51 迴還揭示了“因果報應”的道理。孫悟空等人在取經途中所遭遇的種種磨難,都是有其前因後果的。這提醒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明白每一個行為都會產生相應的後果。隻有秉持正義,遵循道德規範,才能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煩。
在這一迴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和諧”的重要性。孫悟空與豬八戒、沙僧等師兄弟之間的合作與配合,是他們能夠戰勝妖魔的關鍵因素之一。周易哲學強調天地萬物的和諧統一,隻有在和諧的環境中,事物才能得以順利發展。這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注重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共同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總之,通過周易哲學的深度解析,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西遊記》第 51 迴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這一迴不僅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更是一部蘊含著智慧的哲學著作。它讓我們在欣賞文學之美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到寶貴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幫助我們更好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二、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麵對《西遊》第五十一迴的深度解析:
天人合一思想
《周易》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在《西遊》第五十一迴中,孫悟空等神仙鬼怪的能力與自然元素緊密相連,如孫悟空的金箍棒可隨心變化,與自然之道契合,體現了對自然力量的運用和順應,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種體現,暗示著人物的修行與自然規律的一致性。
對立統一觀念
《周易》提出陰陽對立統一的觀點,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 。在本迴中,孫悟空的積極進攻與兕大王的防守應對形成鮮明對比,孫悟空的剛猛與兕大王的以柔克剛展現了陰陽的對立。而雙方的爭鬥又推動了故事發展,體現了對立中的統一。此外,火德星君與水德星君的水火之力,也是陰陽對立統一的表現,二者相互製約、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自然的平衡.
物極必反理念
《周易》中“亢龍有悔”體現了物極必反的觀念 。孫悟空本領高強,但在麵對兕大王時,多次使用武力和智謀卻未能取勝,這暗示了即使強大如孫悟空,過度依賴自身力量也會有局限性,當力量達到極致卻無法解決問題時,便會出現相反的結果,促使其尋求其他解決方法,如向天宮求助,這體現了物極必反後對新途徑的探索.
德行修養的重要性
《周易》重視德行,強調“君子以厚德載物” 。在本迴中,眾神麵對兵器被收的困境,並未氣急敗壞,而是保持了一定的涵養和風度,這體現了一種德行修養。孫悟空在求助過程中對玉帝態度的轉變,也從側麵反映了其在德行修養上的成長,懂得了尊重和禮儀,暗示著德行的提升是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周易中對德行的重視相唿應.
三、詳細介紹經典梗概,經典典故,經典情節,主題思想,中心思想,指導思想,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促進作用,社會進步啟發,文學教育啟示,揭示天地人三才之道奧秘偈子
經典梗概
《西遊記》主要講述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保護唐僧由東土大唐去西天取經,沿途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迴真經,師徒四人修成正果的故事. 第五十一迴中,孫悟空等遭遇兕大王,兵器被其法寶收走,孫悟空先後請來托塔李天王父子、火德星君、水德星君等助戰,均未取勝,最後隻能去求如來佛祖幫忙.
《〈西遊記〉的周易哲學深度剖析》
《西遊記》這部經典之作,以其奇幻的情節和深刻的寓意,吸引了無數讀者的目光。其中,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保護唐僧由東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更是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在這漫長而充滿挑戰的旅途中,師徒四人曆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成功取迴真經,實現了自我的升華與修行。
在故事的第五十一迴中,孫悟空等遭遇了兕大王這一強大的對手。兕大王憑借其法寶,將孫悟空等人的兵器一一收走,使他們陷入了困境。麵對這一艱難局麵,孫悟空沒有絲毫退縮,他先後請來托塔李天王父子、火德星君、水德星君等助戰,但都未能取得勝利。在一次次的挫折與失敗麵前,孫悟空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意誌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種困境與挑戰,恰如周易哲學中所強調的陰陽變化與無常。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就如同孫悟空等人遭遇兕大王一樣。然而,正是這些困難和挫折,塑造了我們的性格,考驗了我們的意誌,讓我們在不斷的磨礪中成長與進步。
托塔李天王父子、火德星君、水德星君等助戰者的出現,也反映了周易哲學中“萬物相生相克”的道理。在麵對強大的敵人時,我們需要借助各種力量來共同應對,隻有團結協作,才能戰勝困難。而孫悟空最終選擇去求如來佛祖幫忙,更是體現了周易哲學中對“道”的追求與敬畏。
在周易哲學中,“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法則,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孫悟空在經曆了種種磨難後,終於明白了“道”的重要性,他明白了隻有遵循“道”的指引,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如來佛祖作為“道”的象征,他的出現為孫悟空等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他們在迷茫中找到了希望。
《西遊記》中的這一情節,深刻地反映了周易哲學的思想內涵。它告訴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但隻要我們保持堅定的信念,遵循“道”的指引,團結一心,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時,它也讓我們明白,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追求功名利祿,而在於不斷地自我超越和修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此外,周易哲學還強調了變化與平衡的重要性。在故事中,孫悟空等人的經曆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他們在一次次的挑戰中不斷成長,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以適應不同的情況。而這種變化的過程,也是為了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同時,周易哲學中的“陰陽”觀念也在《西遊記》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孫悟空的勇敢與智慧,豬八戒的貪婪與懶惰,沙僧的忠誠與樸實,唐僧的慈悲與堅定,這些性格特點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體係。而這種“陰陽”的對立與統一,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讓我們在欣賞故事的同時,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總的來說,用周易哲學來深度解析《西遊記》,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部經典之作的內涵和意義。它不僅是一部充滿奇幻色彩的冒險故事,更是一部蘊含著深刻哲理的人生之書。通過對《西遊記》的解讀,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經典典故
本迴中無明確的傳統典故,但從整體來看,《西遊記》包含了如“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諸多經典典故,這些典故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廣泛引用和再創作。
經典情節
孫悟空與兕大王交戰,兵器被收後,各方神仙前來助陣,卻都因兕大王的圈子法寶而敗北,孫悟空無奈四處搬救兵,展現了其麵對困境時的不屈不撓和機智應變,也體現了天庭眾神的能力與局限,情節緊張有趣,充滿奇幻色彩.
主題思想
成長與修行:唐僧師徒在取經途中不斷麵對困難和挑戰,通過這些經曆實現了自身的成長和修行,體現了佛教中通過苦難磨練達到精神升華的理念。
反抗與秩序:孫悟空前期的反抗精神與後期被馴化後對秩序的維護形成對比,反映了個體與社會秩序之間的矛盾與融合。
善惡有報:書中的妖怪無論多麽強大,最終都會因惡行受到懲罰,而唐僧師徒的善良和堅持則得到迴報,傳達了善惡分明、因果報應的思想。
中心思想
以取經為主線,通過奇幻的故事和豐富的人物形象,展現了追求真理、不畏艱難、堅守正義等價值觀,強調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時也對人性、社會現象等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指導思想
佛教思想:如慈悲為懷、因果報應、修行解脫等,引導人們通過自我約束和修行,達到心靈的淨化和精神的解脫。
道家思想:強調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等觀念,如孫悟空的七十二變等神通,體現了對自然之力的運用和與自然的融合。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倫理、君臣父子等秩序,唐僧師徒之間的師徒關係以及對取經事業的忠誠,體現了儒家的道德規範和社會責任。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神話傳說: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豐富的神話傳說,如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等,為本作品增添了奇幻色彩和文化底蘊.
哲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哲學思想,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學藝術:其獨特的文學藝術風格,如豐富的想象力、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精彩的故事情節安排等,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了借鑒和範例。
促進作用
文化交流: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西遊記》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民族凝聚力: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藝術創新:其奇幻的故事和豐富的想象力為影視、動漫、遊戲等藝術形式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創新。
社會進步啟發
勇於創新:孫悟空的形象鼓勵人們勇於突破傳統,敢於創新,不斷探索未知的領域。
團隊合作:唐僧師徒四人的團隊協作精神啟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要注重團隊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實現目標。
社會責任:唐僧師徒肩負著取經的使命,體現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提醒人們要關注社會、服務社會,為實現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學教育啟示
培養想象力:作品中奇幻的故事情節和神奇的法術等元素,能夠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其優美的語言、生動的描寫和豐富的詞匯,為讀者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範例,有助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塑造價值觀:通過對人物形象和故事的解讀,引導讀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勇敢、善良、正義、堅持等品質。
揭示天地人三才之道奧秘偈子
《易傳·說卦傳》中提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這一偈子揭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奧秘. 天的陰陽之道體現了宇宙的運行規律和自然現象的變化;地的柔剛之道反映了大地的承載和孕育萬物的特性;人的仁義之道則強調了人類社會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等人物的行為和經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三才之道,如孫悟空的剛猛與兕大王的柔克剛相對應,展現了天地之道的相互作用,同時孫悟空在取經過程中逐漸學會遵循仁義之道,體現了對人道的修行和領悟.
四、《西遊記》的第 51 迴中,“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原文與白話文
原文
話說齊天大聖,空著手敗了陣,來坐於金兜山後,撲梭梭兩眼滴淚,叫道:“師父啊!指望和你:佛恩有德有和融,同幼同生意莫窮。同住同修同解脫,同慈同念顯靈功。同緣同相心真契,同見同知道轉通。豈料如今無主杖,空拳赤腳怎興隆!”大聖淒慘多時,心中暗想道:“那妖精認得我。我記得他在陣上誇獎道:‘真個是鬧天宮之類!’這等啊,決不是凡間怪物,定然是天上兇星。想因思凡下界,又不知是那裏降下來魔頭,且須上界去查勘查勘。”
行者這才是以心問心,自張自主,急翻身縱起祥雲,直至南天門外,忽抬頭見廣目天王,當麵迎著長揖道:“大聖何往?”行者道:“有事要見玉帝,你在此何幹?”廣目道:“今日輪該巡視南天門。”說未了,又見那馬趙溫關四大元帥作禮道:“大聖,失迎,請待茶。”行者道:“有事哩。”遂辭了廣目並四元帥,徑入南天門裏,直至靈霄殿外,果又見張道陵、葛仙翁、許旌陽、丘弘濟四天師並南鬥六司、北鬥七元都在殿前迎著行者,一齊起手道:“大聖如何到此?”又問:“保唐僧之功完否?”行者道:“早哩早哩!路遙魔廣,才有一半之功,見如今阻住在金兜山金皘洞。有一個兕怪,把唐師父拿於洞裏,是老孫尋上門與他交戰一場,那廝的神通廣大,把老孫的金箍棒搶去了,因此難縛魔王。疑是上界那個兇星思凡下界,又不知是那裏降來的魔頭,老孫因此來尋尋玉帝,問他個鉗束不嚴。”許旌陽笑道:“這猴頭還是如此放刁!”行者道:“不是放刁,我老孫一生是這口兒緊些,才尋的著個頭兒。”張道陵道:“不消多說,隻與他傳報便了。”
行者道:“多謝多謝!”當時四天師傳奏靈霄,引見玉陛。行者朝上唱個大喏道:“老官兒,累你累你!我老孫保護唐僧往西天取經,一路兇多吉少,也不消說。於今來在金山兜山金山兜洞,有一兕怪,把唐僧拿在洞裏,不知是要蒸要煮要曬。是老孫尋上他門,與他交戰,那怪卻就有些認得老孫,卓是神通廣大,把老孫的金箍棒搶去,因此難縛妖魔。疑是上天兇星思凡下界,為此老孫特來啟奏,伏乞天尊垂慈洞鑒,降旨查勘兇星,發兵收剿妖魔,老孫不勝戰栗屏營之至!”卻又打個深躬道:“以聞。”旁有葛仙翁笑道:“猴子是何前倨後恭?”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後恭,老孫於今是沒棒弄了。”
彼時玉皇天尊聞奏,即忙降旨可韓司知道:“既如悟空所奏,可隨查諸天星鬥,各宿神王,有無思凡下界,隨即複奏施行以聞。”可韓丈人真君領旨,當時即同大聖去查。先查了四天門門上神王官吏;次查了三微垣垣中大小群真;又查了雷霆官將陶張辛鄧,苟畢龐劉;最後才查三十三天,天天自在;又查二十八宿:東七宿角亢氏房參尾箕,西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南七宿,北七宿,宿宿安寧;又查了太陽太陰,水火木金土七政;羅睺計都當孛四餘。滿天星鬥,並無思凡下界。行者道:“既是如此,我老孫也不消上那靈霄寶殿,打攪玉皇大帝,深為不便。你自迴旨去罷,我隻在此等你迴話便了。”那可韓丈人真君依命 。
孫行者等候良久,作詩紀興曰:“風清雲霽樂升平,神靜星明顯瑞禎。河漢安寧天地泰,五方八極偃戈旌。”
那可韓司丈人真君,曆曆查勘,迴奏玉帝道:“滿天星宿不少,各方神將皆存,並無思凡下界者。”玉帝聞奏:“著孫悟空挑選幾員天將,下界擒魔去也。”四大天師奉旨意,即出靈霄寶殿,對行者道:“大聖啊,玉帝寬恩,言天宮無神思凡,著你挑選幾員天將擒魔去哩。”行者低頭暗想道:“天上將不如老孫者多,勝似老孫者少。想我鬧天宮時,玉帝遣十萬天兵,布天羅地網,更不曾有一將敢與我比手。向後來,調了小聖二郎,方是我的對手。如今那怪物手段又強似老孫,卻怎麽得能彀取勝?”許旌陽道:“此一時,彼一時,大不同也。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違了旨意?但憑高見,選用天將,勿得遲疑誤事。”
行者道:“既然如此,深感上恩。果是不好違旨。一則老孫又不可空走這遭,煩旌陽轉奏玉帝,隻教托塔李天王與哪吒太子,他還有幾件降妖兵器,且下界與那怪見一仗,以看如何。果若能擒得他,是老孫之幸;若不能,那時再作區處。”
真個那天師啟奏了玉帝,玉帝即令李天王父子,率領眾部天兵,與行者助力。那天王即奉旨來會行者,行者又對天師道:“蒙玉帝遣差天王,謝謝不盡。還有一事,再煩轉達:但得兩個雷公使用,等天王戰鬥之時,教雷公在雲端裏下個雷捎,照頂門上錠死那妖魔,深為良計也。”天師笑道:“好!好!好!”天師又奏玉帝,傳旨教九天府下點鄧化、張蕃二雷公,與天王合力縛妖救難。遂與天王、孫大聖徑下南天門外。
頃刻而到,行者道:“此山便是金兜山,山中間乃是金皘洞。列位商議,卻教那個先去索戰?”天王停下雲頭,紮住天兵在於山南坡下,道:“大聖素知小兒哪吒,曾降九十六洞妖魔,善能變化,隨身有降妖兵器,須教他先去出陣。”行者道:“既如此,等老孫引太子去來。”那太子抖擻雄威,與大聖跳在高山,徑至洞口,但見那洞門緊閉,崖下無精。行者上前高叫:“潑魔!快開門!還我師父來也!”
那洞裏把門的小妖看見,急報道:“大王,孫行者領著一個小童男,在門前叫戰哩。”那魔王道:“這猴子鐵棒被我奪了,空手難爭,想是請得救兵來也。”叫:“取兵器!”魔王綽槍在手,走到門外觀看,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壯。真個是:玉麵嬌容如滿月,朱唇方口露銀牙。眼光掣電睛珠暴,額闊凝霞發髻髽。繡帶舞風飛彩焰,錦袍映日放金花。環絛灼灼攀心鏡,寶甲輝輝襯戰靴。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魔王笑道:“你是李天王第三個孩兒,名喚做哪吒太子,卻如何到我這門前唿喝?”太子道:“因你這潑魔作亂,困害東土聖僧,奉玉帝金旨,特來拿你!”魔王大怒道:“你想是孫悟空請來的。我就是那聖僧的魔頭哩!量你這小兒曹有何武藝,敢出浪言!不要走!吃吾一槍!”這太子使斬妖劍,劈手相迎。他兩個搭上手,卻才賭鬥,那大聖急轉山坡,叫:“雷公何在?快早去,著妖魔下個雷捎,助太子降伏來也!”鄧張二公,即踏雲光,正欲下手,隻見那太子使出法來,將身一變,變作三頭六臂,手持六般兵器,望妖魔砍來,那魔王也變作三頭六臂,三柄長槍抵住。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將六般兵器拋將起去,是那六般兵器?卻是砍妖劍、斬妖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火輪兒,大叫一聲“變!”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千變萬,都是一般兵器,如驟雨冰雹,紛紛密密,望妖魔打將去。那魔王公然不懼,一隻手取出那白森森的圈子來,望空拋起,叫聲“著!”唿喇的一下,把六般兵器套將下來,慌得那哪吒太子赤手逃生,魔王得勝而迴。
鄧張二雷公,在空中暗笑道:“早是我先看頭勢,不曾放了雷捎,假若被他套將去,卻怎麽迴見天尊?”二公按落雲頭,與太子來山南坡下對李天王道:“妖魔果神通廣大!”悟空在旁笑道:“那廝神通也隻如此,爭奈那個圈子利害。不知是甚麽寶貝,丟起來善套諸物。”哪吒恨道:“這大聖甚不成人!我等折兵敗陣,十分煩惱,都隻為你,你反喜笑何也!”行者道:“你說煩惱,終然我老孫不煩惱?我如今沒計奈何,哭不得,所以隻得笑也。”天王道:“似此怎生結果?”行者道:“憑你等再怎計較,隻是圈子套不去的,就可拿住他了。”天王道:“套不去者,惟水火最利。常言道,水火無情。”行者聞言道:“說得有理!你且穩坐在此,待老孫再上天走走來。”鄧、張二公道:“又去做甚的?”行者道:“老孫這去,不消啟奏玉帝,隻到南天門裏上彤華宮,請熒惑火德星君來此放火,燒那怪物一場,或者連那圈子燒做灰燼,捉住妖魔。一則取兵器還汝等歸天,二則可解脫吾師之難。”
悟空又駕筋鬥雲,這次來到北天門外。見到水德星君,他立刻查點四海五湖、八河四瀆、三江九派並各處龍王俱遣退。又命令黃河水伯神王一起去助功,水伯自衣袖中取出一個白玉盂兒,這一盂,就是整個黃河之水,水伯將盂兒望黃河舀了半盂,跟大聖至金山,向南坡下見了天王、太子、雷公、火德,商量了一下,來到洞口,叫聲“妖怪開門!”。門一開,水伯將白玉盂向裏一傾,那妖見是水來,撒了長槍,即忙取出圈子,撐住二門。這好水,真是:一勺之多,果然不測。蓋唯神功運化,利萬物而流漲百川。隻聽得那潺潺聲振穀,又見那滔滔勢漫天。雄威響若雷奔走,猛湧波如雪卷顛。千丈波高漫路道,萬層濤激泛山岩。冷冷如漱玉,滾滾似鳴弦。觸石滄滄噴碎玉,迴湍渺渺漩窩圓。低低凹凹隨流蕩,滿澗平溝上下連。悟空一件心慌了,水漫四野,淹了民田,卻未曾灌在他的洞裏,怎麽辦?可是水伯隻會放水,卻不會收水。悟空無奈,隻能來到洞前廝打,打得那個精彩,喜得個李天王厲聲喝采,火德星鼓掌誇稱。那兩個雷公與哪吒太子,帥眾神跳到跟前,都要來相助。這壁廂群妖搖旗擂鼓,舞劍輪刀一齊護。悟空將毫毛拔下一把,望空撒起,叫“變!”即變做三五十個小猴,一擁上前,把那妖纏住,抱腿的抱腿,扯腰的扯腰,抓眼的抓眼,撏毛的撏毛。那怪物慌了,急把圈子拿將出來。天王等見他弄出圈套,撥轉雲頭,走上高峰逃陣。那妖把圈子往上拋起,唿喇的一聲,把那三五十個毫毛變的小猴,收為本相,套入洞中,得了勝,領兵閉門.
白話文
孫悟空空手打了敗仗後,坐在金兜山後落淚,感歎沒了金箍棒難以保護唐僧。他覺得那妖精厲害非凡,定是天上兇星思凡下界,於是決定去天上查探.
到了南天門外,孫悟空見到廣目天王等人,隨後進入靈霄殿外,向玉帝奏明情況,請求查勘是否有兇星思凡下界為妖。玉帝即命可韓丈人真君同大聖去查,結果滿天星鬥並無思凡下界者。玉帝便讓孫悟空挑選天將下界擒魔,孫悟空請托塔李天王父子及鄧化、張蕃二雷公相助.
眾人來到金兜山金皘洞前,哪吒率先出陣與兕大王交戰,他使出三頭六臂及各種兵器攻擊兕大王,兕大王也變出三頭六臂抵擋,並拋出白森森的圈子,收走了哪吒的兵器,哪吒赤手逃生.
孫悟空又去請熒惑火德星君來放火,想燒那怪物及圈子,不料圈子又套走了火德星君的火龍、火馬等火器。之後他又找來黃河水伯,水伯用白玉盂舀來半盂黃河水,倒向洞口,兕大王卻用圈子擋住,水未灌進洞裏,還淹了民田,孫悟空無奈再次與妖怪廝打,他變出三五十個小猴纏住妖怪,卻又被妖怪用圈子收走了小猴.
五、西遊記第51迴原文與白話文的賞析
原文與白話文對照
孫悟空戰敗思對策:原文中,孫悟空空著手敗陣後,坐在金兜山後落淚,稱沒了金箍棒難以降妖,又想起兕怪認得他,懷疑是天上兇星思凡下界,於是決定去天庭查探. 白話文可表述為:孫悟空打了敗仗,沒了兵器,心裏很難過,但他沒有灰心,而是仔細思考兕怪的來曆,打算去天上找找線索,看是不是有神仙下凡來搗亂。
上天庭查訪無果:原文裏,孫悟空到了天庭,見到諸多天將和天師,說明情況後,可韓丈人真君隨他查遍滿天星鬥,並無兇星思凡下界. 白話文可譯為:孫悟空到了天庭,見到了很多熟人,經過一番仔細查找,卻沒有發現有神仙私自下凡變成兕怪。
搬救兵再鬥兕怪:原文講玉帝讓孫悟空挑選天將擒魔,他選了托塔李天王父子及鄧化、張蕃二雷公下界。哪吒與兕怪交戰,使出渾身解數仍不敵,兵器被兕怪的圈子套走. 白話文可理解為:玉帝給了孫悟空調兵的權力,他請來了李天王父子和雷公幫忙。哪吒與兕怪打得激烈,但兕怪太厲害,用圈子收走了哪吒的兵器,大家又一次失敗了。
賞析
人物刻畫:此迴中孫悟空的形象鮮明,他在戰敗後先是傷心,隨後迅速振作,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展現出堅韌和機智。如他去天庭查訪、搬救兵等行為,都體現了他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情節設置:情節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孫悟空先是戰敗,接著上天庭搬救兵,然而救兵也未能取勝,兕怪的強大和圈子的厲害讓故事充滿懸念,吸引讀者繼續閱讀。
主題呈現:從孫悟空降妖的過程,可看出麵對困難需借助集體力量,但即使有諸多幫手,也未必能輕易成功,啟示人們在麵對強大的對手和困難時,要不斷探索、嚐試新的方法,堅持不懈地去克服。
六、用不同詞牌名來解析一首詩詞:
《清平樂·解析》
詩風婉約,如夢令中尋。
水調歌頭思無盡,青玉案前情蘊。
浣溪沙裏徘徊,菩薩蠻中感懷。
千秋歲引心潮湧,鷓鴣天裏意難猜。
待續
心猿妙計屢空施,水火無功困煉魔。
易理陰陽藏妙諦,西遊故事蘊玄波。
千般變化難如願,萬種機緣待琢磨。
世事無常皆有定,真經路上曆蹉跎。
詮釋
《七律·周易哲思析〈西遊〉第五十一迴》詮釋
“心猿妙計屢空施,水火無功困煉魔”,描述了孫悟空盡管使出了眾多計策,水火之法也未能奏效,妖魔難以降伏。
“易理陰陽藏妙諦,西遊故事蘊玄波”,指出周易哲學中的陰陽道理蘊含在其中,《西遊記》的故事也有著深邃的內涵。
“千般變化難如願,萬種機緣待琢磨”,說明即使有諸多變化手段,也未必都能如願,各種機緣還需仔細思考領悟。
“世事無常皆有定,真經路上曆蹉跎”,表達了世間事物變化無常但又有其必然規律,在求取真經的道路上經曆了諸多挫折。
整首詩通過周易哲學的視角,深入剖析了《西遊記》第 51 迴中所展現的情節與哲理,體現了取經之路上的艱難與智慧的探索。
一、《周易哲學視角下對第 51 迴的深度剖析:心猿千般計與水火煉魔之困》
在《西遊記》的第 51 迴中,“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這一情節展現了深刻的哲學意蘊,通過周易哲學的視角,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道理。
周易哲學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它以陰陽變化為基礎,探討了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和人類的處世之道。在這一迴中,孫悟空所代表的心猿,以及水火元素的運用,都與周易哲學有著緊密的聯係。
心猿,即孫悟空,在這一迴中展現出了他的機智與勇敢,但卻遭遇了挫折。這體現了周易哲學中“變易”的概念。世間萬物皆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沒有什麽是永恆不變的。孫悟空的千般計雖然巧妙,但在麵對強大的妖魔時,也會遇到困難和阻礙。這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能過於依賴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要認識到變化的不可預測性,隨時做好應對變化的準備。
同時,水火元素在這一迴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與火是兩種相互對立的力量,但在煉魔的過程中卻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這反映了周易哲學中“陰陽對立”的思想。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製約,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陽也沒有陰。水火雖然相克,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的相克關係並不能直接解決問題。這提醒我們,在看待事物時,不能僅僅從單一的角度去分析,而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理解事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此外,孫悟空在與妖魔的鬥爭中,也體現了周易哲學中“自強不息”的精神。盡管遭遇了挫折,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不斷地嚐試新的方法,努力克服困難。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們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時,要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不斷努力奮鬥,不被困難所打倒。
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第 51 迴還揭示了“因果報應”的道理。孫悟空等人在取經途中所遭遇的種種磨難,都是有其前因後果的。這提醒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明白每一個行為都會產生相應的後果。隻有秉持正義,遵循道德規範,才能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煩。
在這一迴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和諧”的重要性。孫悟空與豬八戒、沙僧等師兄弟之間的合作與配合,是他們能夠戰勝妖魔的關鍵因素之一。周易哲學強調天地萬物的和諧統一,隻有在和諧的環境中,事物才能得以順利發展。這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注重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共同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總之,通過周易哲學的深度解析,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西遊記》第 51 迴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這一迴不僅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更是一部蘊含著智慧的哲學著作。它讓我們在欣賞文學之美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到寶貴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幫助我們更好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二、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麵對《西遊》第五十一迴的深度解析:
天人合一思想
《周易》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在《西遊》第五十一迴中,孫悟空等神仙鬼怪的能力與自然元素緊密相連,如孫悟空的金箍棒可隨心變化,與自然之道契合,體現了對自然力量的運用和順應,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種體現,暗示著人物的修行與自然規律的一致性。
對立統一觀念
《周易》提出陰陽對立統一的觀點,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 。在本迴中,孫悟空的積極進攻與兕大王的防守應對形成鮮明對比,孫悟空的剛猛與兕大王的以柔克剛展現了陰陽的對立。而雙方的爭鬥又推動了故事發展,體現了對立中的統一。此外,火德星君與水德星君的水火之力,也是陰陽對立統一的表現,二者相互製約、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自然的平衡.
物極必反理念
《周易》中“亢龍有悔”體現了物極必反的觀念 。孫悟空本領高強,但在麵對兕大王時,多次使用武力和智謀卻未能取勝,這暗示了即使強大如孫悟空,過度依賴自身力量也會有局限性,當力量達到極致卻無法解決問題時,便會出現相反的結果,促使其尋求其他解決方法,如向天宮求助,這體現了物極必反後對新途徑的探索.
德行修養的重要性
《周易》重視德行,強調“君子以厚德載物” 。在本迴中,眾神麵對兵器被收的困境,並未氣急敗壞,而是保持了一定的涵養和風度,這體現了一種德行修養。孫悟空在求助過程中對玉帝態度的轉變,也從側麵反映了其在德行修養上的成長,懂得了尊重和禮儀,暗示著德行的提升是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周易中對德行的重視相唿應.
三、詳細介紹經典梗概,經典典故,經典情節,主題思想,中心思想,指導思想,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促進作用,社會進步啟發,文學教育啟示,揭示天地人三才之道奧秘偈子
經典梗概
《西遊記》主要講述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保護唐僧由東土大唐去西天取經,沿途曆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迴真經,師徒四人修成正果的故事. 第五十一迴中,孫悟空等遭遇兕大王,兵器被其法寶收走,孫悟空先後請來托塔李天王父子、火德星君、水德星君等助戰,均未取勝,最後隻能去求如來佛祖幫忙.
《〈西遊記〉的周易哲學深度剖析》
《西遊記》這部經典之作,以其奇幻的情節和深刻的寓意,吸引了無數讀者的目光。其中,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保護唐僧由東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更是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在這漫長而充滿挑戰的旅途中,師徒四人曆經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成功取迴真經,實現了自我的升華與修行。
在故事的第五十一迴中,孫悟空等遭遇了兕大王這一強大的對手。兕大王憑借其法寶,將孫悟空等人的兵器一一收走,使他們陷入了困境。麵對這一艱難局麵,孫悟空沒有絲毫退縮,他先後請來托塔李天王父子、火德星君、水德星君等助戰,但都未能取得勝利。在一次次的挫折與失敗麵前,孫悟空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意誌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種困境與挑戰,恰如周易哲學中所強調的陰陽變化與無常。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就如同孫悟空等人遭遇兕大王一樣。然而,正是這些困難和挫折,塑造了我們的性格,考驗了我們的意誌,讓我們在不斷的磨礪中成長與進步。
托塔李天王父子、火德星君、水德星君等助戰者的出現,也反映了周易哲學中“萬物相生相克”的道理。在麵對強大的敵人時,我們需要借助各種力量來共同應對,隻有團結協作,才能戰勝困難。而孫悟空最終選擇去求如來佛祖幫忙,更是體現了周易哲學中對“道”的追求與敬畏。
在周易哲學中,“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法則,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孫悟空在經曆了種種磨難後,終於明白了“道”的重要性,他明白了隻有遵循“道”的指引,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如來佛祖作為“道”的象征,他的出現為孫悟空等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他們在迷茫中找到了希望。
《西遊記》中的這一情節,深刻地反映了周易哲學的思想內涵。它告訴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但隻要我們保持堅定的信念,遵循“道”的指引,團結一心,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時,它也讓我們明白,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追求功名利祿,而在於不斷地自我超越和修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此外,周易哲學還強調了變化與平衡的重要性。在故事中,孫悟空等人的經曆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他們在一次次的挑戰中不斷成長,不斷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以適應不同的情況。而這種變化的過程,也是為了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同時,周易哲學中的“陰陽”觀念也在《西遊記》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孫悟空的勇敢與智慧,豬八戒的貪婪與懶惰,沙僧的忠誠與樸實,唐僧的慈悲與堅定,這些性格特點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體係。而這種“陰陽”的對立與統一,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讓我們在欣賞故事的同時,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總的來說,用周易哲學來深度解析《西遊記》,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部經典之作的內涵和意義。它不僅是一部充滿奇幻色彩的冒險故事,更是一部蘊含著深刻哲理的人生之書。通過對《西遊記》的解讀,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經典典故
本迴中無明確的傳統典故,但從整體來看,《西遊記》包含了如“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諸多經典典故,這些典故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廣泛引用和再創作。
經典情節
孫悟空與兕大王交戰,兵器被收後,各方神仙前來助陣,卻都因兕大王的圈子法寶而敗北,孫悟空無奈四處搬救兵,展現了其麵對困境時的不屈不撓和機智應變,也體現了天庭眾神的能力與局限,情節緊張有趣,充滿奇幻色彩.
主題思想
成長與修行:唐僧師徒在取經途中不斷麵對困難和挑戰,通過這些經曆實現了自身的成長和修行,體現了佛教中通過苦難磨練達到精神升華的理念。
反抗與秩序:孫悟空前期的反抗精神與後期被馴化後對秩序的維護形成對比,反映了個體與社會秩序之間的矛盾與融合。
善惡有報:書中的妖怪無論多麽強大,最終都會因惡行受到懲罰,而唐僧師徒的善良和堅持則得到迴報,傳達了善惡分明、因果報應的思想。
中心思想
以取經為主線,通過奇幻的故事和豐富的人物形象,展現了追求真理、不畏艱難、堅守正義等價值觀,強調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時也對人性、社會現象等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指導思想
佛教思想:如慈悲為懷、因果報應、修行解脫等,引導人們通過自我約束和修行,達到心靈的淨化和精神的解脫。
道家思想:強調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等觀念,如孫悟空的七十二變等神通,體現了對自然之力的運用和與自然的融合。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倫理、君臣父子等秩序,唐僧師徒之間的師徒關係以及對取經事業的忠誠,體現了儒家的道德規範和社會責任。
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神話傳說: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豐富的神話傳說,如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等,為本作品增添了奇幻色彩和文化底蘊.
哲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哲學思想,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價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學藝術:其獨特的文學藝術風格,如豐富的想象力、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精彩的故事情節安排等,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了借鑒和範例。
促進作用
文化交流: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西遊記》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民族凝聚力: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藝術創新:其奇幻的故事和豐富的想象力為影視、動漫、遊戲等藝術形式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創新。
社會進步啟發
勇於創新:孫悟空的形象鼓勵人們勇於突破傳統,敢於創新,不斷探索未知的領域。
團隊合作:唐僧師徒四人的團隊協作精神啟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要注重團隊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實現目標。
社會責任:唐僧師徒肩負著取經的使命,體現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提醒人們要關注社會、服務社會,為實現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學教育啟示
培養想象力:作品中奇幻的故事情節和神奇的法術等元素,能夠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其優美的語言、生動的描寫和豐富的詞匯,為讀者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範例,有助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塑造價值觀:通過對人物形象和故事的解讀,引導讀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如勇敢、善良、正義、堅持等品質。
揭示天地人三才之道奧秘偈子
《易傳·說卦傳》中提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這一偈子揭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奧秘. 天的陰陽之道體現了宇宙的運行規律和自然現象的變化;地的柔剛之道反映了大地的承載和孕育萬物的特性;人的仁義之道則強調了人類社會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等人物的行為和經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三才之道,如孫悟空的剛猛與兕大王的柔克剛相對應,展現了天地之道的相互作用,同時孫悟空在取經過程中逐漸學會遵循仁義之道,體現了對人道的修行和領悟.
四、《西遊記》的第 51 迴中,“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原文與白話文
原文
話說齊天大聖,空著手敗了陣,來坐於金兜山後,撲梭梭兩眼滴淚,叫道:“師父啊!指望和你:佛恩有德有和融,同幼同生意莫窮。同住同修同解脫,同慈同念顯靈功。同緣同相心真契,同見同知道轉通。豈料如今無主杖,空拳赤腳怎興隆!”大聖淒慘多時,心中暗想道:“那妖精認得我。我記得他在陣上誇獎道:‘真個是鬧天宮之類!’這等啊,決不是凡間怪物,定然是天上兇星。想因思凡下界,又不知是那裏降下來魔頭,且須上界去查勘查勘。”
行者這才是以心問心,自張自主,急翻身縱起祥雲,直至南天門外,忽抬頭見廣目天王,當麵迎著長揖道:“大聖何往?”行者道:“有事要見玉帝,你在此何幹?”廣目道:“今日輪該巡視南天門。”說未了,又見那馬趙溫關四大元帥作禮道:“大聖,失迎,請待茶。”行者道:“有事哩。”遂辭了廣目並四元帥,徑入南天門裏,直至靈霄殿外,果又見張道陵、葛仙翁、許旌陽、丘弘濟四天師並南鬥六司、北鬥七元都在殿前迎著行者,一齊起手道:“大聖如何到此?”又問:“保唐僧之功完否?”行者道:“早哩早哩!路遙魔廣,才有一半之功,見如今阻住在金兜山金皘洞。有一個兕怪,把唐師父拿於洞裏,是老孫尋上門與他交戰一場,那廝的神通廣大,把老孫的金箍棒搶去了,因此難縛魔王。疑是上界那個兇星思凡下界,又不知是那裏降來的魔頭,老孫因此來尋尋玉帝,問他個鉗束不嚴。”許旌陽笑道:“這猴頭還是如此放刁!”行者道:“不是放刁,我老孫一生是這口兒緊些,才尋的著個頭兒。”張道陵道:“不消多說,隻與他傳報便了。”
行者道:“多謝多謝!”當時四天師傳奏靈霄,引見玉陛。行者朝上唱個大喏道:“老官兒,累你累你!我老孫保護唐僧往西天取經,一路兇多吉少,也不消說。於今來在金山兜山金山兜洞,有一兕怪,把唐僧拿在洞裏,不知是要蒸要煮要曬。是老孫尋上他門,與他交戰,那怪卻就有些認得老孫,卓是神通廣大,把老孫的金箍棒搶去,因此難縛妖魔。疑是上天兇星思凡下界,為此老孫特來啟奏,伏乞天尊垂慈洞鑒,降旨查勘兇星,發兵收剿妖魔,老孫不勝戰栗屏營之至!”卻又打個深躬道:“以聞。”旁有葛仙翁笑道:“猴子是何前倨後恭?”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後恭,老孫於今是沒棒弄了。”
彼時玉皇天尊聞奏,即忙降旨可韓司知道:“既如悟空所奏,可隨查諸天星鬥,各宿神王,有無思凡下界,隨即複奏施行以聞。”可韓丈人真君領旨,當時即同大聖去查。先查了四天門門上神王官吏;次查了三微垣垣中大小群真;又查了雷霆官將陶張辛鄧,苟畢龐劉;最後才查三十三天,天天自在;又查二十八宿:東七宿角亢氏房參尾箕,西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南七宿,北七宿,宿宿安寧;又查了太陽太陰,水火木金土七政;羅睺計都當孛四餘。滿天星鬥,並無思凡下界。行者道:“既是如此,我老孫也不消上那靈霄寶殿,打攪玉皇大帝,深為不便。你自迴旨去罷,我隻在此等你迴話便了。”那可韓丈人真君依命 。
孫行者等候良久,作詩紀興曰:“風清雲霽樂升平,神靜星明顯瑞禎。河漢安寧天地泰,五方八極偃戈旌。”
那可韓司丈人真君,曆曆查勘,迴奏玉帝道:“滿天星宿不少,各方神將皆存,並無思凡下界者。”玉帝聞奏:“著孫悟空挑選幾員天將,下界擒魔去也。”四大天師奉旨意,即出靈霄寶殿,對行者道:“大聖啊,玉帝寬恩,言天宮無神思凡,著你挑選幾員天將擒魔去哩。”行者低頭暗想道:“天上將不如老孫者多,勝似老孫者少。想我鬧天宮時,玉帝遣十萬天兵,布天羅地網,更不曾有一將敢與我比手。向後來,調了小聖二郎,方是我的對手。如今那怪物手段又強似老孫,卻怎麽得能彀取勝?”許旌陽道:“此一時,彼一時,大不同也。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違了旨意?但憑高見,選用天將,勿得遲疑誤事。”
行者道:“既然如此,深感上恩。果是不好違旨。一則老孫又不可空走這遭,煩旌陽轉奏玉帝,隻教托塔李天王與哪吒太子,他還有幾件降妖兵器,且下界與那怪見一仗,以看如何。果若能擒得他,是老孫之幸;若不能,那時再作區處。”
真個那天師啟奏了玉帝,玉帝即令李天王父子,率領眾部天兵,與行者助力。那天王即奉旨來會行者,行者又對天師道:“蒙玉帝遣差天王,謝謝不盡。還有一事,再煩轉達:但得兩個雷公使用,等天王戰鬥之時,教雷公在雲端裏下個雷捎,照頂門上錠死那妖魔,深為良計也。”天師笑道:“好!好!好!”天師又奏玉帝,傳旨教九天府下點鄧化、張蕃二雷公,與天王合力縛妖救難。遂與天王、孫大聖徑下南天門外。
頃刻而到,行者道:“此山便是金兜山,山中間乃是金皘洞。列位商議,卻教那個先去索戰?”天王停下雲頭,紮住天兵在於山南坡下,道:“大聖素知小兒哪吒,曾降九十六洞妖魔,善能變化,隨身有降妖兵器,須教他先去出陣。”行者道:“既如此,等老孫引太子去來。”那太子抖擻雄威,與大聖跳在高山,徑至洞口,但見那洞門緊閉,崖下無精。行者上前高叫:“潑魔!快開門!還我師父來也!”
那洞裏把門的小妖看見,急報道:“大王,孫行者領著一個小童男,在門前叫戰哩。”那魔王道:“這猴子鐵棒被我奪了,空手難爭,想是請得救兵來也。”叫:“取兵器!”魔王綽槍在手,走到門外觀看,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壯。真個是:玉麵嬌容如滿月,朱唇方口露銀牙。眼光掣電睛珠暴,額闊凝霞發髻髽。繡帶舞風飛彩焰,錦袍映日放金花。環絛灼灼攀心鏡,寶甲輝輝襯戰靴。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魔王笑道:“你是李天王第三個孩兒,名喚做哪吒太子,卻如何到我這門前唿喝?”太子道:“因你這潑魔作亂,困害東土聖僧,奉玉帝金旨,特來拿你!”魔王大怒道:“你想是孫悟空請來的。我就是那聖僧的魔頭哩!量你這小兒曹有何武藝,敢出浪言!不要走!吃吾一槍!”這太子使斬妖劍,劈手相迎。他兩個搭上手,卻才賭鬥,那大聖急轉山坡,叫:“雷公何在?快早去,著妖魔下個雷捎,助太子降伏來也!”鄧張二公,即踏雲光,正欲下手,隻見那太子使出法來,將身一變,變作三頭六臂,手持六般兵器,望妖魔砍來,那魔王也變作三頭六臂,三柄長槍抵住。這太子又弄出降妖法力,將六般兵器拋將起去,是那六般兵器?卻是砍妖劍、斬妖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火輪兒,大叫一聲“變!”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千變萬,都是一般兵器,如驟雨冰雹,紛紛密密,望妖魔打將去。那魔王公然不懼,一隻手取出那白森森的圈子來,望空拋起,叫聲“著!”唿喇的一下,把六般兵器套將下來,慌得那哪吒太子赤手逃生,魔王得勝而迴。
鄧張二雷公,在空中暗笑道:“早是我先看頭勢,不曾放了雷捎,假若被他套將去,卻怎麽迴見天尊?”二公按落雲頭,與太子來山南坡下對李天王道:“妖魔果神通廣大!”悟空在旁笑道:“那廝神通也隻如此,爭奈那個圈子利害。不知是甚麽寶貝,丟起來善套諸物。”哪吒恨道:“這大聖甚不成人!我等折兵敗陣,十分煩惱,都隻為你,你反喜笑何也!”行者道:“你說煩惱,終然我老孫不煩惱?我如今沒計奈何,哭不得,所以隻得笑也。”天王道:“似此怎生結果?”行者道:“憑你等再怎計較,隻是圈子套不去的,就可拿住他了。”天王道:“套不去者,惟水火最利。常言道,水火無情。”行者聞言道:“說得有理!你且穩坐在此,待老孫再上天走走來。”鄧、張二公道:“又去做甚的?”行者道:“老孫這去,不消啟奏玉帝,隻到南天門裏上彤華宮,請熒惑火德星君來此放火,燒那怪物一場,或者連那圈子燒做灰燼,捉住妖魔。一則取兵器還汝等歸天,二則可解脫吾師之難。”
悟空又駕筋鬥雲,這次來到北天門外。見到水德星君,他立刻查點四海五湖、八河四瀆、三江九派並各處龍王俱遣退。又命令黃河水伯神王一起去助功,水伯自衣袖中取出一個白玉盂兒,這一盂,就是整個黃河之水,水伯將盂兒望黃河舀了半盂,跟大聖至金山,向南坡下見了天王、太子、雷公、火德,商量了一下,來到洞口,叫聲“妖怪開門!”。門一開,水伯將白玉盂向裏一傾,那妖見是水來,撒了長槍,即忙取出圈子,撐住二門。這好水,真是:一勺之多,果然不測。蓋唯神功運化,利萬物而流漲百川。隻聽得那潺潺聲振穀,又見那滔滔勢漫天。雄威響若雷奔走,猛湧波如雪卷顛。千丈波高漫路道,萬層濤激泛山岩。冷冷如漱玉,滾滾似鳴弦。觸石滄滄噴碎玉,迴湍渺渺漩窩圓。低低凹凹隨流蕩,滿澗平溝上下連。悟空一件心慌了,水漫四野,淹了民田,卻未曾灌在他的洞裏,怎麽辦?可是水伯隻會放水,卻不會收水。悟空無奈,隻能來到洞前廝打,打得那個精彩,喜得個李天王厲聲喝采,火德星鼓掌誇稱。那兩個雷公與哪吒太子,帥眾神跳到跟前,都要來相助。這壁廂群妖搖旗擂鼓,舞劍輪刀一齊護。悟空將毫毛拔下一把,望空撒起,叫“變!”即變做三五十個小猴,一擁上前,把那妖纏住,抱腿的抱腿,扯腰的扯腰,抓眼的抓眼,撏毛的撏毛。那怪物慌了,急把圈子拿將出來。天王等見他弄出圈套,撥轉雲頭,走上高峰逃陣。那妖把圈子往上拋起,唿喇的一聲,把那三五十個毫毛變的小猴,收為本相,套入洞中,得了勝,領兵閉門.
白話文
孫悟空空手打了敗仗後,坐在金兜山後落淚,感歎沒了金箍棒難以保護唐僧。他覺得那妖精厲害非凡,定是天上兇星思凡下界,於是決定去天上查探.
到了南天門外,孫悟空見到廣目天王等人,隨後進入靈霄殿外,向玉帝奏明情況,請求查勘是否有兇星思凡下界為妖。玉帝即命可韓丈人真君同大聖去查,結果滿天星鬥並無思凡下界者。玉帝便讓孫悟空挑選天將下界擒魔,孫悟空請托塔李天王父子及鄧化、張蕃二雷公相助.
眾人來到金兜山金皘洞前,哪吒率先出陣與兕大王交戰,他使出三頭六臂及各種兵器攻擊兕大王,兕大王也變出三頭六臂抵擋,並拋出白森森的圈子,收走了哪吒的兵器,哪吒赤手逃生.
孫悟空又去請熒惑火德星君來放火,想燒那怪物及圈子,不料圈子又套走了火德星君的火龍、火馬等火器。之後他又找來黃河水伯,水伯用白玉盂舀來半盂黃河水,倒向洞口,兕大王卻用圈子擋住,水未灌進洞裏,還淹了民田,孫悟空無奈再次與妖怪廝打,他變出三五十個小猴纏住妖怪,卻又被妖怪用圈子收走了小猴.
五、西遊記第51迴原文與白話文的賞析
原文與白話文對照
孫悟空戰敗思對策:原文中,孫悟空空著手敗陣後,坐在金兜山後落淚,稱沒了金箍棒難以降妖,又想起兕怪認得他,懷疑是天上兇星思凡下界,於是決定去天庭查探. 白話文可表述為:孫悟空打了敗仗,沒了兵器,心裏很難過,但他沒有灰心,而是仔細思考兕怪的來曆,打算去天上找找線索,看是不是有神仙下凡來搗亂。
上天庭查訪無果:原文裏,孫悟空到了天庭,見到諸多天將和天師,說明情況後,可韓丈人真君隨他查遍滿天星鬥,並無兇星思凡下界. 白話文可譯為:孫悟空到了天庭,見到了很多熟人,經過一番仔細查找,卻沒有發現有神仙私自下凡變成兕怪。
搬救兵再鬥兕怪:原文講玉帝讓孫悟空挑選天將擒魔,他選了托塔李天王父子及鄧化、張蕃二雷公下界。哪吒與兕怪交戰,使出渾身解數仍不敵,兵器被兕怪的圈子套走. 白話文可理解為:玉帝給了孫悟空調兵的權力,他請來了李天王父子和雷公幫忙。哪吒與兕怪打得激烈,但兕怪太厲害,用圈子收走了哪吒的兵器,大家又一次失敗了。
賞析
人物刻畫:此迴中孫悟空的形象鮮明,他在戰敗後先是傷心,隨後迅速振作,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展現出堅韌和機智。如他去天庭查訪、搬救兵等行為,都體現了他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情節設置:情節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孫悟空先是戰敗,接著上天庭搬救兵,然而救兵也未能取勝,兕怪的強大和圈子的厲害讓故事充滿懸念,吸引讀者繼續閱讀。
主題呈現:從孫悟空降妖的過程,可看出麵對困難需借助集體力量,但即使有諸多幫手,也未必能輕易成功,啟示人們在麵對強大的對手和困難時,要不斷探索、嚐試新的方法,堅持不懈地去克服。
六、用不同詞牌名來解析一首詩詞:
《清平樂·解析》
詩風婉約,如夢令中尋。
水調歌頭思無盡,青玉案前情蘊。
浣溪沙裏徘徊,菩薩蠻中感懷。
千秋歲引心潮湧,鷓鴣天裏意難猜。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