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壓縮餅幹
她在東漢末年唿風喚雨 作者:青青青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檨,清溪倒照映山紅。
春去秋來,已是三載,太行山中的光景,不知變換多少次。
山花落了又開,樹葉黃了又綠,仿佛無休無止。
相較於冀州的腥風血雨,太行山反而成為了這混亂世道的淨土。
最近的這些日子,背嵬軍不斷傳來情報,皇甫嵩在冀州各地大肆抓捕有關刺殺的黨人。
而且朝廷還派了盧植與朱儁二人帶兵協助,相信冀州很快便會在這三人的鐵腕鎮壓下“上下一心”。
不過隨之而來的,則是漢軍的兵鋒,遲早會指向太行山。
雖然張寧的人從來不下山劫掠,但是地處黑山的張燕時常去中山,常山兩國劫掠世家豪紳。
為此,知曉曆史變化的張寧自然不難猜出,張燕又會如曆史上那般與漢軍交戰。
最後朝廷無可奈何,而張燕也名義上歸順了朝廷。
不過現在的曆史已經發生轉變,冀州不光有一個皇甫嵩,還來了盧植與朱儁。
再加上張燕的勢力因為張寧到來的緣故,無法吞並其他勢力,遠沒有原來的曆史軌跡那樣強盛。
因此,積極的備戰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緩的。
山寨的人口目前已經接近二十萬人,而兵力則維持在一萬兩千人。
不過與其他山寨不同的是,黑風寨的糧草供應以及儲備的軍糧,大部分並不出於這二十多萬人之手。
由於渤海鹽場的利潤居高不下,加上奢侈品眼鏡的關係,糧草的大頭反而出自甄家。
也就是說,並不是如常識所認為的那樣,十個人養一個士卒。
但即便是這樣,張寧也並不打算立即擴軍,而是等著收編其他山寨之後,從中在挑選精銳。
眼下隻需要注意漢軍的動向,並且維持操練保持戰鬥力即可。
寨裏學堂的孩子們,大多已經學會千字文,認識了不少的字。
還有簡單的加減乘除的計算以及運用,算是打好了一個不錯的底子。
剩下的,這是要請一個好老師來教這些人武藝。
張信雖然體質好,但畢竟還沒係統學過武。
睦固張闓徐晃等人因為訓練任務,以及防務問題等無暇抽身。
而張寧自己更是連三腳貓都算不上,是無法教授他們的。
“來人!”張寧一邊翻開近日山寨的賬目,然後朝著外麵叫了一聲。
隻見一個身形靈活的士卒快步走入,下跪抱拳。
“聖女有何吩咐?”
張寧抬起頭,想了一想說道:“傳令陳平,讓他張貼告示。
以招募護院為由,找兩個通曉武藝的高手,不論出身,送到山寨來。”
“諾!”士卒拱手一拜,立即又退了出去。
“找兩個武藝高強的遊俠兒來傳授武藝,也該夠用了吧?”
張寧這樣想著,如果真能招募一兩個武藝高強的俠士倒也不錯。
雖然漢末較之於先秦與兩漢,俠士之風已經大變。
不過仍舊有不少武藝高強的俠客。
其中最大名鼎鼎的,就是號稱“漢末劍聖”的王越。
雖然在《後漢書》與《三國誌》都沒有提及此人,但曹丕曾在《典論》中記載。
‘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
據說他是遼東燕山的豪俠,曾被靈召見,在京城內被尊為帝師。
張寧也算是見識過這個時代的名將,也不知這時代的劍客是否如詩裏說的“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那樣。
這日,黃炳一大清早就來尋張寧,手裏拿著一塊用白布包著的東西。
“聖女,您吩咐的特製軍糧,庖廚們已經做出來了。”
房內,黃炳小心翼翼的扯開白布,露出了裏麵的東西。
包著的是一塊黃唿唿的硬塊兒,像是一塊磚頭。
仔細聞聞,夾雜著一股奇怪的味道。
“這就是軍糧?”張寧皺了皺眉,“裏麵包的什麽?”
黃炳笑著拱手道:“迴聖女,這是用小麥加稻米磨成的粉,然後按您的吩咐煎炒而成。
小人在庖廚烤製的時候,往裏麵加了些鹽,還有小麥糖,以及磨碎的肉幹。
最後,裝進器皿中,用器械大力壓製成一整塊兒。
吃的時候,可以直接掰碎了放入熱湯中泡軟了吃。
若是戰時,也可以直接咬食,就是有些硬,容易硌牙。
此外,小人還吩咐士卒們,在山中采摘了一些野果,還有野花。
待曬幹了之後,也磨成碎末加進去,給將士們改善改善口味。”
“鹽,糖,肉,幹果,花瓣……”張寧仔細分析了一下加進去的東西,笑著點點頭,“如此一來,在戰時,將士們的後勤便又有了保障。
黃主簿,你還蠻能幹的嘛。”
“多謝聖女誇獎,小人愧不敢當。”黃炳受寵若驚的擺了擺手,“若不是您提醒,小人也沒想到軍糧可以如此改製。”
尋常的軍糧,至少在漢末時期,軍糧需要經曆長距離的運輸。
因此有兩個特殊的要求:儲存時間要長;運輸負擔要小。
最常見的軍糧是粟,即小米。
《史記·平準書》記載:“匈奴數侵盜北邊,屯戍者多,邊粟不足給食當食者。”
原因一是古人有以粟為主食的傳統,二是粟的保存時間要長於其他糧食。
《舊唐書》記載“粟可藏九年”。隋朝滅亡20年後,留在長安的存糧還可以食用。
這裏的粟應該是還沒有去殼的,去殼後隻剩下原來七成左右。
算下來,每個士兵每天能吃到一斤半左右的小米。
這個分量隻能讓士兵勉強吃飽,因為那時候沒有其他副食,一天的能量全都靠這些小米補充。
士兵們將小米和挖到的野菜放到一起煮,煮成很稠的菜粥喝。
條件好的士兵還會放點肉糜,類似今天的皮蛋瘦肉粥。
粥裏還要放鹽,所以除了糧食,古代的軍糧還要供應鹽,大約每人每月一斤。
因此,許多軍隊在軍糧遭遇火災之後,軍糧便很難救得迴來。
袋子與幹燥的殼一起燃燒,能救得迴來就有鬼了。
張寧手裏捧著“磚頭”,嚐試性的咬了一下。
發現果然硬邦邦的,以她的牙口也隻能咬下一小塊兒。
味道自然是難吃,有些奇奇怪怪的,裏麵混合了糖和鹽,肉幹也是硬的。
隻能說是營養方麵不差,口味糟糕透頂。
作為長期的儲備軍糧來說,這些“磚塊兒”算是成功了。
“黃主簿,立即吩咐下去,讓庖廚與工匠們大量製作這種軍糧。”
“聖女,此物可有名字?”黃炳忙問。
張寧想了想,隨口道:“就叫‘壓縮餅幹’吧。”
反正她也懶得重新想一個名字,還是簡單點好。
“壓縮餅幹……”黃炳眼睛一亮,滿臉堆起諂笑,“聖女大才,此名實在是太貼切了。”
“行了,汝就別吹捧了。”張寧突然又想到了什麽,“還有一事,將輜重營中的百夫長們都聚集起來,本姑娘要親自教他們下廚。”
春去秋來,已是三載,太行山中的光景,不知變換多少次。
山花落了又開,樹葉黃了又綠,仿佛無休無止。
相較於冀州的腥風血雨,太行山反而成為了這混亂世道的淨土。
最近的這些日子,背嵬軍不斷傳來情報,皇甫嵩在冀州各地大肆抓捕有關刺殺的黨人。
而且朝廷還派了盧植與朱儁二人帶兵協助,相信冀州很快便會在這三人的鐵腕鎮壓下“上下一心”。
不過隨之而來的,則是漢軍的兵鋒,遲早會指向太行山。
雖然張寧的人從來不下山劫掠,但是地處黑山的張燕時常去中山,常山兩國劫掠世家豪紳。
為此,知曉曆史變化的張寧自然不難猜出,張燕又會如曆史上那般與漢軍交戰。
最後朝廷無可奈何,而張燕也名義上歸順了朝廷。
不過現在的曆史已經發生轉變,冀州不光有一個皇甫嵩,還來了盧植與朱儁。
再加上張燕的勢力因為張寧到來的緣故,無法吞並其他勢力,遠沒有原來的曆史軌跡那樣強盛。
因此,積極的備戰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緩的。
山寨的人口目前已經接近二十萬人,而兵力則維持在一萬兩千人。
不過與其他山寨不同的是,黑風寨的糧草供應以及儲備的軍糧,大部分並不出於這二十多萬人之手。
由於渤海鹽場的利潤居高不下,加上奢侈品眼鏡的關係,糧草的大頭反而出自甄家。
也就是說,並不是如常識所認為的那樣,十個人養一個士卒。
但即便是這樣,張寧也並不打算立即擴軍,而是等著收編其他山寨之後,從中在挑選精銳。
眼下隻需要注意漢軍的動向,並且維持操練保持戰鬥力即可。
寨裏學堂的孩子們,大多已經學會千字文,認識了不少的字。
還有簡單的加減乘除的計算以及運用,算是打好了一個不錯的底子。
剩下的,這是要請一個好老師來教這些人武藝。
張信雖然體質好,但畢竟還沒係統學過武。
睦固張闓徐晃等人因為訓練任務,以及防務問題等無暇抽身。
而張寧自己更是連三腳貓都算不上,是無法教授他們的。
“來人!”張寧一邊翻開近日山寨的賬目,然後朝著外麵叫了一聲。
隻見一個身形靈活的士卒快步走入,下跪抱拳。
“聖女有何吩咐?”
張寧抬起頭,想了一想說道:“傳令陳平,讓他張貼告示。
以招募護院為由,找兩個通曉武藝的高手,不論出身,送到山寨來。”
“諾!”士卒拱手一拜,立即又退了出去。
“找兩個武藝高強的遊俠兒來傳授武藝,也該夠用了吧?”
張寧這樣想著,如果真能招募一兩個武藝高強的俠士倒也不錯。
雖然漢末較之於先秦與兩漢,俠士之風已經大變。
不過仍舊有不少武藝高強的俠客。
其中最大名鼎鼎的,就是號稱“漢末劍聖”的王越。
雖然在《後漢書》與《三國誌》都沒有提及此人,但曹丕曾在《典論》中記載。
‘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
據說他是遼東燕山的豪俠,曾被靈召見,在京城內被尊為帝師。
張寧也算是見識過這個時代的名將,也不知這時代的劍客是否如詩裏說的“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那樣。
這日,黃炳一大清早就來尋張寧,手裏拿著一塊用白布包著的東西。
“聖女,您吩咐的特製軍糧,庖廚們已經做出來了。”
房內,黃炳小心翼翼的扯開白布,露出了裏麵的東西。
包著的是一塊黃唿唿的硬塊兒,像是一塊磚頭。
仔細聞聞,夾雜著一股奇怪的味道。
“這就是軍糧?”張寧皺了皺眉,“裏麵包的什麽?”
黃炳笑著拱手道:“迴聖女,這是用小麥加稻米磨成的粉,然後按您的吩咐煎炒而成。
小人在庖廚烤製的時候,往裏麵加了些鹽,還有小麥糖,以及磨碎的肉幹。
最後,裝進器皿中,用器械大力壓製成一整塊兒。
吃的時候,可以直接掰碎了放入熱湯中泡軟了吃。
若是戰時,也可以直接咬食,就是有些硬,容易硌牙。
此外,小人還吩咐士卒們,在山中采摘了一些野果,還有野花。
待曬幹了之後,也磨成碎末加進去,給將士們改善改善口味。”
“鹽,糖,肉,幹果,花瓣……”張寧仔細分析了一下加進去的東西,笑著點點頭,“如此一來,在戰時,將士們的後勤便又有了保障。
黃主簿,你還蠻能幹的嘛。”
“多謝聖女誇獎,小人愧不敢當。”黃炳受寵若驚的擺了擺手,“若不是您提醒,小人也沒想到軍糧可以如此改製。”
尋常的軍糧,至少在漢末時期,軍糧需要經曆長距離的運輸。
因此有兩個特殊的要求:儲存時間要長;運輸負擔要小。
最常見的軍糧是粟,即小米。
《史記·平準書》記載:“匈奴數侵盜北邊,屯戍者多,邊粟不足給食當食者。”
原因一是古人有以粟為主食的傳統,二是粟的保存時間要長於其他糧食。
《舊唐書》記載“粟可藏九年”。隋朝滅亡20年後,留在長安的存糧還可以食用。
這裏的粟應該是還沒有去殼的,去殼後隻剩下原來七成左右。
算下來,每個士兵每天能吃到一斤半左右的小米。
這個分量隻能讓士兵勉強吃飽,因為那時候沒有其他副食,一天的能量全都靠這些小米補充。
士兵們將小米和挖到的野菜放到一起煮,煮成很稠的菜粥喝。
條件好的士兵還會放點肉糜,類似今天的皮蛋瘦肉粥。
粥裏還要放鹽,所以除了糧食,古代的軍糧還要供應鹽,大約每人每月一斤。
因此,許多軍隊在軍糧遭遇火災之後,軍糧便很難救得迴來。
袋子與幹燥的殼一起燃燒,能救得迴來就有鬼了。
張寧手裏捧著“磚頭”,嚐試性的咬了一下。
發現果然硬邦邦的,以她的牙口也隻能咬下一小塊兒。
味道自然是難吃,有些奇奇怪怪的,裏麵混合了糖和鹽,肉幹也是硬的。
隻能說是營養方麵不差,口味糟糕透頂。
作為長期的儲備軍糧來說,這些“磚塊兒”算是成功了。
“黃主簿,立即吩咐下去,讓庖廚與工匠們大量製作這種軍糧。”
“聖女,此物可有名字?”黃炳忙問。
張寧想了想,隨口道:“就叫‘壓縮餅幹’吧。”
反正她也懶得重新想一個名字,還是簡單點好。
“壓縮餅幹……”黃炳眼睛一亮,滿臉堆起諂笑,“聖女大才,此名實在是太貼切了。”
“行了,汝就別吹捧了。”張寧突然又想到了什麽,“還有一事,將輜重營中的百夫長們都聚集起來,本姑娘要親自教他們下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