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田間視察
她在東漢末年唿風喚雨 作者:青青青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山裏的田野間,連空氣帶著一點泥土的味道。
一眼望去,不知名的野花漫山遍野開放著,姹紫嫣紅,煞是好看。
而在山腰的位置,有幾名農夫正挑著擔子走在小路上。
或是有幾個人坐在田邊,手裏拿著幾塊還算白淨的蒸餅吃著,臉上掛著笑。
他們誰都沒想到,在外麵的世界都快餓死了。
進入這太行山後,居然又能過上如同過去那般安穩的日子。
雖然這些地不是他們的,但至少全家衣食無憂,再也不用遭受剝削。
張寧停下了腳步,蹲在一處剛剛開墾出來的田地邊。
這裏已經種上了稻苗。
雖然還很小,但是看著那嫩綠的葉子,她忍不住伸出手摸了上去。
這些都是希望啊。
“別亂動,這些稻苗才剛剛栽下,脆弱的很。”
遠處一道急促的聲音突然響起,驚的張寧連忙把手縮了迴來。
接著,一個穿著破布粗麻衣的老農出現在她的麵前,用指責的口吻說道。
“你這孩子,跑到這田裏瞎糊弄什麽,這可都是救命的糧食。”
“抱……抱歉。”
張寧尷尬的咳嗽了一聲,低著頭好似做錯了事一般。
因為她真的不會種地,論經驗,是比不上這些農戶的。
一旁的黃炳見狀,嚇得臉都綠了。
他可是親眼見過張寧的狠辣,這老農居然敢這麽對這妖女說話。
黃炳本想出言斥責幾句,好在張寧麵前表現一番。
不過又看見張寧並未有任何不滿的舉動,生生的將心裏的這股表現欲給按耐下去。
老農雖然是在張寧離開的這段時間上山的,不認識張寧,但是認得黃炳。
剛指責完,發現黃炳在一旁看著,連忙跪地行禮。
“小人不知主簿也在此,失禮之處還望恕罪。”
黃炳瞥了張寧一眼,擠出幾分笑意。
“老伯不必多禮,吾來此隻是隨便看看。”
“老伯,你先起來。”張寧上去伸手將他扶起,“聽說最近雨水稀少,你們挑水澆田困難是麽?”
“多謝小姑娘。”老農掙紮著直起身子,道了聲謝,隨口迴道:“這山裏種田不比山下。
想要澆水,就隻得去有山泉的地方挑水。
這一來一去費時費力不說,一天下來也澆不了多少田。
隻恨老頭子無用,不能報答聖女的大恩大德。”
“老伯,站在你麵前的……”黃炳剛要說出張寧的身份,卻聽到一聲輕咳。
“咳。”
張寧搶過話頭,又問:“老伯,這山中的山泉都在何處,能給我們指個位置嗎?”
“就在那邊兒。”老農伸手指了一個方向,“你跟著他們走,便知道在那裏了。”
“多謝老伯。”
張寧微笑著抱拳,然後迴過頭,“黃主簿,我們走吧。”
“諾。”
黃炳恭敬的應了一聲,然後跟在張寧的後麵,就像一個小跟班。
“爹,你在跟誰說話啊?”
這時,一名青年男子挑著桶疑惑的走了過來。
“沒什麽,就一個小姑娘過來問路的,還有黃主簿。”
老農隨意的擺擺手,絲毫沒有意識到剛才所發生的事情有什麽異常。
“小姑娘?”
男子皺了皺眉,看著已經遠去的背影,喃喃自語。
“我看那身影,好像是聖女啊。
能讓黃主簿追隨,除了聖女還有何人?”
“你說什麽,聖女?”老農瞪大了眼睛,有朝著張寧消失的方向,想要一探究竟。
天天說要報答聖女,結果人來到眼前了,居然不認得。
此時他心裏又是激動又是悔恨,自己實在是有眼無珠。
不過從這一天起,張寧的形象在人群中開始轉變。
曾經的神聖不可侵犯,轉變成了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天使。
張寧帶著黃炳跟著一眾農夫,轉遍了幾處有山泉的位置。
待迴到黑風寨時,她立即吩咐道:“馬上召集數名技藝高深的木匠,讓他們過來見我。”
“諾。”雖然不明所以,但是黃炳還是去了。
張寧來到議事廳,找出筆墨硯台,順手將一塊白布平鋪在案上。
雖然這個時代沒有電,但是讓水流到高處,還有一個辦法。
她開始努力的迴想在後世村裏見過的水車樣子,緩緩動起筆來。
即使不知道具體細節,但是張寧相信。
憑借著這個時代的工匠們的智慧,足以造出一架真正的水車。
更何況還有她這個真實見過的人在現場指導。
而且這個時期,也有了水車的最初雛形。
據《後漢書·宦者傳·張讓》記載,靈帝曾命宦官畢嵐造“翻車”,用於取河水灑路。
由此可見靈帝等人也曾想過抗旱,隻是此法並未推廣。
直到三國時期,魏國人馬鈞又對翻車進行了改進,全國上下才開始大規模使用。
現在有了張寧的出現,便可以直接將後世成熟的水車搬上東漢末年。
“參見聖女。”
議事廳內,走進來幾個頭發花白,身高不過五尺的老叟。
“諸位快快請起,寧受不得諸位長者大禮。”張寧恭敬的向這些老叟還禮。
雖然在外人眼中,她是高高在上的聖女,而這些人也不過是她收留的流民。
不過隻要他們不是自己的家奴,依然要尊敬長者。
這也是作為如今的太平道首領需要做的事。
“小人馬墨,不知聖女召我等前來,有何吩咐?”
為首一名老叟站了出來,看起來像是這些人裏麵地位最高的一個。
“不敢言吩咐二字。”
張寧笑著迴了一聲,然後拿起案上的白布,“寧聞最近天公不作美,久不降雨,恐會務農。
因此做了這水車圖樣,以求解燃眉之急,不知馬伯能造否?”
馬墨聞言,毫不猶豫的接過張寧手裏的白布,然後與其它木匠仔細研究起來。
雖然這些人可能大字不識一個,但是他們世世代代卻能依靠口口相傳,將人類智慧結晶的技藝傳承下去。
如果他們在數百年之前,讀過書的話,可能會有一個統一的稱唿——墨家。
墨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
墨家強調整體的概念,主張“兼愛”、“尚同”、節用、非樂、“尚賢”等。
這些理念倒是與太平道中的無壓迫、無饑荒、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等相符。
張寧想要覆滅大漢,自然需要借助“神明”的力量。
可是覆滅之後,如何讓天下迴歸正軌?
一眼望去,不知名的野花漫山遍野開放著,姹紫嫣紅,煞是好看。
而在山腰的位置,有幾名農夫正挑著擔子走在小路上。
或是有幾個人坐在田邊,手裏拿著幾塊還算白淨的蒸餅吃著,臉上掛著笑。
他們誰都沒想到,在外麵的世界都快餓死了。
進入這太行山後,居然又能過上如同過去那般安穩的日子。
雖然這些地不是他們的,但至少全家衣食無憂,再也不用遭受剝削。
張寧停下了腳步,蹲在一處剛剛開墾出來的田地邊。
這裏已經種上了稻苗。
雖然還很小,但是看著那嫩綠的葉子,她忍不住伸出手摸了上去。
這些都是希望啊。
“別亂動,這些稻苗才剛剛栽下,脆弱的很。”
遠處一道急促的聲音突然響起,驚的張寧連忙把手縮了迴來。
接著,一個穿著破布粗麻衣的老農出現在她的麵前,用指責的口吻說道。
“你這孩子,跑到這田裏瞎糊弄什麽,這可都是救命的糧食。”
“抱……抱歉。”
張寧尷尬的咳嗽了一聲,低著頭好似做錯了事一般。
因為她真的不會種地,論經驗,是比不上這些農戶的。
一旁的黃炳見狀,嚇得臉都綠了。
他可是親眼見過張寧的狠辣,這老農居然敢這麽對這妖女說話。
黃炳本想出言斥責幾句,好在張寧麵前表現一番。
不過又看見張寧並未有任何不滿的舉動,生生的將心裏的這股表現欲給按耐下去。
老農雖然是在張寧離開的這段時間上山的,不認識張寧,但是認得黃炳。
剛指責完,發現黃炳在一旁看著,連忙跪地行禮。
“小人不知主簿也在此,失禮之處還望恕罪。”
黃炳瞥了張寧一眼,擠出幾分笑意。
“老伯不必多禮,吾來此隻是隨便看看。”
“老伯,你先起來。”張寧上去伸手將他扶起,“聽說最近雨水稀少,你們挑水澆田困難是麽?”
“多謝小姑娘。”老農掙紮著直起身子,道了聲謝,隨口迴道:“這山裏種田不比山下。
想要澆水,就隻得去有山泉的地方挑水。
這一來一去費時費力不說,一天下來也澆不了多少田。
隻恨老頭子無用,不能報答聖女的大恩大德。”
“老伯,站在你麵前的……”黃炳剛要說出張寧的身份,卻聽到一聲輕咳。
“咳。”
張寧搶過話頭,又問:“老伯,這山中的山泉都在何處,能給我們指個位置嗎?”
“就在那邊兒。”老農伸手指了一個方向,“你跟著他們走,便知道在那裏了。”
“多謝老伯。”
張寧微笑著抱拳,然後迴過頭,“黃主簿,我們走吧。”
“諾。”
黃炳恭敬的應了一聲,然後跟在張寧的後麵,就像一個小跟班。
“爹,你在跟誰說話啊?”
這時,一名青年男子挑著桶疑惑的走了過來。
“沒什麽,就一個小姑娘過來問路的,還有黃主簿。”
老農隨意的擺擺手,絲毫沒有意識到剛才所發生的事情有什麽異常。
“小姑娘?”
男子皺了皺眉,看著已經遠去的背影,喃喃自語。
“我看那身影,好像是聖女啊。
能讓黃主簿追隨,除了聖女還有何人?”
“你說什麽,聖女?”老農瞪大了眼睛,有朝著張寧消失的方向,想要一探究竟。
天天說要報答聖女,結果人來到眼前了,居然不認得。
此時他心裏又是激動又是悔恨,自己實在是有眼無珠。
不過從這一天起,張寧的形象在人群中開始轉變。
曾經的神聖不可侵犯,轉變成了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天使。
張寧帶著黃炳跟著一眾農夫,轉遍了幾處有山泉的位置。
待迴到黑風寨時,她立即吩咐道:“馬上召集數名技藝高深的木匠,讓他們過來見我。”
“諾。”雖然不明所以,但是黃炳還是去了。
張寧來到議事廳,找出筆墨硯台,順手將一塊白布平鋪在案上。
雖然這個時代沒有電,但是讓水流到高處,還有一個辦法。
她開始努力的迴想在後世村裏見過的水車樣子,緩緩動起筆來。
即使不知道具體細節,但是張寧相信。
憑借著這個時代的工匠們的智慧,足以造出一架真正的水車。
更何況還有她這個真實見過的人在現場指導。
而且這個時期,也有了水車的最初雛形。
據《後漢書·宦者傳·張讓》記載,靈帝曾命宦官畢嵐造“翻車”,用於取河水灑路。
由此可見靈帝等人也曾想過抗旱,隻是此法並未推廣。
直到三國時期,魏國人馬鈞又對翻車進行了改進,全國上下才開始大規模使用。
現在有了張寧的出現,便可以直接將後世成熟的水車搬上東漢末年。
“參見聖女。”
議事廳內,走進來幾個頭發花白,身高不過五尺的老叟。
“諸位快快請起,寧受不得諸位長者大禮。”張寧恭敬的向這些老叟還禮。
雖然在外人眼中,她是高高在上的聖女,而這些人也不過是她收留的流民。
不過隻要他們不是自己的家奴,依然要尊敬長者。
這也是作為如今的太平道首領需要做的事。
“小人馬墨,不知聖女召我等前來,有何吩咐?”
為首一名老叟站了出來,看起來像是這些人裏麵地位最高的一個。
“不敢言吩咐二字。”
張寧笑著迴了一聲,然後拿起案上的白布,“寧聞最近天公不作美,久不降雨,恐會務農。
因此做了這水車圖樣,以求解燃眉之急,不知馬伯能造否?”
馬墨聞言,毫不猶豫的接過張寧手裏的白布,然後與其它木匠仔細研究起來。
雖然這些人可能大字不識一個,但是他們世世代代卻能依靠口口相傳,將人類智慧結晶的技藝傳承下去。
如果他們在數百年之前,讀過書的話,可能會有一個統一的稱唿——墨家。
墨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
墨家強調整體的概念,主張“兼愛”、“尚同”、節用、非樂、“尚賢”等。
這些理念倒是與太平道中的無壓迫、無饑荒、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等相符。
張寧想要覆滅大漢,自然需要借助“神明”的力量。
可是覆滅之後,如何讓天下迴歸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