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虎持工布寶劍,代笑峰傳話山東豪傑,於是風行子之名便聞於山東,齊國孟嚐君亦有耳聞。
而齊國刺客行刺燕國公子之事,也為齊國人民知曉,此事背後謀主,也便都指向齊王了。
孟嚐君恐損齊王聲譽,便前來臨淄都城,麵見齊王奏道:“今有江湖豪俠風行子者,持工布寶劍護衛燕國公子姬職,民間傳言,齊國欲要剪除燕國公子。此事若果是大王所使,臣以為大為不當,恐讓天下恥笑齊國,有損大王威名。”
齊王聞孟嚐君之言,佯作驚訝道:“寡人堂堂一國之王,豈能用此下三濫手段?卿誤聽人言了,斷無此事。”
孟嚐君又奏道:“大王若無此事,自然不畏懼國人議論。今且請大王下令,若國中有人還膽敢行刺燕國公子者,即嚴懲不貸。天下人聞知,便知此事非大王所指使。”
齊王尋思有理,隻想與此事撇清關係,於是便答應孟嚐君,頒布王令,若齊人以刺客身份行刺他國之人,將逮捕斬之,將此法令布告諸侯。
諸侯聞知,果然認為齊王與刺殺公子職的事並無關係,今又見齊王下令,禁絕刺客,都紛紛稱讚,言齊王果然有大國之君風範。
齊王雖然未能剪除公子職,迫於形勢而禁絕了刺客,但卻博得了好名聲,倒也不覺得吃虧。隻是欒開迴到齊國,再也不能不遵法度任性妄為了,齊王罵欒開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今致使寡人如此!”欒開不敢辯解,服罪而退。齊王為安撫欒開,還是賞賜了一些金銀。
丁虎在齊地停留二十餘日,見到齊王已經下達了禁絕刺客法令,於是告辭尹人雄並山東豪傑,持工布劍返迴韓國新鄭,來見笑峰,將寶劍奉還笑峰,備言前事。
笑峰聞知大喜,對丁虎道:“丁兄此行,作用甚大。今齊王下達禁令,公子便安全無危了。”於是便告知公子職,言刺客之事已經擺平。
公子職亦心中高興,便饋贈笑峰金銀百兩以相謝,笑峰推辭,說自己並無功勞,都在丁虎身上,公子職遂賜丁虎金銀,丁虎推辭不過,隻受其一半。
笑峰見有朱申在公子職身邊,心中便放心,於是告辭公子職,與丁虎自迴漢中上庸而來。
而欒開在韓國新鄭行刺過程中偶然得知朱申消息,隻是不太確定,迴到齊國之後,將此事告訴其兄齊國大臣欒氏,欒氏道:“此事已經過去二十年了,不想他卻在韓國。朱申殺我族人倒無所謂,隻是欺人太甚,此仇不可不報,今既然知道其下落消息,你且令人前去探察,若果然真實,容吾再想辦法雪此恨。”
欒開道:“大王已經頒布了禁令,小弟不敢再有違背法度之舉了。此去探察,得無有違背法度?”
欒氏道:“無妨,你隻是去打探,又沒有行刺,如何犯法?你打探真實了,其他的事,都包在為兄身上。”
欒開這才答應,退下便又召集了幾名黨羽,給了賞錢,讓去韓國打探朱申消息。
而燕國子之亂國,國人不附,齊王相助燕太子姬平率軍入燕,相爭王位,太子平率軍殺進薊城,燕國宮廷大亂,將軍市被也趁機率兵攻伐燕國王宮,百姓相助者甚眾。子之不得國人百姓支持,難以支撐,隻好以高官厚祿相誘市被,市被中計,而反戈擊太子平,太子平不能敵,大敗,率殘眾逃往無終山,後為當地人所殺。
子之又殺了將軍市被,燕國宮廷禍亂才算結束,但此番大亂,殺死軍民百姓數萬人,燕人大為震恐,都怨恨子之。
而齊王聞知太子平事敗,便又下令讓齊將匡章率師進入燕國討伐子之,匡章乃當世名將,善於領軍,率齊國之師長驅大進,深入燕境,燕人不僅不阻攔,還為其引路。
匡章領軍至燕都薊城,圍攻子之,子之雖然勇猛,卻大勢已去,為匡章所敗,子之被齊軍生擒,押赴齊國,被齊王下令處死,剁成肉醬,以警示天下不臣之人。
燕王噲聞知,也在別宮自縊身亡。
匡章雖然能征善戰,為一時名將,卻生性殘暴不仁,率齊軍深入燕境,縱兵大掠,殺戮百姓。燕人深受此禍,也將齊軍恨入骨髓,更是痛恨太子平引狼入室,便攻殺太子平。
燕國國中大亂之後,無人主持局麵,任人欺淩宰割,慘不忍睹。
時趙武靈王聞知燕國局勢,欲要出師入燕相助,又恐自己軍力不是齊軍對手。盤算良久,便決定擁立公子職為燕國新主。於是致書韓王,說明此事,韓與趙是同盟之國,自然擁護趙武靈王主意。
卻說這趙武靈王,姓趙名雍,二十餘年前,年僅十五歲的趙雍繼承其父趙肅侯之位,成為趙國新君。
趙國常年與魏、楚、秦、燕、齊等國交戰,至趙肅侯去世,新君方幼,各國於是準備趁機來欺負趙國,為自己撈取好處。
趙雍雖然年幼,卻以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勇氣,與各國周旋應對,挫敗了各國的叵測居心。在托孤大臣肥義的輔佐下,趙武靈王大力改革內政,勵精圖治,使久戰疲弱之趙又恢複國力,兵馬也很是強盛。
趙國北疆與北胡等地相接壤,胡人彪悍善戰,而華夏衣冠皆寬袍大袖,不利於上馬馳騁騎射,趙武靈王遂下令國中皆穿胡人窄袖緊衣,練習騎射,自己為做表率,常年皆著胡服,並每日騎射不輟,上行下效,趙國上下便紛紛跟隨國君學習騎射,著胡人衣裳。此便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治國方略。
數年,趙人果然也精通騎射,彪悍善戰,趙軍於是兵強將勇,胡人畏之,中原各國亦不敢再輕視趙軍。
趙武靈王作為一時英明之君,在世時候便受到天下敬畏。後來死於沙丘之亂,後人多為感歎可惜。但其一時光輝業績是受到後來曆朝曆代所推崇的。
後人有詩追思趙武靈王道: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
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
望斷雲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
兩千幾百年前事,隻剩蓬蒿伴土牆。
趙武靈王見燕王噲傳國子之,本還讚賞其堯舜之行,但見子之不為國人擁戴,又道:“燕王昏聵至此!恐怕有滅國身死之禍。”
果然,子之執掌國政不數年,燕國即發生變亂,燕王噲、子之、太子平皆在禍亂中喪生,燕國一時無主,為齊國所侵略掠奪。
趙武靈王夫人,是韓國宗室之女,趙與韓聯姻,二國並定立攻守同盟。而燕國太子平已經事敗,大失人心,逃在無終山,唯還有公子職在韓國。趙武靈王便決心扶立公子職迴到燕國任新君,以便拉攏燕國,為趙之助。
然而齊國強盛,國力遠在趙國之上,齊王欲要稱霸天下之心,昭然若揭,趙國與韓國欲要扶立公子職為燕王,勢必觸犯齊國利益,齊國豈能坐視之?這事談何容易?
然而趙武靈王畢竟是一時英傑之君主,外能與諸侯抗衡,內能治理國政。麵對此種難題,趙武靈王也能想出辦法來。
當時天下七雄,以秦、齊、楚三國為最強,魏、趙次之,韓、燕最弱。秦國與齊國,一西一東,皆有稱霸天下之野心。
時楚國國勢不振,自顧不暇。趙武靈王尋思能夠與齊國抗衡者,唯隻有秦國了。便決定請秦王出兵,則一定能夠讓齊軍退出燕國,驅除齊國勢力,從而扶立公子職迴國即位。
但這秦國也不是什麽仁義之國,若要秦王出師,沒有相利益好處是不可能的。
時秦國正在對義渠、韓國、齊國、楚國等用兵,趙武靈王苦思冥想三日三夜,終於想得一個萬全之策,認定可以實現自己的此番意願了。
趙武靈王先遣人至中山國見中山王,遊說鼓動中山王趁燕國內亂,發兵攻打燕國,中山王見有利可圖,於是聽之,發兵攻占了燕國數百裏土地,又攻下城池十餘座。
燕人聞之更加驚恐,急切盼望能立下明主賢君,以便安定國家,抵禦外侮。
趙武靈王再令人至燕國,稱趙國願意扶立公子職歸國為燕王,燕人聞之,皆感謝趙武靈王。於是趙國整頓軍馬,趙武靈王親自率領,列於燕國境上,遣使者至韓國,言自己已經出兵,扶立公子歸國為燕王,請韓國放公子歸國。
公子職在韓國為質,歸國與否取決於韓王,當時韓國國君是韓宣惠王,亦即韓威侯。燕國質子於韓,二國也是同盟,此番送歸公子職,也是韓王所願意的。公子職在韓國為質,前番齊王曾令韓王殺之,而韓王可以殺卻沒有殺,那公子職歸國為君之後,勢必感激韓國恩德,會盡力報效自己。
韓王接到趙武靈王書信,心中雖有其他意見,但讓公子職歸國為君,也是韓國利益所在。於是便發兵車百乘,護送公子職歸國。
趙武靈王尋思韓國定會從自己之意,同意讓公子職歸國。但要讓秦國出兵,自己不便出麵,還需得公子職本人相求助。秦國在東方最大的對手便是齊國,欲要與齊國爭霸,勢必也需要拉攏燕國相助。公子職以此相求助秦王,那秦王也就會發兵了。便等時機到時,便說齊軍強盛,需得秦軍相助方可勝之,借此讓公子職求助於秦國。
而齊國刺客行刺燕國公子之事,也為齊國人民知曉,此事背後謀主,也便都指向齊王了。
孟嚐君恐損齊王聲譽,便前來臨淄都城,麵見齊王奏道:“今有江湖豪俠風行子者,持工布寶劍護衛燕國公子姬職,民間傳言,齊國欲要剪除燕國公子。此事若果是大王所使,臣以為大為不當,恐讓天下恥笑齊國,有損大王威名。”
齊王聞孟嚐君之言,佯作驚訝道:“寡人堂堂一國之王,豈能用此下三濫手段?卿誤聽人言了,斷無此事。”
孟嚐君又奏道:“大王若無此事,自然不畏懼國人議論。今且請大王下令,若國中有人還膽敢行刺燕國公子者,即嚴懲不貸。天下人聞知,便知此事非大王所指使。”
齊王尋思有理,隻想與此事撇清關係,於是便答應孟嚐君,頒布王令,若齊人以刺客身份行刺他國之人,將逮捕斬之,將此法令布告諸侯。
諸侯聞知,果然認為齊王與刺殺公子職的事並無關係,今又見齊王下令,禁絕刺客,都紛紛稱讚,言齊王果然有大國之君風範。
齊王雖然未能剪除公子職,迫於形勢而禁絕了刺客,但卻博得了好名聲,倒也不覺得吃虧。隻是欒開迴到齊國,再也不能不遵法度任性妄為了,齊王罵欒開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今致使寡人如此!”欒開不敢辯解,服罪而退。齊王為安撫欒開,還是賞賜了一些金銀。
丁虎在齊地停留二十餘日,見到齊王已經下達了禁絕刺客法令,於是告辭尹人雄並山東豪傑,持工布劍返迴韓國新鄭,來見笑峰,將寶劍奉還笑峰,備言前事。
笑峰聞知大喜,對丁虎道:“丁兄此行,作用甚大。今齊王下達禁令,公子便安全無危了。”於是便告知公子職,言刺客之事已經擺平。
公子職亦心中高興,便饋贈笑峰金銀百兩以相謝,笑峰推辭,說自己並無功勞,都在丁虎身上,公子職遂賜丁虎金銀,丁虎推辭不過,隻受其一半。
笑峰見有朱申在公子職身邊,心中便放心,於是告辭公子職,與丁虎自迴漢中上庸而來。
而欒開在韓國新鄭行刺過程中偶然得知朱申消息,隻是不太確定,迴到齊國之後,將此事告訴其兄齊國大臣欒氏,欒氏道:“此事已經過去二十年了,不想他卻在韓國。朱申殺我族人倒無所謂,隻是欺人太甚,此仇不可不報,今既然知道其下落消息,你且令人前去探察,若果然真實,容吾再想辦法雪此恨。”
欒開道:“大王已經頒布了禁令,小弟不敢再有違背法度之舉了。此去探察,得無有違背法度?”
欒氏道:“無妨,你隻是去打探,又沒有行刺,如何犯法?你打探真實了,其他的事,都包在為兄身上。”
欒開這才答應,退下便又召集了幾名黨羽,給了賞錢,讓去韓國打探朱申消息。
而燕國子之亂國,國人不附,齊王相助燕太子姬平率軍入燕,相爭王位,太子平率軍殺進薊城,燕國宮廷大亂,將軍市被也趁機率兵攻伐燕國王宮,百姓相助者甚眾。子之不得國人百姓支持,難以支撐,隻好以高官厚祿相誘市被,市被中計,而反戈擊太子平,太子平不能敵,大敗,率殘眾逃往無終山,後為當地人所殺。
子之又殺了將軍市被,燕國宮廷禍亂才算結束,但此番大亂,殺死軍民百姓數萬人,燕人大為震恐,都怨恨子之。
而齊王聞知太子平事敗,便又下令讓齊將匡章率師進入燕國討伐子之,匡章乃當世名將,善於領軍,率齊國之師長驅大進,深入燕境,燕人不僅不阻攔,還為其引路。
匡章領軍至燕都薊城,圍攻子之,子之雖然勇猛,卻大勢已去,為匡章所敗,子之被齊軍生擒,押赴齊國,被齊王下令處死,剁成肉醬,以警示天下不臣之人。
燕王噲聞知,也在別宮自縊身亡。
匡章雖然能征善戰,為一時名將,卻生性殘暴不仁,率齊軍深入燕境,縱兵大掠,殺戮百姓。燕人深受此禍,也將齊軍恨入骨髓,更是痛恨太子平引狼入室,便攻殺太子平。
燕國國中大亂之後,無人主持局麵,任人欺淩宰割,慘不忍睹。
時趙武靈王聞知燕國局勢,欲要出師入燕相助,又恐自己軍力不是齊軍對手。盤算良久,便決定擁立公子職為燕國新主。於是致書韓王,說明此事,韓與趙是同盟之國,自然擁護趙武靈王主意。
卻說這趙武靈王,姓趙名雍,二十餘年前,年僅十五歲的趙雍繼承其父趙肅侯之位,成為趙國新君。
趙國常年與魏、楚、秦、燕、齊等國交戰,至趙肅侯去世,新君方幼,各國於是準備趁機來欺負趙國,為自己撈取好處。
趙雍雖然年幼,卻以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勇氣,與各國周旋應對,挫敗了各國的叵測居心。在托孤大臣肥義的輔佐下,趙武靈王大力改革內政,勵精圖治,使久戰疲弱之趙又恢複國力,兵馬也很是強盛。
趙國北疆與北胡等地相接壤,胡人彪悍善戰,而華夏衣冠皆寬袍大袖,不利於上馬馳騁騎射,趙武靈王遂下令國中皆穿胡人窄袖緊衣,練習騎射,自己為做表率,常年皆著胡服,並每日騎射不輟,上行下效,趙國上下便紛紛跟隨國君學習騎射,著胡人衣裳。此便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治國方略。
數年,趙人果然也精通騎射,彪悍善戰,趙軍於是兵強將勇,胡人畏之,中原各國亦不敢再輕視趙軍。
趙武靈王作為一時英明之君,在世時候便受到天下敬畏。後來死於沙丘之亂,後人多為感歎可惜。但其一時光輝業績是受到後來曆朝曆代所推崇的。
後人有詩追思趙武靈王道: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
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
望斷雲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
兩千幾百年前事,隻剩蓬蒿伴土牆。
趙武靈王見燕王噲傳國子之,本還讚賞其堯舜之行,但見子之不為國人擁戴,又道:“燕王昏聵至此!恐怕有滅國身死之禍。”
果然,子之執掌國政不數年,燕國即發生變亂,燕王噲、子之、太子平皆在禍亂中喪生,燕國一時無主,為齊國所侵略掠奪。
趙武靈王夫人,是韓國宗室之女,趙與韓聯姻,二國並定立攻守同盟。而燕國太子平已經事敗,大失人心,逃在無終山,唯還有公子職在韓國。趙武靈王便決心扶立公子職迴到燕國任新君,以便拉攏燕國,為趙之助。
然而齊國強盛,國力遠在趙國之上,齊王欲要稱霸天下之心,昭然若揭,趙國與韓國欲要扶立公子職為燕王,勢必觸犯齊國利益,齊國豈能坐視之?這事談何容易?
然而趙武靈王畢竟是一時英傑之君主,外能與諸侯抗衡,內能治理國政。麵對此種難題,趙武靈王也能想出辦法來。
當時天下七雄,以秦、齊、楚三國為最強,魏、趙次之,韓、燕最弱。秦國與齊國,一西一東,皆有稱霸天下之野心。
時楚國國勢不振,自顧不暇。趙武靈王尋思能夠與齊國抗衡者,唯隻有秦國了。便決定請秦王出兵,則一定能夠讓齊軍退出燕國,驅除齊國勢力,從而扶立公子職迴國即位。
但這秦國也不是什麽仁義之國,若要秦王出師,沒有相利益好處是不可能的。
時秦國正在對義渠、韓國、齊國、楚國等用兵,趙武靈王苦思冥想三日三夜,終於想得一個萬全之策,認定可以實現自己的此番意願了。
趙武靈王先遣人至中山國見中山王,遊說鼓動中山王趁燕國內亂,發兵攻打燕國,中山王見有利可圖,於是聽之,發兵攻占了燕國數百裏土地,又攻下城池十餘座。
燕人聞之更加驚恐,急切盼望能立下明主賢君,以便安定國家,抵禦外侮。
趙武靈王再令人至燕國,稱趙國願意扶立公子職歸國為燕王,燕人聞之,皆感謝趙武靈王。於是趙國整頓軍馬,趙武靈王親自率領,列於燕國境上,遣使者至韓國,言自己已經出兵,扶立公子歸國為燕王,請韓國放公子歸國。
公子職在韓國為質,歸國與否取決於韓王,當時韓國國君是韓宣惠王,亦即韓威侯。燕國質子於韓,二國也是同盟,此番送歸公子職,也是韓王所願意的。公子職在韓國為質,前番齊王曾令韓王殺之,而韓王可以殺卻沒有殺,那公子職歸國為君之後,勢必感激韓國恩德,會盡力報效自己。
韓王接到趙武靈王書信,心中雖有其他意見,但讓公子職歸國為君,也是韓國利益所在。於是便發兵車百乘,護送公子職歸國。
趙武靈王尋思韓國定會從自己之意,同意讓公子職歸國。但要讓秦國出兵,自己不便出麵,還需得公子職本人相求助。秦國在東方最大的對手便是齊國,欲要與齊國爭霸,勢必也需要拉攏燕國相助。公子職以此相求助秦王,那秦王也就會發兵了。便等時機到時,便說齊軍強盛,需得秦軍相助方可勝之,借此讓公子職求助於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