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峰用這夥山賊拉船過了蒿坪江麵,便從船艙中拿出銀錢來,每人發兩千文。眾山賊得遇梁州豪傑,慚愧不已,便對笑峰發誓決不再做攔路剪徑之事。


    笑峰便道:“你等若不做此行當,便不能生活。我且指給你們一條生存之道:上庸城正在打造舟船,需得良好木材,你等且去山中伐木,可從漢水運至上庸城,到那裏交付一個叫張廣的人,此人是我部下,負責在上庸為官府收購木材。待我迴來時候吩咐他,收取你等木材,你等便可以此為生了。”


    眾賊聽罷,感恩不盡,一再拜地稱謝,表示願受驅馳。


    笑峰恩威並用,震服了這夥山賊,使其從良,不要再作盜賊之事。笑峰便命眾人散去,又駕船起行。


    這舟中船夫,見笑峰等人誅殺山賊首領,使群賊震服,又得知這豪傑便是名揚漢水的徐笑峰,不禁驚呆半晌,對笑峰一再行禮,拜道:“小人有眼不識泰山,不想閣下真是梁州豪傑首領!今得一見,三生有幸!”執禮甚恭。


    笑峰笑道:“不必多禮。你且開船,繼續前進。此去南鄭還有三百裏路程,我後日便要到達。不可再耽誤了。”


    船夫道:“徐豪傑之事,小人怎敢不用心?徐豪傑且寬心,後天日落之前,必能到南鄭。”


    於是便架起風帆,用力劃船前行。


    且說巴蜀二國,春秋時期也為諸夏之一,巴、蜀、楚三國為世仇,彼此之間多有攻伐。上庸漢水一帶,本是巴國、庸國領土,庸國被滅後,歸於巴國,後來楚國坐大,奪取了巴國的漢水領土,在此設置漢中郡。巴國隻好南遷長江,在江州立國。


    蜀國則興起於岷江一帶,蠶叢最早稱王。武王伐紂時候,蜀王杜宇曾出兵相助,後來杜宇稱帝,號望帝,又禪位憋靈,蜀國地方甚廣,實力較強,是南方大國之一。


    戰國時期,蜀國屢次與秦國爭奪漢中南鄭,最終蜀國打敗秦軍,占得漢中,便以成都為都城,設立宗廟,又稱蜀王。


    公元前316年,蜀王杜蘆要進攻苴國,便令壯士開鑿石牛道,以便行軍。


    苴國位於後世葭萌關一代,所以又稱為葭萌國。苴國國君便求救於秦,而蜀王杜若也遣使者跟秦國交涉說希望不要幹涉此事。


    秦國國君當時是秦惠文王,得到二國的書信,便在鹹陽宮召集群臣商議,秦王道:“巴蜀二國連年攻伐不休,今蜀國又欲要吞苴國,苴侯求救於寡人,而蜀國國君讓寡人作壁上觀。卿等有何見解?”


    大夫司馬錯奏道:“巴蜀相攻,蜀又要吞並苴國,大王便可趁此時之機進軍漢中,擊敗蜀國之師,便可擁有蜀地,苴國也自然歸服。收取蜀、苴之後,順帶揮師東下,則巴國即便為大王所有。”


    秦王倒是有早有收取巴蜀之心,但前番數次兵敗漢中,南鄭一度為蜀國所得,而劍閣一代地勢險要,若用兵馬過少,則難以攻取。用兵過多,又恐關中空虛,韓國等又將從東麵攻擊。今聞司馬錯之言,心中沉吟未決,見客卿張儀在座,便問張儀道:“先生可有高見?”


    張儀本是魏國人氏,與蘇秦齊名,並列為當世縱橫家代表人物。


    縱橫家所言方略稱為合縱連橫,合縱連橫是戰國時期特有的政治軍事局麵而形成的戰略思想。合縱者,是指東方六國聯合起來來對付秦國,當然也不僅僅局限於此,合縱也並非隻針對秦國,也可針對齊、楚等大國。


    合縱戰略思想主要由蘇秦主導,合縱鼎盛時期,蘇秦曾佩戴六國相印,執掌天下之牛耳。但事有反複,秦國見六國以合縱對付自己,便遠交近攻,於是連橫戰略思想便應時而出。


    連橫者,指秦國聯合東方一國以對抗諸國合縱,通俗上講,也就是秦國反間收買合縱六國中的一國,使其聯盟瓦解,進而讓秦國得利。


    自蘇秦死後,合縱戰略思想日益衰微,張儀得以相秦,施展連橫戰略思想。


    張儀在魏,不得重用,西遊秦國,初期也不得見用,拮據潦倒,困在館舍,十二年前,笑峰當時才十五歲,率數名少年在鹹陽販運貨物,笑峰少時與關中遊俠兒多有交往。當日在鹹陽西郊見張儀困在館舍,便為其付下所欠資費,又饋贈其生活之資。


    張儀西遊秦國,雖然得蘇秦暗中使人資助,但在秦國日久,盤纏花費殆盡,仍然不能見用,不由得心灰意冷,準備迴魏,卻又苦於沒有盤纏,又欠店家旅費,店家不讓其走。張儀正在困境之中,得笑峰相助,真是雪中送炭,感恩不盡,言富貴之後定當百倍相報。


    張儀得笑峰資助,又不甘心此行無功,便再次麵見秦王,秦王屢次聞見張儀求見,前幾次因為一時不便,隻見得一次,並沒有詳談,並沒有覺得張儀有奇異之才。現在又聞知張儀求見,正好秦王此時心中有許多疑惑,便召見張儀問之,張儀竟然句句迴答道秦王心坎之上。秦王大悅,與張儀相言數日,覺得連橫之策對秦國大為有利,大喜,便采納張儀之言,重用張儀,授以客卿官職。


    後來張儀因謀國有功,使魏國獻城十五座,於是秦王拜張儀為相,幾度輾轉,為秦國計劃,張儀又曾任魏相,複歸秦國之時,再任客卿之職,在秦十二年,深得秦惠文王信賴。


    張儀所著重考慮的方麵,在於東方六國,並非巴蜀,所以張儀覺得當以函穀關以東為重,見秦王問,便迴奏秦王道:“啟奏大王,前年六國合縱攻秦,我雖然擊退六國之師,但六國威脅仍在,去年大王又征伐韓國,恐今年韓國為報此仇而發兵攻我。臣知道韓將暴鴛,驍勇善戰,韓國如用之,當為秦之患。臣以為大王當屯軍函穀關,以圖關東。蜀道險阻,南鄭之地,皆棧道石窟,車馬難以通過,軍資難為繼,實在難於用兵。關東六國乃大王心腹之患,而巴蜀則不過偏僻之邦,暫且容他酣睡大王臥榻之側,待大王克定東方六國之後,巴蜀自然不戰而得也。”


    秦王素聽張儀之言,聽張儀這樣說,心中有不發兵取蜀之意。


    司馬錯見之,奮然出班立於殿前而奏道:“張客卿之言,雖然在理。然臣以為此時為收取巴蜀之良機,此機百年難遇。大王隻需發兵十萬,進入漢中,兵臨劍閣,則巴蜀之地便可盡收囊中。且巴蜀地處長江上遊,取得巴蜀,便可以壓製荊楚。大王欲要圖天下,楚國乃大王勁敵,今如果不趁此時機收取巴蜀,則恐將為楚國取之。楚國若占據巴蜀,勢力大增,大王便難以再壓製了。此為長遠打算,大王必欲取下巴蜀!”


    秦王聞言,也覺有理,便又問張儀道:“先生所言取巴蜀弊與利如何?”


    張儀奏道:“取巴蜀,勞軍費力,而所得利不大。巴蜀偏居西南一隅,雖然能夠壓製楚國,但相比中原,還尚為次。臣以為大王當伐韓國為上,取韓國,勝取巴蜀。”


    秦王又問司馬錯道:“卿所言取蜀當為長遠之計,但蜀道崎嶇,用兵不易。如無必勝把握,寡人還是覺得當謹慎行之。卿可有取蜀之策嗎?”


    司馬錯又奏道:“臣既然敢言取蜀,必有策略。巴蜀時代為仇敵,且都發書求救於大王,大王軍馬開進漢中,出師有名,待觀二國之變,大王便可一舉突襲,反客為主,一戰便可擊敗蜀軍,擒下蜀君,則苴國、巴國都是順帶收取的事情。”


    張儀又辯白道:“雖然如此,但萬一中途受挫,一時難於退兵,而韓國隻師又趁機攻我,東方諸國一齊發難,恐函穀關不能守。此雖然為上計,但也為險計。為萬全著想,還是當暫緩取之為上。”


    司馬錯又爭辯道:“如此時不取,機會將白白錯失了。東方六國,畏懼大王已久,韓國縱然發兵攻我,也暫時不足為懼。六國之師,雖然合縱,但往往兵合力不齊,難以成事,臣以為不足為大王之憂。”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數番,都各自有道理。司馬錯便啟奏秦王道:“臣請為大王提卒十萬,以三月為期限,取下巴蜀而迴。如到時不能取下,臣提頭來見大王!”


    秦王聞言大喜,便嘉獎道:“司馬愛卿之策,正合寡人之意。寡人久有收取巴蜀之意,隻是未逢時機,今良機已到,寡人豈能坐失呢?”


    於是當下決策發兵收取巴蜀。便拜司馬錯為大將,又問司馬錯道:“卿此行,需提卒十萬,但不知以何人為助呢?”


    司馬錯奏道:“客卿張儀,深有韜略,可為臣出謀劃策,相助此行。都尉墨善於領軍征伐,可隨臣一道出征。”


    秦王便問張儀道:“先生肯相助司馬大夫為寡人取蜀嗎?”


    張儀跪奏道:“臣與司馬大夫雖然意見不同,但既然大王此番決議先取巴蜀,臣安敢不從大王之命?必當庶竭駑鈍,相助司馬大夫,以迴報大王知遇之恩!”


    於是秦王大喜,便授司馬錯上將軍印,客卿張儀、都尉都尉墨等為副將,提卒十萬,從石門道入漢中,名義上為調解巴蜀苴等國紛爭,實則包藏禍心,欲要一舉吞並三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豪傑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俱邀俠客芙蓉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俱邀俠客芙蓉劍並收藏豪傑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