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陽城的守衛簡直堪稱密不透風,來往之人無論顯貴豪紳抑或販夫走卒都無一例外要經過守城官兵盤查之後才會被放行,可饒是如此中行瓚依舊大搖大擺地迴到了越州。
因為沒人會去注意一個散發著惡臭的乞丐,而那些將士們更料想不到多日不見的中行氏少主,那個曾經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的豪門貴胄居然可以忍氣吞聲到這般卑微的田地。
卑微到連傳家的橫天寶刀都可以棄之不顧,甚至當他孤身從武陵港口的排汙渠鑽出來時,落魄之狀比最下賤的叫花子還不如——叫花子雖然邋遢,但至少不會在一條滿溢著汙穢的臭水渠裏,任由那些髒東西把自己塗抹得好像一條散發著逼人濁臭的腐屍。
而他往日的驕橫則恰恰成了最好的掩飾,即便他的畫像貼滿了歸陽城的大街小巷,但誰會去注意一個叫花子那張髒汙不堪的臉呢?於是他幾次三番和巡城兵馬擦肩而過,甚至還偶遇過段歸的車駕,卻每每安然無恙甚至還得了即文錢的施舍——這要得益於他縝密的心思,若是一入城就急急直奔西門而去則難免招人懷疑,所以他在歸陽逗留了整整三天,雖然度日如年但也將城內駐軍的數量看了個大概。
而迴到滎山之後他甚至來不及沐浴更衣便召集眾人升帳,誓要趁百裏涉立足未穩之際奪迴歸陽一雪前恥。
“傳我命令,即日起越州閉關封城!另外傳檄天下,就說我中行氏赤膽忠心為國除暴,誰知僭君無故戕害我父屠我族人,今日起,中行氏再不奉他段懷璋為君!”中行瓚迴到滎山郡之後的第一道命令,便是徹底拒地自守。
“......主公有此宏圖大誌,我等自當竭力盡心,隻是若要舉義旗興兵除暴,也該有個名號才是,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臣請主公即王位,以正視聽!”堂下率先說話的是荀複,作為中行氏的遠親,他的家族祖祖輩輩以扶助中行家為己任,對中行瓚的忠誠自然毋庸置疑。
中行瓚甚至在出征之際寧願將越州全權托付給他和他叔叔而非自己的族人,更加見對其信任有加——不過信任歸信任,喜不喜歡卻是另一迴事。
“臣認為不妥,主公一門久為段氏之臣,功勳卓著從無過犯,前者韓衛作亂時主公雖暗中相助,卻並未列名於檄文之中,所以這占據歸陽之舉麽......或可說成是為韓衛之援,但解釋為閉關自守以待王師也並無不可。至於討伐武陵,則全然是助順討逆為國鋤奸,是以百裏涉無故相攻之仇,段歸虛城伏擊之恨皆可說是無故加誅,此乃君不正絕非臣不忠......可若倉促之間僭越稱王,反倒是給了朝廷口實——不如先傳檄天下,坐實那段歸擁兵自重誅戮公卿圖謀不軌,令他和段懷璋自相猜忌......中行惗既已投敵,百裏涉必對我等虛實了如指掌,所以當務之急,應趁其立足未穩反攻翼州才是。”出言反對的正是荀複的叔叔荀臨,兩人雖是至親的叔侄,但實際的年紀卻僅僅相差兩歲而已。
荀複靜靜聽著荀複說完,竟也頗為讚同地點了點頭道,“主公,小叔所言甚是有理,是臣莽撞了。”
兩人名雖叔侄實則親如兄弟,而且性格截然相反——荀臨生性謹慎,擅長籌謀於未然;而荀複則機謀百出,總能在危急之時以奇策扭轉乾坤,所以越州的官員皆知此二人雖然每每意見相左,但實則合二而一互為表裏。
若非中行瓚輕敵大意隻帶了中行悼和中行惗進駐歸陽,恐怕此刻勝負尚未可知。
“......實不相瞞,主公歸來之前,屬下已令人往各郡縣募集鄉勇,如今該有五萬之數,七日之後便可盡數集結——屬下假傳將令,請主公治罪。”荀複沉吟片刻之後開口坦誠自己所為,顯然,他早已料到中行瓚必定大敗而迴。
他說完之後當即撩袍跪倒,另一邊的荀臨見狀也陪同他叩首不止。
“中行悼為人魯莽,中行惗有小智而無大才,此戰若隻固守城池或許可力保不失,但主公聽信中行惗之言輕敵冒進,我等料定主公必大敗而還,所以這才擅自做主以防越州有失,請主公明察!”荀臨做事隻問對錯不管其他,荀複更是不懂君臣之道屢屢犯顏直諫,這也是他們雖備受信任,但是比起中行悼和中行惗來卻失之於親近的原因所在。
“兩位先生快快請起——中行瓚慚愧,當時若是聽二位之言據守歸陽坐觀成敗,此刻或許勝敗尚在未知之間......該我向二位先生賠罪才是。”中行瓚深鞠一躬,言語之間盡是愧疚,但低頭的瞬間眼神中卻盡是羞惱。
“主公說哪裏話,我荀氏一脈家訓便是盡心竭力扶保中行,此乃我等生於這世間唯一的意義,主公若是事事料敵先機,還要我們做什麽?”荀複再次口不擇言,話裏話外甚至有些中行氏離開荀家便一無是處的味道,再加上他那一臉半是得意半是調侃的笑容,饒是荀臨也覺出了不妥,立刻暗中扯了扯他的衣袖。
“慎言......”
“哦哦哦~屬下失言,主公恕罪!”荀複說完有跪下請罪,中行瓚不得不再次作出一副大度之態伸手相攙——每每麵對這二人的時候他都不得不做出一副大度之態,因為連他老子在世的時候都反複叮囑過,說荀氏叔侄是越州的棟梁,不可輕慢。
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中行賾對荀家的器重使然,荀氏的兩叔侄在他死後居然更加不把中行瓚放在眼裏——至少中行瓚自己有這種感覺。
“之前本官大意輕敵以致有武陵之敗,這一次,我有意請二位先生領軍力挽狂瀾,不知二位意下如何?”中行瓚並非不願親臨戰陣,隻是一來深知自己實在和這叔侄倆不對脾氣,臨陣之際若是因為一句話而生出什麽嫌隙來於戰不利,其二,他相信這兩個人在沒有他掣肘的情況下會發揮地更加淋漓盡致。
“主公信得過我們叔侄,自然肝腦塗地萬死不辭!主公,臣等告退!”兩人齊齊跪倒三叩首,隨即便頭也不迴地走出中行瓚的書房前去點算軍資登記糧餉集合人馬。
他們覺得大戰在即任何事情都比不得備戰重要,卻忘了他們和中行瓚到底尊卑有別——中行瓚獨自在書房裏派遣著心中的憤懣,若不是實在無人可用,他實在不願在這兩人麵前強裝出一副開明的樣子。
換做中行惗敢這麽說話做事,他早就一腳踹了過去——中行瓚至今仍不相信中行惗居然會投降了百裏涉,畢竟他和中行悼雖然稱唿自己是少主,但從小一起長大早已親如兄弟,畢竟血濃於水。
但是現實很快就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中行惗親筆書寫的招安狀很快就傳到了滎山郡,文中曆數中行瓚父子的罪惡之後更號召越州百姓和他一起棄暗投明,否則朝廷大軍一到必定雞犬不留。
信中甚至頗具挑釁意味地告知中行瓚橫天刀已經被朝廷冊封給了他,自此他中行惗才是中行氏的嫡係正宗,而中行瓚不過是個人所不齒的亂臣賊子。
這封信險些讓中行瓚氣得七竅生煙——他生平最在乎的就是那把橫天刀,可在武陵城中時帶著它實在是難以逃生,無奈之下隻好將其舍棄,中行瓚以為生平最大的恥辱,可如今這寶刀居然被中行惗這種懦夫拿來炫耀,這簡直有辱中行氏的列祖列宗。
中行瓚完全不敢想象橫天刀被那頭肥豬的蹄子握緊時,會是怎樣的一副光景。
“即日起越州之兵盡付與兩位先生,此乃本官印信,凡越州兵民,中行子弟,見此印信如同本官親臨——荀臨先生為主將,荀複先生任軍師,中行氏兵將即日起皆歸二位調遣,包括中行瓚在內!”中行瓚說話間將劍印遞上,隨後抱拳拱手單膝跪倒,竟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如同部將般像兩人行了軍禮。
“主公快起,不可如此!”荀臨和荀複一時間感動得熱淚盈眶,更是屈膝稽首以大禮迴敬。
“我有一事相求,請兩位務必答應......”
“主公何必說這個求字?但有吩咐,我叔侄唯有竭盡全力而已!”
“請二位斬下中行惗的人頭,取迴橫天刀,我代表中行一族,謝過!”
中行瓚咬牙切齒地一字一頓道——不知是因為當眾表演禮賢下士實在有違他的本性,還是真的對中行惗恨之入骨。
“主公放心,有您這句話,中行惗克日便當身首異處!”荀臨和荀複異口同聲地迴答道。
“三軍聽令,兵發歸陽!”
荀臨一聲令下之後,但見軍旗獵獵,耳聞馬蹄聲聲,大軍行伍如龍,而刀槍映日恰如金鱗熠熠生輝。
五萬人馬,再出越州。
消息傳到歸陽時,中行瓚的大軍距離城池已經不足百裏——越州百姓對朝廷並沒有什麽感情,但是他們知道中行氏若是倒台他們的碗裏便可能少幾塊肉,所以百裏涉這邊不僅收不到半點消息,甚至連派出去的斥候都被百姓自發地抓了獻給官府。
百裏涉因此甚是頭痛,因為他知道天下最難攻者便是民心——民心所向,即便三裏之城也可阻擋十萬之眾。
而從那些僥幸逃迴來的斥候口中,他感到的隻有越州的眾誌成城。
“大人莫非在為越州之事憂心?”葉浚卿總是能在他最煩悶的時候適時地出現,而且每一次都帶著成竹在胸的笑意。
“沒想到中行氏如此得人心,想要收複越州,難啊......”
“大人此刻該擔心的不是越州,而是翼州啊......”
“浚卿此話何意?”
“大人可知我為何建議調嘯月城之兵北上?”
“不是為了收複越州?”
“越州中行瓚,不過疥蘚之疾,所謂民心向背,無非一個利字,大人隻要攻下一城之後一切照舊不做變化,用不了一個月越州境內便無人不知,到時候誰還會鐵了心跟中行氏造反?”
“而陛下的心病是魏王,大人連日來食不甘味,顯然也是急君之所急,所以在下建議調嘯月城的司徒大人來守歸陽,我等便可名正言順地帶同魏王和晉王返迴建康,一可製止北周來犯之心,二來正好不動聲色地削去魏王的權柄——待司徒大人與中行瓚兩敗俱傷之時,大人再率大軍收拾殘局,豈非事半功倍?”
百裏涉聞言更加肯定,眼前這個人若不能為國之棟梁則必成朝廷大患——好在他不是生於江東而投靠北周。
因為沒人會去注意一個散發著惡臭的乞丐,而那些將士們更料想不到多日不見的中行氏少主,那個曾經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的豪門貴胄居然可以忍氣吞聲到這般卑微的田地。
卑微到連傳家的橫天寶刀都可以棄之不顧,甚至當他孤身從武陵港口的排汙渠鑽出來時,落魄之狀比最下賤的叫花子還不如——叫花子雖然邋遢,但至少不會在一條滿溢著汙穢的臭水渠裏,任由那些髒東西把自己塗抹得好像一條散發著逼人濁臭的腐屍。
而他往日的驕橫則恰恰成了最好的掩飾,即便他的畫像貼滿了歸陽城的大街小巷,但誰會去注意一個叫花子那張髒汙不堪的臉呢?於是他幾次三番和巡城兵馬擦肩而過,甚至還偶遇過段歸的車駕,卻每每安然無恙甚至還得了即文錢的施舍——這要得益於他縝密的心思,若是一入城就急急直奔西門而去則難免招人懷疑,所以他在歸陽逗留了整整三天,雖然度日如年但也將城內駐軍的數量看了個大概。
而迴到滎山之後他甚至來不及沐浴更衣便召集眾人升帳,誓要趁百裏涉立足未穩之際奪迴歸陽一雪前恥。
“傳我命令,即日起越州閉關封城!另外傳檄天下,就說我中行氏赤膽忠心為國除暴,誰知僭君無故戕害我父屠我族人,今日起,中行氏再不奉他段懷璋為君!”中行瓚迴到滎山郡之後的第一道命令,便是徹底拒地自守。
“......主公有此宏圖大誌,我等自當竭力盡心,隻是若要舉義旗興兵除暴,也該有個名號才是,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臣請主公即王位,以正視聽!”堂下率先說話的是荀複,作為中行氏的遠親,他的家族祖祖輩輩以扶助中行家為己任,對中行瓚的忠誠自然毋庸置疑。
中行瓚甚至在出征之際寧願將越州全權托付給他和他叔叔而非自己的族人,更加見對其信任有加——不過信任歸信任,喜不喜歡卻是另一迴事。
“臣認為不妥,主公一門久為段氏之臣,功勳卓著從無過犯,前者韓衛作亂時主公雖暗中相助,卻並未列名於檄文之中,所以這占據歸陽之舉麽......或可說成是為韓衛之援,但解釋為閉關自守以待王師也並無不可。至於討伐武陵,則全然是助順討逆為國鋤奸,是以百裏涉無故相攻之仇,段歸虛城伏擊之恨皆可說是無故加誅,此乃君不正絕非臣不忠......可若倉促之間僭越稱王,反倒是給了朝廷口實——不如先傳檄天下,坐實那段歸擁兵自重誅戮公卿圖謀不軌,令他和段懷璋自相猜忌......中行惗既已投敵,百裏涉必對我等虛實了如指掌,所以當務之急,應趁其立足未穩反攻翼州才是。”出言反對的正是荀複的叔叔荀臨,兩人雖是至親的叔侄,但實際的年紀卻僅僅相差兩歲而已。
荀複靜靜聽著荀複說完,竟也頗為讚同地點了點頭道,“主公,小叔所言甚是有理,是臣莽撞了。”
兩人名雖叔侄實則親如兄弟,而且性格截然相反——荀臨生性謹慎,擅長籌謀於未然;而荀複則機謀百出,總能在危急之時以奇策扭轉乾坤,所以越州的官員皆知此二人雖然每每意見相左,但實則合二而一互為表裏。
若非中行瓚輕敵大意隻帶了中行悼和中行惗進駐歸陽,恐怕此刻勝負尚未可知。
“......實不相瞞,主公歸來之前,屬下已令人往各郡縣募集鄉勇,如今該有五萬之數,七日之後便可盡數集結——屬下假傳將令,請主公治罪。”荀複沉吟片刻之後開口坦誠自己所為,顯然,他早已料到中行瓚必定大敗而迴。
他說完之後當即撩袍跪倒,另一邊的荀臨見狀也陪同他叩首不止。
“中行悼為人魯莽,中行惗有小智而無大才,此戰若隻固守城池或許可力保不失,但主公聽信中行惗之言輕敵冒進,我等料定主公必大敗而還,所以這才擅自做主以防越州有失,請主公明察!”荀臨做事隻問對錯不管其他,荀複更是不懂君臣之道屢屢犯顏直諫,這也是他們雖備受信任,但是比起中行悼和中行惗來卻失之於親近的原因所在。
“兩位先生快快請起——中行瓚慚愧,當時若是聽二位之言據守歸陽坐觀成敗,此刻或許勝敗尚在未知之間......該我向二位先生賠罪才是。”中行瓚深鞠一躬,言語之間盡是愧疚,但低頭的瞬間眼神中卻盡是羞惱。
“主公說哪裏話,我荀氏一脈家訓便是盡心竭力扶保中行,此乃我等生於這世間唯一的意義,主公若是事事料敵先機,還要我們做什麽?”荀複再次口不擇言,話裏話外甚至有些中行氏離開荀家便一無是處的味道,再加上他那一臉半是得意半是調侃的笑容,饒是荀臨也覺出了不妥,立刻暗中扯了扯他的衣袖。
“慎言......”
“哦哦哦~屬下失言,主公恕罪!”荀複說完有跪下請罪,中行瓚不得不再次作出一副大度之態伸手相攙——每每麵對這二人的時候他都不得不做出一副大度之態,因為連他老子在世的時候都反複叮囑過,說荀氏叔侄是越州的棟梁,不可輕慢。
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中行賾對荀家的器重使然,荀氏的兩叔侄在他死後居然更加不把中行瓚放在眼裏——至少中行瓚自己有這種感覺。
“之前本官大意輕敵以致有武陵之敗,這一次,我有意請二位先生領軍力挽狂瀾,不知二位意下如何?”中行瓚並非不願親臨戰陣,隻是一來深知自己實在和這叔侄倆不對脾氣,臨陣之際若是因為一句話而生出什麽嫌隙來於戰不利,其二,他相信這兩個人在沒有他掣肘的情況下會發揮地更加淋漓盡致。
“主公信得過我們叔侄,自然肝腦塗地萬死不辭!主公,臣等告退!”兩人齊齊跪倒三叩首,隨即便頭也不迴地走出中行瓚的書房前去點算軍資登記糧餉集合人馬。
他們覺得大戰在即任何事情都比不得備戰重要,卻忘了他們和中行瓚到底尊卑有別——中行瓚獨自在書房裏派遣著心中的憤懣,若不是實在無人可用,他實在不願在這兩人麵前強裝出一副開明的樣子。
換做中行惗敢這麽說話做事,他早就一腳踹了過去——中行瓚至今仍不相信中行惗居然會投降了百裏涉,畢竟他和中行悼雖然稱唿自己是少主,但從小一起長大早已親如兄弟,畢竟血濃於水。
但是現實很快就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中行惗親筆書寫的招安狀很快就傳到了滎山郡,文中曆數中行瓚父子的罪惡之後更號召越州百姓和他一起棄暗投明,否則朝廷大軍一到必定雞犬不留。
信中甚至頗具挑釁意味地告知中行瓚橫天刀已經被朝廷冊封給了他,自此他中行惗才是中行氏的嫡係正宗,而中行瓚不過是個人所不齒的亂臣賊子。
這封信險些讓中行瓚氣得七竅生煙——他生平最在乎的就是那把橫天刀,可在武陵城中時帶著它實在是難以逃生,無奈之下隻好將其舍棄,中行瓚以為生平最大的恥辱,可如今這寶刀居然被中行惗這種懦夫拿來炫耀,這簡直有辱中行氏的列祖列宗。
中行瓚完全不敢想象橫天刀被那頭肥豬的蹄子握緊時,會是怎樣的一副光景。
“即日起越州之兵盡付與兩位先生,此乃本官印信,凡越州兵民,中行子弟,見此印信如同本官親臨——荀臨先生為主將,荀複先生任軍師,中行氏兵將即日起皆歸二位調遣,包括中行瓚在內!”中行瓚說話間將劍印遞上,隨後抱拳拱手單膝跪倒,竟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如同部將般像兩人行了軍禮。
“主公快起,不可如此!”荀臨和荀複一時間感動得熱淚盈眶,更是屈膝稽首以大禮迴敬。
“我有一事相求,請兩位務必答應......”
“主公何必說這個求字?但有吩咐,我叔侄唯有竭盡全力而已!”
“請二位斬下中行惗的人頭,取迴橫天刀,我代表中行一族,謝過!”
中行瓚咬牙切齒地一字一頓道——不知是因為當眾表演禮賢下士實在有違他的本性,還是真的對中行惗恨之入骨。
“主公放心,有您這句話,中行惗克日便當身首異處!”荀臨和荀複異口同聲地迴答道。
“三軍聽令,兵發歸陽!”
荀臨一聲令下之後,但見軍旗獵獵,耳聞馬蹄聲聲,大軍行伍如龍,而刀槍映日恰如金鱗熠熠生輝。
五萬人馬,再出越州。
消息傳到歸陽時,中行瓚的大軍距離城池已經不足百裏——越州百姓對朝廷並沒有什麽感情,但是他們知道中行氏若是倒台他們的碗裏便可能少幾塊肉,所以百裏涉這邊不僅收不到半點消息,甚至連派出去的斥候都被百姓自發地抓了獻給官府。
百裏涉因此甚是頭痛,因為他知道天下最難攻者便是民心——民心所向,即便三裏之城也可阻擋十萬之眾。
而從那些僥幸逃迴來的斥候口中,他感到的隻有越州的眾誌成城。
“大人莫非在為越州之事憂心?”葉浚卿總是能在他最煩悶的時候適時地出現,而且每一次都帶著成竹在胸的笑意。
“沒想到中行氏如此得人心,想要收複越州,難啊......”
“大人此刻該擔心的不是越州,而是翼州啊......”
“浚卿此話何意?”
“大人可知我為何建議調嘯月城之兵北上?”
“不是為了收複越州?”
“越州中行瓚,不過疥蘚之疾,所謂民心向背,無非一個利字,大人隻要攻下一城之後一切照舊不做變化,用不了一個月越州境內便無人不知,到時候誰還會鐵了心跟中行氏造反?”
“而陛下的心病是魏王,大人連日來食不甘味,顯然也是急君之所急,所以在下建議調嘯月城的司徒大人來守歸陽,我等便可名正言順地帶同魏王和晉王返迴建康,一可製止北周來犯之心,二來正好不動聲色地削去魏王的權柄——待司徒大人與中行瓚兩敗俱傷之時,大人再率大軍收拾殘局,豈非事半功倍?”
百裏涉聞言更加肯定,眼前這個人若不能為國之棟梁則必成朝廷大患——好在他不是生於江東而投靠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