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裏家不僅隻是吳國的名門,甚至可以算得上是神州的世家。
其世係甚至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那個戰火不熄的大爭之世,名聲最為顯赫者,莫過於輔佐秦王一統六合的名相百裏奚。
但天下無不朽之基業,更無不衰之宗族,千年的家風傳承到了百裏涉這一代,也無非隻是世人眼中皓首窮經尋章摘句的腐儒罷了。
不過百裏涉自己倒是樂天知命,他覺得整日與文章為伴總好過與虎狼謀皮,是以他雖官拜尚書,卻從不與朝堂之上的任何派係有所牽連,逍遙自在明哲保身倒也成了他安身立命的法寶,因為總會有人需要借用清正賢德之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身為帝王者,更喜歡這種才學兼備卻勢單力孤的臣子。
所以他才有幸成了教導宮中諸皇子的太傅,這職位雖無實權,但無論今後誰登基為帝,百裏涉都將是當之無愧的帝師,由此他的朝野聲望地位一時更加超然。
然而比起家喻戶曉的名望,他的府邸卻略顯寒酸,一所三進的宅子便是他這正二品大員的居所,即便是比起有些鄉紳尚且不如,隻是這座宅邸在百裏涉眼中卻是萬金難求,隻因它毗鄰皇家設立的藏書之所,華林苑。
“久浸詩書之墨香,雖不堪羽化,亦不失謫仙——此宅當傳與後人,萬世不易!”解釋得再多,世俗中依舊多有嘲諷此地寒酸者,百裏涉便索性掛了塊比王府還氣派的匾額,上書“謫仙福地”四字,以此陶然自得。
今天散朝之後,他一如既往地換了便裝正要去華林苑,卻不想剛出門口就被他最頭痛的學生之一給堵了迴來。
段宣忱一大早便哭喪著臉守在了門口。
昨晚段之泓傳話來,說行刺太子的人此刻就在他府上,段宣忱和段歸聞言都是一驚——不問而知,行刺若是真,那麽就是有人要嫁禍段之泓;行刺若是假,便是太子要算計他。
無論真假,包庇刺客都是自尋煩惱,可偏偏他是與太子水火不容,且性情乖張的段之泓——你要抓,我就偏要救,於是打定主意要護這兩人周全。
籌謀再三,他們決定改變計劃立刻說服百裏涉出麵上疏,以防段懷璋借機生變,可誰去與這個博學鴻儒交涉卻成了難題——司徒靖現在不足以服人,他不過是琅琊王的客卿,還是白身;而段歸和段宣忱一想到要去見這位百裏大人都把頭搖得好像撥浪鼓一樣。
其中原因不言自明,無非是一大一小兩個無賴見不得真君子,即便是共處一室也會令二人如坐針氈。
最終他們決定聽天由命,賭約便是當晚司徒靖和褚競雄是否春風一度。
結果段宣忱又輸了——兩人往窗外潑了一盆洗腳水後,雙雙和衣而睡直至五鼓雞鳴。
“見過師傅~”段宣忱在百裏涉麵前倒是頗為規矩,不僅絲毫不敢放浪,簡直堪稱知書達禮——不知道為什麽,百裏涉往那裏一坐便會令他不自覺地想要收束其平日的散漫,即便對方隻是和顏悅色而已。
百裏涉其實也不大願意見到這個晉王殿下,當年段歸的惡名他隻是略有所聞,不想入職宮中教席之後卻遇上了這位與其當年之頑劣隻在伯仲之間的“小太歲”。
開始隻是逃學,繼而發展為在學堂上與其他皇子大打出手,最後竟然發展為縱火燒書院,百裏涉一怒之下便請了荊杖,言道教不嚴師之惰,先是打了他,然後又當著皇帝和眾皇子之麵把自請受罰,甘心被打了一個血肉模糊堪堪廢命。
說也奇怪,自此之後這小太歲便收斂了許多,甚至對百裏涉有了些許敬畏。
“晉王殿下不必拘禮,今日此來何事?”百裏涉很清楚他這個學生不在乎名位也無心向學,更是出了名的隻愛庸俗無心風雅,所以段宣忱今日主動到訪確實令他頗為意外。
“學生此來,實在是有事相求......”
“哦?晉王,若是哪裏欠了賭債,可去尋陛下或太子,下官身無分文......”
“師傅不要取笑我了,學生此來非為私事,而是國事——想必這些日子以來黎越的消息您也有所耳聞......嗨,直說了吧,那天有人往我府裏投了一封書信,其中內容,與近日城中關於黎越的傳聞不謀而合......”
“那人現在何處?!書信又在哪裏?!”百裏涉聞言一驚,傳言未必是真,但有人持書報信則是另一迴事——黎越六部與吳國斷絕來往已久,若是黎越王遣人入建康求援,那必定是黎越六部之間已然勢成水火。
段宣忱遞上書信,之後將事情經過掐頭去尾稍加潤色了一番,但要害卻是明明白白的告訴了百裏涉——黎越內亂,機不可失。
“荒唐!這麽大的事為何不直接告知陛下!等等,下官這就準備表章,殿下稍等,你我一同入宮麵聖!”
“不不不不~師傅,還是您自己去吧——小皇叔說,這些投書報信的人必然不會隻尋了我一家,而其他人都置若罔聞,包括兵部也對如此大事毫無動靜,背後一定是有人壓下了消息,能有這本事的......師傅您明白,我就不多說了,總之別提我和小皇叔,否則適得其反,告辭~”段宣忱一股腦把事先背下來的詞竹筒倒豆子一樣傾瀉而出後,便如蒙大赦一般匆匆而去,就像是多呆一息都會罹患瘟疫一樣。
書信自然是真的,因為是出自寧緗郡主模仿其父的親筆,印記也是真的,因為黎越王的金印本來就在她身上。
所以當百裏涉把書信呈上的時候,段耀根本不疑有他,隻是因為久病不愈,以致他實在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表現去應有的驚訝和興奮。
“百裏涉,這書信,你是從何得來的?咳咳~”段耀麵色黃暗,眼眶凹陷隱隱泛著青黑,曾經威風八麵的帝王如今幾乎瘦成了一副皮包骨,一旁侍候的公主段歆柔不斷地輕輕拍打著他的背門,依舊無法舒緩他不適。
“迴稟陛下,此書信是有人夤夜投至臣家中的,至於是誰......臣也不得而知~”百裏涉自命仁人君子,欺君這等大逆之事放在平時他是絕對不肯的,但此時此刻如實迴稟,難保皇帝不會對段歸的動機起疑,雖然百裏涉並不認為段耀是個昏君,但在無上的權力麵前,任何人都難免會因一點點私心而做出有悖常理的選擇。
而千古悠悠,多少事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個險絕不能冒——他是忠直的君子,卻不是愚直的傻子。
“......這樣啊,你以為此信真偽如何?”
“迴稟陛下,臣接到此信時,其上封識宛然,那火漆確是黎越特有的蟲香,而其中的璽印和筆跡臣也特意去華林苑比對過,定是真跡無疑——臣請陛下降旨,由太子率軍親征,趁此良機一舉平定黎越!”百裏涉到底是個老實人,當麵撒謊這種事難免會讓他有些異樣,過度的緊張讓他的三綹長髯不住地顫動——好在他一直極為恭順地垂首跪伏於地,否則盡是他這一臉的慌亂便足以令段耀起疑。
“咳咳~嗯,朕知道了,你去同內閣和太子商量著辦吧......朕的病,咳咳......實在是有心無力......去吧......歆柔,你也跟著去,跟太子說,朕說的,務以收服黎越為要,咳咳咳~”區區數十個字段耀說了許久,話音未落邊不住地劇烈咳喘起來,段歆柔緊張地拿過定喘的丹藥和一尊溫水,眼看著段耀服下後稍稍平緩,賽雪欺霜的粉麵上才稍顯泰然。
“父皇,您歇著吧,好好保重龍體,國事有二哥,您不必憂慮~”段歆柔的美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妖嬈,光潔如玉的肌膚若是再白一分則慘然,豐腴窈窕的腰肢若是再潤一點則放蕩,雲鬢蛾眉或濃或淡都難以如現在這般綺麗,她就像是從每一個男人午夜幽夢中走出的仙子一般,雖生花妙筆卻難畫分毫,一顰一笑足以令任何人一見鍾情。
“你們仔細照顧陛下,半個時辰後記得把藥給陛下喂了——百裏大人,請吧?”段歆柔走到百裏涉麵前,對著躬身垂首的他略點了一下頭,僅僅是朱唇邊的一絲絲笑意,便立刻讓百裏涉也如墜雲霧。
景陽公主的背影婀娜多姿如風拂柳,即便是百裏涉這樣的正人君子也不敢多看哪怕一看,生怕罪犯欺君,更怕汙了佳人的清麗出塵。
紫宸殿與議政的文淵閣相距甚遠,中間不僅隔著含涼殿還要繞過未央宮,之後再由西向東穿過太液池,然而百裏涉卻覺得這一路行來簡直如彈指一揮般短暫。
吳國幾乎是把平京的皇宮照搬進了建康,除了實在沒有條件去修建一個一模一樣的玄武湖以外,幾乎與平京皇城別無二致。
而段耀曾經很自豪地說過,周人雖僥幸得了玄武湖,可大吳卻依舊可以因千裏嵐江為池,孰為正朔天意昭然。
而百裏涉就曾因指斥這話意在據天塹而守愁城,乃不思進取之狀而被罰了半年的俸祿,理由卻是他日日流連華林苑,誤了不少禮部的公事。
“狐大人,中行大人,正好你們都在......”兩人雖分屬同盟卻也會為了誰才是未來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生嫌隙,所以除了公事緊要之時,很少能見到二人同坐一室。
“參加景陽公主——正好,我等正有要事要去奏報陛下!”狐純和中行賾一見段歆柔立刻像是撈到了救命稻草一樣快步近前,手裏似乎還拿著兩道奏疏。
“陛下此刻應該剛吃了藥睡下,二位大人何時如此慌張?”段歆柔有些驚訝,因為能讓他們如此緊張的事情不多。
“翼州急報,黎越六部日前移動頻繁,平浪部與邪龍部、河曼部兵馬聚合一處動機不明,哀牢、歸義兩部糾結舍龍部似乎有北上嘯月城之意,州府請朝廷增派兵馬以備不時。”
“越州急報,近日來秋雨連綿,嵐江水位瘋漲,玉河、荊河、漅河等多條河道都有潰堤的風險,州府請求朝廷盡速撥款修繕河堤!”越州位於嵐江下遊,因地勢低窪是以水患頻發,近年來黎越頻頻寇邊,更是令捉襟見肘的財賦不得不用於邊防而非河務,是以遍布越州的河網已多年未曾疏浚。
“二位大人,先看看這個......”段歆柔說話間便從百裏涉手中接過那封書信遞給了狐純和中行賾。
不看則已,一看之下二人臉色越發地暗沉——這封信的內容與荊州奏報相印證之下真偽已經不言而喻。
事實就是黎越內亂,過程如何不重要,結果是唯一能製約這千裏瀚海間巨獸的枷鎖已被砸碎,它的爪牙隨時可能撲向江南四州。
“二位大人,速去請太子殿下來主持大局吧......”
“六妹找我何事啊?”段懷璋一步剛剛跨進門口,就聽見了段歆柔憂心忡忡的的低語。
“參見太子殿下~”四人見太子駕到便齊齊跪倒,即便是其中身份最為超然尊貴的景陽公主也必須以君臣之禮參拜。
“免了免了,出了什麽事,能讓六妹親自來文淵閣傳召?”段耀自染病以來都是段歆柔從旁照料,此刻她出現在文淵閣,當然是帶著皇帝的口諭。
“二哥,你先看看這些吧......”段歆柔遞過書信和奏章,很快段懷璋的臉色便如同這四人一般凝重。
“父皇什麽意思?”
“父皇吩咐,務必以黎越之事為重。”
段懷璋在那一瞬間有些不悅,但旋即便恢複了一臉的欽敬之色道,“不愧是父皇,到底高瞻遠矚,此時此刻正是一舉收服黎越的千載良機,隻是......這越州水患......”
“我該傳達的都傳到了,其他的事情就不是人家這女兒家家該操心的了——我迴去照顧父皇了,餘下的事,就煩你們四位在此勞心啦~”說完段歆柔深施一禮便即轉身,風姿綽約令四人難免一時恍神。
“咳咳咳~太子殿下,請您拿個主意吧......”百裏涉首先醒悟過來,然後用幾聲咳嗽喚醒了神遊物外的其餘三人。
“父皇口諭以黎越為要,狐大人,兵部可供調遣之軍有多少?”
“迴太子殿下,兵部可堪調用之軍除嵐江大營的守軍和屯田軍之外,尚有荊州,越州和滁州的戍軍,其中荊州五萬、越州三萬、滁州兩萬餘,除必備的守軍外有半數可供調遣,但荊州和越州路途遙遠且多險阻......真正可於短期內調用的不過是滁州的萬人而已......”
“另外,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僅僅這萬餘人的調動所需便數以百萬計......”
“狐大人,別忘了越州的水患,我戶部現在可供度支的銀子,隻有區區八千萬兩了,治河所需、賑災儲備粗略算來至少需要五六千萬,大軍調動的幾百萬倒是拿得出來,但是後續的軍餉和補給,實在就捉襟見肘了......”
段懷璋聞言也是眉頭緊蹙,似乎全忘了之前在琅嬛閣他一擲千萬的豪奢。
“太子殿下,狐大人,中行大人,下官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百裏涉看著三人愁眉深鎖之狀,麵色漸漸由白轉紅,繼而像是不吐不快一般衝口而出。
“百裏大人但說無妨。”
“府庫無銀,但親貴有財啊?至此國難當頭之際,何不號召滿朝親貴踴躍捐資以渡難關?”
“百裏大人妙計,既然國庫空虛而民有浮財,何不向民間募捐?不妥不妥,募捐未必奏效,強征又易激起民變,如此......嘶~何不再開捐官之例?以資充盈國庫?”中行賾和狐純相視一笑,那笑容優雅端正,但在百裏涉看來卻無比得惡心。
“什麽!中行大人!下官說的是官捐!並非捐官!”百裏涉怒不可遏,捐官之例始於百餘年前——朝廷以功名換取民間浮財,本是充盈國庫的不得已之舉,卻每每變成權貴們斂財中飽私囊的盛宴,以致每次開行,都是弊大於利。
“百裏大人言之有理,值此多事之秋,事宜從權,捐官之例當可再行!”狐純聞弦音而知雅意,兩人難得一拍即合。
“狐大人!你!”
“好!不愧是百裏大人,果然是梁輔之才!輜重既已無憂,那麽接下來,諸位以為何人統兵為上?”
“太子殿下......”百裏涉百口莫辯,如今這再開捐官的罵名,必然又要落在他這“無知腐儒”的頭上了。
“即是要一勞永逸平定黎越,那統兵者便應是皇室中人,如此方可揚威瀚海......”段懷璋打斷了百裏涉的話頭,自顧自地沉吟道。
“臣舉薦琅琊王段歸——琅琊王久經戰陣,素有不敗之譽,若由他統兵,即便是區區萬人也足以震懾黎越!”百裏涉強壓著心頭的怒火,再次挺身諫言道。
“琅琊王?萬萬不可~萬萬不可~琅琊王為我大吳鞠躬盡瘁,不惜孤身遠赴平京弄得遍體鱗傷,如今傷勢未愈就將其遠調南疆,豈非天下罵萬歲不恤忠良麽?再者,強令殿下帶傷出征,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豈不毀了殿下一世英名?不妥不妥!”中行賾把頭搖的好像撥浪鼓一般,嘴角卻帶著些許的嘲弄。
“那......便唯有殿下親征,六軍盡出,以雷霆之勢掃滅黎越再火速班師一途了......”百裏涉無奈,隻好出此下策——他豈不知天子龍體違和,若是朝中再沒了太子監國一旦生變非同小可,但除了段歸,即通兵事又出身皇族的也隻剩段懷璋一人。
“胡鬧!陛下如今龍體違和不能理政,若是太子再率軍遠征,朝政交付何人?且若是嘯月城那邊遷延日久,周人見有機可乘再撕毀合約舉眾而來,豈不進退失據?臣以為,黎越蕞爾下邦,殺雞何須用牛刀?殿下覺得......橫山王如何?”狐純所言全是事實,百裏涉無從反駁,看他一時語塞之後,狐純才又故作猶疑地提起了段之泓。
段懷璋眉頭一皺,顯出十二分的猶疑和不悅。
百裏涉當然看不出這是他和狐純一唱一和的好戲。
其世係甚至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那個戰火不熄的大爭之世,名聲最為顯赫者,莫過於輔佐秦王一統六合的名相百裏奚。
但天下無不朽之基業,更無不衰之宗族,千年的家風傳承到了百裏涉這一代,也無非隻是世人眼中皓首窮經尋章摘句的腐儒罷了。
不過百裏涉自己倒是樂天知命,他覺得整日與文章為伴總好過與虎狼謀皮,是以他雖官拜尚書,卻從不與朝堂之上的任何派係有所牽連,逍遙自在明哲保身倒也成了他安身立命的法寶,因為總會有人需要借用清正賢德之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身為帝王者,更喜歡這種才學兼備卻勢單力孤的臣子。
所以他才有幸成了教導宮中諸皇子的太傅,這職位雖無實權,但無論今後誰登基為帝,百裏涉都將是當之無愧的帝師,由此他的朝野聲望地位一時更加超然。
然而比起家喻戶曉的名望,他的府邸卻略顯寒酸,一所三進的宅子便是他這正二品大員的居所,即便是比起有些鄉紳尚且不如,隻是這座宅邸在百裏涉眼中卻是萬金難求,隻因它毗鄰皇家設立的藏書之所,華林苑。
“久浸詩書之墨香,雖不堪羽化,亦不失謫仙——此宅當傳與後人,萬世不易!”解釋得再多,世俗中依舊多有嘲諷此地寒酸者,百裏涉便索性掛了塊比王府還氣派的匾額,上書“謫仙福地”四字,以此陶然自得。
今天散朝之後,他一如既往地換了便裝正要去華林苑,卻不想剛出門口就被他最頭痛的學生之一給堵了迴來。
段宣忱一大早便哭喪著臉守在了門口。
昨晚段之泓傳話來,說行刺太子的人此刻就在他府上,段宣忱和段歸聞言都是一驚——不問而知,行刺若是真,那麽就是有人要嫁禍段之泓;行刺若是假,便是太子要算計他。
無論真假,包庇刺客都是自尋煩惱,可偏偏他是與太子水火不容,且性情乖張的段之泓——你要抓,我就偏要救,於是打定主意要護這兩人周全。
籌謀再三,他們決定改變計劃立刻說服百裏涉出麵上疏,以防段懷璋借機生變,可誰去與這個博學鴻儒交涉卻成了難題——司徒靖現在不足以服人,他不過是琅琊王的客卿,還是白身;而段歸和段宣忱一想到要去見這位百裏大人都把頭搖得好像撥浪鼓一樣。
其中原因不言自明,無非是一大一小兩個無賴見不得真君子,即便是共處一室也會令二人如坐針氈。
最終他們決定聽天由命,賭約便是當晚司徒靖和褚競雄是否春風一度。
結果段宣忱又輸了——兩人往窗外潑了一盆洗腳水後,雙雙和衣而睡直至五鼓雞鳴。
“見過師傅~”段宣忱在百裏涉麵前倒是頗為規矩,不僅絲毫不敢放浪,簡直堪稱知書達禮——不知道為什麽,百裏涉往那裏一坐便會令他不自覺地想要收束其平日的散漫,即便對方隻是和顏悅色而已。
百裏涉其實也不大願意見到這個晉王殿下,當年段歸的惡名他隻是略有所聞,不想入職宮中教席之後卻遇上了這位與其當年之頑劣隻在伯仲之間的“小太歲”。
開始隻是逃學,繼而發展為在學堂上與其他皇子大打出手,最後竟然發展為縱火燒書院,百裏涉一怒之下便請了荊杖,言道教不嚴師之惰,先是打了他,然後又當著皇帝和眾皇子之麵把自請受罰,甘心被打了一個血肉模糊堪堪廢命。
說也奇怪,自此之後這小太歲便收斂了許多,甚至對百裏涉有了些許敬畏。
“晉王殿下不必拘禮,今日此來何事?”百裏涉很清楚他這個學生不在乎名位也無心向學,更是出了名的隻愛庸俗無心風雅,所以段宣忱今日主動到訪確實令他頗為意外。
“學生此來,實在是有事相求......”
“哦?晉王,若是哪裏欠了賭債,可去尋陛下或太子,下官身無分文......”
“師傅不要取笑我了,學生此來非為私事,而是國事——想必這些日子以來黎越的消息您也有所耳聞......嗨,直說了吧,那天有人往我府裏投了一封書信,其中內容,與近日城中關於黎越的傳聞不謀而合......”
“那人現在何處?!書信又在哪裏?!”百裏涉聞言一驚,傳言未必是真,但有人持書報信則是另一迴事——黎越六部與吳國斷絕來往已久,若是黎越王遣人入建康求援,那必定是黎越六部之間已然勢成水火。
段宣忱遞上書信,之後將事情經過掐頭去尾稍加潤色了一番,但要害卻是明明白白的告訴了百裏涉——黎越內亂,機不可失。
“荒唐!這麽大的事為何不直接告知陛下!等等,下官這就準備表章,殿下稍等,你我一同入宮麵聖!”
“不不不不~師傅,還是您自己去吧——小皇叔說,這些投書報信的人必然不會隻尋了我一家,而其他人都置若罔聞,包括兵部也對如此大事毫無動靜,背後一定是有人壓下了消息,能有這本事的......師傅您明白,我就不多說了,總之別提我和小皇叔,否則適得其反,告辭~”段宣忱一股腦把事先背下來的詞竹筒倒豆子一樣傾瀉而出後,便如蒙大赦一般匆匆而去,就像是多呆一息都會罹患瘟疫一樣。
書信自然是真的,因為是出自寧緗郡主模仿其父的親筆,印記也是真的,因為黎越王的金印本來就在她身上。
所以當百裏涉把書信呈上的時候,段耀根本不疑有他,隻是因為久病不愈,以致他實在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表現去應有的驚訝和興奮。
“百裏涉,這書信,你是從何得來的?咳咳~”段耀麵色黃暗,眼眶凹陷隱隱泛著青黑,曾經威風八麵的帝王如今幾乎瘦成了一副皮包骨,一旁侍候的公主段歆柔不斷地輕輕拍打著他的背門,依舊無法舒緩他不適。
“迴稟陛下,此書信是有人夤夜投至臣家中的,至於是誰......臣也不得而知~”百裏涉自命仁人君子,欺君這等大逆之事放在平時他是絕對不肯的,但此時此刻如實迴稟,難保皇帝不會對段歸的動機起疑,雖然百裏涉並不認為段耀是個昏君,但在無上的權力麵前,任何人都難免會因一點點私心而做出有悖常理的選擇。
而千古悠悠,多少事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個險絕不能冒——他是忠直的君子,卻不是愚直的傻子。
“......這樣啊,你以為此信真偽如何?”
“迴稟陛下,臣接到此信時,其上封識宛然,那火漆確是黎越特有的蟲香,而其中的璽印和筆跡臣也特意去華林苑比對過,定是真跡無疑——臣請陛下降旨,由太子率軍親征,趁此良機一舉平定黎越!”百裏涉到底是個老實人,當麵撒謊這種事難免會讓他有些異樣,過度的緊張讓他的三綹長髯不住地顫動——好在他一直極為恭順地垂首跪伏於地,否則盡是他這一臉的慌亂便足以令段耀起疑。
“咳咳~嗯,朕知道了,你去同內閣和太子商量著辦吧......朕的病,咳咳......實在是有心無力......去吧......歆柔,你也跟著去,跟太子說,朕說的,務以收服黎越為要,咳咳咳~”區區數十個字段耀說了許久,話音未落邊不住地劇烈咳喘起來,段歆柔緊張地拿過定喘的丹藥和一尊溫水,眼看著段耀服下後稍稍平緩,賽雪欺霜的粉麵上才稍顯泰然。
“父皇,您歇著吧,好好保重龍體,國事有二哥,您不必憂慮~”段歆柔的美是一種無法言喻的妖嬈,光潔如玉的肌膚若是再白一分則慘然,豐腴窈窕的腰肢若是再潤一點則放蕩,雲鬢蛾眉或濃或淡都難以如現在這般綺麗,她就像是從每一個男人午夜幽夢中走出的仙子一般,雖生花妙筆卻難畫分毫,一顰一笑足以令任何人一見鍾情。
“你們仔細照顧陛下,半個時辰後記得把藥給陛下喂了——百裏大人,請吧?”段歆柔走到百裏涉麵前,對著躬身垂首的他略點了一下頭,僅僅是朱唇邊的一絲絲笑意,便立刻讓百裏涉也如墜雲霧。
景陽公主的背影婀娜多姿如風拂柳,即便是百裏涉這樣的正人君子也不敢多看哪怕一看,生怕罪犯欺君,更怕汙了佳人的清麗出塵。
紫宸殿與議政的文淵閣相距甚遠,中間不僅隔著含涼殿還要繞過未央宮,之後再由西向東穿過太液池,然而百裏涉卻覺得這一路行來簡直如彈指一揮般短暫。
吳國幾乎是把平京的皇宮照搬進了建康,除了實在沒有條件去修建一個一模一樣的玄武湖以外,幾乎與平京皇城別無二致。
而段耀曾經很自豪地說過,周人雖僥幸得了玄武湖,可大吳卻依舊可以因千裏嵐江為池,孰為正朔天意昭然。
而百裏涉就曾因指斥這話意在據天塹而守愁城,乃不思進取之狀而被罰了半年的俸祿,理由卻是他日日流連華林苑,誤了不少禮部的公事。
“狐大人,中行大人,正好你們都在......”兩人雖分屬同盟卻也會為了誰才是未來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生嫌隙,所以除了公事緊要之時,很少能見到二人同坐一室。
“參加景陽公主——正好,我等正有要事要去奏報陛下!”狐純和中行賾一見段歆柔立刻像是撈到了救命稻草一樣快步近前,手裏似乎還拿著兩道奏疏。
“陛下此刻應該剛吃了藥睡下,二位大人何時如此慌張?”段歆柔有些驚訝,因為能讓他們如此緊張的事情不多。
“翼州急報,黎越六部日前移動頻繁,平浪部與邪龍部、河曼部兵馬聚合一處動機不明,哀牢、歸義兩部糾結舍龍部似乎有北上嘯月城之意,州府請朝廷增派兵馬以備不時。”
“越州急報,近日來秋雨連綿,嵐江水位瘋漲,玉河、荊河、漅河等多條河道都有潰堤的風險,州府請求朝廷盡速撥款修繕河堤!”越州位於嵐江下遊,因地勢低窪是以水患頻發,近年來黎越頻頻寇邊,更是令捉襟見肘的財賦不得不用於邊防而非河務,是以遍布越州的河網已多年未曾疏浚。
“二位大人,先看看這個......”段歆柔說話間便從百裏涉手中接過那封書信遞給了狐純和中行賾。
不看則已,一看之下二人臉色越發地暗沉——這封信的內容與荊州奏報相印證之下真偽已經不言而喻。
事實就是黎越內亂,過程如何不重要,結果是唯一能製約這千裏瀚海間巨獸的枷鎖已被砸碎,它的爪牙隨時可能撲向江南四州。
“二位大人,速去請太子殿下來主持大局吧......”
“六妹找我何事啊?”段懷璋一步剛剛跨進門口,就聽見了段歆柔憂心忡忡的的低語。
“參見太子殿下~”四人見太子駕到便齊齊跪倒,即便是其中身份最為超然尊貴的景陽公主也必須以君臣之禮參拜。
“免了免了,出了什麽事,能讓六妹親自來文淵閣傳召?”段耀自染病以來都是段歆柔從旁照料,此刻她出現在文淵閣,當然是帶著皇帝的口諭。
“二哥,你先看看這些吧......”段歆柔遞過書信和奏章,很快段懷璋的臉色便如同這四人一般凝重。
“父皇什麽意思?”
“父皇吩咐,務必以黎越之事為重。”
段懷璋在那一瞬間有些不悅,但旋即便恢複了一臉的欽敬之色道,“不愧是父皇,到底高瞻遠矚,此時此刻正是一舉收服黎越的千載良機,隻是......這越州水患......”
“我該傳達的都傳到了,其他的事情就不是人家這女兒家家該操心的了——我迴去照顧父皇了,餘下的事,就煩你們四位在此勞心啦~”說完段歆柔深施一禮便即轉身,風姿綽約令四人難免一時恍神。
“咳咳咳~太子殿下,請您拿個主意吧......”百裏涉首先醒悟過來,然後用幾聲咳嗽喚醒了神遊物外的其餘三人。
“父皇口諭以黎越為要,狐大人,兵部可供調遣之軍有多少?”
“迴太子殿下,兵部可堪調用之軍除嵐江大營的守軍和屯田軍之外,尚有荊州,越州和滁州的戍軍,其中荊州五萬、越州三萬、滁州兩萬餘,除必備的守軍外有半數可供調遣,但荊州和越州路途遙遠且多險阻......真正可於短期內調用的不過是滁州的萬人而已......”
“另外,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僅僅這萬餘人的調動所需便數以百萬計......”
“狐大人,別忘了越州的水患,我戶部現在可供度支的銀子,隻有區區八千萬兩了,治河所需、賑災儲備粗略算來至少需要五六千萬,大軍調動的幾百萬倒是拿得出來,但是後續的軍餉和補給,實在就捉襟見肘了......”
段懷璋聞言也是眉頭緊蹙,似乎全忘了之前在琅嬛閣他一擲千萬的豪奢。
“太子殿下,狐大人,中行大人,下官有一言不知當不當講!”百裏涉看著三人愁眉深鎖之狀,麵色漸漸由白轉紅,繼而像是不吐不快一般衝口而出。
“百裏大人但說無妨。”
“府庫無銀,但親貴有財啊?至此國難當頭之際,何不號召滿朝親貴踴躍捐資以渡難關?”
“百裏大人妙計,既然國庫空虛而民有浮財,何不向民間募捐?不妥不妥,募捐未必奏效,強征又易激起民變,如此......嘶~何不再開捐官之例?以資充盈國庫?”中行賾和狐純相視一笑,那笑容優雅端正,但在百裏涉看來卻無比得惡心。
“什麽!中行大人!下官說的是官捐!並非捐官!”百裏涉怒不可遏,捐官之例始於百餘年前——朝廷以功名換取民間浮財,本是充盈國庫的不得已之舉,卻每每變成權貴們斂財中飽私囊的盛宴,以致每次開行,都是弊大於利。
“百裏大人言之有理,值此多事之秋,事宜從權,捐官之例當可再行!”狐純聞弦音而知雅意,兩人難得一拍即合。
“狐大人!你!”
“好!不愧是百裏大人,果然是梁輔之才!輜重既已無憂,那麽接下來,諸位以為何人統兵為上?”
“太子殿下......”百裏涉百口莫辯,如今這再開捐官的罵名,必然又要落在他這“無知腐儒”的頭上了。
“即是要一勞永逸平定黎越,那統兵者便應是皇室中人,如此方可揚威瀚海......”段懷璋打斷了百裏涉的話頭,自顧自地沉吟道。
“臣舉薦琅琊王段歸——琅琊王久經戰陣,素有不敗之譽,若由他統兵,即便是區區萬人也足以震懾黎越!”百裏涉強壓著心頭的怒火,再次挺身諫言道。
“琅琊王?萬萬不可~萬萬不可~琅琊王為我大吳鞠躬盡瘁,不惜孤身遠赴平京弄得遍體鱗傷,如今傷勢未愈就將其遠調南疆,豈非天下罵萬歲不恤忠良麽?再者,強令殿下帶傷出征,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豈不毀了殿下一世英名?不妥不妥!”中行賾把頭搖的好像撥浪鼓一般,嘴角卻帶著些許的嘲弄。
“那......便唯有殿下親征,六軍盡出,以雷霆之勢掃滅黎越再火速班師一途了......”百裏涉無奈,隻好出此下策——他豈不知天子龍體違和,若是朝中再沒了太子監國一旦生變非同小可,但除了段歸,即通兵事又出身皇族的也隻剩段懷璋一人。
“胡鬧!陛下如今龍體違和不能理政,若是太子再率軍遠征,朝政交付何人?且若是嘯月城那邊遷延日久,周人見有機可乘再撕毀合約舉眾而來,豈不進退失據?臣以為,黎越蕞爾下邦,殺雞何須用牛刀?殿下覺得......橫山王如何?”狐純所言全是事實,百裏涉無從反駁,看他一時語塞之後,狐純才又故作猶疑地提起了段之泓。
段懷璋眉頭一皺,顯出十二分的猶疑和不悅。
百裏涉當然看不出這是他和狐純一唱一和的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