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白屋寒門路有餓殍
天邊還沒泛起魚肚白的時候,張三路已經駕著那輛破舊的驢車,載著慧娘,緩緩駛出了南郡。根據從裏正那找人畫的地圖,隨著車輪‘嘎吱吱’的滾動,他們逐漸遠離了多山的地界兒,開始進入了一片廣袤無垠的平原地帶。
張三路帶著鬥笠,舉著那本張之道謄寫的符籙小冊子,不時用手比劃著那些符籙的寫字方法,但不知道是不是沒有找到訣竅,用了幾次也沒成功,看來有時候符籙上的字用筆行書有些許差別都不會產生作用。
這平原上的景色與南郡的時候截然不同,沒有了那連綿的山嶺和少了參天大樹的遮擋,天空顯得異常開闊。所以感覺明明是該漸漸涼快的天氣,卻不知道什麽時候又炎熱了起來。
兩人趕路也隻能多選在清晨和日頭漸落的時候。因為在烈日炎炎的午後,太陽又和夏天一樣,如同火球般懸掛在天空,炙烤著大地。
雨季已經快過了,卻還一直不見有點兒水腥氣兒。
“已到十月不連陰,年息種田難收成。”
前世無非是多開些空調的反常日子,但對靠天吃飯的農戶卻是天大的難事,這樣的天氣極易遇到旱情。在南郡那地界還好,鄉民們還能靠山吃山,但越往後走到了平原卻越是淒慘。
道路兩旁,是片片枯黃的田地,已經預示了今年糧食必然嚴重歉收。風吹而過,也帶來了遠處百姓不時的哀歎聲。
張三路放下手中的冊子,眉頭緊鎖,他目光所及之處,皆能看到百姓們艱難求生的景象。
田間還能見到幾個衣衫襤褸的農戶,正彎著腰,在田埂間采摘著那些不起眼的野草。不時抬起曬得黝黑的臉上,也寫滿了疲憊與無奈,眼中的迷茫和對生活的無助和掙紮。
等到進了潁川地界,他們所見的景象更是愈發淒涼。不少鄉民衣衫襤褸,骨瘦如柴,仿佛一陣風就能將他們吹倒。這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的百姓,如今卻在經受饑餓與苦難的折磨。
在路上,已經間歇開始能見到一些失地的流民,他們衣衫襤褸,皮膚被曬得黝黑,仿佛一塊塊幹裂的土地。
更讓人痛心的是,按老農們說的,大災之年已經漸顯,但衙門的賦稅依舊照舊征收,繳納不及的還被抓去嚴刑拷打。百姓們隻能忍饑挨餓賣掉來年的種子交納糧賦,甚至賣掉田地才能勉強應付,而失去了土地,就隻能變成無地的流民。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這些流民的眼神中更加充滿了絕望與無助,他們拖著沉重的步伐,在這無邊土地中尋找著一絲生機。有的人隻能不停地走,到沒有災情的地方去;有的人手持破碗,期望向過往的行人能乞討到些口糧;有的人則默默地坐在路邊,眼神空洞地望著遠方,不知道該去往什麽方向。
初時的時候張三路和慧娘還接濟遇到的小孩子一些吃食,到了後來流民太多,也是有心無力,反而引起了哄搶和爭鬥。
正午時候的炎熱天氣下,連空氣都仿佛變得扭曲而詭異。流民們的身影在熱浪中搖曳,宛如行屍走肉一般,在這被太陽烤焦的大地上,更是增添了幾分淒涼與悲慘。
驢車繼續前行,但張三路與慧娘的心,卻再也無法平靜。他們深知,這一路所見,可能隻是人間疾苦的冰山一角。而在這廣袤的土地上,還有無數像這樣的黎民百姓,正在為了生存而苦苦掙紮。
又這樣行了數日,出了東郡地界,離那和鄭吉約定的亂墳崗也已不遠。
張三路又不由憂心起來,怕看不到鄭吉,怕他引開追兵時候出了什麽不測,沒有在這裏等待。
在夕陽餘暉下,張三路駕著驢車,載著慧娘,沿著崎嶇的小路,‘啪嗒啪嗒’的向亂墳崗的方向駛去。周圍是一片寂靜的荒野,隻有驢車的軲轆聲在空中迴蕩,為這寂靜的日落增添了幾分詭異。
隨著距離的接近,他們的心情也愈發沉重。
然而,就在快到亂墳崗的時候,他們的眼前卻遠遠的出現了兩個草棚子,孤零零地立在路邊,仿佛是這片荒野中的兩個孤島。
其中一個棚子的門口,還擺著一口大鍋,鍋裏還帶著些許熱氣,遠遠的看去像是起灶做飯的樣子,遠遠的隨風帶過來還有些陣陣粥香。
待到行的近了,隻見一個穿著像是小廝樣子的少年人,正手持木勺站在鍋前,舍著粥給那些路過的流民,幾個流民餓的狠了,不守秩序擁擠在一起,還被旁邊的一個中年漢子叫罵著踹了幾腳。
而另一個棚子,則隻掛著一塊大大的牌子,上麵用黑色墨寫著‘道爺請留步’五個大字。
張三路和慧娘對視了一眼,心中都充滿了疑惑。這舍粥的棚子搭在亂墳崗前還罷了,另一個棚子這又是什麽意思。
待驢車行至棚前,那個中年的漢子從坐著的條凳上站起來,向這邊望了望,見驢車上坐著是個著道袍的漢子,便向這邊招手道:“道爺,請留步,煩請過來搭個話,我家主人有銀錢相贈。”
這話說的沒頭沒尾,無事獻殷勤。張三路心中奇怪便停下了驢車,問道:“你可是認識我?”
“看道爺麵孔卻是未曾見過。”
“那何故說要送我銀錢?難道你家主人有錢至此白送銀錢?何不多開幾個粥棚,也救濟下流民。”
那中年漢子卻不悅道:“本來是有樁好事著落在你這道人頭上,說話卻如此不經事,眼睛倒像個出氣的。我家主人自然是行善積德的,十裏八鄉有名的善人,你不見這旁邊的棚子已經立了粥棚救濟流民嗎?”
張三路本來想說,這粥棚何不設在大路上,這亂墳崗有幾人這時間敢來的?但一想自己什麽也沒做,又怎麽好意思去質疑人家作了善事的人,且不是讓人寒了心。
但聽他說話嗆人,心裏有些不滿,便沒有說話隻是冷哼了兩聲。
那中年漢子見張三路沒有說話,以為是被自己懟迴去了,又露出了個笑說道:“哈哈,如果是問為什麽粥棚為何不開在那大路上,你不想想流民如此多,那白日裏得舍出多少粥去?不提這個了,我攔住你是有個好事且讓你給得著了。”
天邊還沒泛起魚肚白的時候,張三路已經駕著那輛破舊的驢車,載著慧娘,緩緩駛出了南郡。根據從裏正那找人畫的地圖,隨著車輪‘嘎吱吱’的滾動,他們逐漸遠離了多山的地界兒,開始進入了一片廣袤無垠的平原地帶。
張三路帶著鬥笠,舉著那本張之道謄寫的符籙小冊子,不時用手比劃著那些符籙的寫字方法,但不知道是不是沒有找到訣竅,用了幾次也沒成功,看來有時候符籙上的字用筆行書有些許差別都不會產生作用。
這平原上的景色與南郡的時候截然不同,沒有了那連綿的山嶺和少了參天大樹的遮擋,天空顯得異常開闊。所以感覺明明是該漸漸涼快的天氣,卻不知道什麽時候又炎熱了起來。
兩人趕路也隻能多選在清晨和日頭漸落的時候。因為在烈日炎炎的午後,太陽又和夏天一樣,如同火球般懸掛在天空,炙烤著大地。
雨季已經快過了,卻還一直不見有點兒水腥氣兒。
“已到十月不連陰,年息種田難收成。”
前世無非是多開些空調的反常日子,但對靠天吃飯的農戶卻是天大的難事,這樣的天氣極易遇到旱情。在南郡那地界還好,鄉民們還能靠山吃山,但越往後走到了平原卻越是淒慘。
道路兩旁,是片片枯黃的田地,已經預示了今年糧食必然嚴重歉收。風吹而過,也帶來了遠處百姓不時的哀歎聲。
張三路放下手中的冊子,眉頭緊鎖,他目光所及之處,皆能看到百姓們艱難求生的景象。
田間還能見到幾個衣衫襤褸的農戶,正彎著腰,在田埂間采摘著那些不起眼的野草。不時抬起曬得黝黑的臉上,也寫滿了疲憊與無奈,眼中的迷茫和對生活的無助和掙紮。
等到進了潁川地界,他們所見的景象更是愈發淒涼。不少鄉民衣衫襤褸,骨瘦如柴,仿佛一陣風就能將他們吹倒。這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的百姓,如今卻在經受饑餓與苦難的折磨。
在路上,已經間歇開始能見到一些失地的流民,他們衣衫襤褸,皮膚被曬得黝黑,仿佛一塊塊幹裂的土地。
更讓人痛心的是,按老農們說的,大災之年已經漸顯,但衙門的賦稅依舊照舊征收,繳納不及的還被抓去嚴刑拷打。百姓們隻能忍饑挨餓賣掉來年的種子交納糧賦,甚至賣掉田地才能勉強應付,而失去了土地,就隻能變成無地的流民。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這些流民的眼神中更加充滿了絕望與無助,他們拖著沉重的步伐,在這無邊土地中尋找著一絲生機。有的人隻能不停地走,到沒有災情的地方去;有的人手持破碗,期望向過往的行人能乞討到些口糧;有的人則默默地坐在路邊,眼神空洞地望著遠方,不知道該去往什麽方向。
初時的時候張三路和慧娘還接濟遇到的小孩子一些吃食,到了後來流民太多,也是有心無力,反而引起了哄搶和爭鬥。
正午時候的炎熱天氣下,連空氣都仿佛變得扭曲而詭異。流民們的身影在熱浪中搖曳,宛如行屍走肉一般,在這被太陽烤焦的大地上,更是增添了幾分淒涼與悲慘。
驢車繼續前行,但張三路與慧娘的心,卻再也無法平靜。他們深知,這一路所見,可能隻是人間疾苦的冰山一角。而在這廣袤的土地上,還有無數像這樣的黎民百姓,正在為了生存而苦苦掙紮。
又這樣行了數日,出了東郡地界,離那和鄭吉約定的亂墳崗也已不遠。
張三路又不由憂心起來,怕看不到鄭吉,怕他引開追兵時候出了什麽不測,沒有在這裏等待。
在夕陽餘暉下,張三路駕著驢車,載著慧娘,沿著崎嶇的小路,‘啪嗒啪嗒’的向亂墳崗的方向駛去。周圍是一片寂靜的荒野,隻有驢車的軲轆聲在空中迴蕩,為這寂靜的日落增添了幾分詭異。
隨著距離的接近,他們的心情也愈發沉重。
然而,就在快到亂墳崗的時候,他們的眼前卻遠遠的出現了兩個草棚子,孤零零地立在路邊,仿佛是這片荒野中的兩個孤島。
其中一個棚子的門口,還擺著一口大鍋,鍋裏還帶著些許熱氣,遠遠的看去像是起灶做飯的樣子,遠遠的隨風帶過來還有些陣陣粥香。
待到行的近了,隻見一個穿著像是小廝樣子的少年人,正手持木勺站在鍋前,舍著粥給那些路過的流民,幾個流民餓的狠了,不守秩序擁擠在一起,還被旁邊的一個中年漢子叫罵著踹了幾腳。
而另一個棚子,則隻掛著一塊大大的牌子,上麵用黑色墨寫著‘道爺請留步’五個大字。
張三路和慧娘對視了一眼,心中都充滿了疑惑。這舍粥的棚子搭在亂墳崗前還罷了,另一個棚子這又是什麽意思。
待驢車行至棚前,那個中年的漢子從坐著的條凳上站起來,向這邊望了望,見驢車上坐著是個著道袍的漢子,便向這邊招手道:“道爺,請留步,煩請過來搭個話,我家主人有銀錢相贈。”
這話說的沒頭沒尾,無事獻殷勤。張三路心中奇怪便停下了驢車,問道:“你可是認識我?”
“看道爺麵孔卻是未曾見過。”
“那何故說要送我銀錢?難道你家主人有錢至此白送銀錢?何不多開幾個粥棚,也救濟下流民。”
那中年漢子卻不悅道:“本來是有樁好事著落在你這道人頭上,說話卻如此不經事,眼睛倒像個出氣的。我家主人自然是行善積德的,十裏八鄉有名的善人,你不見這旁邊的棚子已經立了粥棚救濟流民嗎?”
張三路本來想說,這粥棚何不設在大路上,這亂墳崗有幾人這時間敢來的?但一想自己什麽也沒做,又怎麽好意思去質疑人家作了善事的人,且不是讓人寒了心。
但聽他說話嗆人,心裏有些不滿,便沒有說話隻是冷哼了兩聲。
那中年漢子見張三路沒有說話,以為是被自己懟迴去了,又露出了個笑說道:“哈哈,如果是問為什麽粥棚為何不開在那大路上,你不想想流民如此多,那白日裏得舍出多少粥去?不提這個了,我攔住你是有個好事且讓你給得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