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張遼投效
三國:劉備前腳剛走,我就來青州 作者:家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是一種改良種子的方法,雖與21世紀改良種子的方法不能比,但也是這時代的人智慧的結晶,陳炎很快就同意了。
國淵又介紹了一個耕種方法,叫區田法。區田法的特點是把莊稼種在溝狀或窩狀的小區中,在區內綜合運用深耕細作、合理密植、等距點播、施肥灌水、加強管理等措施,奪取高額豐產。
他講了老半天,講得可謂是唾沫橫飛。不過,陳炎卻有些不大支持,原因是高產歸高產,但要求太高,隻怕百姓不能達到種植要求。
例如以一畝地作標準,長十八丈,寬四尺八。將十八丈長的地麵,橫斷十五個町,町與町之間,各留一尺五的入行道,共有十四條道……百姓要這麽種田,豈不累死?這種做法屬於精細耕種,或許隻能當作一種實驗田,難以推廣。
不過,陳炎雖然反駁了這個區田法,卻支持了國淵對施肥的一些作法。國淵強調施肥要分為基肥、種肥、追肥,又把每種肥的漚肥方式和使用方法一一解釋了一遍,提出一些建議。陳炎現在已經不是農民了,也聽不出有什麽不對的地方,就同意了國淵的想法。
另外,陳炎還特意提醒國淵,要注意防水患和防旱。防水患是必然的,黃河兩岸,每年都會來點事情,一旦爆發水患,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國淵也給出幾條建議,例如加固河堤,疏通水道等,開墾時需要選擇地勢高的地方等。
至於防旱,北方雨水少,偶有幹旱之年,他記得,曆史上曾記載大概建安六七年的時候,冀州曾大旱,曹操為了灌溉,曾提出引漳水入白溝,用於灌溉良田。
漳水是一條流經鄴城的主要河流,鄴城也在某個時代因一些特殊原因,改名為臨漳。白溝就是衛河,也從鄴城附近流過。
國淵也給了他一些答案,以應對旱災,一是普及水車,用於灌溉,二是有計劃地疏通水道,引水灌溉,三是開墾田地時,挖好溝渠,注意防旱。
此時,他又重提了區田法,因為區田法本身就是一種抗旱豐產耕作法。陳炎隻好同意從屯田的士兵中挑選一部分,來實施區田種植。
……
見了國淵之後,他又見了張遼和成廉這兩個來投他的呂布舊部。
年初呂布敗亡,張遼和成廉把軍隊和百姓交由徐盛去收攏,就來到東平陵。陳炎久戰在外,讓兩人等了半年時間。
“張將軍、成將軍,真是怠慢了,我率軍出征,竟讓你們等了半年時間。”
“恭喜州牧出戰易京,獲勝歸來。”
由於收獲頗豐,陳炎於兩天前在東平陵舉辦宴席,犒勞手下,張遼和成廉也被邀請參加,兩人才知道表麵上是敗仗,實際上陳炎得到了很大的利益。隻是,當時陳炎並沒有單獨與兩人交談。
“哈哈哈哈,不是獲勝,唉,傾盡全力,公孫瓚仍是敗亡,最後我還被迫撤兵。”陳炎絲毫沒有沮喪之意,張遼也明白這是客套話。
“兩位在東平陵已有近半年時間,覺得這東平陵如何呀?”陳炎又在誇耀了。
“久聞青州牧在青州廣施仁政,治理地方,興教化,廣屯田,今濟南一片祥和,百姓安心耕種,商賈往來,頗為繁榮,此乃州牧之功。”張遼免不了大讚一番。
“哈哈哈哈。”陳炎笑了笑:“天下戰亂,百姓苦難,我不忍百姓受苦,故起兵於濟南,今數年已過,雖隻占青州之地,卻使百萬百姓安居樂業,我心甚慰,但青州之外,百姓仍苦不堪言,命如草芥。我陳炎乃七尺男兒,當匡扶天下,成就霸業,保天下百姓,讓天人皆安居樂業。”
“州牧誌向遠大,非我等所能比。”張遼拉著成廉,向陳炎行了禮:“我等跟隨溫侯多年,今溫侯敗亡,我等逃出下邳,早聞州牧仁義,願投於州牧,為州牧效力,以實現州牧之誌向。”
陳炎連忙扶起兩人:“文遠、成廉,你們請起,我與溫侯雖隻有一麵之緣,但亦仰慕溫侯之風采,下邳被曹操所攻,若不是我出兵在外,我必親率大軍支援。溫侯之敗,甚為遺憾,兩位千裏迢迢,投奔於我,我豈有拒絕之理?”
兩人聽了這話,明白自己日後可以留下來,瞬間心安了下來。
張遼動了動嘴唇,有點欲言又止,猶豫半天,終是開了口:“隻是,州牧,我仍有一事相求?”
“什麽事,文遠直說無妨!”
“溫侯身死,家眷還在,我和成將軍為州牧效力,又為將軍,隻怕會長期在外,故不能照顧溫侯家眷。溫侯有一女,名喚呂玲綺,溫侯在世之時,就仰慕州牧之名,願嫁女於州牧,隻可惜此事未成。今溫侯之女仍在待嫁。”
“溫侯臨死之前,曾托付成將軍,將其家眷帶到青州,又稱此前與各諸侯為敵,仇人極多,隻怕家人不能保全,故提出,仍願嫁女為州牧為妾,以手下殘餘兵力為嫁妝,讓州牧護好溫侯家眷,保其平安。”
“隻是,我和成將軍仰慕州牧已久,為州牧效力之意已決,故先投了州牧。可溫侯生前所托,不得不尊,今日隻好貿然提出,還望州牧思慮。”
陳炎愣住了,張遼這話是想他娶了呂布之女,嫁妝是帶來的士兵。也就是說,陳炎已經收下了嫁妝。不過,張遼的話未必是實話,呂布不會有這種要求,多半是他和成廉商議之後,才私下決定這麽幹。
張遼覺得此事對陳炎來講,還是比較劃算的,陳炎隻是多納了一名小妾,卻換來他和成廉的投效和兩千多兵力。可是,對於陳炎而言,他似乎沒有選擇的餘地,這讓他感到很不爽。
表麵上看,張遼並沒有以娶呂布女為要求,作為他和成廉投效陳炎的條件。可是,如果陳炎拒絕了,那兩人雖仍是他的手下,但卻不會對他死忠,搞不好哪天心情不爽,就叛變改投他人去了。
國淵又介紹了一個耕種方法,叫區田法。區田法的特點是把莊稼種在溝狀或窩狀的小區中,在區內綜合運用深耕細作、合理密植、等距點播、施肥灌水、加強管理等措施,奪取高額豐產。
他講了老半天,講得可謂是唾沫橫飛。不過,陳炎卻有些不大支持,原因是高產歸高產,但要求太高,隻怕百姓不能達到種植要求。
例如以一畝地作標準,長十八丈,寬四尺八。將十八丈長的地麵,橫斷十五個町,町與町之間,各留一尺五的入行道,共有十四條道……百姓要這麽種田,豈不累死?這種做法屬於精細耕種,或許隻能當作一種實驗田,難以推廣。
不過,陳炎雖然反駁了這個區田法,卻支持了國淵對施肥的一些作法。國淵強調施肥要分為基肥、種肥、追肥,又把每種肥的漚肥方式和使用方法一一解釋了一遍,提出一些建議。陳炎現在已經不是農民了,也聽不出有什麽不對的地方,就同意了國淵的想法。
另外,陳炎還特意提醒國淵,要注意防水患和防旱。防水患是必然的,黃河兩岸,每年都會來點事情,一旦爆發水患,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國淵也給出幾條建議,例如加固河堤,疏通水道等,開墾時需要選擇地勢高的地方等。
至於防旱,北方雨水少,偶有幹旱之年,他記得,曆史上曾記載大概建安六七年的時候,冀州曾大旱,曹操為了灌溉,曾提出引漳水入白溝,用於灌溉良田。
漳水是一條流經鄴城的主要河流,鄴城也在某個時代因一些特殊原因,改名為臨漳。白溝就是衛河,也從鄴城附近流過。
國淵也給了他一些答案,以應對旱災,一是普及水車,用於灌溉,二是有計劃地疏通水道,引水灌溉,三是開墾田地時,挖好溝渠,注意防旱。
此時,他又重提了區田法,因為區田法本身就是一種抗旱豐產耕作法。陳炎隻好同意從屯田的士兵中挑選一部分,來實施區田種植。
……
見了國淵之後,他又見了張遼和成廉這兩個來投他的呂布舊部。
年初呂布敗亡,張遼和成廉把軍隊和百姓交由徐盛去收攏,就來到東平陵。陳炎久戰在外,讓兩人等了半年時間。
“張將軍、成將軍,真是怠慢了,我率軍出征,竟讓你們等了半年時間。”
“恭喜州牧出戰易京,獲勝歸來。”
由於收獲頗豐,陳炎於兩天前在東平陵舉辦宴席,犒勞手下,張遼和成廉也被邀請參加,兩人才知道表麵上是敗仗,實際上陳炎得到了很大的利益。隻是,當時陳炎並沒有單獨與兩人交談。
“哈哈哈哈,不是獲勝,唉,傾盡全力,公孫瓚仍是敗亡,最後我還被迫撤兵。”陳炎絲毫沒有沮喪之意,張遼也明白這是客套話。
“兩位在東平陵已有近半年時間,覺得這東平陵如何呀?”陳炎又在誇耀了。
“久聞青州牧在青州廣施仁政,治理地方,興教化,廣屯田,今濟南一片祥和,百姓安心耕種,商賈往來,頗為繁榮,此乃州牧之功。”張遼免不了大讚一番。
“哈哈哈哈。”陳炎笑了笑:“天下戰亂,百姓苦難,我不忍百姓受苦,故起兵於濟南,今數年已過,雖隻占青州之地,卻使百萬百姓安居樂業,我心甚慰,但青州之外,百姓仍苦不堪言,命如草芥。我陳炎乃七尺男兒,當匡扶天下,成就霸業,保天下百姓,讓天人皆安居樂業。”
“州牧誌向遠大,非我等所能比。”張遼拉著成廉,向陳炎行了禮:“我等跟隨溫侯多年,今溫侯敗亡,我等逃出下邳,早聞州牧仁義,願投於州牧,為州牧效力,以實現州牧之誌向。”
陳炎連忙扶起兩人:“文遠、成廉,你們請起,我與溫侯雖隻有一麵之緣,但亦仰慕溫侯之風采,下邳被曹操所攻,若不是我出兵在外,我必親率大軍支援。溫侯之敗,甚為遺憾,兩位千裏迢迢,投奔於我,我豈有拒絕之理?”
兩人聽了這話,明白自己日後可以留下來,瞬間心安了下來。
張遼動了動嘴唇,有點欲言又止,猶豫半天,終是開了口:“隻是,州牧,我仍有一事相求?”
“什麽事,文遠直說無妨!”
“溫侯身死,家眷還在,我和成將軍為州牧效力,又為將軍,隻怕會長期在外,故不能照顧溫侯家眷。溫侯有一女,名喚呂玲綺,溫侯在世之時,就仰慕州牧之名,願嫁女於州牧,隻可惜此事未成。今溫侯之女仍在待嫁。”
“溫侯臨死之前,曾托付成將軍,將其家眷帶到青州,又稱此前與各諸侯為敵,仇人極多,隻怕家人不能保全,故提出,仍願嫁女為州牧為妾,以手下殘餘兵力為嫁妝,讓州牧護好溫侯家眷,保其平安。”
“隻是,我和成將軍仰慕州牧已久,為州牧效力之意已決,故先投了州牧。可溫侯生前所托,不得不尊,今日隻好貿然提出,還望州牧思慮。”
陳炎愣住了,張遼這話是想他娶了呂布之女,嫁妝是帶來的士兵。也就是說,陳炎已經收下了嫁妝。不過,張遼的話未必是實話,呂布不會有這種要求,多半是他和成廉商議之後,才私下決定這麽幹。
張遼覺得此事對陳炎來講,還是比較劃算的,陳炎隻是多納了一名小妾,卻換來他和成廉的投效和兩千多兵力。可是,對於陳炎而言,他似乎沒有選擇的餘地,這讓他感到很不爽。
表麵上看,張遼並沒有以娶呂布女為要求,作為他和成廉投效陳炎的條件。可是,如果陳炎拒絕了,那兩人雖仍是他的手下,但卻不會對他死忠,搞不好哪天心情不爽,就叛變改投他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