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田豫的重任
三國:劉備前腳剛走,我就來青州 作者:家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炎聽了,皺起眉頭來,田豫這話有理,他能去挑撥曹操攻打袁紹,袁紹也能挑撥別人來攻打他。
“那你以為袁紹會如何掣肘於我?”
“袁紹與曹操之間,關係微妙,且我軍與曹操所掌地盤亦有接壤之處,想必袁紹反會慫恿曹操出兵攻打我軍。另外,袁紹與烏桓關係密切,幾年前,他為求得遼西烏桓首領蹋頓的支持,引烏桓攻公孫瓚,曾賜蹋頓單於稱號,並嫁宗室之女給蹋頓。”
“此時,他多半會故技重演,再次慫恿烏桓南下,攻打涿郡。 閻柔和鮮於輔分駐薊和漁陽 但兩人隻能自保,卻不敢攔烏桓過境,屆時,烏桓便可以攻打涿郡,州牧不得不防。”
王淩補了一句:“國讓之言有理,袁紹詭計多端,我等不能小瞧於他。”
陳炎沉吟了一番,也覺得田豫說得有理。曆史上,袁紹跟烏桓的關係一直很好,就算是他死了之後,烏桓仍出兵助他的兒子,不惜與曹操為敵,最終引來曹操北征烏桓,大破烏桓於柳城白狼山。
如今,袁紹怨恨陳炎至此,又大軍疲憊,再引烏桓攻陳炎的機率一點都不低,陳炎想明白後,連忙說:“曹操那邊,我派伊機伯去一趟許都,力求曹操的支持,爭取讓他出兵對付袁紹,至於涿郡,既然我接管了,就不能任由烏桓人打過來,我必須保涿郡安全,否則還不如現在就不管。國讓,此事若交給你,你可有信心擋烏桓之兵?”
陳炎讓田豫駐守涿郡,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早有考慮。他既然接收了涿郡,自然要安排人手實施管理。涿郡位於他治下邊境之處,必須派一個能文能武的人來鎮守,才能保涿郡安全。涿郡穩定了,他才能心無旁騖地對付袁紹。
從曆史成就來看,他手下三個人步騭、田豫和王淩都有鎮守一方的才能,隻是又各有不同。步騭是南方人,王淩是並州人,未必會懂得幽州的風俗人情,也未必能處理好與閻柔、鮮於輔的關係。田豫是漁陽人,更能得鮮於輔和閻柔的信任,與這兩人保持和諧。
陳炎在幽州的戰略已定,那就是維穩,需要的就是田豫這樣的人。他的目標是攻略袁紹,隻要把袁紹打倒了,再掃平幽州就很容易了,屆時幽州各諸侯甚至還會投降。現在攻略幽州,顛倒了主次,反而會讓袁紹抓住機會,就不妙了。
“我?”田豫感到吃驚,他隻想出個主意,卻沒想到陳炎想把此重任托付給他。
“你率三千兵力,駐軍涿郡,再就地招募一兩千士兵,共四五千兵力,保涿郡安全,若烏桓人來攻,你可向南皮求援,子龍可率軍助你,另外,我會派使者分別前往薊和漁陽,拜訪閻柔和鮮於輔,可借助二人之力,協防涿郡,如此就算烏桓有三五萬大軍來攻,隻怕亦不可能攻破涿郡。”
有糧好辦事,陳炎也大大方方地要求田豫就地招募士兵。
郭嘉聽了陳炎的安排,點頭稱讚:“州牧此法甚妙,閻柔和鮮於輔二人終是漢官,又鎮守一方,斷不可能允許烏桓人輕易進入幽州,隻是兩人手裏兵力不多,不敢單獨與烏桓人交戰,但三方聯合起來,就能擋烏桓之兵,如此州牧隻需少量兵力,就能守住涿郡。”
“哈哈哈哈,正是如此!”陳炎又看向田豫,等著他的迴答。
田豫從未單獨率軍作戰或鎮守一方,難免有些心虛。此時,他迎上陳炎的目光,似乎感受到一股力量湧來,他咬了咬牙,行了個禮:“州牧,我願往涿郡。”
“好,國讓必能守住涿郡,為我擋北方之敵。”陳炎大喜,曆史上的田豫不就是揚威於北境嗎?
郭嘉突然插了一句:“國讓鎮守涿郡,隻怕得快點啟程,袁紹大軍在易京無所得,雖是疲憊,但仍可能會派一支軍隊進入涿郡,屆時國讓堅守即可。”
田豫聽了,也知時不我待:“好,我明日就率軍進入涿郡駐守。”
陳炎又與手下諸臣相談了些其他事情,談了一個多時辰才散會。
隨後,陳炎下了些命令,田豫率軍三千,駐軍於涿郡方城。沒辦法,萬一袁紹出兵攻打方城,他得先保護糧食。趙雲仍舊駐軍渤海南皮,兵力五千,騎兵三千,步兵兩千。蘇雙陸陸續續送來了三千多匹馬,如今陳炎的戰馬足夠組成至少四千騎兵了。
當然,他並沒有全給趙雲,仍舊留下一批戰馬,交給典韋,組成一支千人左右的騎兵,而且是一人雙騎。
步騭仍舊負責在濟水和淶水上督建橋梁,改善水道。王陵負責招募士兵,爭取半年內完成招募一萬士兵的重任。
其餘人與軍隊,都先隨陳炎迴濟南去。此刻,他歸心似箭。
……
不過,在迴濟南前,陳炎仍有一件大事要做。他找來趙雲、典韋、郭嘉三人,去了校場。
“此次易京大戰,我軍幾次靠騎兵建功。我軍騎兵麵對文醜五千騎兵,正麵交戰,仍能取勝,何也?”
趙雲想了想,才說:“雖我軍出擊的時機掌握得好,但自從這戰馬裝備了新的馬蹬、馬鞍和馬蹄鐵之後,騎兵單兵戰力大增,故而能取勝。”
“子龍所言極是,隻是我軍與袁紹大軍交戰,馬蹬、馬鞍和馬蹄鐵有此奇效,袁紹手下不乏智者,想必也能發現此奧秘。若其發現,亦會製造,並裝備於馬上,如此我軍優勢喪失。”
郭嘉插了一句:“州牧說的是,此前我就有此憂慮,這馬蹬、馬鞍和馬蹄鐵雖是構思巧妙,但製造起來倒是不難,袁紹若發現其作用,必會仿製。”
“當初造出來時,我就有此憂慮,但當時我急於增強騎兵戰力,以求盡快擊敗袁紹,隻能先製造出來,否則我軍還未必能奪渤海,並在易京之戰中獲勝。”陳炎又做出沉思狀:“不過,若袁紹真的製造出此物,我也不是沒有辦法應對。”
“那你以為袁紹會如何掣肘於我?”
“袁紹與曹操之間,關係微妙,且我軍與曹操所掌地盤亦有接壤之處,想必袁紹反會慫恿曹操出兵攻打我軍。另外,袁紹與烏桓關係密切,幾年前,他為求得遼西烏桓首領蹋頓的支持,引烏桓攻公孫瓚,曾賜蹋頓單於稱號,並嫁宗室之女給蹋頓。”
“此時,他多半會故技重演,再次慫恿烏桓南下,攻打涿郡。 閻柔和鮮於輔分駐薊和漁陽 但兩人隻能自保,卻不敢攔烏桓過境,屆時,烏桓便可以攻打涿郡,州牧不得不防。”
王淩補了一句:“國讓之言有理,袁紹詭計多端,我等不能小瞧於他。”
陳炎沉吟了一番,也覺得田豫說得有理。曆史上,袁紹跟烏桓的關係一直很好,就算是他死了之後,烏桓仍出兵助他的兒子,不惜與曹操為敵,最終引來曹操北征烏桓,大破烏桓於柳城白狼山。
如今,袁紹怨恨陳炎至此,又大軍疲憊,再引烏桓攻陳炎的機率一點都不低,陳炎想明白後,連忙說:“曹操那邊,我派伊機伯去一趟許都,力求曹操的支持,爭取讓他出兵對付袁紹,至於涿郡,既然我接管了,就不能任由烏桓人打過來,我必須保涿郡安全,否則還不如現在就不管。國讓,此事若交給你,你可有信心擋烏桓之兵?”
陳炎讓田豫駐守涿郡,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早有考慮。他既然接收了涿郡,自然要安排人手實施管理。涿郡位於他治下邊境之處,必須派一個能文能武的人來鎮守,才能保涿郡安全。涿郡穩定了,他才能心無旁騖地對付袁紹。
從曆史成就來看,他手下三個人步騭、田豫和王淩都有鎮守一方的才能,隻是又各有不同。步騭是南方人,王淩是並州人,未必會懂得幽州的風俗人情,也未必能處理好與閻柔、鮮於輔的關係。田豫是漁陽人,更能得鮮於輔和閻柔的信任,與這兩人保持和諧。
陳炎在幽州的戰略已定,那就是維穩,需要的就是田豫這樣的人。他的目標是攻略袁紹,隻要把袁紹打倒了,再掃平幽州就很容易了,屆時幽州各諸侯甚至還會投降。現在攻略幽州,顛倒了主次,反而會讓袁紹抓住機會,就不妙了。
“我?”田豫感到吃驚,他隻想出個主意,卻沒想到陳炎想把此重任托付給他。
“你率三千兵力,駐軍涿郡,再就地招募一兩千士兵,共四五千兵力,保涿郡安全,若烏桓人來攻,你可向南皮求援,子龍可率軍助你,另外,我會派使者分別前往薊和漁陽,拜訪閻柔和鮮於輔,可借助二人之力,協防涿郡,如此就算烏桓有三五萬大軍來攻,隻怕亦不可能攻破涿郡。”
有糧好辦事,陳炎也大大方方地要求田豫就地招募士兵。
郭嘉聽了陳炎的安排,點頭稱讚:“州牧此法甚妙,閻柔和鮮於輔二人終是漢官,又鎮守一方,斷不可能允許烏桓人輕易進入幽州,隻是兩人手裏兵力不多,不敢單獨與烏桓人交戰,但三方聯合起來,就能擋烏桓之兵,如此州牧隻需少量兵力,就能守住涿郡。”
“哈哈哈哈,正是如此!”陳炎又看向田豫,等著他的迴答。
田豫從未單獨率軍作戰或鎮守一方,難免有些心虛。此時,他迎上陳炎的目光,似乎感受到一股力量湧來,他咬了咬牙,行了個禮:“州牧,我願往涿郡。”
“好,國讓必能守住涿郡,為我擋北方之敵。”陳炎大喜,曆史上的田豫不就是揚威於北境嗎?
郭嘉突然插了一句:“國讓鎮守涿郡,隻怕得快點啟程,袁紹大軍在易京無所得,雖是疲憊,但仍可能會派一支軍隊進入涿郡,屆時國讓堅守即可。”
田豫聽了,也知時不我待:“好,我明日就率軍進入涿郡駐守。”
陳炎又與手下諸臣相談了些其他事情,談了一個多時辰才散會。
隨後,陳炎下了些命令,田豫率軍三千,駐軍於涿郡方城。沒辦法,萬一袁紹出兵攻打方城,他得先保護糧食。趙雲仍舊駐軍渤海南皮,兵力五千,騎兵三千,步兵兩千。蘇雙陸陸續續送來了三千多匹馬,如今陳炎的戰馬足夠組成至少四千騎兵了。
當然,他並沒有全給趙雲,仍舊留下一批戰馬,交給典韋,組成一支千人左右的騎兵,而且是一人雙騎。
步騭仍舊負責在濟水和淶水上督建橋梁,改善水道。王陵負責招募士兵,爭取半年內完成招募一萬士兵的重任。
其餘人與軍隊,都先隨陳炎迴濟南去。此刻,他歸心似箭。
……
不過,在迴濟南前,陳炎仍有一件大事要做。他找來趙雲、典韋、郭嘉三人,去了校場。
“此次易京大戰,我軍幾次靠騎兵建功。我軍騎兵麵對文醜五千騎兵,正麵交戰,仍能取勝,何也?”
趙雲想了想,才說:“雖我軍出擊的時機掌握得好,但自從這戰馬裝備了新的馬蹬、馬鞍和馬蹄鐵之後,騎兵單兵戰力大增,故而能取勝。”
“子龍所言極是,隻是我軍與袁紹大軍交戰,馬蹬、馬鞍和馬蹄鐵有此奇效,袁紹手下不乏智者,想必也能發現此奧秘。若其發現,亦會製造,並裝備於馬上,如此我軍優勢喪失。”
郭嘉插了一句:“州牧說的是,此前我就有此憂慮,這馬蹬、馬鞍和馬蹄鐵雖是構思巧妙,但製造起來倒是不難,袁紹若發現其作用,必會仿製。”
“當初造出來時,我就有此憂慮,但當時我急於增強騎兵戰力,以求盡快擊敗袁紹,隻能先製造出來,否則我軍還未必能奪渤海,並在易京之戰中獲勝。”陳炎又做出沉思狀:“不過,若袁紹真的製造出此物,我也不是沒有辦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