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攻中京之前
三國:劉備前腳剛走,我就來青州 作者:家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易京。
麵對新的防線,袁軍兵力不好施展,隻好再度掘土而進。汪昭率軍花兩三天時間,掘進了百步左右,隨後袁軍再度發動進攻。
趙雲又幾次擊退了馮禮的軍隊,然而兩天後,公孫瓚鎮守的東側又失守了。趙雲無奈,隻好率軍撤退,與公孫瓚再構新的防線。七八天之後,又一個循環,還是公孫瓚那邊先失守。
短短的十幾天時間,袁紹足足推進了六七百步。趙雲迴頭仔細算了一下,再退兩次就到公孫瓚的大本營中京,屆時再退無可退。他怒了,哪有這麽打仗的,真是連戰連敗。此刻,他也總算明白過來,公孫瓚的軍隊已是強弩之末,毫無戰力,早就不是當初那支強悍的軍隊了。
趙雲大急,連忙來找郭嘉,向郭嘉問計:“公孫瓚的軍隊數年征戰,早已疲憊,且連連敗北,軍心渙散,已是無力堅守易京,若不再想想辦法,隻怕用不了十天八天,易京就會被攻破。”
“州牧的目的是,盡量拖延時間,讓黑山軍到達,屆時與袁軍激戰,重創袁軍,使袁軍即便擊敗公孫瓚,也會損失慘重,元氣大傷,所獲又少。所以,奉孝先生得想個辦法,為公孫瓚禦敵才行呀。”
“我也明白,這幾日我一直都在想辦法。”郭嘉又搖了搖頭:“隻是公孫瓚敗亡,隻怕並非易京弱點暴露而被攻之故,乃長期戰敗而軍心不穩,士兵無心再戰,一些士兵隻是稍稍抵抗便會放棄。”
“子龍所率之兵,原也是公孫瓚之兵,子龍隻帶了月餘,這些士兵便麵貌一新,可以一戰,公孫瓚所率與子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若隻依靠公孫瓚的軍隊,隻怕再怎麽守,亦是徒勞。”
“那我們該怎麽辦?”
郭嘉想了想,又拿出一張輿圖:“子龍,你看,這是易京內部的結構圖,我不大擅長繪畫,畫得有些拙劣,還請勿介意……易京地形奇特,兩側是山脈,南麵開闊,北麵道路狹窄。”
“公孫瓚囤積了足夠的糧食,袁紹兵力有限,不足以南北夾擊,否則必為公孫瓚所乘,數年來,袁紹隻攻南方,皆因南方兵力可施展得開,且公孫瓚駐京而守,袁紹無奈攻打,他心裏還巴不得公孫瓚自己撤出易京。”
“然戰事至此地步,易京被攻破在即,袁紹可能會派一支,遊弋於易京之北,會有所動作,斷我後路,我軍不得不防。但敵軍這兵該怎麽出,我亦不知,需提醒州牧謹慎應對。不過,守堅易京,我倒想到了一個辦法。”
“什麽辦法?”
“依靠公孫瓚肯定是守不住的,唯有我軍自己堅守。”
“我軍兵力孱弱,守不了那麽大的地方呀?”
“那就選擇寬度最小的地方,堅守便是。”
“寬度最小的地方?”
“正是,易京東西寬度有大有小,大的五六百步,小的地方隻有百五十步左右。”郭嘉指了指他畫的輿圖的一個位置:“就是這裏。”
趙雲順著他的手指看過去,這個位置他也知道,是士兵與百姓住處交界的位置,是個關卡。易京是有百姓的,軍中將士家眷都在。前麵是戰區,正在和袁紹交戰,後麵是將士家眷住宅區,兩邊分隔的地方,正是整個易京最狹小的地方。
“公孫瓚軍中渙散,如我所料不錯的話,這幾天會有大量士兵和百姓逃亡,局勢就不再可控,屆時,我們就不用管公孫瓚了,子龍率軍卡住這裏,把木頭堆起來,形成一道屏障,再用沙土把木頭蓋住,如此,袁軍就不能用火焚燒。”
“用木頭?”
“對,京居於高處,有居高臨下的優勢,但敵軍掘土而進,土被挖,京根基不穩,要麽倒塌,要麽被燒。公孫瓚會在最大的中京裏堅守,為子龍爭取到時間,子龍可讓士兵將中京到這狹窄之處的所有京,一並砍倒,否則為敵所用,站在高處,反而對我不利,且敵軍不用放火,也無須再掘進,唯有以重兵強攻。”
“袁軍實力雄厚,時間長了,遲早會攻破,但若張燕及時趕到,我軍便能長久堅守,守個數月都有可能,若張燕沒趕到,就趕緊撤兵。”
郭嘉心裏忍不住吐槽,仗都快打完了,張燕到現在都沒能趕到戰場,真是讓人無語。話說,這張燕會不會不願意進軍,就故意拖拖拉拉?他不知道是怎麽迴事,也懶得去管。
趙雲想了想,點了點頭:“好,就按奉孝先生所言。”
……
關鍵時刻,袁紹更是加緊進攻,公孫瓚和趙雲共同兩側,仍是公孫瓚先敗,導致防守崩潰,不得不後退。四五天時間,公孫瓚和趙雲兩次撤退,退到了公孫瓚的大本營中京,這是整個易京中最大的京,跟一個小型的城池一樣。
公孫瓚將他還剩下的上萬兵力集中在這裏,打算堅守這最後一道防線。一旦被攻破,公孫瓚將會敗亡
此刻,整個易京已是人心惶惶,連後麵的將士家眷及百姓都知道,易快快被攻破了。百姓們暴動,攻打糧倉,一些鎮守糧倉的士兵,也是睜隻眼閉隻眼,讓百姓一陣哄搶。搶完之後,一些百姓甚至要衝破關卡,逃出易京。一些百姓甚至往遒國的地方逃跑,陳炎順手收攏了一下。不過,易京糧草太多了,百姓根本就搶不完。總之,易京內一陣大亂。
易京中京裏,公孫瓚和單經、關靖、趙雲幾個人都在,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幾個將領,郭嘉有事沒在。關靖一直跟在公孫瓚身邊,抵禦袁軍,單經上次受傷了,經過這些天的休養,傷勢已好了些,但形勢危急,他也坐不住。田楷被趙雲接替之後,留在了後方,掌管後方事務,包括糧草在內。
公孫瓚神情落寞:“諸位,我與袁紹之爭,已有十年,用不了多久,將分出勝負,戰況你們也知道了,我軍連連敗北,這是最後一道防線,若這道防線被破,我亦敗亡。”
麵對新的防線,袁軍兵力不好施展,隻好再度掘土而進。汪昭率軍花兩三天時間,掘進了百步左右,隨後袁軍再度發動進攻。
趙雲又幾次擊退了馮禮的軍隊,然而兩天後,公孫瓚鎮守的東側又失守了。趙雲無奈,隻好率軍撤退,與公孫瓚再構新的防線。七八天之後,又一個循環,還是公孫瓚那邊先失守。
短短的十幾天時間,袁紹足足推進了六七百步。趙雲迴頭仔細算了一下,再退兩次就到公孫瓚的大本營中京,屆時再退無可退。他怒了,哪有這麽打仗的,真是連戰連敗。此刻,他也總算明白過來,公孫瓚的軍隊已是強弩之末,毫無戰力,早就不是當初那支強悍的軍隊了。
趙雲大急,連忙來找郭嘉,向郭嘉問計:“公孫瓚的軍隊數年征戰,早已疲憊,且連連敗北,軍心渙散,已是無力堅守易京,若不再想想辦法,隻怕用不了十天八天,易京就會被攻破。”
“州牧的目的是,盡量拖延時間,讓黑山軍到達,屆時與袁軍激戰,重創袁軍,使袁軍即便擊敗公孫瓚,也會損失慘重,元氣大傷,所獲又少。所以,奉孝先生得想個辦法,為公孫瓚禦敵才行呀。”
“我也明白,這幾日我一直都在想辦法。”郭嘉又搖了搖頭:“隻是公孫瓚敗亡,隻怕並非易京弱點暴露而被攻之故,乃長期戰敗而軍心不穩,士兵無心再戰,一些士兵隻是稍稍抵抗便會放棄。”
“子龍所率之兵,原也是公孫瓚之兵,子龍隻帶了月餘,這些士兵便麵貌一新,可以一戰,公孫瓚所率與子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若隻依靠公孫瓚的軍隊,隻怕再怎麽守,亦是徒勞。”
“那我們該怎麽辦?”
郭嘉想了想,又拿出一張輿圖:“子龍,你看,這是易京內部的結構圖,我不大擅長繪畫,畫得有些拙劣,還請勿介意……易京地形奇特,兩側是山脈,南麵開闊,北麵道路狹窄。”
“公孫瓚囤積了足夠的糧食,袁紹兵力有限,不足以南北夾擊,否則必為公孫瓚所乘,數年來,袁紹隻攻南方,皆因南方兵力可施展得開,且公孫瓚駐京而守,袁紹無奈攻打,他心裏還巴不得公孫瓚自己撤出易京。”
“然戰事至此地步,易京被攻破在即,袁紹可能會派一支,遊弋於易京之北,會有所動作,斷我後路,我軍不得不防。但敵軍這兵該怎麽出,我亦不知,需提醒州牧謹慎應對。不過,守堅易京,我倒想到了一個辦法。”
“什麽辦法?”
“依靠公孫瓚肯定是守不住的,唯有我軍自己堅守。”
“我軍兵力孱弱,守不了那麽大的地方呀?”
“那就選擇寬度最小的地方,堅守便是。”
“寬度最小的地方?”
“正是,易京東西寬度有大有小,大的五六百步,小的地方隻有百五十步左右。”郭嘉指了指他畫的輿圖的一個位置:“就是這裏。”
趙雲順著他的手指看過去,這個位置他也知道,是士兵與百姓住處交界的位置,是個關卡。易京是有百姓的,軍中將士家眷都在。前麵是戰區,正在和袁紹交戰,後麵是將士家眷住宅區,兩邊分隔的地方,正是整個易京最狹小的地方。
“公孫瓚軍中渙散,如我所料不錯的話,這幾天會有大量士兵和百姓逃亡,局勢就不再可控,屆時,我們就不用管公孫瓚了,子龍率軍卡住這裏,把木頭堆起來,形成一道屏障,再用沙土把木頭蓋住,如此,袁軍就不能用火焚燒。”
“用木頭?”
“對,京居於高處,有居高臨下的優勢,但敵軍掘土而進,土被挖,京根基不穩,要麽倒塌,要麽被燒。公孫瓚會在最大的中京裏堅守,為子龍爭取到時間,子龍可讓士兵將中京到這狹窄之處的所有京,一並砍倒,否則為敵所用,站在高處,反而對我不利,且敵軍不用放火,也無須再掘進,唯有以重兵強攻。”
“袁軍實力雄厚,時間長了,遲早會攻破,但若張燕及時趕到,我軍便能長久堅守,守個數月都有可能,若張燕沒趕到,就趕緊撤兵。”
郭嘉心裏忍不住吐槽,仗都快打完了,張燕到現在都沒能趕到戰場,真是讓人無語。話說,這張燕會不會不願意進軍,就故意拖拖拉拉?他不知道是怎麽迴事,也懶得去管。
趙雲想了想,點了點頭:“好,就按奉孝先生所言。”
……
關鍵時刻,袁紹更是加緊進攻,公孫瓚和趙雲共同兩側,仍是公孫瓚先敗,導致防守崩潰,不得不後退。四五天時間,公孫瓚和趙雲兩次撤退,退到了公孫瓚的大本營中京,這是整個易京中最大的京,跟一個小型的城池一樣。
公孫瓚將他還剩下的上萬兵力集中在這裏,打算堅守這最後一道防線。一旦被攻破,公孫瓚將會敗亡
此刻,整個易京已是人心惶惶,連後麵的將士家眷及百姓都知道,易快快被攻破了。百姓們暴動,攻打糧倉,一些鎮守糧倉的士兵,也是睜隻眼閉隻眼,讓百姓一陣哄搶。搶完之後,一些百姓甚至要衝破關卡,逃出易京。一些百姓甚至往遒國的地方逃跑,陳炎順手收攏了一下。不過,易京糧草太多了,百姓根本就搶不完。總之,易京內一陣大亂。
易京中京裏,公孫瓚和單經、關靖、趙雲幾個人都在,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幾個將領,郭嘉有事沒在。關靖一直跟在公孫瓚身邊,抵禦袁軍,單經上次受傷了,經過這些天的休養,傷勢已好了些,但形勢危急,他也坐不住。田楷被趙雲接替之後,留在了後方,掌管後方事務,包括糧草在內。
公孫瓚神情落寞:“諸位,我與袁紹之爭,已有十年,用不了多久,將分出勝負,戰況你們也知道了,我軍連連敗北,這是最後一道防線,若這道防線被破,我亦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