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天倫之樂
大明風雲錄之兵鋒殘劍 作者:豐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黃鶯思慮片刻才規勸道:“夫君莫要貪財誤事啊.”
“嗬嗬嗬.夫人多慮了.”大奎笑道:“待到王福餘黨授首之後.為夫便辭官隱退.到時與夫人便在此福地終老一生.每日縱情山水豈不快哉.”
黃鶯聞聽大奎有此想法.也覺甚妙.每次大奎出行.黃鶯都終日裏心緒不寧.若是大奎辭官歸隱.到時就不必擔驚受怕了.
大奎用一根筷子到杯中沾了酒水去喂張長風.黃鶯見到驚問:“夫君做什麽.”
“都說老子英雄兒好漢.我張大奎的兒子豈能不會喝酒.”大奎嬉笑著喂張長風嚐酒.許是酒水的辛辣味道並不好.剛剛數月大的張長風嚐了幾筷子竟突然哇哇大哭.
“快把孩子給我.那與你這樣的父親.孩子這麽小你就喂他酒喝.”黃鶯接過了張長風.抱在懷裏哄著.大奎不禁哈哈大笑.
“哦哦.長風不哭.長風不哭.娘在這啊.”黃鶯抱著張長風好言相哄.張長風卻依舊嚎哭不止.“孩子許是餓了.”黃鶯說著解了衣襟給孩子喂‘奶’.張長風有‘奶’吃果然不再哭泣.
望著嬌妻愛子.大奎心懷大暢.不由自斟自飲起來.
具區吞滅三州界.浩浩湯湯納千派.從來不著萬斛船.一葦漁舟恣奔快.仙壇古‘洞’不可到.空聽餘瀾鳴湃湃.今朝偶上法華嶺.縱觀始覺人寰隘.山頭臥碣吊孤塚.下有至人僵不壞.空餘白棘網秋蟲.無複青蓮出幽怪.
我來徙倚長鬆下.‘欲’掘茯苓親洗曬.聞道山中富奇‘藥’.往往靈芝雜葵薤.詩人空腹待黃‘精’.生事隻看長柄械.今年大熟期一飽.食葉微蟲真癬疥.白‘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鐮铩.安得山泉變‘春’酒.與子一洗尋常債.
多少文人墨客讚譽太湖.尤以宋代文豪蘇軾為最.眼望碧‘波’浩瀚.遠山峰巒疊翠.大奎不由的歎謂平生.早年的疆場浴血.如今的官場沉浮.就如這美不勝收的山川美景般如夢似幻.仿若往日種種猶在眼前.
“夫君你在想什麽.”黃鶯抱著張長風問道.
大奎聞言這才發覺自己走神了.再看黃鶯懷中的張長風.此刻吃飽了以後正在黃鶯懷裏睡的香甜.
“沒事.我隻是想起了從前的往事.”大奎笑著答道.
黃鶯看著大奎半響.這才溫言道:“夫君多日奔‘波’.想是倦乏了.我們這就迴去吧.”
“也好.反正這好山好水也不會跑.他日再來也是一樣的.”大奎笑著說完.又來抱張長風.黃鶯輕輕將張長風遞給大奎.口中叮囑道:“慢些.孩子剛剛睡著.”
大奎抱過愛子.這才輕聲道:“哎呀.我兒子長得真漂亮.都說兒子長得像母親.這話一點都不假.”說著低頭在張長風粉嫩的笑臉上親了一下.誰知熟睡中的張長風竟‘哇’一聲哭將起來.
“你看.剛剛睡著.你就用胡子把他紮醒了.孩子給我.”黃鶯再次接過了孩子.
大奎不由得嗬嗬傻笑起來.‘摸’‘摸’嘴邊的胡子茬道:“多日奔忙.倒是疏於打理.”
遊船駛迴湖岸.岸邊早有眾親隨恭候.大奎與黃鶯在眾人護持下迴了張府.
一進家‘門’.馮師爺即迎上前道:“張大人.京城快馬送來兩封通報.我大明雄兵數十萬已攻破元大都.惠帝妥歡帖木兒北逃.皇上念及惠帝妥歡帖木兒識時務順天命.特追封其為元順帝.另外朝廷月前派遣湯和將軍南下與廖永忠將軍水陸並進.‘逼’迫方國珍部降我大明.方國珍其人如今已赴京師領罪.”說著雙手遞過兩張文告來.原來朝廷但凡有重大事宜.均會以文告的方式遍告各地州府縣江南百官.
大奎展開信箋看了幾眼.轉瞬臉上現出喜悅之情.元朝丟了京師.可見其氣數已盡.雖甘肅等地仍有元朝餘孽盤踞.但其便如秋後的螞蚱.已經蹦躂不了幾天了.
看到第二封文告.大奎心中卻是毫無一絲喜悅.
慶元府學堂與羽山(在黃岩城南)文獻書院都是方國珍親自指定興建的.
元朝當政之時.台州一帶災荒連年.到至正十四年.58年間.先後發生了18次災荒.其中有10次是水旱災.方國珍割據後.修了鬆‘門’的蕭萬戶塘.大閭的長沙塘、塘下塘、橫山截塘和塢根的趙萬戶塘;另一處是楚‘門’一帶的先後圍成的能仁塘、東嶴塘、江心塘、九眼塘、崇德塘、三山塘、吊山塘、‘花’岩塘、渡頭塘、楓林塘、上青塘、陳司徒塘.使楚‘門’灣的大片海塗成為良田.在方國珍占領慶元(寧‘波’)後.了解到上虞縣海堤年久失修.水淹成災.國珍帶謀臣沿江察看.下令改用石砌海堤.修成後成為一片沃土.
方國珍安定了台州、溫州、慶元(寧‘波’)後就致力保境安民.休養生息.鼓勵農工商學.輕徭薄斂.百姓安居樂業.比起戰事頻繁的中原.浙東可謂天堂.方國珍為民做了三件好事:一是興辦學堂.二是修築塘堤.三是建造橋梁.
在台州、溫州、慶元三地.方國珍民望極高.可說為民之福祉鞠躬盡瘁.但此番朝廷‘逼’迫方國珍納降.卻是有違民意.
方國珍本為江浙行省平章.隻是因為萬民擁戴故此遭皇上嫉恨.這功過是非卻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當年安豐之役.張士誠派遣手下大將呂珍兵圍安豐城四年之久.可張士誠未降元之前.何嚐不是百姓之依靠.
當今的皇上.當初的吳王朱元璋.派徐達為元帥.常遇‘春’等為大將.擒殺張士誠之時就在如今的蘇州.(ps:蘇州在元朝名叫平江.後更名為隆平.明朝建國後改名為蘇州.大奎第二次下山到了蘇州時.距張士誠覆滅不過短短三個月而已.)
張士誠在當初平江的民望也是極好的.
(ps:張士誠.字確卿.‘乳’名九四.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出生於興化白駒場(今屬江蘇省大豐市)的一個貧苦的鹽民之家.他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領導了江浙海鹽民反對元朝統治的武裝起義.他領導的起義軍江浙一帶.建立了革命政權.控製了中國東南最富庶的地區.切斷了元朝漕糧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經濟上沉重的打擊了元朝統治者.毫無疑問.早期的張士誠是對元作戰的蓋世功臣.當第一階段反元大起義進入低‘潮’的時候.百萬元軍已經打破了紅巾軍長江防線恢複了南北元軍的聯係.作為非紅軍係統的張軍的堅守導致脫脫率領的元軍主力崩潰.從此開始了各路反元義軍的第二次高‘潮’.施耐庵、羅貫中都曾效力張士誠.紅巾軍起義同時又有張士誠.他所領導的反元鬥爭.牽製了元朝的軍力.壯大了紅巾軍的聲勢.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張士誠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攻占泰州、興化、高郵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大周.自稱誠王.以天佑為年號.高郵曾一度被元大軍包圍.後因主帥丞相脫脫臨陣遭貶.元軍自‘亂’.他乘勢出擊獲勝.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蘇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蘇蘇州)、鬆江、常州等地.並定都平江.隨後.與朱元璋軍‘交’兵.十七年.敗於朱元璋軍.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張士誠.張士誠由於麵臨被元軍與方國珍夾擊的情況便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之後張士誠的勢力也不斷擴張.擁有北至徐州、南至紹興的割據實力.並且曾多次運糧至大都.二十三年.派呂珍進攻安豐(今安徽壽縣).‘逼’走劉福通和韓林兒.在平江自立為吳王.其弟張士信為丞相.用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三人為參軍.但是之後張士誠的勢力並沒有繼續擴大.張士誠與朱元璋的勢力不斷‘交’戰.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明太祖實錄》卷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張士誠.在朱元璋討滅陳友諒之後.於1366年開始對張士誠的勢力進攻.並且於1367年包圍張士誠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後張士誠被俘.之後被押解至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時年47歲.葬於吳縣斜塘.目前蘇州市斜塘鎮有張士誠墓.)
張士誠內懷懦弱.坐失良機;當其被俘為虜時.辭無撓屈.絕粒自經.也不失為一大丈夫.對於吳地人民來說.張士誠為人寬厚多仁.賦稅輕斂.因此吳人對他頗多懷戀.至於明人書中對他的多種指斥.均屬狂狗吠人之辭.多不屬實.張氏屬下貪縱.但並不殘暴.也沒濫殺人.加之吳地殷富.即使東吳官員愛錢.也不是刮地三尺那種貪殘.蘇州當地人一直很懷念昔日張士誠輕徭薄賦的仁德.每年‘陰’曆七月三十日為張士誠燒香.托名為地藏菩薩燒香.實際上是燒“九四香”(張士誠原名張九四)..
“嗬嗬嗬.夫人多慮了.”大奎笑道:“待到王福餘黨授首之後.為夫便辭官隱退.到時與夫人便在此福地終老一生.每日縱情山水豈不快哉.”
黃鶯聞聽大奎有此想法.也覺甚妙.每次大奎出行.黃鶯都終日裏心緒不寧.若是大奎辭官歸隱.到時就不必擔驚受怕了.
大奎用一根筷子到杯中沾了酒水去喂張長風.黃鶯見到驚問:“夫君做什麽.”
“都說老子英雄兒好漢.我張大奎的兒子豈能不會喝酒.”大奎嬉笑著喂張長風嚐酒.許是酒水的辛辣味道並不好.剛剛數月大的張長風嚐了幾筷子竟突然哇哇大哭.
“快把孩子給我.那與你這樣的父親.孩子這麽小你就喂他酒喝.”黃鶯接過了張長風.抱在懷裏哄著.大奎不禁哈哈大笑.
“哦哦.長風不哭.長風不哭.娘在這啊.”黃鶯抱著張長風好言相哄.張長風卻依舊嚎哭不止.“孩子許是餓了.”黃鶯說著解了衣襟給孩子喂‘奶’.張長風有‘奶’吃果然不再哭泣.
望著嬌妻愛子.大奎心懷大暢.不由自斟自飲起來.
具區吞滅三州界.浩浩湯湯納千派.從來不著萬斛船.一葦漁舟恣奔快.仙壇古‘洞’不可到.空聽餘瀾鳴湃湃.今朝偶上法華嶺.縱觀始覺人寰隘.山頭臥碣吊孤塚.下有至人僵不壞.空餘白棘網秋蟲.無複青蓮出幽怪.
我來徙倚長鬆下.‘欲’掘茯苓親洗曬.聞道山中富奇‘藥’.往往靈芝雜葵薤.詩人空腹待黃‘精’.生事隻看長柄械.今年大熟期一飽.食葉微蟲真癬疥.白‘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鐮铩.安得山泉變‘春’酒.與子一洗尋常債.
多少文人墨客讚譽太湖.尤以宋代文豪蘇軾為最.眼望碧‘波’浩瀚.遠山峰巒疊翠.大奎不由的歎謂平生.早年的疆場浴血.如今的官場沉浮.就如這美不勝收的山川美景般如夢似幻.仿若往日種種猶在眼前.
“夫君你在想什麽.”黃鶯抱著張長風問道.
大奎聞言這才發覺自己走神了.再看黃鶯懷中的張長風.此刻吃飽了以後正在黃鶯懷裏睡的香甜.
“沒事.我隻是想起了從前的往事.”大奎笑著答道.
黃鶯看著大奎半響.這才溫言道:“夫君多日奔‘波’.想是倦乏了.我們這就迴去吧.”
“也好.反正這好山好水也不會跑.他日再來也是一樣的.”大奎笑著說完.又來抱張長風.黃鶯輕輕將張長風遞給大奎.口中叮囑道:“慢些.孩子剛剛睡著.”
大奎抱過愛子.這才輕聲道:“哎呀.我兒子長得真漂亮.都說兒子長得像母親.這話一點都不假.”說著低頭在張長風粉嫩的笑臉上親了一下.誰知熟睡中的張長風竟‘哇’一聲哭將起來.
“你看.剛剛睡著.你就用胡子把他紮醒了.孩子給我.”黃鶯再次接過了孩子.
大奎不由得嗬嗬傻笑起來.‘摸’‘摸’嘴邊的胡子茬道:“多日奔忙.倒是疏於打理.”
遊船駛迴湖岸.岸邊早有眾親隨恭候.大奎與黃鶯在眾人護持下迴了張府.
一進家‘門’.馮師爺即迎上前道:“張大人.京城快馬送來兩封通報.我大明雄兵數十萬已攻破元大都.惠帝妥歡帖木兒北逃.皇上念及惠帝妥歡帖木兒識時務順天命.特追封其為元順帝.另外朝廷月前派遣湯和將軍南下與廖永忠將軍水陸並進.‘逼’迫方國珍部降我大明.方國珍其人如今已赴京師領罪.”說著雙手遞過兩張文告來.原來朝廷但凡有重大事宜.均會以文告的方式遍告各地州府縣江南百官.
大奎展開信箋看了幾眼.轉瞬臉上現出喜悅之情.元朝丟了京師.可見其氣數已盡.雖甘肅等地仍有元朝餘孽盤踞.但其便如秋後的螞蚱.已經蹦躂不了幾天了.
看到第二封文告.大奎心中卻是毫無一絲喜悅.
慶元府學堂與羽山(在黃岩城南)文獻書院都是方國珍親自指定興建的.
元朝當政之時.台州一帶災荒連年.到至正十四年.58年間.先後發生了18次災荒.其中有10次是水旱災.方國珍割據後.修了鬆‘門’的蕭萬戶塘.大閭的長沙塘、塘下塘、橫山截塘和塢根的趙萬戶塘;另一處是楚‘門’一帶的先後圍成的能仁塘、東嶴塘、江心塘、九眼塘、崇德塘、三山塘、吊山塘、‘花’岩塘、渡頭塘、楓林塘、上青塘、陳司徒塘.使楚‘門’灣的大片海塗成為良田.在方國珍占領慶元(寧‘波’)後.了解到上虞縣海堤年久失修.水淹成災.國珍帶謀臣沿江察看.下令改用石砌海堤.修成後成為一片沃土.
方國珍安定了台州、溫州、慶元(寧‘波’)後就致力保境安民.休養生息.鼓勵農工商學.輕徭薄斂.百姓安居樂業.比起戰事頻繁的中原.浙東可謂天堂.方國珍為民做了三件好事:一是興辦學堂.二是修築塘堤.三是建造橋梁.
在台州、溫州、慶元三地.方國珍民望極高.可說為民之福祉鞠躬盡瘁.但此番朝廷‘逼’迫方國珍納降.卻是有違民意.
方國珍本為江浙行省平章.隻是因為萬民擁戴故此遭皇上嫉恨.這功過是非卻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當年安豐之役.張士誠派遣手下大將呂珍兵圍安豐城四年之久.可張士誠未降元之前.何嚐不是百姓之依靠.
當今的皇上.當初的吳王朱元璋.派徐達為元帥.常遇‘春’等為大將.擒殺張士誠之時就在如今的蘇州.(ps:蘇州在元朝名叫平江.後更名為隆平.明朝建國後改名為蘇州.大奎第二次下山到了蘇州時.距張士誠覆滅不過短短三個月而已.)
張士誠在當初平江的民望也是極好的.
(ps:張士誠.字確卿.‘乳’名九四.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出生於興化白駒場(今屬江蘇省大豐市)的一個貧苦的鹽民之家.他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領導了江浙海鹽民反對元朝統治的武裝起義.他領導的起義軍江浙一帶.建立了革命政權.控製了中國東南最富庶的地區.切斷了元朝漕糧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經濟上沉重的打擊了元朝統治者.毫無疑問.早期的張士誠是對元作戰的蓋世功臣.當第一階段反元大起義進入低‘潮’的時候.百萬元軍已經打破了紅巾軍長江防線恢複了南北元軍的聯係.作為非紅軍係統的張軍的堅守導致脫脫率領的元軍主力崩潰.從此開始了各路反元義軍的第二次高‘潮’.施耐庵、羅貫中都曾效力張士誠.紅巾軍起義同時又有張士誠.他所領導的反元鬥爭.牽製了元朝的軍力.壯大了紅巾軍的聲勢.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張士誠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攻占泰州、興化、高郵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大周.自稱誠王.以天佑為年號.高郵曾一度被元大軍包圍.後因主帥丞相脫脫臨陣遭貶.元軍自‘亂’.他乘勢出擊獲勝.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蘇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蘇蘇州)、鬆江、常州等地.並定都平江.隨後.與朱元璋軍‘交’兵.十七年.敗於朱元璋軍.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張士誠.張士誠由於麵臨被元軍與方國珍夾擊的情況便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之後張士誠的勢力也不斷擴張.擁有北至徐州、南至紹興的割據實力.並且曾多次運糧至大都.二十三年.派呂珍進攻安豐(今安徽壽縣).‘逼’走劉福通和韓林兒.在平江自立為吳王.其弟張士信為丞相.用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三人為參軍.但是之後張士誠的勢力並沒有繼續擴大.張士誠與朱元璋的勢力不斷‘交’戰.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明太祖實錄》卷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張士誠.在朱元璋討滅陳友諒之後.於1366年開始對張士誠的勢力進攻.並且於1367年包圍張士誠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後張士誠被俘.之後被押解至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時年47歲.葬於吳縣斜塘.目前蘇州市斜塘鎮有張士誠墓.)
張士誠內懷懦弱.坐失良機;當其被俘為虜時.辭無撓屈.絕粒自經.也不失為一大丈夫.對於吳地人民來說.張士誠為人寬厚多仁.賦稅輕斂.因此吳人對他頗多懷戀.至於明人書中對他的多種指斥.均屬狂狗吠人之辭.多不屬實.張氏屬下貪縱.但並不殘暴.也沒濫殺人.加之吳地殷富.即使東吳官員愛錢.也不是刮地三尺那種貪殘.蘇州當地人一直很懷念昔日張士誠輕徭薄賦的仁德.每年‘陰’曆七月三十日為張士誠燒香.托名為地藏菩薩燒香.實際上是燒“九四香”(張士誠原名張九四)..